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為什麼對田地採取「不抑兼併」的政策?

2021-01-13 小南史

土地問題一直都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最重要的問題,各個封建朝代為了維護自身專制權力統治及保證國祚,大多朝代在其前期都實行堅持抑制土地兼併的土地政策,一般都是對土地買賣進行禁止或者多加限制,從法律上抑制土地兼併,而宋朝卻可能是個例外,而宋朝的「田制不立」和「不抑兼併」的土地買賣政策卻是異於一般封建朝代上述的土地政策,呈現出獨特性,為什麼宋朝又會反其道而行之,而且宋朝還享國三百餘年。

宋朝田制不立和不抑兼併政策

在這裡介紹一下,關於宋朝的「田制不立」和「不抑兼併」的具體意思,這兩個詞屬於史學範圍,簡單說明一下。

在宋朝之前的大的封建朝代,如漢唐,實行的是土地國有制為主體的土地制度,在這個制度之下,一般自耕農的土地都由國家來授予,所以國家不僅對授予的土地擁有主權,同時享受所有權,而所謂的「田制不立」是指在唐朝均田制崩潰以後,由於私有土地的日益增多,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國家已經沒有了剩餘的可授予農民耕種的公田,宋朝沿襲這個趨勢,開始不再授予農民土地,封建國家的土地公有制主體地位逐漸喪失,對私有土地已經沒有了所有權,只剩下了主權。

註:均田制,即封建王朝將無主土地按人口數分給小農耕作,土地為國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後歸其所有。地主階級的土地並不屬於均田範圍。

「不抑兼併」則是在「田制不立」的基礎上延伸起來的,既然國家已經不再授予農民土地了,所以對於私有土地的買賣也不再有買賣上的限制,或者個人佔田上的限額,所以說「不抑兼併」換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土地的自由買賣。但是它的出現必須建立在「田制不立」之上的,意思即既然國家不再向官吏和農民授予土地,那麼也不再限制個人擁有土地的數量,聽由土地的自由買賣,這就是所謂的「田疇邸宅,莫為限量」。

宋朝的窮人買不起田地的怎麼辦?

雖然宋朝已經不再授予農民田地了,但是也有一系列的措施來解決農民無地或者少地的問題。在北宋初期,剛剛經過了長期的戰亂,為了恢復經濟,穩定農業,安頓農民,宋朝的統治者實施了一些的農業恢復措施。

第一、 鼓勵開荒

由於因戰亂導致人口的減少,田地大量的被荒蕪,連當時全國的經濟政治中心地帶的京畿地區荒地也很多,「京畿周環二十三州,幅員數千裡,地之墾者十才二三。」於是宋太祖便下令:「詔所在長吏告諭百姓,有能廣植桑棗、開墾荒田者,並只納舊租,永不通檢。令佐能著復捕逃、勸課栽植,歲減一選者,加一階。」

並且,還通過免租來鼓勵墾荒,並且以此來作為提拔地方官員的一個標準。宋太宗時期實行「應諸州管內,並許民請佃,便為永業,仍免三年租調,三年外輸稅十之三。應州縣官吏勸課居民墾田多少,並書印紙,以示族賞。」。

宋真宗時,「如見在莊田土窄,願於側近請射,及舊有莊產,後來逃移,已被別人請佃,礙救無路歸業者,亦許請射。」通過鼓勵墾荒的土地政策,國內大量的荒地開墾出來。從而達到「始,趙尚寬為唐守,勸民墾田,高賦繼之,流民自佔者眾,凡百畝起稅四畝而己。稅輕而民樂輸,境內殆無曠土。」的效果。

