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田、名田、王田、屯田、均田,古代的土地制度是怎麼發展更替

2020-12-23 騰訊網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吃得好穿得暖,自然是一團和氣,而反過來,如果出現了某種原因致使人民衣食無著,不用說也知道會怎樣。

談及過往的經驗,致使一個強大的王朝轟然崩塌的重要原因,往往是過於嚴重的土地兼併,導致眾多貧農無地可種,無地可種就無收入可言,而無收入則無吃穿用度可言。這與小農有所不同,即便是年景不好,有幾畝地可供種植的小農也能收一些糧食自食,不至餓死。而完全無地的貧農則不同,一旦年景不好,則往往只有餓死這一結局。

在古代,土地兼併對小農的傷害可見一斑,如何抑制土地兼併,或者說,如何保護脆弱的小農經濟,就得依靠合理的土地制度來保障。

我國古代的土地制度眾多,包括井田制、名田制、王田制、屯田制、均田制等等,這些制度有的是原始村社公有,有的是國家所有,有的是國有與私有並存,這些土地制度是如何更替如何發展的呢?

一、 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夏前)

中華文明的起初,是在眾多神話故事之中的,包括剛剛學會修房子的有巢氏時期「構木為巢,以避群害」,還有剛剛學會鑽木取火的的燧人氏時期「鑽燧取火,以化腥臊」。有巢氏和燧人氏兩個神話,所反映的其實就是我國的原始社會的情況。為了對抗自然災害,獲取足夠的食物,人們少則十幾個,多則幾十個人在一起,以氏族為紐帶,過著群居的生活。

起初人們以打獵和採集野果為生,這也就無所謂土地了,等到人們學會種地之後,土地就成為了資源。這時的土地屬於集體資源,人們聽從部落族長的安排去耕耘土地,所收穫的糧食再由族長安排,儘可能的保證部落每個人都不至餓死。

這就是起初的原始公有制,等到生產力提高,人們的糧食有了盈餘,這就開始有了私有制。起初的土地制度,就是井田制。

二、 井田制(商周春秋)

對於井田制的社會性質認識有過一場激烈的討論,但目前我們一般認為井田制是奴隸主土地國有制。

所謂井田,就是將土地縱橫兩道大致分為九塊,中心一塊為公田,其餘八塊為私田,公田的收入所得要全部上繳領主,私田的一部分收入也要上繳。

那麼,為什麼說這種制度是國有制呢?

其實很簡單,這些土地的收入雖然是一部分歸領主一部分歸耕者,但歸根結底這些土地並不是地方領主所有的,土地講究一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因此,才有「田裡不鬻」的規矩,土地是不能買賣的,因為他們的主人是周天子,地方諸侯和耕種者,只是享有使用權而已。

三、授田制(戰國)

但遺憾的是,道隨時移,看起來很美好的井田制也有走向崩潰的一天,在春秋時期,隨著鐵製農具等等耕作工具的使用,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這導致了兩個變化,一是不需要一大幫子人集體耕作,二是出現了勞動力的多餘,勞動力出現富裕的情況,自然會自發的開墾荒地,荒地的開墾非常複雜。開墾出的荒地歸誰所有?需要給領主上繳收入嗎?可以買賣嗎?

這些實際問題都是井田制不能解決的,因此,新的土地制度的出現,就成了勢在必行,這就是授田制。

所謂的授田制,就是國家直接向農民授予土地的使用權。

此外,當時正值春秋戰國,各個國家都視國家的實際情況給出了自己的變法方案,魯國的初稅畝——承認私田的合法性,按畝數徵稅,楚國量入收賦——全國登記土地,按收成納稅。這些國家的變法改革,正式宣告了井田制的破滅。

四、 名田制(秦漢)

所謂的名田,就是以名佔田,「名」就是爵位,也就是按照爵位的高低佔據相對應的土地數量的意思。譬如說你上戰場斬首一顆,那麼就會給你相應的爵位,以及與爵位相對應的土地。當然隨著連年的戰爭,這也導致了一大批軍功地主的出現,這一制度,在實際上其實就是完全承認的土地的私有。因為他確認受賞獲得的土地是以個人名義佔有的,而且承認這份土地是私有的可以傳給子孫,因此,土地就可以買賣了。

