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人的成長過程,總是伴隨著對父母的疏離感

2020-12-14 九霄心理

人們在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煩惱,幾乎無一例外來源於對父母的疏離感。

心理學家在探索人性的過程中,發現人們在成長過程中的諸多煩惱、困境、問題都是來自於對父母的疏離感。一個簡單的例子,大家就都明白了。父母認為: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可是子女並不這麼認為,而是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這是一種對於思想、觀念的疏離,所謂疏離就是從一種狀態變為另外一種狀態的過程。完全按照父母的意願生活,叫做同化;違背父母的意願生活,叫做疏離。

對父母的疏離感是怎樣的體驗?

根據認知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父母在其成長過程中,會形成一套自己的認知模式。這套認知模式是父母在工作、生活、人際交往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它包含了生活目的、對世界的看法、思想信念、生存之道等。父母會想方設法將自己的這套認知模式,強加於子女身上。首先因為每個人願意跟「異己者」生活在一起,一定要想方設法改造、同化他;其次因為在父母的認知中,這套模式是自己多年來總結的,是有價值的。最後,來自於對生命的延續感。

對父母的疏離感,也就是從拒絕、排斥、反對父母這一套認知模式開始的。孩子在學習、成長過程中,會逐漸形成自己對世界的看法。由於環境的變化,孩子對世界的看法跟父母之間存在差異性。這取決於父母的學習能力,以及接納新事物的能力。如果父母能夠跟得上社會的發展,這種差異性就會很小。如果父母停留在幾十年前的想法,那麼這種差異性就會很大。孩子不認可父母的思想、信念、看法、態度、對世界的理解,但是無法完全離開父母獨自生活,這就是疏離感的體驗。

在個體早期經歷中,由於無法完全離開父母,這種疏離感會受到壓抑。個體意識到自己在各方面都不認同父母的想法,但是由於離不開父母的照顧,不得不壓抑內心的疏離感。個體的疏離感一旦被壓抑,就會影響個體的成長和發展。個體本身如果想要成長,必然要用新的認知模式才能夠適應新的環境。所以從發展的角度來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得不疏離自己的父母。

為什麼對父母的疏離,會產生諸多煩惱?

基於倫理方面的解釋

由於倫理道德方面的規則,導致子女產生這樣一種心理:如果跟父母的想法和信念不一致,就是違背倫理的表現。這意味著個體將要承受倫理方面的壓力,導致個體面臨諸多煩惱。受到傳統倫理的影響,人們認為子女應該聽從父母的話,這是對傳統倫理的誤解。孔子說過,孩子要敬重自己的父母。但是孔子也說過,如果父母沒有對孩子做到照顧、理解、包容,那麼孩子可以離開父母,自己去異鄉生活。孩子因為對父母的疏離感而產生的煩惱,其實是對傳統倫理的誤解。

基於認知威脅方面的解釋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認知產生衝突之後,就會給彼此構成認知威脅。在認知威脅的作用下,父母與子女的觀念會趨向完全相反的方向。本身個體可能還不那麼堅信自己的觀念,但是在認知威脅的作用下,導致個體愈發堅信自己的觀念,來不及進行反思和校正。這就意味著,一種本能上向左的力量,與一種本能上向右的力量相互拉扯,導致個體產生諸多煩惱、困境和問題。

基於問題解決方面的解釋

基於一些簡單的問題,可以很容易判斷出子女是正確的,還是父母是正確的。但是面對一些人生重大問題,比如生活目的、思想信念、態度等方面,父母跟子女的的不同看法,本身就是對子女成長的一種阻礙。因為對於個體的成長而言,需要一種一致性和統覺感。如果這種一致性和統覺感被打破,就會在個體的腦海中出現兩種聲音。每次面臨選擇的時候,個體腦海出現兩種截然相反的聲音,導致個體進退兩難。

對於同一問題,如果出現兩種截然相反的解決方案,那麼就會導致個體陷入困境之中。這就是為什麼個體對於父母的疏離感,會產生諸多困境和問題。父母提供了一種,與個體截然相反的解決方法,導致個體不知道如何選擇。個體在成長過程中,要麼疏離父母;要麼成為父母的影子,成為父母生命的延伸,完全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無論哪種選擇,個體的成長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

