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濤組首次報導組蛋白苯甲醯化閱讀器並闡釋分子識別機制

2020-12-21 中國生物技術網

組蛋白修飾攜帶著關鍵表觀遺傳信息,該信息的解碼過程往往依賴於「閱讀器」(reader)蛋白對修飾的正確解讀。組蛋白苯甲醯化修飾(Kbz)是新近鑑定的一類賴氨酸醯基化修飾類型,其廣泛分布於組蛋白的柔性尾巴並調控基因轉錄【1】

有趣的是,苯甲酸鈉(NaBz)作為Kbz的上遊供體是FDA批准的食品防腐劑,普遍存在於酒水飲料、蜜餞、泡菜、醬類、餅乾、奶油等各類包裝食品中;同時,NaBz也是治療急性高血氨的藥物,當病人進行高劑量NaBz靜脈注射時,其血漿內的苯甲酸鈉濃度可高達10 mM【2】;另外,不同於其他脂肪族鏈狀醯基化修飾,苯甲醯輔酶A(benzoyl-CoA)是細胞或者細菌,包括腸道菌群,代謝芳香環化合物所產生的中間產物,提示組蛋白苯甲醯化修飾響應不同的細胞代謝通路【3】。組蛋白苯甲醯化修飾是唯一含有芳香環的醯基化修飾類型,其獨特的苯環結構賦予了Kbz更大的體積和更強的疏水性質。那麼,哪些家族蛋白是Kbz修飾的閱讀器呢?飲食攝入或者細胞代謝產生的NaBz信號分子能否沉積於染色質進而發揮特定生物學功能呢?

2020年12月8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教授課題組針對這些問題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雜誌在線發表最新研究成果:「Histone benzoylation serves as an epigenetic mark for DPF and YEATS family proteins」(組蛋白苯甲醯化是DPF和YEATS家族蛋白的表觀識別記號)。此項工作首先鑑定出DPF家族和YEATS家族,而非Bromo家族成員,是組蛋白苯甲醯化修飾閱讀器;隨後利用結構生物學手段闡釋了 DPF家族識別Kbz的「疏水封裝」(hydrophobic encapsulation)機制,以及YEATS家族識別Kbz的「頂端感觸」(tip-sensor) 機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調控核糖體基因表達的關鍵表觀因子YEATS2偏好識別苯甲醯化修飾(比乙醯化強6倍,巴豆醯化強2倍),提示YEATS2的閱讀器口袋呈現出朝向苯甲醯化修飾識別的設計與進化【4,5】;此外,本研究還發現組蛋白苯甲醯化修飾具有動態誘導屬性,細胞及小鼠的組蛋白修飾譜均可正向響應培養液或飲食中苯甲酸鹽的添加。

為了探尋組蛋白Kbz修飾這一「表觀密碼」的解碼因子,科研人員首先對人源三大組蛋白醯基化閱讀器家族進行了系統性篩選,確定了DPF和YEATS結構域是Kbz的閱讀器。同時,他們還對兩大家族蛋白結合Kbz的能力進行了家族成員間的橫向比較以及修飾間(乙醯化、巴豆醯化、Kbz)的縱向比較。實驗結果表明,DPF家族成員整體展現出Kcr>Kac~Kbz的識別特點;YEATS家族對Kbz的識別則存在顯著的成員特異性,比如,AF9對Kbz修飾存在最差的識別偏好性(Kcr>Kac>Kbz),而YEATS2則對Kbz展現出了最佳的偏好識別(Kbz>Kcr>Kac)。

接下來,為了闡釋DPF和YEATS家族成員差異識別Kbz的分子機制,研究人員通過晶體結構解析手段分別獲得了MOZDPF,AF9YEATS,YEATS2YEATS與其對應底物多肽(分別為H3K14bz,H3K9bz,H3K27bz)的複合物結構。高解析度結構分析表明,DPF家族採用抬高多肽主鏈和調整結合口袋的「疏水封裝」機制對Kbz進行識別;YEATS家族採用「頂端感觸」 機制實現對Kbz修飾選擇性識別,即閱讀器口袋中臨近醯基化修飾頂端的胺基酸差異決定了不同YEATS家族蛋白的修飾偏好性。基於結構分析的突變體實驗充分證明了上述識別原理。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員成功設計出一個功能獲得性突變體MOZ(L242I),其可以更偏好識別Kbz修飾(Kbz>Kcr>Kac),為將來的功能研究提供了新工具。

