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古人說:『經國序民,正其制度。』意思說,治理國家,使人民安然有序,就要健全各項制度。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不斷探索實踐,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提供了根本保障,也為新時代推進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設提供了重要經驗。」
「經國序民,正其制度」,語出漢代荀悅撰寫的《前漢紀·孝武皇帝紀一》,原文為「是以聖王在上,經國序民,正其制度。」字面意思是「所以聖明的君主在位時,治理國家,整頓百姓,嚴明有關制度。」後來,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也引用了這句話,強調嚴明的制度在治理國家事務中的重要性。可見,「有制」才能「有治」,「善制」方能「善治」,制度是定國安邦之根本。
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就沒有堅定的制度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植根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所積澱的深厚歷史文化傳統。其中,「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道德操守;「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改革精神;等等,都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形成的關於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豐富思想。
「九州歸一」的大一統思想。憂患興邦、追求統一的理念歷來是中華民族的深層精神追求和內在價值尺度。早在上古時代,黃帝和炎帝就以部落會盟的形式,鍛造了以團結統一為核心的治理觀念。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改分封諸侯國為設立郡縣制,進一步在政治體制上強化了國家統一。漢承秦制,乃至往後的歷朝歷代都始終追求和維護國家統一,即使出現了「三國鼎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短暫的分裂,但最終還是回歸了大一統。我們黨實行集中統一領導和全面領導的制度,堅持全國一盤棋、「一國兩制」,集中力量辦大事,使得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理想。《禮記·禮運篇》寫道:「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種大同社會理想,構成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心理指向,洪秀全的太平天國、康有為的大同理想、孫中山的民生主義就是其在近代的發展形態。隨著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科學社會主義紮根中國大地,結出勝利果實,這也是我國優秀歷史文化傳承和廣大人民價值觀念融會貫通的結果。基於此,我們黨創建了人民民主專政制度。毛澤東同志曾說,共產黨人就是要領導人民經過不懈奮鬥,「使階級、國家權力和政黨很自然地歸於消滅,使人類進到大同境域」。
「天下同歸」的共同體意識。《周易·繫辭下》中說:「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在幾千年的農耕文明和抵禦外敵的鬥爭中,中國人逐漸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此,我們黨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為基本政治制度,中國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展現出強大的制度生命力。實踐充分證明,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已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和制度支撐。
「民為邦本」的民本思想。《管子·霸言篇》中有言:「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這是關於「以人為本」的最早描述。從先秦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到秦漢的「聞之於政也,民無不為本也」,到唐朝的舟水之論、宋代的先天仁德,到明清的「民主君客」,再到近現代的「三民主義」,可謂民本思想一脈相傳、源遠流長。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提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人民主體地位、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人民為中心等民本理念,密切聯繫群眾,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修齊治平」的德治追求。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兩千多年來,儒家道德規範體系長期居於社會主導地位。儒家主張以「道德原則」規劃社會政治,約束政治行為,以自身修養為基點,以服務社會為目的,以忠於家國為核心,提出以仁、德為核心,「以德配天」「為政以德」等政治準則。強調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歸本於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進入新千年,我們黨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推進以德治國,全民素質大幅攀升,德育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正是以德治國再出發的動員令。
「以法而治」的治國思想。歷代政治家和思想家都重視法治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性。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法家就主張「以法而治」。秦國因「法必明、令必行」,最終國力強盛、統一六國;漢律六十篇,被兩漢沿用近四百年,推動漢室王朝興盛了幾百年;《貞觀律》及後來修訂的《唐律疏議》,共同推動大唐走向盛世;《大明律》成就了「洪武之治」;等等。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始終把法治放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來謀劃和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取得重大成就。
古人說:「縱有良法美意,非其人而行之,反成弊政。」制度的生命力在於執行。我們要牢固樹立制度意識,紮實推進「制度設計」「制度建設」「制度安排」「制度完善」「制度保障」,讓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發展更有質量、治理更有水平、人民更有獲得感,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現更加彭勃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王傑,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