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孫淑娟 通訊員 張志清 東營報導
寬闊整潔的道路、錯落有致的房屋、乾淨敞亮的農家小院、圖文並茂的文化牆、熱火朝天的施工場地……冬日,走進廣饒縣大王鎮劉集後村,一幅「生產美、產業強,生態美、環境優,生活美、家園好」的美麗村居圖景躍然眼前。近年來,劉集後村持續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村莊環境、推進產業發展,高質量推進美麗村居建設,致力打造「紅色、宜居、美麗、幸福」新劉集。
「紅色旅遊」:建設紅色劉集
作為首版《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的保存地和全國成立最早的農村黨支部之一,「紅色品牌」是劉集後村最為靚麗的名片。依託紅色資源,村內建有全國第一個《共產黨宣言》主題紀念館,幾乎每天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團隊前來參觀、學習,每年吸引遊客超過10萬人。
「轟隆隆……轟隆隆……」在《共產黨宣言》紀念館改造施工現場,運輸車輛來回穿梭,工人門正在進行廣場鋪裝。「再用半個月就完工了。」一個工人介紹道。2020年以來,劉集後村以美麗村居試點建設為契機,重新打造提升紅色旅遊線路,投資2110萬元對《共產黨宣言》主題紀念館實施改造提升,改造面積共三層2650平方米,原有陳展拆除進行重新布展。投資65萬元復建村級黨性教育基地振華學堂。對原大王鎮三小閒置校園改造成基層黨校,佔地75畝,總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可同時容納500餘人學習培訓。「項目全部完成之後,不僅能讓遊客有更好的參觀效果,還可以為他們提供一系列的黨性教育和紅色體驗活動,進一步拉伸紅色產業鏈條,從而帶動村民、村集體增收。」大王鎮劉集後村村黨支部書記劉洪燕表示,旅遊線路完全建設完成後,將為劉集後村增加村集體收入70萬元。同時,為最大限度發揮紅色資源效益,村裡還積極想法子、找路子,立足大王鎮當地特有的齊筆文化,推出一系列特色文創產品,讓充滿劉集特色的一個杯子、一支筆、一本書成為遊客熱捧的紀念品。
「設施提升」:建設宜居劉集
行走在寬闊平坦的宣言路上,看著兩旁蔥綠的綠化苗木、整齊的配套設施,讓人心曠神怡。「原來這條路不太好走,開著車都覺得顛簸。路重修好後,路面更平坦了,路基更結實了,走在這樣的路上,心裡甭提多高興。」村民劉建華笑著說。
劉集後村把提升基礎設施作為美麗村居的重中之重,高標準規劃建設投入。堅持高起點規劃,聘請華誠博遠工程技術集團有限公司,立足村莊發展實際,突出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和時代特色,統籌考慮基礎設施布局、公共空間節點、建築布點、環境整治和景觀風貌,高標準編制了村莊規劃編制和美麗村居設計,為高品質建設築牢了基礎。
聚焦道路建設、村莊綠化等重點和短板問題,大力實施基礎設施提升工程,投資800萬元,實施完成了宣言路改造提升,增設人行道,路面重新鋪設瀝青,增設路沿石;翻新改造革命路路面,部分改造成人行道,增設路沿石,整理地溝蓋板;對振華路路面重新鋪設瀝青,增設兩側路沿石整理地溝、蓋板;對解放路增設路沿石,路面部分加寬並翻新整改;對劉集慘案廣場、村內活動休閒廣場、沿街建築物及廣場背景立面翻新改造,沿街增設紅色主題的標誌、標牌、彩繪和雕塑。統一對綠化苗木實施修剪和補植,提升村鎮綠化「顏值」。
下力氣改善和提升村莊環境質量,率先開展垃圾分類試點,全面整治生活汙水,實施農村旱廁改造,建設村級公共廁所方便村民使用。針對村莊畜禽汙染,對所有養殖棚捨實施拆除,限期處理農戶飼養的畜禽。嚴格落實村莊規劃,清理村內小廣告和違章搭建,對供電、通信等線路規範布局,設置道路標識、旅遊引導標識,達到整齊美觀的效果,一個更加乾淨衛生的劉集呈現在眾人面前。
「綠色產業」:建設美麗劉集
劉集後村把產業發展作為美麗村居建設的「重頭戲」,先後實施了東方花卉劉集基地、劉集生態採摘園、文化一條街三位一體的綠色發展項目。2020年初,劉集後村又聯合周邊6個村莊,採取「集體+個人」共同運營模式,投資300餘萬元,建設了一處集旅遊、觀光、採摘休閒於一體的生態採摘園,包括2個高效大棚、1個800立方米的冷庫和1個聯動大棚。目前種植的西葫蘆、西紅柿已上市,實現銷售收入50萬元。僅此一項產業就可為入股生態園的6個村莊每年每村帶來至少5萬元的集體收入,同時帶動周邊50餘戶農民進入產業鏈條。
自從村裡搞起採摘園,村民張海燕搖身一變成了上班一族,在採摘園裡負責作物管護,工作不累,每個月還有3000元的工資收入。「以前自己種地是一份收入,現在不但有土地承包費,每個月還有工資,收入都翻番了。」說起採摘園給自己帶來的變化,張海燕不禁嘴角上揚。
「一元餐廳」:建設幸福劉集
走進村「一元餐廳」,當天的午餐食譜是豬肉蘿蔔餡水餃,食品製作區內,工作人員和幾位前來幫廚的志願者分工協作,和面、擀皮、調餡,不多會兒功夫,水餃就出鍋上桌了。一盤盤冒著熱氣的水餃,氤氳出一張張老人的笑臉。「咱們真是趕上了好時代,黨和政府對咱這麼好,咱們得感恩得知足。」今年84歲的劉光先大爺邊吃邊跟同桌的幾位老夥計高興地談論著。
為解決村內80歲以上老人做飯不方便問題,新建一處容納100人的餐廳,組織村內黨員志願者及黨員家屬參與到服務中來,對老人只收取一塊錢的成本費,解決了村內年輕人的後顧之憂。
「現在日子越過越好了,更不能忘了村裡的老年人。」村黨支部書記劉洪燕介紹說,劉集後村「一元餐廳」包括場地建設、桌椅廚具購置,總共花費100餘萬元,除財政補貼的30萬元,剩下的全由村集體出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