已有研究發現NaBz可減少小膠質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的炎症反應,上調星形膠質細胞和神經元中神經保護蛋白DJ-1的表達,並可誘導結腸癌細胞的凋亡【6-8】。另有研究發現NaBz刺激可引發斑馬魚的發育缺陷以及類似焦慮等行為的異常,可導致小鼠產生劑量依賴的記憶力衰退現象;另外,一項針對大學生的研究發現,大量攝入富含NaBz的飲料後會出現注意力障礙性多動症的症狀(ADHD)【9-11】。雖然這些文章都對NaBz帶來的下遊效應進行了研究和描述,但是它們的分子機理還有待進一步明確。李海濤課題組利用細胞和小鼠飼餵模型發現組蛋白苯甲醯化修飾能夠被NaBz誘導上調。在接近0.1%的食品防腐劑使用濃度(10 mM)水平,培養液中或飲水中添加的NaBz可以顯著提升細胞或小鼠小腸上皮細胞中的組蛋白苯甲醯化修飾水平,尤其是H3和H2B核心組蛋白。這些結果為已有NaBz功能表型的背後機制研究提供了新線索。

綜上所述,李海濤課題組首次系統性鑑定了組蛋白苯甲醯化修飾的閱讀器,詳盡地闡釋了DPF和YEATS結構域差異識別Kbz的分子機制,為進一步解析組蛋白苯甲醯化修飾的生物學功能奠定了理論基礎。

DPF/YEATS家族識別誘導性組蛋白苯甲醯化修飾介導基因表達

此科研成果在清華大學醫學院完成。李海濤教授為通訊作者,任祥樂博士為第一作者,醫學院博士研究生周洋同學、郝寧同學,以及美國Van Andel Institute薛兆玉博士對本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本工作還得到了Van Andel Institute的石曉冰教授、醫學院郭曉歡助理教授、李元元副研究員、王大亮副教授的指導與支持。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93/nar/gkaa1130

參考文獻:

1. Huang,H., Zhang,D., Wang,Y., Perez-Neut,M., Han,Z., Zheng,Y.G., Hao,Q. and Zhao,Y. (2018) Lysine benzoylation is a histone mark regulated by SIRT2.Nat. Commun., 9, 3374.

2. Praphanphoj, V., Boyadjiev, S.A., Waber, L.J., Brusilow, S.W. and Geraghty, M.T. (2000) Three cases of intravenous sodium benzoate and sodium phenylacetate toxicity occurring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hyperammonaemia.J Inherit Metab Dis, 23, 129-136.

3. Porter, A.W. and Young, L.Y. (2014) Benzoyl-CoA, a universal biomarker for anaerobic degradation of aromatic compounds.Adv Appl Microbiol, 88, 167-203.

4. Mi, W., Guan, H., Lyu, J., Zhao, D., Xi, Y., Jiang, S., Andrews, F.H., Wang, X., Gagea, M., Wen, H. et al. (2017) YEATS2 links histone acetylation to tumorigenesis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at Commun, 8, 1088.

5. Zhao, D., Li, Y., Xiong, X., Chen, Z. and Li, H. (2017) YEATS Domain-A Histone Acylation Reader in Health and Disease.J Mol Biol, 429, 1994-2002.

6. Brahmachari,S., Jana,A. and Pahan,K. (2009) Sodium benzoate, a metabolite of cinnamon and a food additive, reduces microglial and astroglial inflammatory responses.J. Immunol., 183, 5917–5927.

7. Khasnavis,S. and Pahan,K. (2012) Sodium benzoate, a metabolite of cinnamon and a food additive, upregulates neuroprotective Parkinson disease protein DJ-1 in astrocytes and neurons.J. Neuroimmun. Pharmacol., 7, 424–435.

8. Yilmaz,B. and Karabay,A.Z. (2018) Food Additive Sodium Benzoate (NaB) activates NFkappaB and induces apoptosis in HCT116 Cells.Molecules, 23, 723.

9. Khoshnoud,M.J., Siavashpour,A., Bakhshizadeh,M. and Rashedinia,M. (2018) Effects of sodium benzoate, a commonly used food preservative, on learning, memory, and oxidative stress in brain of mice.J. Biochem. Mol. Toxic., 32, e22022.

10. Gaur,H., Purushothaman,S., Pullaguri,N., Bhargava,Y. and Bhargava,A. (2018) Sodium benzoate induced developmental defects, oxidative stress and anxiety-like behaviour in zebrafish larva. Biochem. Biophys.Res. Commun., 502, 364–369.

11. Beezhold,B.L., Johnston,C.S. and Nochta,K.A. (2014) Sodium benzoate-rich beverage consumption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eporting of ADHD symptoms in college students a pilot investigation.J. Atten. Disord., 18, 236–241.

