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與南宋的一場小戰役,為何會讓非洲人和歐洲人都「彈冠相慶」

2020-12-21 騰訊網

小小的山丘之上,一位將軍身著戰袍,正威風凜凜地站在城牆之上。風吹動著他的頭髮,眺望遠處,他若有所思,但目光中透漏出泰然自若的神情。此時的他,正有條不紊、沉著冷靜地作著軍事部署。他已經預料到,不久必將有一場惡戰。只是他想不到的是,這場戰爭將深深地影響世界歷史的發展,這個地方也將被歷史永久地銘記,成為了"上帝折鞭之處"。

此地之下,有滾滾而下的江河在這裡流過,不大的面積中卻融合了嘉陵江、渠江、涪江,三面環水的天然優越條件,讓它成為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絕佳戰略要地。傳說中,上古時期,此地鬧饑荒,天帝命一神明手持魚竿,於江中釣魚,挽救了無數生靈的性命,此地因此得名釣魚城。釣魚城更因蒙古和宋朝之間的對峙而流傳百世。

13世紀,北方的蒙古在"只識彎弓射大雕"的硬漢成吉思汗鐵腕的手段之下,逐漸崛起,此時,蒙古早已不滿足自己僅有的那些土地,他們早已有了志奪天下的意向。

南宋,一個漢人政權,卻依舊沉浸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溫柔富貴鄉中,享受偏安所帶來的快樂。南宋,開始成為了蒙古政權中的一塊肥肉,遲早都要把它吃進肚子裡。南宋曾經聯合蒙古滅掉了金國,不過,蒙古人並未感恩,反而因為南宋暴露了自己的弱勢,讓蒙古有了可乘之機。天府之國的川蜀大地成為了主戰場之一。

鎮守四川的南宋將領在很早以前就意識到了防守的重要性,所以在1240年,時任四川安撫制置副使的彭大雅開始在釣魚城修築山寨,然而,草創未就,彭大雅遭人陷害,最後鬱鬱而終,駐防的任務則交到了餘階手裡。

餘階是一個有勇有謀的大將,他抱負遠大,誓死要阻擋蒙古的來犯。為此他採用"守點不守線,聯點而成線"的辦法,將險要之處連接成寨,山城之上,物產豐富,也能解決平時的物資問題。就這樣,在餘階的主持之下,釣魚城形成了星羅棋布的堅實的防禦體系,只等待著敵軍的來攻。不過,餘階在此地也沒有多久就離開了,繼續防守釣魚城的是曾經跟隨他的一位部下,後來也正是這個部下,改變了蒙古的進攻進程,改變了世界,這位將軍就是王堅。

蒙古方面,蒙哥於1251年成為大汗,他野心勃勃,志在天下,柔弱的南宋也成為了他的目標。他一路攻城略地,南宋境內多地不堪一擊,很快被蒙古攻下。短短幾年的時間,南宋就喪失了半壁江山。

蒙哥做足了充分的準備,又準備再一次大舉南下,在1258年12月,逼近了合州城。蒙哥想讓漢人前去說服城內守城將士投降,於是他派遣了一個使者前去遊說,結果遭到王堅義正辭嚴的反對,並且他為了振奮士氣,還斬了來使,這讓蒙哥大為惱火。

次年2月,蒙哥駐軍在石子山上,準備對釣魚城發起進攻。但由於城內軍民同仇敵愾,加上主將們正確的軍事部署,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蒙哥絲毫未取得任何戰績。

進入四月,合州下起了大雨,蒙古軍隊動彈不得,雨一停,蒙哥又令人進攻。王堅率領手下同敵軍展開殊死搏鬥,終於打退了來攻的敵軍。

蒙哥並未死心。五月,蒙哥再一次猛攻釣魚城,如出一撤,他又一次失敗了,跟隨他將領有不少人戰死,就連他血氣方剛的侄子也差點戰死。

數月的持久之戰,蒙古軍隊戰敗,軍心已經開始有些渙散了,再加上此時南方漸漸進入夏季,炎熱的氣候讓蒙軍異常難受,軍心開始渙散。軍中不少將領認為釣魚城一時間難以攻下,不如暫緩進攻,採取別的路線進攻釣魚城,但卻遭到了蒙哥的無情拒絕。他認為自己是蒙古一個堂堂的大汗,一個小小的釣魚城攻不下,自己的顏面何在?他繼續加緊對釣魚城的攻打。