第二、 鼓勵歸業和鼓勵無地或少地農民耕種逃戶的田

宋太祖開寶六年九月頒布的詔令:「諸州今年四月己前逃移人戶,特許歸業,只據見佃桑土輸稅,限五年內卻納元額。四月已後逃移者,用不得歸業,田土許人請射」。到了宋仁宗天聖七年(1029年)又頒布詔令:「州縣逃田經十年已上無人歸業,見今荒閒者,令出榜曉示,限百日本主歸業,限滿不來,許人請射耕佃,其歸業並請射人戶並不得立定稅額及令應副差搖,後及五年,於舊額稅賦上特減八分,永為定額」。

通過上述的兩道詔令,既能使逃戶能歸業,同時又使防止已經安頓下來的農民再度逃離,可以讓無地或者少地的農民有一定的土地。

第三、官田的招佃與民田化。

宋仁宗天聖三年(1025年)九月下詔:「應系(官)田及官系荒田,經三年以上者,許挑段請射。於所請田元額稅加十分之二,更於次年起納稅,仍先許中戶等己下戶請射,如有餘者方許豪勢請佃,即不得轉將典賣」。

宋朝政府的官田先由無地或少地的農民承佃,交納一定的地租,如果農民承佃不完才能由地主承佃,同時官田的民田化則是由賞賜或者出賣的形式來完成。

宋朝土地政策下的背景

宋朝的「田制不立」及「不抑兼併」土地政策並非憑空而來,而是有著深刻的歷史教訓和當時強大的社會經濟為背景。

1、歷史上的教訓

經過了北魏及唐朝近三百年的時間裡,隨著唐朝中期均田制的破壞,所有頒布和實施的限田、佔田、均田等法令或者制度統統失效,統治者雖然有心繼續限制土地自由買賣來抑制土地的兼併,但是也無力抗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了,到了唐朝末期,國家對土地買賣已經不設置什麼限制了,雖然從法令上買賣土地是違法的,但是土地買賣已受到了社會的承認了。

「古先哲王疆理天下,百畝之地號曰一夫。蓋以一夫授田,不得過於百畝也。欲使人無廢業,田無曠耕,人力田疇,二者適足。是以貧弱不至竭涸,富厚不至奢淫。法立事均,斯謂制度。今制度弛紊,疆理隳壞,恣人相吞,無復畔限。富者兼地數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依託豪強,以為私屬,貸其種糧,賃其田廬,終年服勞,無日休息。罄輸所假,常患不充。有田之家,坐食租稅。貧富懸絕,乃至於斯﹗」

唐德宗時期的宰相陸贄說的話,其實可以看出,自從井田制被破壞,土地成為私有財產以後,私人佔田數量不再有限制,土地聽任百姓貧富之間自由買賣,結果出現了土地兼併的嚴重狀況:「富者兼地數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而宋朝正是承繼這一土地私有制和自由買賣的進程。

2、宋朝強大的社會經濟

宋朝的經濟異常的發達,宋朝是承繼漢唐之後社會經濟發展的又一個高峰期,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我們都知道農業在封建國家中的基礎作用,而宋代的農業比前代獲得前所未有的全面發展,雖然宋朝的土地面積看起很小,但是產出確很大,主要是依賴於當時出現了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如秧馬、耬鋤、耬刀等使用,大大的提高了農業的生產力,加之根據南北方的差異進行的農作物品種的交流和優良品種的推廣及耕作技術的提高,使農田單位面積產量大幅度提升。

宋朝時期,農業發達地區的面積產量大約是唐朝發達地區的兩倍,由此帶來的結果是農產品商品化程度的提升,特別是糧食的商品化,根據資料顯示,北宋時期每年需要1700萬石的商品糧,大約佔北宋全年糧食產量的1%左右,而到了南宋時期,其更是提升到了7%~8%之間。宋朝發達的農業生產和農業產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促進了農村的專業手工業或者家庭手工業的發展,同時也為城鎮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大量農產品進入市場,直接使於廣大農村有著最直接聯繫的城鎮或墟市的興起,最後也使土地的商品化—土地的自由買賣。