來源:BioArt

相關焦點

  • Mol.Cell Bio:揭示組蛋白H3K4甲基化抑制轉錄的分子機制
    真核生物染色質的組蛋白末端會發生多種化學修飾(包括乙醯化和甲基化修飾等),是真核生物細胞隨環境變化而改變基因表達譜式的重要調控方式。之前的研究發現組蛋白H3K4甲基化分布於基因的啟動子區,對基因轉錄主要起正調控作用。然而有研究表明H3K4甲基化對某些基因表達起到抑制作用,其分子機制有待闡釋。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H3K27me3識別與轉錄抑制調控的新機制
    研究發現了一個新的組蛋白H3K27me3閱讀器,並揭示了該閱讀器抑制轉錄的一種新的分子機制:通過抑制Pol II末端磷酸化抑制轉錄的起始。組蛋白H3第27位賴氨酸的三甲基化修飾(H3K27me3)是一類重要的轉錄抑制性翻譯後修飾(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PTM),在生物進程的各個方面發揮作用。
  • 我國科學家揭示鋅指抗病毒蛋白ZAP識別RNA的分子機制
    鋅指抗病毒蛋白(Zinc-finger Antiviral protein,ZAP)是一種由宿主編碼的重要抗病毒因子,ZAP特異能夠抑制包括小鼠白血病病毒而ZAP識別RNA的序列特徵和作用分子機制一直是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我國科學家對不同ZAP蛋白的截短體和不同序列、不同長度的富含胞嘧啶和鳥嘌呤(CG)二核苷酸的單鏈RNA複合物進行晶體篩選,最終得到了解析度為2.19?的ZAP蛋白N端結構域(NZAP)與6-nt(CGUCGU)單鏈RNA複合物的晶體結構。基於該結構,研究人員確證了ZAP特定位點對RNA結合和抗病毒功能的重要性。
  • 【成功案例】轉錄組和代謝組解析風信子變色分子機制
    >英文題目:Transcriptome sequencing and metabolite analysis reveals the role of delphinidin metabolism in flower colour in grape hyacinth中文題目:轉錄組和代謝組解析風信子變色分子機制
  • NCB | 管坤良組揭示YAP/TAZ參與熱應激調控的分子機制
    然而,熱療背後具體的分子機理尚待研究,不同腫瘤對於熱療的響應程度及參與這一過程的細胞信號通路均不清楚。  管坤良教授組深耕Hippo信號通路多年。他們為了發掘Hippo通路新的調控信號,試驗了多種應激條件,最後發現熱激能夠顯著的促進YAP的127位絲氨酸的去磷酸化。數據表明,在HEK293A和A549細胞系中,43℃處理會使得細胞在30分鐘內迅速地將YAP完全去磷酸化,同時也能夠降低LATS1蛋白表達水平,但是不影響其更上遊的MTS1/2和MAP4Ks。
  • 他們首次闡釋澱粉和果聚糖合成規律 培育出高果聚糖品種
    近年,湖南農業大學作物生殖過程中的碳分配和表觀調控機制研究項目組以碳分配和甲基轉移酶為切入點,用現代生物學方法技術系統研究作物生殖發育過程中碳分配及表觀調控機制,獲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研究成果,研究水平居國際領先水平。6月10日,該項目也被授予2019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兩篇背靠背蛋白組學+代謝組學揭示擬穴青蟹適應鹽度驟降代謝機理
    (詳情請訪問鹿明生物公眾號項目文章 | iTRAQ蛋白組學助力寧波大學越冬期間擬穴青蟹代謝變化研究)。方法分析了擬穴青蟹適應鹽度驟降的分子機制,進一步豐富了甲殼動物滲透調節的理論,為擬穴青蟹低鹽養殖生產及低鹽良種選育提供理論指導。
  • 南方醫科大學夏來新/肖姍揭示RNA修飾調控組蛋白...
    此過程的核心是複雜的轉錄過程,該過程將細胞信號與染色質變化,轉錄機制和信使RNA的修飾(例如N6-甲基腺苷(m6A))整合在一起。然而,對動態表觀基因組的這些方面的整合在機理上還不是很了解。該研究觀察到了H3K9me2去甲基酶KDM3B在m6A與佔有率之間的全基因組關聯,並且發現m6A閱讀器YTHDC1與m6A相關的染色質區域發生物理相互作用並募集KDM3B,從而促進H3K9me2去甲基化和基因表達。這項研究建立了m6A和動態染色質修飾之間的直接聯繫,並提供了對RNA修飾和組蛋白修飾之間的共轉錄相互作用的機械理解。
  • Nature Comm | 復旦大學董愛武/沈文輝合作揭示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的分子機制
    真核生物DNA複製、轉錄與修復一直伴隨著核小體的組裝/去組裝過程,該過程需要依賴組蛋白分子伴侶的幫助。已有的研究發現,酵母Chz1是組蛋白變體 H2A.Z特異的組蛋白分子伴侶,系統進化樹分析顯示在酵母、真菌、植物及動物中都存在Chz1同源蛋白,但目前對Chz1蛋白的功能研究僅在酵母中被報導。
  • 5分文章解讀:lncRNA調控組蛋白修飾