一旦確認土地私有,一旦確認土地可以買賣,那麼,封建王朝的夢魘就會隨之出現——土地兼併。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秦漢兩朝的土地兼併很嚴重,國家和地主在某種程度上鬥爭非常激烈,譬如說秦始皇就曾經遷徙天下豪富到鹹陽,漢武帝也幹過類似的事情。

五、 王田制(西漢末)

漢武帝為解決土地兼併所頒布的政令,包括「限田令」「抑兼併令」,並沒有解決土地兼併的問題,等到西漢末年王莽執政的時候,土地兼併已經到了不得不處理的程度了。

他為了解決土地兼併而採取的辦法,就是「王田制」。

王田制的意思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莽試圖將天下土地全部收歸國有,然後進行重新分配,這種天真的做法其結果可想而知,三年之後,王莽的王田制就在地主的一片罵聲中宣布廢除。

六、 屯田制(三國)

王田制宣告破滅,土地兼併無可挽回,土地兼併的情況愈演愈烈,農民起義就接踵而至,連年的戰亂,讓土地兼併的問題被掩蓋了。此時面對的情況不是土地集中在富人手中,而是「民都空而不居,百裡絕而無民者,不可勝數。」

不是窮人無地可種,而是連年戰亂,連種地的人都沒有了,在這種情況下,就產生了「屯田制」

政府將所有的荒地全部收歸國有,建立屯田區,分給無地之人耕種。屯田人不能隨意離開,而且要服從國家的安排,繳納地稅,承擔兵役徭役。

在司馬炎稱帝之後,土地兼併再次嚴重起來,司馬炎下令廢除屯田制。

七、 均田制(東魏而唐)

錢穆說均田制的目的「此田制用意並不在求田畝之絕對均給,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貧者亦有一最低之水準」

均田制其實就是將無主土地按人口數分給無地之人耕作,土地為國有,但在耕作一定年限後可以歸耕者所有。田分露田、麻田、桑田、宅田四種,露田、麻田不許買賣,桑田和宅田則可以傳給後人。