宋朝詳細對土地自由買賣的規定

土地的自由買賣是以擁有土地的所有權為前提條件的,即土地的私有制確立為土地的買賣提供了前提基礎。恩格斯有句著名的話:「土地所有者可以像每個商品所有者處理自己的商品一樣去處理土地。」土地的私有制不僅表現為佔有和使用,更加表現為處分,包括出賣。所以說土地的所有權和土地的私有制確立是土地買賣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

1、宋朝之前的規定

由於從一開始封建社會就不鼓勵土地的自由買賣,所以立法上也不怎麼重視,導致從秦漢到唐朝之前,對於規定如何進行土地買賣的法律文獻資料非常的匱乏,對於秦漢時期而言,僅知道秦代開始要求各戶到官府登記自身的不動產在內的財產,而對於兩漢時期,從湖北江陵張家山出土的《田律》內容來看,涉及的相關內容也僅是規定土地不準買賣而田宅則可以附條件的買賣,至於有關買賣的土地契約倒是有相關實物證據。

到了南北朝的末期,即北魏和北齊,開始有相關的記錄。北齊對土地買賣的規定是:露田屬於國家所有,故「悉入還受之分」,不許買賣。而作為私田的「桑田」則「不在還受之限」可以買賣,而依照北魏之法,就算是允許土地買賣,也僅僅是買賣有餘和不足部分。

隋朝的對於土地買賣如何規定,並沒有明確記載,但是由於隋朝沿用北齊的均田制等土地制度,也繼承了北齊時期的土地立法,對於國家授予農民的露田,也不許買賣,對於官僚地主的私田和永業田,應該是可以買賣的,至於農民的麻田和桑田,也是允許出賣有餘和買進不足。當然也出現了違法買賣露田的想像,以至於屢禁不絕。

唐朝時期,由於對土地買賣的限制開始鬆弛,有關土地買賣的規定開始增多,特別是由於佛教寺院頻繁買賣土地,客觀上促進了法律對土地買賣的規範。在唐朝,桑田、麻田都屬於永業田,可以自由的買賣;國家所授的口分田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買賣。我們可以從現存的唐令中,大略的了解一下。首先對賣田的限制。

武德七年規定:「凡庶人徙鄉及貧無以葬者,得賣世業田。自狹鄉而徙寬鄉者,得並賣口分田。已賣者,不復授。死者,收之,以授無田者。」

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對於土地的出賣限制又進一步放寬,諸庶人有身死家貧無以供葬者,聽賣永業田,即流移者亦如之。樂遷就寬鄉者,並聽賣口分。賣充田宅、邸店、碾磑亦屬合法,為土地買賣解除了一些限制。

到了唐朝中後期,隨著均田制的崩潰後,對於土地買賣的限制就是剩下法令中一紙空文而已,宋朝建立後在「田制不立」及「不抑兼併」土地政策的影響下,對於土地的買賣幾乎沒有多大的限制,並且逐漸從法律上加以確認和保護土地所有權,將土地買賣歸入國家疏導的範圍,利用法律等行政手段加以規範。

在土地的買賣程序上則繼承了之前的朝代特別是唐朝至五代時期的做法,如唐朝的土地買賣之前須向官府申請文牒,經確認後製作買賣文書契約;五代的先問親臨、輸錢印契、過割賦稅、原主離業;並延續了五代的從土地買賣過程中收取一定的交易稅;這些前朝的做法宋朝以立法再以正式確認。所以有「官中條令,惟交易(田產)一事最為詳盡」。

宋朝的土地有買賣、典賣等多種形式

買賣又分絕買和活買之分,絕賣是指將所有權轉移後永不回贖;而活賣或典賣,指在一定期限內可以贖回,所以一般它的價格就比較低;但是如果在限定的時間內沒有贖回的話,那麼就變成絕賣了。