    b、轉錄過程中:轉錄通過與蛋白編碼基因鹼基互補配對,掩蓋啟動子等區域,或者通過抑制RNA聚合酶Ⅱ活性、介導染色質重塑、組蛋白修飾的方式幹擾下遊基因的轉錄表達; 通過與蛋白編碼基因轉錄物形成互補鏈,影響mRNA活性,或是作為miRNA的前體分子轉錄,從而影響miRNA的表達。
  • 蛋白質組學揭示多囊腎病的發病重要機制
    儘管已經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礎,但是ADPKD疾病發展的分子機制目前仍然不是很清楚。這篇研究不僅揭示了ADPKD的發病機制,同時也為未來臨床上ADPKD的治療提供指導意義。景傑生物為該研究中的蛋白質組學結果提供技術支持。
  • Cell 主刊9月雙響,蛋白組學研究揭示表徵疾病進程的分子特徵
    analysis reveals early predictive and pathogenic molecular signatures」,利用蛋白質組學研究揭示了表徵疾病發展進程的分子特徵,為多種疾病的個性化治療提供了依據。
  • 揭示TET蛋白底物偏好性機制
    該項研究成果揭示了TET蛋白底物偏好性機制,對研究多種疾病的發病機制,尤其對血液腫瘤(如髓系白血病)治療性藥物開發有重大意義。 這篇題為「晶體結構揭示TET蛋白介導的氧化反應底物偏好性機制」的研究論文,首次報導了TET蛋白對三種DNA甲基化衍生物不同催化活性的分子機制,為基因組中5-羥甲基胞嘧啶相對穩定存在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解釋。
  • DNA 複製過程中,組蛋白如何複製?核小體如何重組?組蛋白修飾如何遺傳?
    這個 DNA 複製耦聯的過程受到多種組蛋白伴侶和組蛋白修飾酶的調控。近些年,通過對經典的組蛋白伴侶 CAF-1 的研究以及一些新分子的鑑定,使得我們對於新合成的 H3-H4 四聚體進行核小體組裝的機制有了新的認識。此外,染色質複製的體外重組技術 (in vitro reconstitution of chromatin replication)也進一步闡明了舊的 H3-H4 的核小體組裝的機制。
  • 科學家揭示TET蛋白底物偏好性機制
    在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教授徐彥輝前期研究基礎上,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藥物發現與設計中心研究員羅成與徐彥輝組成研究團隊,首次報導了TET蛋白對三種DNA甲基化衍生物不同催化活性的分子機制,揭示了TET蛋白底物偏好性機制,為基因組中5-羥甲基胞嘧啶穩定存在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解釋。
  • 哪些組蛋白修飾可遺傳?
    David Allis 提出「組蛋白密碼(histone code)[2]」開始,組蛋白修飾調控基因表達的證據加速湧現;2004 年,哈佛大學施揚教授課題組發現了第一個組蛋白去甲基化酶 LSD1[3],組蛋白修飾的可逆性得到進一步揭示,同時極大地加深了人們對組蛋白修飾功能的理解。時至今日,組蛋白修飾已經被公認為是表觀遺傳的核心組成之一。但仔細考究一番,組蛋白修飾真的滿足「表觀遺傳」的定義嗎?
  • 科學家闡明組蛋白H1缺失產生淋巴瘤的機制
    科學家闡明組蛋白H1缺失產生淋巴瘤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1 16:59:14 美國威爾康奈爾醫學院Ari M.
  • Nature背靠背|組蛋白H1調控染色質結構
    Melnick教授以背靠背的形式在Nature發表有關組蛋白H1通過影響染色質3D結構調控發育和疾病進程的機制。Arthur I.Skoultchi教授的研究題為「H1 histones control the epigenetic landscape by local chromatin compaction」,該研究發現組蛋白H1通過調控染色質結構來影響表觀遺傳修飾H3K27me3和H3K36me2的豐度,從而影響基因表達的機制。
  • 泛素化組學揭示VCP底物蛋白與維持細胞穩態性途徑
    常規泛素化存在很難使用底物特異性抗體去鑑別其修飾情況和修飾位點的難題,而泛素化修飾組學能夠很好的解決這一困難。最近,來自德國的研究人員利用泛素化蛋白組學,鑑定了450個VCP的底物蛋白。研究發現很多蛋白參與基因表達調控,DNA修復,細胞周期等生物過程,同時還發現VCP參與調控重要轉錄因子c-Myc的降解。
  • 第一部分第六章第三節 組蛋白修飾
    核小體的構成 核小體是由DNA和組蛋白形成的染色質基本結構單位(如圖1)。每個核小體由147bp的DNA纏繞組蛋白八聚體(H1、H2A、H2B、H3和H4各2個分子)近兩圈形成。核小體核心顆粒之間通過60bp左右的連接DNA(linker DNA)相連。核小體的形狀類似一個扁平的碟子或一個圓柱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