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唐朝為模板建立起的日本「田制」,為何會同唐朝一起走向崩潰?

2021-01-13 文史咖

文:文史咖

引言

在八世紀到十世紀,中國和日本建立起了相似的田制,同時在相近的時間內,中日田制走向崩潰,其原因在於日本的田制本身就是學習唐朝而建立的,因此兩者都存在相似的弊端,存在於相同的歷史時期,面臨相似的時代的困難。

雖然唐朝比之日本生產力較為先進,但是從歷史發展來看,唐朝的生產力水平和日本的差別不大,同時因為日本學習融合漢文化從而創建了大和文明,因此兩國文明具有一定的同源性,這麼多相似性積累自然造成了中日相似的田制命運。

唐朝和日本在相似的時間裡建立了相似的田制,同時在同一個階段兩種田制都走向崩潰

唐朝戶籍的構成和之後的崩潰在唐朝戶籍主要有三部分組成,首先是手實,即為戶主主動向朝廷報告家中人口、年齡和田畝的記載文書;其次是戶籍,戶籍再可以分為戶口籍和土地籍,是官府用來記錄每戶人口和土地的官方文書;最後是記帳,是官府用來記錄每戶賦稅的預算文書。

唐朝的戶籍制度開始於武則天在位期間,之後逐漸成型,這是政府用來控制人口、保證國家稅收的重要手段。一般每三年修改一次戶籍,而每次戶籍登記都需要留下三本,一本留在縣內,一本送至州內,一本上交戶部朝廷。

首先是戶主進行申報,經過各級的核查,最後戶籍成冊,被送往各處,而朝廷則會根據戶籍編撰出全國計帳,以此來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

這種戶籍制度咋一看似乎比較嚴密,但是事實上只要戶籍制度的核心人口流失,那麼這種戶籍制度也不過是一張白紙,會出現戶口不實的現象。

比如在武則天在位期間,逃戶就是佔據了總人口的一半了,他們逃亡故土的主要原因是沉重的賦稅和地方豪強的欺壓和兼併土地。而等到開元盛世的天寶年間,逃戶現象依舊十分嚴重,戶籍制度失去了其作用,於是在天寶九年朝廷就不再對戶籍進行登記造冊。

隨著情況的惡化,朝廷不再能夠徵收到足夠的賦稅,於是後來更改了戶籍制度,允許逃戶就地入籍,之前實施的均田制也就此崩潰,開始實行兩稅制,即為從人身上收稅轉至從土地上收稅。

日本戶籍的構成和之後的崩潰日本班田法中的戶籍也是三部分,在日本的官方文件《令集解·戶令·造計帳條》中有記載戶籍登記造冊的過程:

「凡造計帳,每年六月三十日以前,京國宮司責所部手實,具注家口、年紀,若全戶不在鄉者,即依舊籍轉寫,並顯不在所由,取訖,依式勘造,連署,八月三十日以前,申送太政官。」

可以看出日本手實和唐朝的手實最大的不同在於,日本手實只是記錄了每一戶的家口和年齡,並沒有涉及每一戶家中所擁有的的土地數目。

而日本戶籍中也並沒有有關土地的等級內容,這是因為在戶籍和手實之外還要編寫田籍來完成政府所需要的記帳,而戶籍和手實只是用來確定百姓戶口所在的工具。

雖然日本的戶籍制度和唐朝的有略微的差異,但是其實換湯不換藥,其內在核心都是一樣的,那就是人口或者說是戶口,只有戶口是正確的,朝廷才能徵收到相應的賦稅,但日本和唐朝一樣面臨同樣的困境,那就是人口大量逃亡。大量的人口因為官府沉重的賦稅和各種地主侵佔周邊山川湖泊的行為而離開故鄉,來到沒有賦稅的衛府。

田制的基礎口分田一再被兼併,確定了田制走向崩潰的結局

唐朝口分田唐朝的田地一般可以分為三種,分別是口分田、永業田和園宅地,園宅地很容易理解,顧名思義是用來修建房屋宅邸的,而永業田一般都是用來種植桑樹、棗樹一類的,是用來發展林業的,而口分田則是唐朝土地的基礎,是用來種植糧食的。

