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2月11日,浩浩蕩蕩的紅旗渠(引漳入林工程)動工了,數萬人趕著去修渠,奮戰在渠線上。在任村盧家拐村,紅旗渠施工總指揮部工地上有一個特殊的民工,他不僅要修渠,而且還要給而是給修渠人理髮,這個人就是今年82歲高齡的修渠人——李文全。
李文全,大號世民,1939年農曆10月生於林州市河順傎東裡村,二組村民。1960年在任村盧家拐村,紅旗渠施工總指揮部(馬有金任總指揮長)擔任理髮工作(屬商業部管理,當時主管人為劉經理)。
1962年,在任村楊耳莊,紅旗渠施工河順營業部理髮。焦保序、郭正彪為營業部負責人,李新喜為事務長。在楊耳莊申倚德家駐紮。
「說好聽點是理髮的,實際上就是個剃頭匠。」精神矍鑠的李文全老人說話中氣十足,兩道又黑又長的壽眉給人印象深刻。
夏日的一天上午,我在一個農家小院裡採訪了李文全老人。
第一次上修渠工地
1961年7月的一天,李文全在縣勞動服務公司第一理髮店上班,突然接到領導通知,要他到紅旗渠工地上服務。他二話沒有說,打點好行李就步行往渠上走,那一天下著小雨,李文全帶著自己的理髮工具,背著鋪蓋捲兒,步行往紅旗渠總指揮部所在地任村公社的盧家拐村走。
據李文全介紹,他的工作就是為總指揮部的工作人員和駐地周圍的民工服務。理髮之餘,李文全還到夥房幫忙切菜、挑水。
「當時剪一個頭兩毛五,剃光頭兩毛,理一個小孩頭一毛五。」李文全記得清清楚楚。他的工作地點就在駐地的窯洞門口,下雨天移到屋裡面。
過了不久,駐地周圍的人都知道指揮部來了個好理髮的。盧家拐對面的河北省涉縣張家頭村供銷社的一個主任,專門過河來找李文全理髮。
「我給紅旗渠指揮長馬有金理過發,一次兩毛五,人家主動給。在縣城理髮店裡,我也給楊貴、李貴等領導理過發,那時候幹部群眾一個樣,該給錢給錢,沒人搞特殊。」李文全說。
李文全記得,他最多一天給20多人理過發。他把每天的流水帳一筆一筆記好,每個月給單位送回去,最多一個月營業額是40多元。
當時,東裡村在河口村施工。有一天,李文全專門到河口,給本村的李米貴、馬北方等四五個人理了理髮。
總指揮部的通訊員李青山後來和李文全混熟了,開玩笑說:「一開始你到工地,領導讓我給你找地方抻鋪蓋。我以為是個大幹部呢,原來你是個剃頭的。」
李文全回答:「你可別小看剃頭的,雖然官職不大,卻是卡著頭皮說話的,叫你做啥你就得做啥。」
三個月後,李文全被其他人替換回到了縣城理髮店。
第二次上修渠工地
1962年秋末的一天,23歲的李文全第二次來到了修渠工地。不過,這次他的身份變了,是以河順公社民工的身份來修渠的。
這一次,李文全住在河順分指揮部所在地——任村公社陽耳莊村。他記得,當時河順分指揮部的負責人是劉銀良和焦保序。
這次,他服務的對象也變成了修渠的民工。
「我當時住在申宜德家裡,工作地點就是住宿的地方。不管理多少個頭、掙多少錢都交給了營部,我一天就掙一個工分。民工一般利用中午休息時間和夜晚理髮,晌午可以理五六個頭,夜裡忙到12點,能給十一二人理髮。」李文全介紹。
頭一個月,民工理髮還得掏錢,後來,民工理髮就全部免費了。這樣,李文全的工作量就加大了。
理髮工具是李文全自己準備的,肥皂、鹼面由分指揮部負責購買。
「那時候不像現在,有各種各樣的洗髮用品。只有肥皂,肥皂太膩,還得用鹼面,才能洗乾淨。」李文全感慨地說。
當年臘月十幾,李文全回家參加徵兵體檢。因為各項體檢都合格,第二年正月,李文全參軍入伍。
「我當兵5年,在東北黑龍江當鐵道兵。因為會理髮,在部隊上還是幹老本行。」李文全說。
退伍回家後,李文全繼續在老家當農民,過著平平淡淡的生活。
(攝影:郭永明 文:陳廣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