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煩惱,幾乎無一例外來源於對父母的疏離感。
心理學家在探索人性的過程中,發現人們在成長過程中的諸多煩惱、困境、問題都是來自於對父母的疏離感。一個簡單的例子,大家就都明白了。父母認為: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可是子女並不這麼認為,而是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這是一種對於思想、觀念的疏離,所謂疏離就是從一種狀態變為另外一種狀態的過程。完全按照父母的意願生活,叫做同化;違背父母的意願生活,叫做疏離。
對父母的疏離感是怎樣的體驗?
根據認知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父母在其成長過程中,會形成一套自己的認知模式。這套認知模式是父母在工作、生活、人際交往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它包含了生活目的、對世界的看法、思想信念、生存之道等。父母會想方設法將自己的這套認知模式,強加於子女身上。首先因為每個人願意跟「異己者」生活在一起,一定要想方設法改造、同化他;其次因為在父母的認知中,這套模式是自己多年來總結的,是有價值的。最後,來自於對生命的延續感。
對父母的疏離感,也就是從拒絕、排斥、反對父母這一套認知模式開始的。孩子在學習、成長過程中,會逐漸形成自己對世界的看法。由於環境的變化,孩子對世界的看法跟父母之間存在差異性。這取決於父母的學習能力,以及接納新事物的能力。如果父母能夠跟得上社會的發展,這種差異性就會很小。如果父母停留在幾十年前的想法,那麼這種差異性就會很大。孩子不認可父母的思想、信念、看法、態度、對世界的理解,但是無法完全離開父母獨自生活,這就是疏離感的體驗。
在個體早期經歷中,由於無法完全離開父母,這種疏離感會受到壓抑。個體意識到自己在各方面都不認同父母的想法,但是由於離不開父母的照顧,不得不壓抑內心的疏離感。個體的疏離感一旦被壓抑,就會影響個體的成長和發展。個體本身如果想要成長,必然要用新的認知模式才能夠適應新的環境。所以從發展的角度來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得不疏離自己的父母。
為什麼對父母的疏離,會產生諸多煩惱?
基於倫理方面的解釋
由於倫理道德方面的規則,導致子女產生這樣一種心理:如果跟父母的想法和信念不一致,就是違背倫理的表現。這意味著個體將要承受倫理方面的壓力,導致個體面臨諸多煩惱。受到傳統倫理的影響,人們認為子女應該聽從父母的話,這是對傳統倫理的誤解。孔子說過,孩子要敬重自己的父母。但是孔子也說過,如果父母沒有對孩子做到照顧、理解、包容,那麼孩子可以離開父母,自己去異鄉生活。孩子因為對父母的疏離感而產生的煩惱,其實是對傳統倫理的誤解。
基於認知威脅方面的解釋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認知產生衝突之後,就會給彼此構成認知威脅。在認知威脅的作用下,父母與子女的觀念會趨向完全相反的方向。本身個體可能還不那麼堅信自己的觀念,但是在認知威脅的作用下,導致個體愈發堅信自己的觀念,來不及進行反思和校正。這就意味著,一種本能上向左的力量,與一種本能上向右的力量相互拉扯,導致個體產生諸多煩惱、困境和問題。
基於問題解決方面的解釋
基於一些簡單的問題,可以很容易判斷出子女是正確的,還是父母是正確的。但是面對一些人生重大問題,比如生活目的、思想信念、態度等方面,父母跟子女的的不同看法,本身就是對子女成長的一種阻礙。因為對於個體的成長而言,需要一種一致性和統覺感。如果這種一致性和統覺感被打破,就會在個體的腦海中出現兩種聲音。每次面臨選擇的時候,個體腦海出現兩種截然相反的聲音,導致個體進退兩難。
對於同一問題,如果出現兩種截然相反的解決方案,那麼就會導致個體陷入困境之中。這就是為什麼個體對於父母的疏離感,會產生諸多困境和問題。父母提供了一種,與個體截然相反的解決方法,導致個體不知道如何選擇。個體在成長過程中,要麼疏離父母;要麼成為父母的影子,成為父母生命的延伸,完全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無論哪種選擇,個體的成長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
總而言之,個體成長比如面臨對父母的疏離感,而疏離感必然產生諸多煩惱。只有當個體將煩惱解決掉的時候,才能夠走向成熟。
作者:九霄雲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