可是,釣魚城就是如銅牆鐵壁一樣,紋絲不動,這可怎麼辦呢?蒙哥想一探究竟,於是他命人在釣魚城對峙的地方築起了一座臺樓,可以觀測到城裡的一舉一動。七月,為鼓舞士氣,蒙哥親自登上城樓指揮作戰,這被王堅看見了,他馬上令人發射炮彈,只見城內的石頭如雨點般打過來,蒙哥躲避不及,被石頭砸中,受了重傷,10多天後,不治身亡。蒙哥一死,蒙古軍隊紛紛撤退。

蒙哥一死,讓其他徵服各地的蒙古貴族大驚失色,但他們同時也是高興的,他們認為自己有機會爭奪大汗的位置,於是紛紛往回撤。比如,正在遠徵伊朗、埃及等地的旭烈兀聽說蒙哥去世,忽必烈爭奪汗位,不得已他往回撤兵,只留下了少量的軍隊繼續遠徵,但終因為力量過於懸殊,這支軍隊最終戰敗,蒙古侵佔非洲的步伐就此停止。歐洲聽聞蒙哥的死訊,當地的人們也大喜過望,奔走相告這一好消息。

蒙哥之死,引起了蒙古的內訌,由於貴族間的互相爭奪,導致蒙古的四分五裂,蒙古帝國不復存在,各汗國之間彼此很少再聯繫,徵戰只能靠自己,但終難成氣候,蒙古帝國的徵伐成為了歷史,一個小小的釣魚城就這樣被歷史銘記千年。

