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城括田所的創設,看北宋土地兼併之禍!

2020-12-16 歷史給人智慧

括田所,或稱西城括田所、城西括田所,是北宋徽宗時掌管括刷「公田」的專設機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創設,先後由宦官楊戩、李彥主持,以查驗百姓田契之名,行搜刮、強奪民田,彌補朝廷財政虧空,滿足皇室揮霍之實。

括田所創立之後,陸續在京西、京東、河北、淮南、京畿各地通過括刷,將大量民田及荒地入官,更稅為租或增立官租。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又將後苑作及營繕所之官田併入,強令民間承佃。後因各地人民不斷反抗(其中便有宋江領導下的梁山泊起義),迫於壓力,北宋朝廷不得不於宣和七年十二月撤銷括田所,此時,距離北宋滅亡只有兩年!

宋江

從表面上看,括田所是朝廷創設的正式機構,要求查驗百姓的田契,似乎並無不妥,畢竟,彼時趙宋立國已經百多年,中原腹地也沒有發生過戰亂,田地的確權沒有多大問題。

然而,趙宋自立國之初,太祖趙匡胤便定下了「不抑土地兼併」的國策,實際上變相的默許和鼓勵土地兼併,他原指望官僚階層在通過兼併獲得大量的田產、財富之後,能夠與朝廷同呼吸共命運,主動承擔起自身的義務,繳納稅賦、服勞役。可惜的是,官僚階層非但沒有承擔自身的義務,反而通過手中的權力將沉重的負擔全部都轉移給普通百姓,自耕農的負擔成倍增加,很快陷入破產的境地,那麼他們只有2種選擇:1,將土地捐獻給官僚豪紳,失去土地的所有權,變成後者的佃戶;2,直接逃離自己的土地,加入流民的隊伍,四處流浪,尋找人煙稀少的地方,官府鞭長莫及之處,開墾荒地,重新開始。

顯而易見,無論是揀來的耕地,還是開墾的土地,都不可能有完整的地契,對於這種情況,趙宋朝廷從上到下,都是心知肚明,但卻沒有人去點破,畢竟,從他們的立場來看,殺窮漢養富漢,理所應當。