為了避免佔田現象,唐朝還對田地的數目作出了規定。口分田作為田地的基礎,其作用自然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朝廷規定口分田在每一戶人家身死之後,就必須收歸官有。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額外情況,如果百姓是從狹鄉遷至寬鄉,或者家中貧乏,需要買賣房屋或者石磨一類的生產工具用來維持生計的,再或者是要到遠處服役但是家中無人能夠守著田地的,這三類人的土地是可以買賣的。但這些土地禁止在寺廟和道觀處售賣,主要這是唐朝政府為了防止寺廟佔田。

雖然除了特殊情況,朝廷禁止售賣田地,但是如果百姓走投無路,無法維持生計,最終總是會走上賣田的道路。《舊唐書》中描述了貧民賣田的事件:

「天下編戶,貧弱者眾,亦有傭力客作,以濟餱糧,亦有賣舍貼田,以供王役。」

唐朝初期對待逃戶的對策是遣返舊籍,在武則天即位之後,逃戶人數眾多,許多人偷偷賣掉逃戶的田地,因為田地都被賣掉了,那麼逃戶回來的機會也就小的多,因此在唐睿宗即位後,下令禁止逃戶田地的買賣,以此來保證均田制的平衡。

但是均田制本身具有其局限性和弊端,因此這絕不是法律的威嚇就能夠解決逃戶問題的,逃戶的土地還是常常被其親朋所販賣或者被豪強地主侵佔,最終只好採用「就地附籍」的措施,均田制的基礎田戶被破壞,最終均田制走向崩壞。

日本口分田日本的田制和中國唐朝的有些許不同,其中沒有永業田的存在,同時日本律法認為口分田是私田。但是在日本法令中有實施細則,稱口分田六年一分,但是在此期間如果田戶身死,那麼田地就要退回官府,同時不允許自由買賣,由此可知這裡私有的只是田地的使用權而已。在《養老律·戶律》中有對於買賣口分田的處罰

「凡妄認公私田,若盜貿易賃租者,一段以下笞五十,二段加一等,過杖一百,五段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半。」

雖然日本口分田不允許買賣,但是如果口分田和公田荒廢超過三年以上,可以租賃給其他農民,口分田三年之後還給原主,而公田則歸還國家,這就為公田轉化為私田提供了道路。

同時日本的班田法對於土地權限劃分十分模糊,比如上文提到了口分田應當是屬於公田,卻被日本政府劃分為私田,這為後來的公私田混用寫下了伏筆,之後的權貴們紛紛佔據山川林野等共有田地。

之後百姓的口分田被兼併的情況也是十分嚴重,雖然朝廷明令禁止將口分田賣給權貴階級,但是百姓生活困難,或者是受到權貴階級的威脅。

公田私有化,自此中日田制全面崩潰

唐朝公田私有化唐朝公田一般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國家手中的荒地或者是無人耕種的土地,另一部分就是逃戶或者絕戶留下的口分田,一般情況下只要人們安居樂業,國家只要能夠掌控這兩部分土地就能夠控制土地的收予狀況。

但高昂的賦稅和土地兼併問題使得大量百姓逃離故土,留下的土地往往很難回到國家的授田系統,主要是因為權貴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會請求政府同意其請射或者借荒的要求,而政府為了維護權貴的利益往往會同意。

同時還有土地直接就被逃戶的親屬販賣了,那麼政府一般就難以追回。最終結果的結局就是權貴手中的土地越來越多,而政府無田地可授予。

日本公田私有化日本田地侵佔的問題更加嚴重,主要是因為日本對於公田和私田的劃分並不清晰,這樣方便權貴將公田轉換為私田,因此給與足夠大的侵佔空間。其實在早期,日本權貴侵佔山川林野的現象就已經十分常見了,在《續日本記》中有相關記載:

「頃者,王公諸臣多佔山澤,不事耕種,競懷貪婪,空妨地利,若有百姓採柴草者,仍奪其器,令大辛苦,加之被賜地,實止有一二畝,由是踰峰跨谷,浪為境界。」

只要這一切經過日本國司的同意,甚至於權貴們還可以侵佔寺廟的土地,因此權貴們等有權勢的人就利用各種手段積攢許多公田,最終日本版田制走向崩潰。

結語

唐朝和日本在相同的時期執行相似的田制,因為日本的田制就是學習唐朝建立的,所以兩者之間存在同樣的短處,那就是只要田制的核心戶籍制度被破壞,人們紛紛逃離故土,那麼國家稅收就無法進行下去。

其中無論是均田制還是班田制,其田地的核心是口分田,這是不允許買賣的,但是人們在無法生活下去的情況下,只好賣田,因此良田全部聚集到了權貴的手中,同時權貴還大肆侵佔共有田地和公田,最終唐朝均田制和班田制都走向崩潰的結局。

參考歷史文獻:

《舊唐書》

《續日本記》

《養老律·戶律》

相關焦點

  • 唐朝均田制瓦解是因為永業田嗎,北魏發展起來的永業田是怎麼回事
    均田製得以推行的基礎,或者說前提,是政府掌握大量土地,即土地國有而非土地私有。均田制最初是從北魏開始實行的,當時的歷史背景是:由於北方常年戰亂,導致了人口流離失所,同時人口也大量減少。在這種情況下,北魏統治者為了快速恢復生產,所以實行了均田制。
  • 唐朝歷史篇章: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淵源,對後世的影響作用如何?
    到唐朝時,三省六部制沿襲隋朝不變,只是比前更加完備。唐朝時期三省更名為尚書、中書、門下三省,由於武德年間唐太宗曾為尚書令,所以自太宗後,尚書令只具空名而不實授。尚書省所屬各部,仍各設尚書一人,另設侍郎一人或二人;中書有令二人,侍郎二人,另有專管進奉奏章和草擬制策詔命的中書舍人。門下省最高長官為侍中,下設門下侍郎二人,另有給事中專管駁正違失。
  • 通過地圖看唐朝版圖變遷:一個龐大帝國,最後走向瓦解
    公元934年,孟知祥在成都稱帝,建立後蜀。公元936年,石敬瑭借契丹兵滅後唐(傳國玉璽隨之下落不明),並割讓幽雲十六州,河西走廊再次獨立出去,次年段思平建立大理國,徐知誥(李昪)代吳稱帝,建立齊國(次年改國號為唐,即南唐),吳權建立吳朝,越南地區從此從中國脫離。 公元942年,于闐國奪取高昌回鶻大量土地。
  • 刀劍史上登峰造極的唐刀,日本刀的祖先,為何唐朝之後逐漸失傳?
    這是對唐橫刀的評價,暫不論是否客觀,但為何唐刀能有這樣的名氣?首先,橫刀出現的時代正是國力強盛的唐朝,在當時,國人對刀劍品質的追求力求完美,而中國自公元前西周時期以來在冶煉技術上就處於世界先進前列,隨著漢代發展以來,唐的冶鋼技術得到更強的提升,使其在漢代環首刀的基礎上,採用包鋼法工藝,另外當時研究出覆土燒刃的工藝,使橫刀的背脊和單刃達到剛柔並濟的效果,最後鍛造出在當時性能極為優良的唐橫刀。
  • 唐朝皇帝寵幸完日本公主,為何直接關籠裡?網友:是你也這樣做
    ▲唐王朝時四方來賀的長安城那麼問題來了,皇帝為何會做出此等行為呢?難道這兩位公主做出什麼不雅之事,惹得龍顏大怒?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還得從唐太宗去世之後講起。由於唐太宗去世,對當時的唐朝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損失,鄰邊小國的王室都有惴惴不安的心理,他們為唐太宗的去世感到惋惜。
  • 大食的經濟文化,是如何傳入唐朝,並在唐朝站穩腳跟的
    穆罕默德去世後,伊斯蘭教的內部逐漸分裂成多個派別,大食帝國也隨之分成三股勢力:一是倭馬亞族建立的倭馬亞王朝,色尚白,中國歷史上稱之為「白衣大食」(即西大食),後為西班牙的基督教勢力所滅;二是阿拔斯族建立的阿拔斯王朝,色尚黑,中國歷史上稱之為「黑衣大食」(即東大食),後為蒙古所滅;三是法提瑪派,色尚綠,中國歷史上稱之為「綠衣大食」(即南大食),後輾轉至埃及,定都開羅。三國都由阿拉伯人統治。
