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飲食有個特色,到過版納的朋友都知道,飲食方面以酸辣擅長!辣就是用小米辣,酸倒是食材較多,今天有機會了,去拜訪一種特別酸爽的果實——羊排果。
元旦期間經中央民族大學龍教授引薦認識了在西班牙做學問的曉悅老師,最近在版納做田野調查,聊天期間得知羊排果在開花,約上好友,驅車前往!曉悅老師在版納調查研究已經有多年了,每年七八月份都會從西班牙來版納調查,由於疫情原因,最近這次停留的時間很長,春節也沒有回去,就在寨子裡過年。研究地在一座茶山上,幾年前來過這片山裡舉行過野炊。這次來的目標換成了酸爽的羊排果!
羊排果是版納和思普一帶常吃的一種野果,它的酸味兒不是醋能比擬的,完全不是一個風格!以前在市場上見過有賣羊排果的,但都由於時間關係沒有能親自採集到它的標本,網上有各種說法:
1、古鉤藤
Cryptolepis buchananii,但這種說法基本可以否定,因為古鉤藤是有毒的植物,並且雲南有些地方稱之為「半架牛」,意思就是牛吃一口古鉤藤,就會毒得半死,人是不會吃它的,可以排除!
蘿藦科·古鉤藤
2、須藥藤Stelmatocrypton khasianum ,本地又稱「紅百解」和「生藤」,也是有毒的,但它的根味道很香,常用來煮雞、燉肉。說明它的毒性沒那麼大,之前嘗過它的果,並不酸,基本上可以排除。
3、毛車藤
Amalocalyx yunnanensis,本地也叫「酸扁果」,這種果實也是奇酸無比,經過確認,這是本地愛伲族吃的一種羊排果,在海拔較低的地方常見,現在也正是吃它的果實的時候。
夾竹桃科·毛車藤
4、雲南水壺藤Urceola tournieri,這是今天的主角,也是多次見過果實,沒見過原植物的一種羊排果。
到寨子的時候也到了飯點了,主人家做好了飯菜,女主人做了一手的好菜,也是地地道道的愛伲風味,其中有一道菜特別引人注目,掃描拍照留念!
這道菜是一種包燒工藝,用芭蕉葉包起來烤熟的。羅非魚用神秘的調料包起來,熟悉的朋友知道,外面這些材料是「鹽巴果」,或叫「鹽酸果」,這就是鹽膚木
Rhus chinensis的成熟果實,果實外面會分泌產生鹹味兒的鹽,所以用「鹽巴果」做菜的時候一般不需要放鹽,但我只吃過「鹽巴果煮魚」,這種包燒還是第一次品嘗,感覺比煮出來味道更好些。
漆樹科·鹽膚木(果實)
午餐過後直奔羊排果而去,這株羊排果藤莖很粗,直徑可達10釐米,主人家身手真的矯健,請他採集標本的時候,三下兩下就順著藤子爬上去了,當我舉起相機,他已經消失在樹冠之中了!
羊排果藤子
這棵藤子在他家的茶葉地裡,因為愛吃,就沒有砍掉,這種大藤子開花量很大,結果量也很大,據主人介紹這棵藤子去年採了500多公斤果實,市場價每公斤12元,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哦!但藤子要想長這麼大,還是需要些年頭的。
夾竹桃科·雲南水壺藤
昨天看到標本照片時還以為是莢蒾屬,就這麼一閃,其腋生的花序,花蕾的形態,再加上說是藤本,最具特色的味道就是「酸」,馬上就轉向了花皮膠藤屬
Ecdysanthera,其中的酸葉膠藤
Ecdysanthera rosea的葉子是酸的,我親口品嘗過!
Rick Stepp教授(佛羅裡達大學)
圖為美國佛羅裡達大學的Rick Stepp教授過去在布朗山調查的時候拍的照片,嘴裡叼著的就是羊排果,乍一看好像教授長了一嘴綠色的八字鬍!表情有點調皮,還透出幽默風趣,估計是怕酸,只能叼著拍照以留念了!
但《中國植物志》並沒有記載這個種,後來到FOC中查詢,才發現,花皮膠藤屬Ecdysanthera、樂東藤屬Chunechites 和杜仲藤屬Parabarium一起歸併到了水壺藤屬Urceola,中文名的由來是因為其花冠的形態似水壺狀。
綜上,夾竹桃科和蘿藦科有較多的酸酸的果實或葉,可以被食用,常見的有:毛車藤Amalocalyx yunnanensis、酸葉膠藤Urceola rosea、雲南水壺藤Urceola tournieri。
當然,其他還有很多奇酸無比的植物,都是版納人的最愛,今天就又見到了一種羊奶果,這種羊奶果的中文官方名為勐海胡頹子Elaeagnus conferta var. menghaiensis,根據種質不同,口感有酸有甜,圖中就是非常酸的這類。看著紅彤彤的果實掛在枝頭,是不是想下嘴的感覺?但如果對酸味兒沒有極強的適應能力的話,還是勸您三思而後行,有的人被酸的禁不住的發抖!
胡頹子科·勐海胡頹子(羊奶果)
另外,還有一種水果是「三丫果」,中文官方名是木奶果Baccaurea ramiflora,也是有酸甜兩大類型,現在花果還都沒有,暫時沒有照片分享。
這個周末又是充實的兩天,又拍了一些照片,整理後分享,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