典賣是指出典人將土地房產交給典賣人,領取典錢,但不支付利息,出典人保留贖回權。

典買人可以佔有田產並享有收益,可以出租或者再典當,但是不能出賣。出典人所保留的贖回權,則稱之為「田骨」或者「田根」,如果放棄贖回權的話,就稱為「斷骨」,出典人「斷骨」的話,就有典買人不會絕賣與典賣之間的差價,稱為「添貼」或「貼買價錢」或者「找貼」。

需要說明的是,正式的典當,包括兩個要件,一是出典人必須離業,由典賣人佔有;二是典賣人須納稅,即經過官府將出典人的出典的那部分田土的稅額轉由典賣人承擔,如果出典人依然佔有典物人或仍然納稅的就不是正式的典當,而是抵當,就是以田土作為抵押,向貸款人借錢。

由於契稅過高,佔到買賣總額的十之二三,所以為了逃避契稅,民間就會常常發生名義上「典賣」,實質是「抵當」的行為,從而引發糾紛。具體做法就是先定一個田宅出典契約,但雙方不交割賦役,出典人不離業,典賣人也不交契稅,等典錢交付之後,出典人就與典賣人另外籤訂一份虛假的租約,說繼續耕作土地,只是每年交一定的租金。

宋朝的土地買賣程序

宋朝規定的土地買賣必須依照嚴格的法定程序來進行,這個不僅表現為國家對於土地買賣的國家幹預,限制土地的所有者自由出賣土地,而且也體現了宋朝在土地買賣立法上的發達,在某個程度上甚至還有我們現代的影子。

第一、 出賣人向官府投狀申碟

所謂的投狀申碟就是向政府提出土地出賣的申請,然後由政府根據具體情況,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決定,所以並非每一條申請都會得到政府的批准,其申請要符合當地政府的要求後才能得到政府的批准,才發送準許出賣或者典當田宅的文碟,作為出讓產業的法律許可。而在文碟沒有下發之前而進行土地買賣是無效的。如果買賣無效,買方的損失是很大的,買方不僅沒有得到所買的東西,而且為之付出的錢也不能收回,顯然這條法令是對賣方有利的。得到當地政府的文碟後,才可以進行土地買賣,若沒有得到政府的批准,就不能訂立出賣契約,即使訂立契約也是非法的,更不能進行土地買賣了。

第二、 親屬優先購買,鄰居次之

宋朝承繼漢唐宗族影響,對於出賣人出賣的土地,親屬具有購買的優先權,但是在確認親屬的優先權的同時,又對親屬的範圍進行縮小,以提高出賣人對自身土地的處分權限。

宋朝在賣地之前,要先問親屬,為此還專門訂有律法條文。宋初對親鄰的先買權有明確的規定:「凡典賣物業,先問房親,不買,次問四鄰。其鄰以東、南為上,西北次之,上鄰不買,遞問次鄰。四鄰俱不售,乃外召錢莊。」

根據宋朝的親鄰條法,業主典賣產業,他的親鄰(必須是既親又鄰)有優先典買權,甚至典賣與他人之後,親鄰也可從典主或買主手中贖買歸己。哲宗紹聖元年(1094)規定:「應問親,止問本宗有服親,及墓田相去百步內與所斷田宅接者。」這對親鄰的優先購買權有所限制,後來這一規定一直沿用到南宋。

值得注意的是,《慶元重修田令》規定:「諸典賣田宅滿三年而訴以應問鄰而不問者,不得受理」。這些法律上的新規定,提高了原土地所有者的物權地位,雖然親鄰的先買權受到法律保護,但必須是在法定的三年以內,逾期便喪失了親鄰的優先權。宋朝通過這些規定進一步完善了土地實際所有者對土地的物權;提高了原業主的物權地位及對物的支配權。同時這些規定都使親鄰的先買權有所削弱。土地買賣契約必須有親鄰籤押,親鄰籤押,又稱為「親鄰批退」。