均田制減少了田產糾紛,有利於無主荒田的開墾,適用於當時的社會環境,而且還有助於貧民擺脫豪強大族的控制,轉變為國家編戶。

之後的田制或者說稅法,還有唐朝的租庸調、兩稅法,明朝的一條鞭法,清朝的攤丁入畝。總的來說還是道隨時移,沒有完美的制度,也沒有絕對合理的辦法。

作者:未定君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中國歷代土地制度史綱》吳廷玉

【2】《中國古代土地關係史稿》陳守炎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經濟史系列——4中國古代的土地和賦稅制度
    一、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的發展演變 中國古代的所有制關係主要是指土地所有制,它是一定生產力水平的產物,其產生、發展、衰落均與生產力發展變化密切相關
  • 中國土地制度的奧妙:北魏立足中原的重要制度創新——均田制!
    而這些門閥本身控制土地有限,用密集過剩的人力進行種植實際上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浪費,而其他大面積的荒地又無人耕種。第四是,這些依附門閥的流民只對門閥家族交稅,不對國家負責,這也就造成了北魏政權的稅收困難。上述四個問題,歸根到底是土地與人的合理配置問題,為了有效解決這個問題,北魏時期的《均田法》應運而生!
  • 李世民堅持「以民為本」,他推行均田令,就能體現這一點
    古代帝王一向標榜自己很重視老百姓,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他們只是說說而已,老百姓在他們眼裡不算什麼。而李世民標榜自己,重視百姓,但他的可貴之處在於,他並不是以一個高高在上的形象,來給老百姓以「施捨」和「恩賜」,而是將百姓放在一個與自身統治存廢攸關的高度上!隋末農民起義,農民就像彈簧,施以重壓,早晚會在沉默中燥發。這個道理很簡單,很多統治者都清楚,但就是很少有人能做到。
  • 初定西周:封邦建國,宗法井田,禮樂天下
    其二,興廢繼絕:把焦、祝、薊、陳、杞這些封國,封給有功德於人民的古代帝王的後裔,表示崇德報功之意,鼓舞民心。其三,移民實邊:齊、魯、燕三國,為周在東方新的領域,這些封國為移民實邊攻策,而寓有區域的開發,足食足兵的用意,同時在政策的運用上,也可以說,在殷民族的後方,建立了牽制的力量。
  • 唐朝均田制瓦解是因為永業田嗎,北魏發展起來的永業田是怎麼回事
    均田製得以推行的基礎,或者說前提,是政府掌握大量土地,即土地國有而非土地私有。均田制最初是從北魏開始實行的,當時的歷史背景是:由於北方常年戰亂,導致了人口流離失所,同時人口也大量減少。在這種情況下,北魏統治者為了快速恢復生產,所以實行了均田制。
  • 奴隸社會井田制土地國有,與當今的土地制度有些相似
    井田制由原始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發展演變而來,夏、商時就已開始實行。到了西周,井田制的發展趨於完備。井田是類似棋盤狀的方塊田,井田之間的界限是通過田間小路和水道來劃分的。實行井田制的前提是土地國有,周王是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憑藉政治上的統治權力,把土地分封給諸侯、卿大夫等各級貴族。
  • 努爾哈赤時期,滿族的封建制度是如何確立和發展的?
    但是,自努爾哈赤出現以後,他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結束了女真內部分裂混亂的情況,實現了各部的統一;與此同時,他採取了許多措施發展滿族的經濟和文化,為滿族的發展和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中就包括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以及促使奴隸制度向著封建制度的轉變。
  • 中國古代史階段特徵詳解
    (2)經營方式:中國古代經歷了從集體勞作到個體農耕的發展過程。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出現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3)土地制度:原始社會,土地屬于氏族公社所有;商周實行土地國有的井田制;春秋戰國時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成為土地兼併現象的根源。
  • 三國賺錢大計:曹魏屯田挖溝,東吳造船航海,蜀漢又靠什麼?
    古代戰爭場景,一將功成萬骨枯 就以古代為例,每逢亂世之時,各方軍閥最操心的問題之一,便是該怎麼籌集軍費。魏蜀吳割據示意圖 一、曹魏怎麼賺錢?一是種地,二是挖溝 談到曹魏,其標籤之一莫過於「屯田」二字。
  • 兼併侵牟到主佃相資,從主佃關係的演變看宋代土地管理模式的強化
    「夫土地,王者之所有;耕稼,農夫之所為,而兼併之徒,居然受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國古代封建土地制度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宋代商品經濟的興起,宋代朝廷對民間土地的售賣行為並沒有加以重視。因此形成了「兼併之家」、「豪民」、「田主」等稱號,以此來形容那些坐擁萬畝田產的地主階級。
