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魚、魷魚、烏賊等等這一些,都是軟體動物門-頭足綱下的生物。何為軟體動物呢?當然就是清音柔體易推倒……好吧,其實是身體柔軟,有真體腔的動物。軟體動物門下都包括哪些我們所熟知的動物呢?有腹足綱——各種海螺、淡水螺和蝸牛,雙殼綱——各種蛤蜊、牡蠣、蟶子和扇貝,再就是我們今天要談到的頭足綱——各種章魚、魷魚、烏賊,頭足綱嘛,顧名思義,腳丫子長在頭上的意思。
你要吃驚了:嚇?章魚烏賊居然和海螺蛤蜊是親戚?納尼?
你別吃驚,還真就是這麼回事,不信你買一隻烏賊回家看看,在它的體內是不是有一片烏賊骨?那其實就是退化了的貝殼。
我們現在還能見到的頭足綱生物,僅就是倖存下來的鸚鵡螺亞綱和蛸亞綱,鸚鵡螺亞綱下面僅存鸚鵡螺目這1個目,我們放在後面單獨講。而蛸亞綱又可以根據足的數量不同分為十腕總目和八腕總目。十腕總目的特點是10隻足,足上的吸盤帶著柄,體內有個退化了的殼。包括旋殼烏賊目、微鰭烏賊目、烏賊目、深海烏賊目和槍形目這5個目;八腕總目那就是8隻足,吸盤沒有柄,內殼基本已經消失了,包括八腕目和幽靈蛸目這2個目。那麼,我接下來就會按照順序簡單介紹一下各個目和它們的代表物種。
1.旋殼烏賊目
快速識別:體內有螺旋藻的內貝殼,身體頂端有發光器,只有最頂端有2個很小的鰭,有8短2長共10條足
常見吃法:此君距離你的餐桌有點遠……
旋殼烏賊是很神秘的頭足綱生物,它的體內有一個類似於鸚鵡螺殼的烏賊骨,也是由許多「氣室」組成,唯獨缺少了「住室」。自然,它也不需要「住室」,因為這個退化的外殼已經完全被它的軀體包裹,在它體內只是起到了魚鰾的功能。
旋殼烏賊的烏賊骨,結構和鸚鵡螺殼很像,也是有很多「氣室」
。
旋殼烏賊遇到危險的時候會把眼睛和腕足藏到頭裡,做一個「縮頭烏賊」。
旋殼烏賊結構圖,可以看到類似於鸚鵡螺殼的烏賊骨所處的位置。
2.微鰭烏賊目
快速識別:體型非常小,一般1CM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很小的鰭,有8短2長共10條足。微鰭烏賊是最小的頭足綱生物,現存的8種微鰭烏賊,最小的不過6毫米,最大的一般體長也不超過2釐米,它們圓圓胖胖很像葡萄粒,在一些沿海城市偶爾能買到的葡萄魚其實就是上圖這種玄妙微鰭烏賊。
頭足綱動物的腕足除了捕食之外,有的還要承擔「更重要」的作用。比如玄妙微鰭烏賊,它的雄性第四對腕足又被稱為「莖化足」,什麼意思呢?「莖」嘛……你們懂得……因為它們沒有專門的外生殖器官,所以這對腕足就承擔了這個重任……是不是感覺以後無法直視魷魚爪了?