所謂「批退」,也就是親鄰在契書上籤押,表明放棄依法享有的優先購買權。沒有他們的「批退」和「籤押」,田宅買賣即不為合法。紹興二年(1132)閏四月十日詔:「典賣田產,不經親鄰及墓田鄰至批退,並限一年內陳訴,出限不得受理。」同年八月二十九日,臣僚又上言:「典賣田宅批問鄰至,莫不有法。比緣臣僚申請,以謂近年以來米價既高,田價亦貴,遂有詐妄陳訴,或經五七年後稱有房親、墓園鄰至,不曾批退。乞依紹興令,三年以上並聽離革。又緣日限太寬,引惹詞訴,請降詔旨並限一年內陳訴。」。

第三、立契成交

首先,關於土地買賣的書契格式,法律作出了有明確規定,如紹興十九年(1149)戶部曾提及「舊來臣僚申請,乞今後人戶典賣田產,若契內不開頃畝、間架、四鄰所至、稅租役錢、立契業主、鄰人、牙保、寫契人書字,並依違法典賣田宅斷罪。民間買賣田宅,確有書契不如式的情形,而且宋朝政府明確規定這種不如式的契書不能使用。

其次,還有關於契約紙張強行性規定,要求土地的買賣訂立的契約必須使用官版的契紙、標準契約。所謂官版契紙,是由官府統一印製的買賣契約用紙。所謂標準契約,應包括以下要素:如主契人的姓名、典賣頃數、田色、坐落、四鄰界至、產業來歷、典賣原因、原業稅錢、買賣錢額、擔保、悔契的責任。契紙都由官府雕版印造,典賣的契約上寫明號數、畝步、田色、四鄰界至、典賣原因、原業稅錢、色役、回贖期限(宋初始立典賣田宅收贖法)、買賣錢數、買賣雙方姓名等。由土地買賣的雙方各執一份,訂立田土買賣文契,這個又稱「合同契」。

由於宋朝的土地典賣屬於要式法律行為,買賣方必須訂立書面契約,真宗乾興元年(1022)開封府下令:「今請曉示人戶,應典賣倚當莊宅田土,並立合同契四本,一付錢主,一付業主,一納商稅院,一留本縣。」經過官府蓋印的赤約具有三種職能,它既是土地合法買賣的憑證,也是可以進行訴訟的根據,同時還具有公證的性能。這個就是「交爭田地,官憑契書」。

第四、典契必須有牙人擔保

牙人不僅要見證典契的訂立,而且還要承擔對買賣本身擔保責任,和業主一起承擔連帶責任,甚至有時候為了強化牙人的擔保責任,可以在牙人的田土上設立物的擔保。上面我們提到,宋朝的赤契是土地合法買賣的合法憑證,也是理斷買賣爭訟的主要依據,與赤契相對的就是沒有經過投稅印契的白契,白契沒有上述赤契的法律效力。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規定「:民間典賣田宅,執白契因事到官,不問出限,並不收使,據數投納入官。」

對於「只作空頭契書,卻以白紙寫單帳於前,非惟稅苗出入可以隱寄,產業多寡皆可更易,顯是詐欺」的白契,官府還要通過法律嚴厲制裁。

《名公書判清明集》「錄白幹照,即非經官印押文字,官司何以信憑?」韓似齋也說:「執白契出官,是自違契限,自先反悔,罪罰詛可輕貴乎?」

其實有些官吏並不絕對不承認白契的效力,因為白契在北宋中後期大量出現,其原因就是因為宋朝對於赤契收受的契稅過重,居然達到了交易數額的十之二三,正是為了逃避這種重稅,民間的白契大量的出現,而且屢禁不絕,所以這個讓當時的官府在審理白契的土地買賣糾紛是感到為難,所以一般都不會絕對不承認白契的效力。

