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姓氏真的是五花八門,有的生僻,有的拗口,按中國人的習慣,年長的,會稱呼老王、老李、老張等,年輕的,會稱呼小王、小李,如果對方有職務,則會尊敬的稱呼王局長,李處長,張經理。
有的姓氏,按我們的習慣稱呼,很容易產生想。比如付姓,明明是個局長正職,卻要稱呼付局長,稱呼的人和被稱呼的人,心裡總會有點彆扭。對於有內涵的容易讓人產生聯想的姓氏,稱呼對方要格外注意,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聯想,產生誤會。
一.領導都怎麼稱呼?
1.在單位,稱呼領導,通行的規則就是就是姓氏+職務,這是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用之皆準的法則。
2.稱呼職務的時候,儘量提高標準來叫,比如對方是個副職,完全可以用正職來稱呼,比如張科長,李處長,王局長,如果非要加上副字,反而讓人心生彆扭,張副科長,李副處長,王副局長。
稱呼的人,語氣一旦拿捏不準,就有暗示提醒你是副職之嫌疑被稱呼的人,聽起來肯定不舒服,心裡想,我是副的我還不知道?用你這麼叫我!
3.有時,對方沒有職務,作為晚輩稱呼前輩,有時也會如姓氏+職務。當然這個職務不可太高,這樣稱呼,對方也會非常受用。
二.遇到有內涵的姓氏怎麼辦呢?
1.局長姓付,稱呼付局,或者直接稱呼付局長。人家本來就是局長正職,稱呼付局長,名正言順!相信付局長心裡也不會生氣,畢竟都已經做到局長這樣的大領導,肯定不會拘泥這樣的小細節。
2副局長姓鄭,就直接稱呼鄭局長。在現實工作中,我們從來不會用正+職務,或者副+職務來稱呼領導。直接稱呼鄭局長,也是順理成章。說不定叫著叫著,人家就轉正了,成了名副其實的鄭局長。
3.對于姓聶的處長,怎麼稱呼呢?很顯然,不能稱呼聶處。咋一聽,像一句罵人的話,很像《西遊記》裡觀音菩薩來收服妖精,稱呼孽畜。應該直接稱呼聶處長,帶一個長字,避免尷尬!
三.有時主動迴避一下也不錯
不可否認,在我國,有的姓氏,確實挺尷尬。比如我高中有一老師,姓苟。按理我們應該恭敬的稱呼苟老師,「苟老師」,怎麼就聽起來這麼彆扭,所以很多年來,學校裡已經約定俗成,都稱呼他敬老師。
敬和苟,讀音有相近(這樣的說有點牽強),字形也相近。有好多不知道的,真以為苟老師就是敬老師呢,其實身份證上是姓苟!
四.寫成後面的話!
姓氏,是祖先傳下來的,更改不了,不管對方姓什麼,職務如何,作為下屬,作為晚輩,我們都心生尊敬之情,語氣要莊重,態度要誠懇,從發音、表情、舉止等各個方面,讓對方感受到你對他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