快速識別:身體短粗胖,足相對較短,體內有白色石灰質的內貝殼(部分耳烏賊沒有),身體兩側有比較大的鰭,有8短2長共10條足烏賊和我們日常說的墨魚、墨斗魚其實都是一回事,「烏」和「墨」所反映的都是它逃脫攻擊時喜歡噴墨掩護的特性:在烏賊的體內有一個墨囊,在遇到緊急關頭的時候,烏賊會噴出大量墨汁,把海水搞渾,自己逃之夭夭。至於「賊」字,那可真是冤枉,其實古人本來就叫它「烏鰂」,傳來傳去,就成了「烏賊」。
其實,如此狼狽的場景在烏賊的生活中並不常見,絕大多數的時候,它扮演的都是捕獵者的角色。它的皮膚中有一個色素細胞層,裡面有很多色素細胞,可以通過神經信號擴張或收縮,膚色就會隨之改變,烏賊利用這個特性來讓自己隱藏在環境背景中,一旦有大意的獵物經過,烏賊會以很快的速度出擊,用腕足緊緊攀住獵物。
努力調整體色,試圖和珊瑚礁色彩上融合的烏賊
烏賊和其他幾種頭足動物的最大不同,就是體內有一個石灰質的內貝殼,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烏賊骨、海螵蛸,它是由原始的外部貝殼退化而來,在烏賊體內起到支撐身體結構的作用。絕大多數的烏賊都保留有這個特徵,但一些體型很小的耳烏賊已經更進一步的將內貝殼徹底退化掉。除此之外,
烏賊相較於其他頭足動物來說,體型更加短粗胖,有10隻腕足(8隻短腕足+2隻長腕足),這也能把它和魷魚、章魚區分開來。並非所有烏賊目生物都有內貝殼:體型很小的耳烏賊的海螵蛸已經退化,幾乎不可見
深海烏賊目的總共6種,基本都生活中大洋中層或者底層水域。為了在這麼漆黑的環境下生活,深海烏賊的身上進化出了發光器,用來吸引那些趨光性的浮遊生物向它靠攏。
深海烏賊目分了兩個科,一個是深海烏賊科,就是上圖這種,長得比較像旋殼烏賊,在身體頂端有兩個小小的鰭。還有一科是櫛鰭烏賊科,特點就是它的鰭有像梳子一樣的齒。當然咯,無論是哪一科,深海烏賊對我們普通人來說都太罕見了。
快速識別:體型細長像紅纓槍的槍頭,有較大的鰭,體內有一片薄薄的透明的內貝殼,有8短2長共10條足槍形目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魷魚,也被稱為槍烏賊。「槍」是形容它的體型像紅纓槍的槍頭那般細長,細長的外形的確也是區分魷魚和烏賊的一個直觀特徵。更顯著的區別是在體內:和烏賊不同,魷魚的內貝殼更進一步的退化,僅剩下一層角質的透明薄片,連支撐身體的功能也沒有了,只是作為肌肉的附著物。魷魚目前還不能被大規模人工養殖,好在魷魚的捕撈並不困難。魷魚喜歡聚群捕食,也喜歡追逐光亮,遠洋捕魷船利用這個特性,在晚上使用大功率燈光吸引魷魚群然後一網打盡。
快速識別:只有8條長短相同的足,體內完全沒有內貝殼,大部分都沒有鰭
常見吃法:生吃,煮熟直接吃,煮熟拌蔥絲吃,燒烤,章魚小丸子,海鮮粥
八腕目就是我們所說的章魚了,因為只有8隻足,在某些地區又被稱為八帶、八帶蛸。
大部分的章魚都沒有鰭,這讓它們失去了快速遊動的能力,為了彌補這種不足,一些章魚的足與足之間進化出了蹼,通過蹼划水來遊泳。還有的章魚以噴射水流為動力進行短距離的移動。大部分的章魚則乾脆放棄了遊泳的打算,它們不像魷魚那樣快速的追逐魚群和蝦群,而是依靠腕足在海底礁石裡爬行,尋找螃蟹、蝦、貝殼之類更容易捕獲的獵物。
章魚的內貝殼已經徹底退化,這讓它們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變化身體的形狀,便於它們在狹小的海底巖石夾縫裡穿行,遇到螃蟹和蝦的洞口,它們也能鑽進去捕食。
大部分章魚都是沒有鰭的,但還有一些章魚有很小的鰭,比如最近在網絡上很火的「小飛象章魚」,這種章魚是八腕目須蛸科的,這個科裡的章魚都有2個很小的鰭。
還有一種章魚更為奇特,它的學名叫船蛸,這種章魚居然有「外貝殼」!其實,這並不是真正的外貝殼,而是雌性船蛸為了保護卵分泌出來的一層保護殼,產卵之後就會扔掉,和鸚鵡螺的外貝殼有本質上的不同。
7.幽靈蛸目
快速識別:長得太驚悚了,不需要和其他種辨別
常見吃法:這你也敢吃?在下佩服,佩服
幽靈蛸目僅有1科1種,就是幽靈蛸,這是一種生活在1000米以下深水區的生物,和章魚一樣,它也只有8隻足,但足與足之間完全被蹼連接,整體就像一個布袋。在足的內側,沒有吸盤,而全都是鉤子,不過,這些鉤子並不是用來捕獵而僅是為了自衛。幽靈蛸捕食靠的是圖上那根細長捲曲的觸絲,所到之處的浮遊生物粘到觸絲上就會被它吃掉。
END.
貝殼王國·科普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