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蜀山筆俠獨家原創,版權所有,抄襲必究!】
中國有句古話叫:「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說的就是讀再多的書,都不如實幹,理論聯繫實際才能體現讀書的價值。就像學醫一樣,你把病理研究得再透徹,不經歷臨床,在遇到特殊情況時又如何應對呢?
所以,實踐才是讀書的目的,只讀書,不實踐,書就白讀了。
接下來,筆俠就給大家介紹一個典型的「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的案例,希望大家看完後有所感悟。這2個案例就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兩個政權:南宋和蒙古。
1、南宋
宋朝是一個非常愛學習的朝代,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曾說過:
「……,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有馬多如簇。……,書中自有顏如玉。」
所以宋朝人一股腦地扎堆在書本的海洋裡,創造了輝煌的大宋文明。這是一個「讀萬卷書」典型的成功案例。
接著再來看一個極端的反例。
2、蒙古
蒙古正和大宋相反,他們發源於寒冷偏僻的黑龍江上遊流域,他們在無數次大災大難中倖存下來。他們沒有多少文化,也不想在這方面花太大的精力。但他們活得很現實,放羊牧馬,走鷹逐獵,他們深刻知道大自然的生存法則,活下來是他們唯一的目的,只有強者才配擁有一切。
可以說:蒙古的路子和大宋完全相反。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粗放的族群,卻取得了比宋朝更偉大的成就(軍事方面),至少,他們在和宋朝的直接對話中勝出。
這一現象又怎麼解釋呢?這是讀書和走路的一次大碰撞。
先前,契丹人跟著宋朝學文化的時候,契丹人被女真人幹掉了;當女真人也跟著宋朝學文化的時候,女真人又被蒙古人幹掉了。蒙古人呢?
蒙古人也學習大宋的文化,但他們更信奉自己的成功之道,就是「行萬裡路」。
蒙古在進攻西夏和金朝的時候,並沒有一味地學習他們的文化,而是將目光盯向了風格迥異的西方。
對於未知世界,蒙古總是喜歡探索,他們也習慣用試探的方式去敲開別人的大門,花剌子模、欽察草原、基輔羅斯、馬扎兒、木剌夷、黑衣大食……
當他們在亞歐大陸上來回奔波上萬公裡後,他們才發現:原來外面的世界如此精彩,東方和西方的橋梁——絲綢之路原來如此神奇,它可以為你帶來無盡的財富,現在,它竟成了我們的私家馬路!
事實確是如此,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他們串聯著東、西方兩大文明,再加上他們的自生文明,讓這一土地充滿傳奇。然而,如果蒙古只愛讀書、不愛走路,他們又怎會和這裡產生聯繫呢?又何來後來的蒙古帝國呢?
當愛讀書的南宋和愛走路的蒙古狹路相逢的時候,結局會怎樣呢?
大家都已經知道了。沒想到,到了明朝,他們又變成了只愛讀書的人,海禁和閉關鎖國讓大明在西方的大航海時代面前不堪一擊。
回到主題:
讀書,方法也;實踐,過程也;生活,目的也。
這是筆俠的感悟,我認為:所有的東西都是為生活服務的,離開了生活,其它任何東西都變得沒有意義。最後再送大家4句話: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
閱人無數不如貴人相助,
貴人相助不如高人指路。」
如果您喜歡作者的風格,請順手給贊!
明天繼續……
本文作者《賨人客》,號「蜀山筆俠」,一個文章會「說話」的歷史作者,專注於不同角度看歷史,探索不一樣的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