  • 超級詳細的唐朝官制介紹,一篇文章帶你弄懂唐朝官制!
    最近有個很火的動畫叫《大理寺日誌》,就是以唐朝為背景,這個大理寺就是五寺中的一寺,那麼其他四寺呢?別急,弄清這個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唐朝官員的品級。01唐朝官員的品級唐朝官員品級,按照正一品,從一品,正二品,從二品,依次往下延申,數字越大,官位越小,最小的官是九品——正九品,從九品。
  • 戰火紛飛,刀兵四起,為何唐朝統治者卻置之不理,選擇興修水利
    唐朝初期大興水利,讓北方的漕運以及農田灌溉問題得到解決在唐朝建立之前,隋煬帝楊廣集全國之力建立了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京杭大運河,這條運河的開鑿將我國大部分的水利資源進行了整合,讓南北水系的融會貫通。在唐玄宗的勵精圖治,唐朝不僅恢復到了這之前的最鼎盛水平,還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徹底走向巔峰。但是盛極而衰,在唐朝最繁盛的時期唐玄宗卻在安樂的生活之中迷失了方向,他搖身一變從最初的一代明君轉變成了"君王不早朝"。
  • 從唐朝飲茶風尚的東漸,看中國茶文化對日本陶瓷茶器文化的影響
    因此,在日本本土進行專用陶瓷茶器的生產就勢在必行了。日本制陶技術的發展和奈良三彩的出現日本是一個制陶歷史十分悠久的國家,但制陶技術水平一直較為低下。隨著日本與中國大陸文化的接觸增多,從中國引進了還原焰的燒制陶瓷技術,日本的制陶技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到了日本奈良時代後期,中國大唐文化傳入日本,貴族們嚮往唐風、喜愛唐物的風氣日益增加,尤其是大唐的唐三彩。
  • 日本剃眉毛源自唐朝
    唐朝引眉效果類似於現代畫眉引眉是唐代女子畫眉的一種稱呼。因為很多女性天生眉毛稀疏,影響美觀,所以唐朝女性就用墨畫眉。但是墨汁會讓眉毛粘在一起,因此唐代女性引眉時會將眉毛剃掉或者拔掉,然後在原處畫上弓形的眉毛,效果和現代畫眉基本無疑。
  • 為何唐朝貴族會對他們愛不釋手?
    其實奴隸不管是在現在還是古代是一直存在的,在印象中,奴隸所過的生活都是悽慘悲涼的,今天所要說的是唐朝時期有一類奴隸,叫做"崑崙奴",在當時使得唐朝的貴族們愛不釋手。可能大家會好奇,一般奴隸都沒有固定名稱,那麼這個"崑崙奴"為何有固定的稱呼?所以"崑崙奴"這個名字又是從何而來,為何又深受唐朝貴族熱捧呢?
  • 終結唐朝的朱溫是個什麼樣的人?
    唐朝之後緊接著就是五代十國,而取代唐朝成為五代中的第一個朝代就是後梁,其建立者名為朱溫。朱溫篡唐之前是唐朝大將,成為唐朝大將之前是黃巢手下的將領,投靠黃巢之前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無賴。那麼短短數十年之間,這個市井之徒如何走向權力的巔峰並最終將大唐埋葬在歷史的垃圾堆裡呢?
  • 外國人要想在唐朝當官,需要走什麼程序?
    再以通過科舉考試的日本留學生為例,粟田真人當了武周朝的「司膳卿」,高階遠成當了德宗朝的「中大夫試太子中允」,還有最有名的阿倍仲麻呂,在唐朝當了五十四年的官,成為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時期的「三朝元老」。這些在唐為官的日本人回國後,都積極傳播中國的典章制度,並在日本政府擔任高官,影響日本政局。
  • 胡風盛行造就多元文化:唐朝女子服飾袒露裝盛行,唐玄宗煎鹿腸
    《長安十二時辰》為我們展示了盛世唐朝的富足生活,這裡百姓豐衣足食,並且充滿異國情調,穿胡衣,吃胡食,奏胡琴,駱駝商隊,異國口音充滿著鬧市,用口檀(雞舌香),鸚鵡杯,魚帶,已經隨處可見的外來寶石妝飾品,再現長安是一個具有包容性的國際大都市。同樣漢民族建立的王朝,為何唐朝的衣食住行等風俗與漢朝、宋朝、明朝差異性這麼大呢?