  • 日本人的姓氏名字是怎麼來的呢,其實內有玄機
    在古代日本,姓氏只有貴族才可以擁有,普通平民百姓只有用以稱呼的名字而無姓氏。古代日本貴族的完整的姓名是由「氏、姓、苗字、名」組成,「氏、姓、苗字」都屬於體現一定家族傳承意義的姓氏,而「名」才是屬於本人的名字。其中氏最早出現,姓在氏之後出現,苗字則出現最晚,但在歷史發展中「氏、姓」逐漸不再被人們使用,而「苗字」則成為當今日本普遍使用的「姓氏」。
  • 古代官職制度的變革與發展
    在這裡,不能全面敘述歷代官制的發展,只能大致談談幾個重要的問題: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品階勳爵。這樣,就形成了皇朝中央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分職的制度:中書省取旨,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行。隋代避用「中」字,改中書省為內史省,改侍中為納言。在唐高宗、武后和玄宗時,三省名稱曾有幾度改變:尚書省稱中臺,文昌臺;中書省稱西臺,鳳閣,紫微;門下省稱東臺,鸞臺,黃門。三省首長同為宰相,共議國政。唐代因為唐太宗曾任尚書令,以後此官不再授人,而以左右僕射為宰相。
  • 古代沒支付寶,皇帝要怎樣把俸祿發給官員?網友:到帳比現代人還快!
    文/古代沒支付寶,皇帝要怎樣把俸祿發給官員?網友:到帳比現代人還快! 事實上俸祿制度在中國古代的發展源遠流長,商周時期官員們的俸祿基本就是官員封地內的經濟收入,從諸侯到卿、大夫、士都佔據有不同的土地,沒有土地的就徹底淪為庶人,俸祿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土地
  • 唐朝初年的土地制度,決定了太平盛世
    永業田是北魏時期出現的一種分田制度,最初稱之為世業田,北齊時期改稱永業田,此後隋唐也稱之為永業田。北魏時期,但凡養蠶的地方,每個18歲以上的男丁可以得到國家分給的20畝桑田,這是不用還給國家的,可以傳給後代。相當於是私有制的田地。這是非常有利於提高百姓積極性的分田方式,在南北朝時期得到廣泛推廣,隋王朝一統天下以後,也沿用永業田制度。
  • 《風聲》王田香身上的秘密還有多少
    金生火是為了保命,白小年是為了復仇,吳志國也許是剿匪,但不殺共產黨,有點古代大俠的風度……而王田香當漢奸是為了什麼呢? 出身堂子的王田香,似乎並不自卑,也不感到羞恥,他的目標明確,所以,是不會在意臉面的!當漢奸當得心甘情願心安理得! 而王田香來裘莊,也是有他的明確的目的的,劇情交代,他和裘莊有殺父之仇,他就是為復仇而來!
  • 「井田保農業,分封保安全,周禮統意識」,周朝國祚成歷史之最
    井田制度的穩定性,保證了西周的穩定在西周建立之前,尚且還沒有發現制度化的土地分配模式,或許是因為當時的國家政權,對於國土資源的掌握程度不夠高的原因導致的,這使得夏商兩代在土地制度方面,沒有留下明顯的歷史遺蹟。
  • 第20期《唐田令與「均田令」,「已受田」與「見營田」》讀書筆記
    周書紀年 第20期《唐田令與「均田令」,「已受田」與「見營田」的關係》讀書筆記均田制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田制,但就北魏、北齊、北周、隋、唐而言,「田令」與「均田令」並非同一概念。「田令」的範圍寬,「均田令」的範圍窄,「田令」包含了「均田令」的全部內容,二者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
  • 土地開發重要措施——德國土地整理制度介紹
    土地整理是德國土地開發的重要工具,具有悠久的歷史,意義甚至超過土地所有權制度。土地整理是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持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制度,其法律依據為《土地整理法》和《農業調整法》等。一、土地整理的目標德國土地整理的目的旨在改善農村和林業地區的工作和生產條件,促進本地區鄉村文化和農村地區的發展。
  • 探析明朝衛所制度,明王朝如何建立完善的大明軍隊?
    明代的軍事制度是承上啟下的,它既有中國古代軍事制度的特點,又獨有自己的特色,既繼承了唐朝的府兵制,元朝的世襲制度——武官襲替,旗軍世役制度,後啟清點的綠營兵制度。而明朝的軍事制度延續了有明一代近三百年的,便是衛所制度,在衛所制度的基礎上,其發展呈現出一定的變化來適應衛所制度的發展。
  • 封建日本王朝的土地制度,如何瓦解天皇權力?
    前言日本封建王朝在律令制度不斷發展完善的情況下取得了快速的發展,一下子從原來的落後部民制國家成長為具有完整封建君主專制體制的封建國家。從日本當時與唐朝的頻繁交流來看,雖然日本這邊一直都是處於虛心接受唐文化的姿態,但是雙方的關係明顯在向著平等的國與國之間的外交形態發展,這不僅是因為日本已經建立起來了先進的封建文明,更是因為那種效仿唐朝律令格式的律令制度已經得到了唐朝統治者的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