總而言之,個體成長比如面臨對父母的疏離感,而疏離感必然產生諸多煩惱。只有當個體將煩惱解決掉的時候,才能夠走向成熟。

作者:九霄雲客

相關焦點

  • 心理學:人們在認識「自我」時,總是伴隨著對他人的否定
    但同時也能看到,人們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總是伴隨著對他人的否定。例如:「我跟他們不一樣」,「我不是那樣的人」,「我是與眾不同的存在」。個體的自我形象在否定他人中,被逐漸地確立起來。嬰兒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他總是在探索自己同世界的關係。嬰兒向父母索取食物,從而對父母產生信任感。嬰兒長大後意識到自己同父母的獨立狀態,自己不是父母的一部分,而是獨立的生命體。孩子長大後需要不斷探索自己同他人的關係,哪些人可以成為朋友,哪些人可以成為戀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需要什麼樣的朋友,需要什麼樣的戀人。通過探索,個體確認自己同他人的關係,以滿足本能需求。
  • 脾氣特別好,不會有疏離感,總是真心對待他人的三生肖
    脾氣特別好,不會有疏離感,總是真心對待他人的三生肖 ,就會發現他們其實是一個脾氣特別好的人,從來都不會讓他人難堪,不會有疏離感,總是懂得幫助他人,而且他們在和他人相處的時候總是用心對待,因此是一個特別值得交換的對象。
  • 父母成長團體新組招募
    每個人都需要在情感裡獲得滋養,從關係中獲得成長,這一過程往往發生在人的親密關係裡。然而生活實踐總是讓我們充滿挫敗感:      和伴侶產生矛盾,總是情緒失控,不知該怎麼辦?     明明很愛孩子,卻不知道怎麼表達,愛的鞭策總是適得其反?
  • 恨父母,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表達出對父母的恨意,其實是一種試探。試探這段關係是否真的穩固,試探父母能不能接得住自己的攻擊性。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恨父母,其實是每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當然,恨並不是目的,只是一個過程。如果不經歷恨這個過程,我們永遠也抵達不了愛與和解的終點放。恨一條生路,才能放愛一條生路。讓恨鬆動,愛的畫面,才能有機會一一浮現。如果愛和恨無法在一個人身上統一起來,直接的結果就是,你既不能好好愛父母,也不能好好恨父母。拿我自己來說,自從那次我和爸媽吵架後,我慢慢回想起很多小時候的事情。
  • 適當的疏離感會讓我們更自在
    其實我們並不需要那麼多親密關係,適當的疏離感會讓我們更好達到自我關懷的目的。
  • 對誰都冷漠,不親近身邊的人,這種算是疏離型人格障礙嗎?
    甜心小潔訴苦道:公司新來了一位同事,人長得有點像肖戰,笑起來感覺整個辦公室都明亮了。女同事都注意到他了。可以他總是很酷,從不跟人主動搭腔。好幾次我主動跟他講話,他也是愛答不理的。剛開始我以為是他並不喜歡我這款,還有些生氣。現在觀察下來,他跟誰都是淡淡的,跟誰都很疏離。
  • 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不斷疏離?
    接納自己的羞愧感,才能更好的正視它。然後將羞愧具體化成一種感覺,這樣就能發現自己是「有羞愧的感覺」,而不是認為自己是「差勁的人」,這樣就能脫離羞愧。羞愧感會推動我們採取行動,來修正自己的錯誤,並根據內心的良知不斷改正。
  • 因為心理學知識伴隨一生的成長!
    為什麼每個人懂點心理學知識,很有必要?我觸碰到心理學,是我走上管理崗位之後,學習了一個「管理心理學 」的課程,當時就感覺心理學的學習,可能會對管理有很大的幫助,因此雖然我並非這個專業畢業,也沒有從事心理諮詢的工作,但我還是報讀了一個職業培訓的課程,並且順利通過考試。在學習過程發現,每個人懂得一點心理學,還是非常有必要的,原因在哪呢?
  • 不為疏離的友情嘆息
    如果你也對「心理學」和「個人成長」感興趣,請點擊關注。
  • 心理學解答|父母總是對我幹涉過多,我該怎麼辦?
    許多看過《狗十三》的人都會感慨:這拍的不就是我的童年嗎?確實,中國的父母普遍以長輩自居,將孩子視為私產。他們很少尊重孩子的想法,總是用高壓讓孩子學會「懂事兒」。不知道你是否也遇到過家長的三聯攻擊:你要這樣,你得懂事,我這是為你好。
  • 疏離在婚姻中的可怕