第五、過戶

訂立契約後,須由雙方攜帶砧基籍、上手幹照(老契或舊契),到官府交契稅錢,地方官當面核驗,過割物力和稅錢,然後蓋印,並「批鑿」(宋朝田宅買賣必須立文字契約,在訂立契約時,出典人或賣主須在砧基籍上記載更改物權關係的事項,宋謂之批鑿),上手幹照,交由典主保存。加蓋了官府印章的契約稱為「紅契」,否則就是不合法的「白契」。在宋朝,田宅買賣雙方達成協議後,必須由買主繳付田契稅錢,官府在買賣契約上鈴印。

開寶二年(969),「始收民印契錢,令民典賣田宅,輸錢印契,稅契制限二月」。

可見,紅契的取得要經過「輸錢印契」的程序。最後,還要過割賦稅,硃批官契。它是指在買賣田宅的同時,必須將附在其上的賦稅義務轉移給新業主,即買賣雙方必須在契約上寫清買賣標的的租稅、役錢,並由官府在雙方賦稅籍帳內改換登記後,才有條件加蓋官印,使之成為合法的紅契。

總之,宋朝法律強調土地買賣要同時轉移賦役,割稅離業是典賣契約實現的重要環節。

備註:赤契與白契,兩者之間的區別從納稅上就是有沒有給官府納稅,赤契無非是在稅契後,由官府確認並蓋印,而白契則缺乏這個確認程序,就是沒有「憑據」。

總結

從董仲舒的「限名田」建議開始,「均貧富」「抑制土地兼併」的思想開始從法律制度上得以確立,縱觀西漢以後的各個封建朝代,大致都受到抑制土地兼併思想的影響,「也不同程度的採取法律措施加以緩和這一封建王朝的頑疾,而最後的結果卻是無一例外的失敗了,宋朝則是反其道而行之,還享國三百餘年,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宋朝的「田制不立」和「不抑制兼併」的土地自由買賣中,可以清晰看見社會發展的進程,雖然宋朝無法解決因為封建專制權力本身所給土地自由買賣的過程性障礙,許多的官僚貴族依舊利用手中的權力去進行非正當程序的土地兼併運動,導致土地更加集中在某一小部分人的手裡,這也迫使許多無地之人轉向商業發展,當然了,這促使了宋朝經濟的發展,從而成為整個封建時期的最高水平。

