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行善是快樂之本」
——長沙市立珊車隊老員工回憶彭立珊
立珊專線今天依然是長沙的一條熱門公交線路。
車隊全體員工在1989年國慶節的合影。當時,車隊在長沙市率先定製了西服式樣的員工制服。(翻拍自車隊員工提供的老照片)
車隊前兩任隊長任定一、袁超英和現任隊長馬力(從左至右)合影。
湖南日報記者 範遠志攝
湖南日報記者 陳永剛 通訊員 陳東風 唐善政
你問一個長沙人餘彭年是誰,他可能未必知道;你說彭立珊,他多半會恍然大悟:「哦,就是那個捐獻了立珊車隊的慈善家啊!」
是的,在長沙,彭立珊的名字和立珊車隊緊緊聯繫在一起,幾十年來,伴隨著立珊專線公交車走遍街巷,深入人心。
5月3日,記者來到湖南巴士公司立珊車隊,聽幾名老員工講述他們眼中的彭立珊先生。
回長沙自己坐公交車暗訪
1988年11月1號,是立珊車隊正式成立的日子。當年41歲的任定一,成為了車隊的首任隊長。
「我記得很清楚,我們第一代立珊專線車是衡陽客車廠生產的『衡山牌』大客車,市場價7.4萬元一臺,因為是做慈善,政府協調廠家以出廠價6.7萬元賣給了彭先生。」任定一說,當年,慈善事業不像今天這樣普遍,一個老闆一下子掏出100多萬元買20臺公交車捐贈出來,確實是一件轟動全城的大事。
1980年代的立珊專線,往返於火車站和湖南大學東方紅廣場,是長沙河東河西的一條主要線路,成為當年長沙城最繁忙的公交線路之一。大學生們下了火車,都是坐著立珊線回校;到市中心購物、娛樂,也大多乘該車出行。
「彭先生做慈善有個突出特點:他不是把錢一捐就不管了,而是對慈善項目的後續進展非常在意。」任定一說,彭立珊在捐贈之初,就和長沙市政府「約法兩章」:一是希望立珊專線能夠一直存在下去,二是要求車隊必須做到三個一流:一流的車、一流的服務、一流的效益。
「那個時候的公交車大都是鐵殼殼、木板凳,可立珊線卻裝上了軟座椅,地板是人造革的,窗戶大、車子穩,外觀也是獨具一格的天藍色,還噴有『海外僑胞彭立珊捐贈車隊』的字樣,開出去很拉風。」任定一回憶說,立珊專線一下子提升了長沙公交車的檔次。
那幾年,彭立珊每年要回幾次家鄉。到了長沙,他不和任何人打招呼,就是自己一個人從火車站坐上立珊專線的公交車,帶個白手套這裡摸摸、那裡擦擦,和乘客扯扯談、聊聊天,看看衛生搞得幹不乾淨、聽聽乘客對服務滿不滿意。如果做得好,彭先生會很高興,叫上車隊負責人一起吃飯;如果做得不到位,他也會毫不留情地批評一通。
「當時公交車的票價是分段計價,大多是5分、一毛、兩毛錢,而立珊線是上車五毛錢。」省勞動模範、當年立珊專線的售票員溫國慶介紹,原來公交車上的售票員都是坐在門口賣票,而立珊專線要求售票員不能坐,必須走到每一個乘客身邊賣票,並隨時提供服務。
因為車況好、服務優,坐立珊專線的乘客很多;而較高的票價也讓車隊的效益成了全市公交線路中最好的。「那時司乘人員普遍一個月拿幾十塊錢工資獎金,而我們車隊每個月可以拿一兩百。」溫國慶樂呵呵地說。
吃飯剩兩個饅頭,「打包,我晚上吃。」
對慈善,彭立珊出手大方;對工作,彭立珊要求嚴格;對員工,彭立珊充滿友善;而對自己,彭先生無欲無求,生活簡樸、
1992年,彭立珊虛歲進70歲,任定一和副隊長袁超英一行來到深圳,帶著一副「壽星圖」的湘繡為彭先生祝壽。看到家鄉來的客人,彭立珊很是高興,接過壽禮,連連說:「客氣了!破費了!」
當天中午,彭立珊在深圳芙蓉賓館設宴招待客人,一桌子人,彭立珊點了8個菜,然後問:「夠不夠了?」大家都說夠了,彭先生說,那就先吃,不夠再點,莫浪費了。吃完了,還剩兩個饅頭和一些剩菜,彭先生招呼服務員打包,笑著對客人說:「晚上我叫兒子陪你們吃飯。我老了,晚餐有這兩個饅頭就夠了。」
而就在此次深圳之行,任定一提出,想對車隊中的優秀員工給予獎勵,希望彭先生支持。彭立珊二話沒說,當即要求立珊基金會撥出幾萬元專款,組織10名優秀司乘人員到珠海、深圳、香港旅遊;1993年,又出錢請優秀員工去新馬泰旅遊。這在當時,也是開了長沙先河。
從1994年起,彭立珊逐漸淡出了立珊專線;立珊車隊的車輛到今天,也已經經歷了五次更新換代。但是立珊車隊的這些老員工,始終記得這個善良、慷慨、較真的老人。任定一說,在彭立珊辦公室的牆壁上,掛有他自己手書的一件條幅:「世上只有錦上添花,到那裡去找雪中送炭。登天難,求人更難,黃連苦,求人更苦,人到無求品自高,助人行善是快樂之本。」
這,也許就是彭先生一生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