    很多人相信婚姻是祛除孤獨的良方,可我要警告你:一旦結束蜜月,你就得投身於和疏離這可怕敵人的惡戰之中。在所有人類親密的關係中,疏離就像傳染病一樣,侵蝕人們的親密關係。此外,每年一百多萬對夫妻合法離婚,其中很多似乎牢固的婚姻往往都因疏離而破裂。
  • 父母管教模式與青少年成長的反思
    父母的神學思想,及對人性的觀點,會影響其管教方式,作為具備神學觀念的基督徒父母應該採用怎樣的管教方式呢,下面要反思的是不同類型父母所引致的子女成長問題.完美主義型管教模式:心理學上所指的完美主意者是那些把個人和事的標準都定得過高,高到不切實際。而且帶有明顯的強迫傾向,而完美主義型管教也即是父母要求孩子去做不可能做到的人或事。
  • 心理學:總是出現這五種情感,意味著原生家庭對你影響很深
    總是出現這五種情感,意味著原生家庭對你影響很深。人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一面要試著原諒過去,另一面還要艱難地迎接未來。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深受原生家庭影響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是比別人慢很多。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總是感受到這五種感覺,那麼意味著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很深。產生原生問題的原因世界上沒有足夠好的父母世界上並不存在完美的父母,所以在成長過程中多少都會產生原生問題。
  • 孩子成長過程中最有意義的3個生日,父母別輕易錯過,要有儀式感
    無論是家中老人還是父母,對孩子生日這件事都比較敏感。媽媽們可能會因為工作,而忘掉自己的生日,但是卻不忘在孩子生日那天給孩子定個蛋糕,買好禮物。幼年時期即使這種不花心思的生日活動,也能讓孩子興奮好久,因為孩子的總是容易被滿足。不過孩子的生日也有很多講究,比如給娃過陽曆生日還是陰曆生日。
  • 疏離感:藝術用異景訴諸孤獨
    疏離感,或許大多數人都有所體會,但準確地描述它卻並不容易。作為一種心理感受,疏離代表著孤單、封閉、麻木,並對此無能為力的狀態。因為無法與外界產生必要的連結,個體生存缺乏真實性和滿足感,陷入意義喪失的懷疑和沮喪中。我們本該感到平和、完整、協調,通過不斷與周遭世界發生聯繫而豐富自身的體驗和價值。
  • 來訪者在成長過程中缺少父母的愛,產生心理問題,應該怎麼去治療
    許多人產生心理問題,往往是在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缺少父母的關愛,或者得到的是一種畸形的愛。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那種愛,那麼在長大過程中就很難去體會到什麼是愛,也不知道怎樣去愛別人。或者說父母給予的溺愛、打罵的愛,是過於保護或者過於嚴苛,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 如何運用心理學育兒?三步,激發潛能,讓孩子內心幸福,成績優秀
    如何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這一個個問題,困擾過我,也同樣困擾著身為父母的你們,我們享受在為人父母的快樂之時,卻也承受著育兒的「負擔」。事實上,好的育兒方法,應該是從孩子的心理需求出發的。如果能掌握好、並利用好心理效應的話,在育兒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與作用。
  • 心理學:人群中首先成熟的人會吃虧,但也最早離開人群
    當你覺得在某個社交圈中,總是吃虧,而且總是要照顧別人,那麼你就離開吧!這不是冷漠,這就是成長。你不離開,你在這個社交圈中扮演了「足夠好的媽媽」,其他人始終長不大。對你自己來說,其他人成為你的累贅,你自己也無法成長。你需要進入到一個更加成熟的社交圈,你才能夠輕鬆一點。
  • 用發展心理學深度剖析性侵養女案:女性成長的心路歷程及曲折過程
    今天這篇文章,我就將以這個案例為基本,結合發展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剖析女性成長成熟的整個過程。在剖析的過程,我會還原每個階段影響女性成長的心理因素。一、從發展心理學的起點:嬰兒前期的故事腳本說起女性的艱難生存史每個人都是從一精一卵開始的,在成為嬰兒前,尚在胚胎狀態下,就開始在生物環境、社會環境和心理環境中孕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