相關焦點

  • 兼併侵牟到主佃相資,從主佃關係的演變看宋代土地管理模式的強化
    土地兼併現象層出不窮,加之宋代商品經濟的催化,「兼併侵牟」到「主佃相資」的轉化迫在眉睫論及土地制度的流變過程,實際上在封建社會的前期,商鞅變法廢除井田制改設阡陌之法,直接造成了土地私有制的出現。而這政策也使得那些原本富賈商人受益,但依靠土地生活的農民來說卻是晴天霹靂。
  • 從西城括田所的創設,看北宋土地兼併之禍!
    宋江從表面上看,括田所是朝廷創設的正式機構,要求查驗百姓的田契,似乎並無不妥,畢竟,彼時趙宋立國已經百多年,中原腹地也沒有發生過戰亂,田地的確權沒有多大問題然而,趙宋自立國之初,太祖趙匡胤便定下了「不抑土地兼併」的國策,實際上變相的默許和鼓勵土地兼併,他原指望官僚階層在通過兼併獲得大量的田產、財富之後,能夠與朝廷同呼吸共命運,主動承擔起自身的義務,繳納稅賦、服勞役。
  • 不殺士大夫,宋朝皇帝的誓碑——中國文官制度由宋朝開始
    其人事政策的起源,是與這塊在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所立的誓碑分不開的。德國漢學家庫恩(Dieter Kuhn)在《宋代文化史》一書中指出:中國在11世紀至13世紀發生了根本的社會變化。首先,文官政治取代了唐朝的以地方藩鎮為代表的軍人政治,受到儒家教育的文人擔任政府高級行政官員;孟子以王道治國的思想第一次付諸實施。
  • 從宋朝鄉役制度變遷,看「富民」階級與王室之間的較量
    後周大將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的方式,建立了宋朝。為防止下屬禁軍總領石守信等人有同樣的企圖,宋太祖沒收了兵權。為了進一步削弱下屬的野心,賦予了他們役賦稅等方面的種種特權,並向他們灌輸類似"擇便好田宅市之 ,為子孫立永久之業"的思想。
  • 宋朝軍事力量並不太強,為什麼國家還能發展得空前繁榮?
    縱觀中國歷史長河中其它朝代的成就,能與漢唐相媲美的當屬宋朝了。宋朝時期,中國社會的發展程度與漢唐相比絲毫不遜色,甚至,在某些方面還超過了漢唐兩朝,堪稱中國歷史中經濟文化發展成就最大的朝代。此外,論發展環境,宋朝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是更加難得的。
  • 從古裝劇《知否》與《清平樂》開始,來談談我眼中的宋朝
    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檀淵之盟、靖康之恥……這些一件件歷史事件,無一例外都成了我當時鄙視宋朝的符號。我還曾經寫過一首詩,特意用來諷刺、挖苦宋朝。七律·諷宋詩(新韻)文/從嘉開朝杯酒釋兵權,抑武崇文畏眾番。苟且稱臣媚遼夏,偏安納貢侍金元。
  • 同樣是重文輕武,為什麼感覺宋朝軟弱無能,而明朝卻勢不可擋?
    宋、明兩朝都重文輕武,為什麼感覺宋軍很弱,而明軍卻異常強大?重文輕武是宋朝的基本國策,宋朝為了防止五代軍閥割據局面再次發生,大力削弱武將權力,並設置了二府三司制。二府為政事堂、樞密院,政事堂長官是首相和參知政事,樞密院長官是樞密使、樞密副使。
  • 與強漢盛唐相比,宋朝為啥富而不強?不是由於經濟軍事,而是精神
    這反映出,軍事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關鍵因素,與「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霸氣、李世民「天可汗」的威名相比,兩宋在軍事上一直處於被動的局面,遠遠稱不上強國。因此,由於技術及經濟的進步,兩宋的軍事硬體自然是領先於漢唐的;但由於制度的原因,導致了宋朝的精、氣、神遠遠無法與漢唐相提並論。
  • 大宋朝軍事幾何?
    可是,為什麼宋朝卻無力與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相抗衡呢?北宋先進科技火藥武器火藥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最初用於民間喜慶娛樂,北宋時才將火藥製成火器用於戰爭。宋朝重文抑武的方針,武將地位低下,受到不公的待遇,使得宋軍在遼、西夏、金、元的金戈鐵馬下不堪一擊,從而導致國土淪喪。二、限制武官,防範武臣宋建立之初發生的李筠、李重進等地方節度使造反,很快被太祖鎮壓,這種公開叛亂還不可怕。但反映出武將積習已久的跋扈作風。