我是史海魅影,關注我為歷史點讚。

相關焦點

  • 蒙古大軍壓境,南宋小兵慌忙拋出一顆石子,卻讓世界免受一場災難
    蒙哥在位時,蒙古大軍的鐵蹄向西正要佔領敘利亞,進攻埃及,打算進入非洲。向東正在攻打南宋,向北已經幾乎佔領了所有領土。人類歷史上的帝國,從未如此強大! 就在蒙古鐵騎踏遍天下之際,南宋戰場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軍人,率領不到五千的士兵,面對蒙古大汗蒙哥親自率領的十萬大軍,氣定神閒地對抗了7個多月,殺死了蒙古大汗蒙哥,悄然改變了世界歷史的腳步。
  • 蒙古南宋談判,蒙古:一座城換你1000口鐵鍋,南宋:賠本買賣,不幹
    文\熊貓哥13世紀的蒙古人無敵於世界,除了向西打到歐洲,在整個亞洲,除了南宋和日本(島國,蒙古沒海軍)都成了蒙古人的地盤,但蒙古在南宋的山城下吃了虧,幾十年都攻不下來。雙方也是打打停停,時時坐下來談判,南宋通常是賠錢的一方。
  • 釣魚城為何能夠成為蒙古鐵騎的折鞭之處?它究竟有何深遠影響?
    不落之城釣魚城,足足抵禦蒙古大軍近半個世紀,事實上,它不僅挽救了苟活的南宋政權,更拯救了世界……蒙古鐵騎馬踏南宋公元1236年,蒙古與南宋的戰爭正式打響。據當時記載,「昔之通都大邑,今為瓦礫之場;昔之沃壤奧區,今為膏血之野」。蒙古大軍所到之處,劫掠百姓,燒殺搶奪,可謂殘暴。而當時的南宋軍隊,面對蒙古鐵騎的猛烈攻勢時,只能無可奈何。
  • 南宋經濟年入上億,為何打不過蒙古騎兵?財政虧得比收入還多
    南宋被蒙古滅亡堪稱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事件之一,而南宋之所以會被蒙古擊敗,其中財政問題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晚宋的財政危機不斷加深,嘉定初年財政缺口較小支。嘉熙四年(1240年),由於饑荒,連都城臨安都出現「飢者奪食於路,市中殺人以賣,日未哺,路無行者」的可怕景象。淳枯時,寅吃卯糧,竟提前預借至七年;並以無理籍沒民產,來增加財政收入。寶枯時期,財政貨幣歲入不及歲出的一半,赤字達130000000文。到景定年間,更是每況日下。鹹淳時,已是捉襟見肘,困頓窘迫。
  • 從戰術、觀念深度解析:蒙古軍隊橫掃歐洲,靠的究竟是什麼?
    就連在毛主席的心中,和秦皇漢武這些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君王相比,成吉思汗都毫不遜色,甚至略有勝之,畢竟不是所有的皇帝都能被毛主席稱為一代天驕。我們也時常驕傲的說,在中國的元朝,是中國的版圖最大的一次,不僅把整個中國都統一,而且還將鐵蹄延伸到了歐洲部分。 這樣說不能說是錯的,但肯定是不夠全面。
  • 蒙古帝國統治過俄羅斯,為何俄國卻稱中國為契丹,而非蒙古
    遼國亡於12世紀之初,莫斯科公國成立於13世紀之末,兩者相差150餘年,遼國沒有對俄國產生影響,相反蒙古帝國四大之一的金帳汗國一度統治俄羅斯地區,為何俄國卻還將中國人命名為契丹,而不是命名為蒙古?其實,這裡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契丹歷史。
  • 戰鬥民族俄羅斯,曾被蒙古統治兩百多年,為何大多還是歐洲長相
    如今俄羅斯人的長相,更像歐洲人,高鼻鷹目,膚色白皙。而蒙古帝國是古代歷史上最大的帝國,曾經橫跨整個歐亞大陸,統治俄羅斯兩百多年,那為何大多俄羅斯人沒有被「同化」出蒙古人長相?這個問題,讓我想到小時候看到熒幕上的葉爾欽,他就挺像個中國老大爺的,看著挺親切,所以要說蒙古統治對他們完全沒影響,倒也不確切。
  • 忽必烈為何要將蒙古帝國改為大元?大元二字是什麼意思?
    公元1279年二月,南宋國祚斷絕,大元正式成為天下共主。「大元」國號從1271年11月忽必烈開始起用,1368年閏七月二十七日,元帝妥歡帖睦爾北逃蒙古大漠。八月二日,明軍攻佔大都,由此元朝在中原地區的統治結束,大元國號從此成為歷史。忽必烈為何要以大元為國號?大元與大蒙古國是什麼關係?這一切還得從頭說起。
  • 一雪靖康之恥,為南宋續命40年,他如何抵禦蒙古?
    宋、蒙雙方商議之後,決定聯手滅金,事後,原來金朝統治下的河南一分為二,北部歸蒙古,南部歸宋朝。看到這一段,不少人常會想到唇亡齒寒的典故。相對較弱的宋、金不聯合起來對付最強的蒙古,卻反目成仇,這個外交戰略不是很讓人捉急嗎?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最好的例子就是南宋和蒙古