兔子急了還咬人,何況是人呢?梁山泊被括田所收去之後,周邊百姓沒有活路,便在宋江的率領下,聚眾起義。次年,江南百姓不堪宋廷持續壓榨,在方臘的領導下舉旗造反。

相關焦點

  • 兼併侵牟到主佃相資,從主佃關係的演變看宋代土地管理模式的強化
    「夫土地,王者之所有;耕稼,農夫之所為,而兼併之徒,居然受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國古代封建土地制度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宋代商品經濟的興起,宋代朝廷對民間土地的售賣行為並沒有加以重視。因此形成了「兼併之家」、「豪民」、「田主」等稱號,以此來形容那些坐擁萬畝田產的地主階級。
  • 宋朝為什麼對田地採取「不抑兼併」的政策?
    土地問題一直都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最重要的問題,各個封建朝代為了維護自身專制權力統治及保證國祚,大多朝代在其前期都實行堅持抑制土地兼併的土地政策,一般都是對土地買賣進行禁止或者多加限制,從法律上抑制土地兼併,而宋朝卻可能是個例外,而宋朝的「田制不立」和「不抑兼併」的土地買賣政策卻是異於一般封建朝代上述的土地政策,呈現出獨特性,為什麼宋朝又會反其道而行之,而且宋朝還享國三百餘年
  • 從今日社區團購事件說開去:莫再讓中國歷史土地兼併的悲劇重演
    縱觀歷史,這些網際網路巨頭們的這一行為,不由得讓我想起了中國歷史上一次次的土地兼併。所謂土地兼併,就是在實行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封建社會中,土地愈來愈集中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農民則越來越多地喪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沒有土地。簡言之,就是土地從各個分散的農民向大地主、大官僚手中集中的過程。
  • 封建日本王朝的土地制度,如何瓦解天皇權力?
    日本賤民封建地主兼併土地現象在王朝建立之初並沒有出現,這主要是因為中央擁有著極強的君主專制體制,並且在律令的規定上都嚴格限制了地主、貴族的土地佔有量。奈良時期的日本雖然封建經濟發展迅速,但是這種繁榮經濟背後的危機卻也在不斷顯現,最值得重視的就是封建地主發展的本性—土地兼併。奈良時代之初就已經出現了土地兼併現象,儘管統治者嚴令禁止,但是依然沒能得到實質性解決。
  • 井田、名田、王田、屯田、均田,古代的土地制度是怎麼發展更替
    這時的土地屬於集體資源,人們聽從部落族長的安排去耕耘土地,所收穫的糧食再由族長安排,儘可能的保證部落每個人都不至餓死。 這就是起初的原始公有制,等到生產力提高,人們的糧食有了盈餘,這就開始有了私有制。起初的土地制度,就是井田制。
  • 中國古代經濟史系列——4中國古代的土地和賦稅制度
    鑑於這種歷史教訓,新建立的封建政權中比較有遠見的統治者,往往運用政權的力量,對土地佔有狀況進行調整。調整的基本點在於: 確保國家控制一定數量的土地,以保證維護強大的國家機器所必需的賦稅財政收入; 安定農民,使農民獲得一定數量的土地,以恢復生產、穩定統治。
  • 從宋朝鄉役制度變遷,看「富民」階級與王室之間的較量
    為了進一步削弱下屬的野心,賦予了他們役賦稅等方面的種種特權,並向他們灌輸類似"擇便好田宅市之 ,為子孫立永久之業"的思想。於是,與宋太祖一起打天下的武將回到鄉村田野,久而久之形成了,有田地卻無政治特權的"富民"階層。
  • 帝王與將相——北宋的慶曆新政研究
    北宋仁宗慶曆年間進行的一個政治改革。 宋仁宗 慶曆新政的背景之一是土地兼併越來越劇烈,土地兼併導致社會矛盾越來越尖銳。
  • 唐朝均田制瓦解是因為永業田嗎,北魏發展起來的永業田是怎麼回事
    均田製得以推行的基礎,或者說前提,是政府掌握大量土地,即土地國有而非土地私有。均田制最初是從北魏開始實行的,當時的歷史背景是:由於北方常年戰亂,導致了人口流離失所,同時人口也大量減少。在這種情況下,北魏統治者為了快速恢復生產,所以實行了均田制。
  • 北宋強盛的一面,看北宋先進的火器技術
    北宋朝廷為了總結歷史上採用火攻取勝的經驗和方法,在《武經總要》的第十ー至十九卷中,記載了北宋以前歷代所創製和使用的火攻器具,並繪製了近20種圖形,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火攻器具有號弩火藥箭、火兵(亦稱火人)、火禽、火牛等。
  • 以唐朝為模板建立起的日本「田制」,為何會同唐朝一起走向崩潰?
    雖然唐朝比之日本生產力較為先進,但是從歷史發展來看,唐朝的生產力水平和日本的差別不大,同時因為日本學習融合漢文化從而創建了大和文明,因此兩國文明具有一定的同源性,這麼多相似性積累自然造成了中日相似的田制命運。
  • 北宋「靖康之恥」中,除了大尺度的牽羊禮外,還有哪些恥辱?
    ,又稱靖康之變、靖康之亂、靖康之難、靖康之禍。不過這場變故,卻直接要了北宋王朝的命,金軍攻入了北宋首都東京,徽、欽二帝被俘,最後直接導致了北宋政權的覆滅。相信很多看過電視劇《精忠嶽飛》的朋友,都會記得有這樣一個鏡頭。徽欽二帝身披麻布就被金軍帶入了金軍大帳,然後金朝皇帝下令說開始行牽羊禮。隨後徽欽二帝就被脫去了上衣,披上了羊皮,然後脖子上繫上繩子,被關進了羊圈,與羊同吃同住。
  • 明朝中後期的政治史(六):東林黨之禍
    他們是金朝人的後裔,他們的祖先曾經消滅過北宋。明朝初年,女真歸降,明朝在這裡建立了建州三衛對他們進行管理。到了明朝中後期,女真開始不太服管,不斷的鬧事。萬曆中後期,建州女真的領袖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然後正式登基建國,宣布脫離明朝獨立。明朝宣布徵討努爾哈赤,雙方在薩爾滸展開大戰,最後明軍慘敗。具體的戰役過程我在《從黃河文明到一帶一路》裡面有很詳細的分析,在此就不細說了。
  • 【鎮江】從分田到戶到土地入股
    分田到戶,緣於40多年前安徽鳳陽縣小崗村探索出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代大潮推動改革,讓農民獲益;土地入股,則是「新時代」的產物,看上去是一種「回歸集體」,但煮飯的「米」已今非昔比。在揚中市三茅街道興陽村,這樣的變化尤為深刻。幾十年間,村民朱一鳴就親身感受了這樣的「輪迴」。
  • 中國古代的全能「奇才」 人稱「北宋達文西」
    製圖:倪雯冰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沈括出生於北宋時期的仕宦之家,他自幼勤奮好學,興趣廣泛,年少時跟隨父親宦遊各地,對各種自然現象和科學發明表現出了極為濃烈的興趣。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沈括以父蔭獲得海州沭陽縣主簿的職位,除了繁瑣的差事之外,他積極修渠墾田,曾經修成百渠九堰,讓七千多頃土地成為上等良田,此後十年,沈括歷任多地縣令,參與了不少有益於國計民生的事業。
  • 永業田和口分田如何分配?唐朝初年的土地制度,決定了太平盛世
    其實看名字就能知道,所謂狹鄉指的就是田不夠百姓分的鄉鎮,寬鄉也就是百姓分外田以後,還有剩餘田的鄉鎮。如果恰好你是寬鄉,而你的鄰居是狹鄉,那麼就更好辦了。把你多餘的田地拿出來分給狹鄉的百姓,這樣綜合一下,問題是最好解決的。
  • 「一戶一田」制有什麼好處?土地該怎麼分?抓鬮靠譜嗎?
    隨著鄉村戰略的實施農村改革不斷,在居住方面一些農村地區開始實施集中居住解決了農民住的問題,作為農村最重要的土地也將發生變革。如今很多農村地區流傳著「一戶一田」的說法,那麼「一戶一田」是什麼意思?農村實施「一戶一田」對農民有什麼好處?「一戶一田」在農村又會遇到哪些挑戰呢?
  • 西城片區成為臨沂下一個富人區
    幾年臨沂又開始了紅紅火火的建設模式,西城、羅莊、高鐵、經開區同時在進行,那麼誰會成為臨沂下一個富人區呢。西城片區成為可能性最大的一個。西城從定位上來看,完全是照搬了北城的模式,所有的企業工廠全部都搬離到費縣和周邊的鄉鎮,義堂完全用來進行居住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