  • 為什麼宋朝文官的帽子後面都有一根細細長長的,像翅膀的東西?
    帽子作為服飾的一部分,也經歷了歷史的演變,至於宋朝帽子後面為什麼會有一個翅膀,這個沒有特定的原因,我認為僅僅是帽子演變過程中的一個種類而已,再加上宋朝的文化審美,這便才有了帽子後面的「翅膀」。宋朝幞頭至於有人說宋朝的幞頭是宋太祖趙匡胤發明的,其實不可信。
  • 貨幣界鼻祖,宋朝貨幣改革的教科書式操作,詮釋了什麼叫蝴蝶效應
    銅幣到鐵幣---對遼和西夏的經濟封鎖在對峙中常常處於下風的宋朝,在經濟上卻遙遙領先於這兩個鄰國,這也是宋朝為什麼能夠在數百年的時間裡,以高額歲幣的方式換取了與兩國的相安無事。為了維持自己的經濟優勢,宋朝極為擔心含銅量較高的銅幣大量流失到遼國,從而造成經濟的破壞。
  • 本末之爭與重本抑末
    由此出現了古代經濟發展的核心思想「重本抑末」。從字面上理解,要重視農業生產,提高農民的待遇。對工商業及其從業者採取限制發展的制度。可以說,封建社會歷代統治者在制定經濟發展政策的時候,都會強調重本抑末。從經濟學的角度看,農業生產和商業行為哪個重要,要辯證分析。
  • 宋朝的審美,領先世界一千年
    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廋》自上映以來收穫好評無數,大家很好奇為什麼會用李清照的詞來當做劇名。可,細細地觀察劇中人物的服飾選擇上無不是符合宋朝服飾的特點,比較貼近歷史。曾經有研究歷史的人說過:把當時宋朝的東京跟其他當時任何一個世界上的城市做對比都是在貶低東京。
  • 在宋代結婚,敢娶不敢嫁,最怕女孩兒沒錢嫁人
    科舉制打破門第觀念為什麼宋人對出生門第如此淡薄?宋太祖趙匡胤以兵起家,這導致了趙家人世世代代都提防著武將,時刻擔心著別有用心者會復刻「黃袍加身」的歷史。「抑武揚文」成為了國策。為了打壓武官勢力,文人地位得到了幾乎無限制的拔高。
  • 宋朝為什麼「積貧積弱」?從募兵制說起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也許只有在宋朝才能實現。宋朝的科技文化,經濟實力,教育,航海等等,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尤其是經濟總量,有資料顯示,宋朝經濟總量佔當時全球經濟總量的60%乃至更多。為什麼如此的經濟總量下還被扣上了「積貧積弱」的帽子呢?我們從募兵制這一制度可以略窺一斑。第一,什麼是募兵制?
  • 宋朝是「世界首富」,為何底層卻那麼窮?但宋朝的錢都花給誰了
    在宋朝的文官和商人既不用擔心作惡多端的錦衣衛,也沒有明清兩朝的海禁政策和已經成熟了的程朱理學之約束,所以宋朝的商業、文化、科技都特別發達,這就造就了帝國的財富積累。 但宋朝的有錢是朝廷的有錢,是文官、地主、寺院和巨商的有錢,而宋朝的底層卻無比艱辛,這是為什麼呢?
  • 為什麼宋朝的皇帝不穿黃龍袍?
    可也不是每個朝代皇帝都是「龍袍加身,黃龍在世」的著裝,其中宋朝皇帝就是個典型。宋太祖趙匡胤在「陳橋事變」上有一個著名的典故就是「黃袍加身」,一旦加身,便成皇帝,似乎它就是皇帝權位的象徵。那麼,宋朝皇帝的龍袍顏色就一直都是黃色的了嗎?
  • 兩個宋朝的冷知識:龍袍為什麼是紅色,宋體字是宋朝的麼
    一、宋朝的龍袍為什麼主要是紅色的黃色的龍袍主要是明清兩代,明朝的龍袍是土黃色,清朝的龍袍是明黃色,取的主要是大地的顏色。但在之前龍袍可不一定是黃色的,比如秦朝是黑色。所以宋朝皇帝的龍袍多為紅色。趙匡胤當年被「黃袍加身」的時候,那個衣服確實是黃色的,但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龍袍。二、宋體不是出現在宋朝,而是明朝宋朝文化繁榮,畢昇的活字雕版印刷,讓印刷業極為興盛。
  • 宋朝爆發433次農民起義,為何沒有一次發展成全國規模?
    比起其他朝代動輒轉戰大半個中國、影響幾千萬人、持續一二十年的大動亂,宋朝這三次規模最大的起義,顯得有些「寒磣」。補充一句,宋江領導的梁山泊起義實際上規模很小,它的影響被小說《水滸傳》擴大化了。那麼,宋朝為什麼會形成小起義不斷,大起義幾乎沒有的局面呢?這其中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統治密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