  • 實拍日本京都建築,滿滿盛唐遺韻,仿佛穿越回到中國唐朝
    實拍日本京都建築,滿滿盛唐遺韻,仿佛穿越回到中國唐朝京都,不僅是外國人神往的觀光地,也是很多日本人休閒放鬆的好去處。京都位於日本本州島南部,是一座內陸城市。大概因為內陸的原因吧,儘管擁有1200年的歷史,京都的城市規模並不大。但是這也不妨礙海外遊客來到此地。
  • 實拍日本京都:仿照唐朝建立的都城保存至今,街頭依然有藝伎出沒
    正是出於對家鄉文化的熱愛和追尋,川端康成才創造出了以京都文化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古都》,這篇詳細描繪了日本風景名勝和探討人性、文化習俗的小說一經面世,就以傳統細膩之美轟動世界文壇,是川端康成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之一;而這座哺育了川端康成成長的搖籃城市也自然而然成為眾人追捧的新興景點,成為世界級的旅遊城市。
  • 回鶻幫唐朝平定安史之亂,抵禦強敵吐蕃,為何還會被唐朝滅亡?
    大業元年,回鶻聯合僕骨等部族起來反抗阿史那部族,逐漸強大。唐朝和回鶻正式建交是在貞觀三年,也就是公元629年。有了唐朝的支持,它連著諸部配合唐軍消滅薛延陀汗國,並建立回紇汗國。隨後,回鶻派遣使者到唐朝,表示自己願意歸附唐朝,接受唐朝的管理。唐太宗接受回鶻的請求,在各部設置府州。之後,雙方在貿易等方面來往頻繁。 回鶻不像其他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一樣,騷擾和掠奪邊境,甚至幫助唐朝平定叛亂,抵禦吐蕃對西域的進攻。
  • 衣冠王國:聊聊歷史上唐朝的服飾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日本服飾文化隨文化的繁榮同步發展,特別是在飛鳥時代、奈良時代、平安時代,隨著中日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日本服飾文化在中國服飾文化的影響下,迅速發展起來並日益繁榮,不僅建立起完善的服飾制度,而且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民族服飾文化。公元3世紀前後,日本由於整個社會形態比較落後,文化領域發展緩慢,服裝、服飾非常簡陋。
  • 唐朝的古錢幣精品
    敦煌莫高窟裡的唐代壁畫唐朝的國號為「唐」,曾是晉的古地名。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為西魏八柱國之一,被追封為「唐國公」,其後,爵位傳至李淵。李淵是隋朝時行宮居晉陽留守,以尊「隋」為名起兵,每戰必克,直入長安,在隋恭帝楊侑禪讓後便以「唐」為國號,定都長安。因國君姓李,故稱李唐,尊稱為大唐。唐朝時萬國來朝,疆域空前遼闊,極盛時東起日本海、南據安南、西抵鹹海、北逾貝加爾湖,是中國自秦以來第一個未修據胡長城的大一統王朝。
  • 互相監督,制約皇權:唐代三省六部制是如何幫助唐朝走上巔峰的?
    古代中國封建社會中的三省六部制是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也是最基本的官僚機構設置形式,它是在西漢以後長期發展中形成的,到了唐代才正式確立為一項基本的政治制度。「三省」中的尚書省在東漢時期產生萌芽(當時是叫做尚書臺),另外兩個是中書省和門下省,它們都是在三國動亂中形成的,目的是稀釋和分割尚書省所擁有的權力,防止朝廷權力被尚書省一部所控制,造成朝局動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