    這2個案例就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兩個政權:南宋和蒙古。1、南宋宋朝是一個非常愛學習的朝代,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曾說過:「……,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有馬多如簇。……,書中自有顏如玉。」
  • 西夏力量最弱,為何蒙古滅西夏總共打了6次,前後長達23年
    再比如蒙古人打東歐,打西亞,都是一次性就把那些國家給滅了。蒙古人發動三場西徵,就拿下三塊大地盤,一點兒也沒有拖泥帶水。再比如打南宋。蒙古人不是採用搶地盤的方式,而是消耗南宋的體力。打一場,把南宋消耗一次,再打一場,再把南宋消耗一次,蒙古人前後一共打了南宋三次,最終終於把南宋完全給滅了。不過蒙古打西夏卻非常奇怪,他們總共打了六次,前後長達23年。如果西夏很強大,他打這麼長時間沒有問題,就像打南宋和金國一樣。但實際上西夏非常弱,在宋、金、夏三國中,是最弱的。
  • 十萬歐洲騎士對六萬蒙古騎兵,兩天後僅剩千人,原因為何
    這件事情應該是在十三世紀,日耳曼人的王牌軍隊鐵血騎兵與蒙古鐵騎之間的較量。一提到歐洲重騎兵,大家首先想到的帶名詞是「力量」,「強大」,「無與爭鋒」。但就是這樣的一個王牌之師,在人數上又佔有優勢,怎麼會敗於人數較少的蒙古騎兵呢?
  • 《對馬島之魂》背後的故事:蒙古兩次東徵日本
    為此,忽必烈要求早已臣服的高麗(今朝鮮半島)加急打造出900多艘戰船,又從本已吃緊的徵宋部隊中抽調了一萬多精銳,配合屯田部隊和高麗部隊,組成了一支32000多人的東徵軍,不過去除掉後勤人員,實際戰力約為25000人,其中20000人為蒙漢諸軍,由蒙古主帥忽敦(或說忻都,有爭議)、漢人將領劉復亨等統領,另外還有高麗武將金方慶所率5000人,他前後兩次參與東徵,表現突出。
  • 古代中國軍事一直厲害,為何清朝止步?天時地利人和,都沒做好!
    清朝的疆域開拓奠定了現代中國版圖的基礎,那麼為何清朝會走下坡路?在這裡,我們不得不說到天時地利人和的要素了,古人一直強調這6個字,做好這幾個字,可以得勝天下。我們來看看歷代輝煌的朝代,如何根據時宜,掌握這些的。
  • 南宋比北宋版圖面積小,為何面對強敵,堅持的時間卻更久?
    相較於北宋不戰而降,南宋於1127年建國,至1279年滅亡,共延國祚152年。 在此期間,南宋與金國還有蒙古人展開多場大戰較量。偏安一隅的南宋,面對兩大強敵,也鏖戰堅持了這麼久。 那麼,為何南宋在軍事鬥爭上,要比北宋勇猛頑強呢?
  • 東亞小國中,除了日本還有一個國家很厲害,連蒙古大軍都不是對手
    這股勢力他們一直攻佔不下,使得蒙古的統治者只能採用圍剿的方式,對南宋王朝形成合圍之勢。但是,他們攻佔大理後,還有一個安南。只有取下安南,蒙古帝國才能將南宋王朝包圍起來,佔據有利之勢。 所以,為了儘快攻佔安南,蒙古帝國決定採用「先禮後兵」的方式,先派人去勸降。當勸降遭拒後,他們委任兀良合臺為主帥,發兵三萬攻打安南,正式揭開蒙古帝國與安南戰爭的序幕。
  • 戰無不勝的蒙古大軍,為何沒能戰勝一小國?
    蒙古騎兵在很多人眼裡兇猛而強大。在沒有洋槍鐵炮的時代,蒙古騎兵把自己的力量發揮到了極致。然而,無論戰士們多麼勇敢,總會有軟弱的時候。蒙古國攻打南宋的戰役,持續了近半個世紀,在此期間,蒙古國取代了三王。雅山也是南宋滅亡的地方。然而,在歷史上,南宋並不是唯一一個與蒙古長期陷入僵局的王朝。
  • 孟珙:南宋最後的擎天之柱,滅金攻蒙,卻無奈成為春宮圖的男主角
    很多人都說,南宋在嶽飛之後再無能將,其實不然。 孟珙也絕對稱得上是嶽飛之後的又一能將,他堪稱南宋的擎天之柱,曾帶領南宋大軍給了金國致命一擊,洗去了百年以來的「靖康之恥」,完成了嶽飛沒完成的北伐金國的雄心壯志。但就是這樣一位英雄後來,竟然出現在了春宮圖當中,其中原因要追究到南宋滅亡後。
  • 歐洲騎士團和蒙古騎兵之間的PK
    當蒙古騎兵西徵歐洲時碾壓了強大歐洲騎士團。為什麼我們印象中精銳的歐洲騎團會敗給蒙古騎兵呢?1241年4月,在瓦爾斯塔特平原上(波蘭列格尼卡附近),蒙古騎兵和歐洲騎士團在戰場上對峙。由蒙古西徵的統帥拔都帶領2萬人對壘裡西亞公爵亨利二世率領波蘭軍隊大約有4萬人。
  • 同樣是在非洲,為何摩洛哥人不是黑皮膚?
    在這個到處都是混血兒的國度裡,走在他們的街頭,絕對是一種賞心悅目的享受,隨處可見的混血美女保證讓你的雙眼大吃冰激凌。為什麼地處非洲摩洛哥的黑人卻幾乎絕跡?絕大多數人民都是白種人,或者混血兒呢?因為摩洛哥地處於整個非洲大陸的最西北端和歐洲的西班牙隔海相望,人們在這裡既能夠欣賞到地中海的美景,也能看到大西洋的波瀾壯闊。 淺淺的地中海早就被人類所徵服,在這裡,非洲和歐洲之間的聯繫非常的密切,而摩洛哥這裡的人種就是歐羅巴人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