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裡,「子」是個尊貴的詞,孔老二一輩子辛辛苦苦傳道受業解惑,百年之後被人尊稱為「孔子」,引用他說的話,要寫「子曰」。公侯伯子男,五個貴族等第,「子」排在第四,絕對可以「老三老四」。但在上海話裡,「子」只是個普通的詞,而且常常和人的生理缺陷聯繫在一起。說不出話的,叫「啞子」,聽不見的,叫「聾子」。從前的殘疾人工廠,上海話叫「瞎子廠」,可見眼睛看不見在各種殘疾中排在第一位,是最痛苦的。腦殘叫「痴子」,一般自己覺不出來,還挺得意。瘸腿倒不叫「瘸子」,因為上海話裡不用「瘸」這個字,叫「蹺腳」,或叫「折腳」,形容其走路一高一低的樣子。駝背?那就叫「駝子」了。有人認為這些語言帶有歧視色彩,我認為說這話的人自己就戴了有色眼鏡。說到駝子,上海最出名的「駝子」,恐怕要算做蔥油餅的阿大了。
外賣平臺上的阿大蔥油餅代購頁面
今天想起阿大蔥油餅,純屬臨時起意。一早起床想訂份早餐,打開外賣平臺看到「阿大蔥油餅」字樣,好奇點了進去。點進去不要緊,一看真是嚇一跳。聽說前一陣阿大蔥油餅漲價了,賣到8塊錢一隻,很多朋友驚嘆:物價到這個水平了?對比外賣平臺,8塊錢真是小兒科了。這裡的價格是5隻128元,6隻150元,另外需代購費10元。也就是說外賣平臺上代購的蔥油餅,平均每個的價錢在25元左右,而且訂單送出後需等2-3個小時,每周三休息。我注意到本月已有十幾個人下過類似的單,每天平均有一至二單。
阿大蔥油餅成了奢侈品
恐怕阿大自己也沒想到
圖片由@白李 老師拍攝
對了,阿大,不就是我同學大毛家弄堂裡的「駝子」嗎?南昌路、茂名南路一帶,當年有不少好吃的,什麼金師傅餛飩、粥天粥地、牛B拉麵……後來都沒有了,唯獨「駝子」的蔥油餅發揚光大,成了網紅追逐的對象,甚至登堂入室,成為官方敘事體系裡「工匠精神」的象徵。學生時代我們經常在大毛家「做功課」,大人下班之前,所謂的「做功課」是什麼意思,恐怕不必我多作解釋。忽然大毛媽媽回來了,「你們這幫小鬼(ju)啊,書不好好讀,將來和駝子一樣做蔥油餅去!」如果是現在,我可以理直氣壯地回擊大毛媽媽:「阿姨,你不能歧視殘疾人啊!」那個年代怎麼敢講,趕緊跨上自行車一溜煙地逃了。大毛媽媽是五星級酒店的西餐廚師,在大毛家總能吃到香噴噴的麵包蛋糕邊角料,蔥油餅?阿大?好好叫好伐。
先煎後烘
圖片由@白李 老師拍攝
為何一轉眼,時光飛逝如電。從大毛家一溜煙飛走的自行車,一飛飛得很遠,飛了很多年。大毛在閔行買了房子,阿姨工作過的五星級酒店,老了,據說生意不佳,好在阿姨退休了,做蛋糕的手,抱孫女,衝奶瓶。倒是駝子,生意越做越好,名氣越來越大。上海本地的電視臺報紙公眾號,那都不是什麼事,連什麼BBC、CNN,都來採訪過了。從南昌路轉移到永嘉路,生意非但不受影響,反而越做越好,營業時間更長了。當年不放在眼裡的蔥油餅,成了上海的一道風景。開在南昌路時,我還曾利用「時間差」買過兩隻嘗嘗,自從搬到永嘉路,看到排隊的長龍,自己就打了退堂鼓。「算了算了,我也算吃過的」,自我安慰一下,離開了。
算了算了,我以前吃過的
圖片由@朱棟梁 先生拍攝
是啊,蔥油餅,又有什麼花頭呢?我想無非就是用料要足,要精,做餅的手勢、烘餅的火候,要掌握得法,那純粹就是手感,熟能生巧的。我不知道現在的阿大蔥油餅口味如何,以前還吃得上時,我覺得蔥放得太多了,反而影響口感。因為蔥是切成末的,大量的蔥放在餅肚子裡煎了再烘,一定會出水,癟踏踏、糊噠噠的,未必好吃。好的蔥油餅,蔥不必多,油酥要到位;餅不必厚,兩面要煎透。為什麼阿大蔥油餅會放那麼多蔥?我猜測可能是價格放在那裡,要讓吃的朋友有「貨真價實」的感受。蔥放少了,不合適啊。
我最喜歡的蔡老師蔥油餅
注意這雙手
蔥油餅是家常小吃,上海早餐的所謂「四大金剛」,並沒有它的名字,我想是因為它太家常的原因。大餅、油條、豆漿、粢飯,自己家裡做是比較煩的,蔥油餅簡單得多。以前上海人家家戶戶用錢都緊張,一分一釐都要精打細算,自己家裡能做的,就不出去買了。當年的阿大如果掌握做大餅油條的技巧,我想他一定不會去做蔥油餅。不過話說回來,蔥油餅的製作工藝雖然簡單,但要做得好,還是困難的。麵團要揉得好、攤到位,油酥和蔥的比例要調節得當,真要讓人齒頰留香,絕對有難度。上海灘除了阿大,有名的蔥油餅不少,什麼鳳陽路小揚州、瞿溪路菜場李向陽……而我吃過最好的蔥油餅,出自我的好朋友蔡小犇老師之手。
蔡小犇老師蔥油餅
蔡老師蔥油餅成為傳奇,有其天時地利人和之妙。他父母都是老革命,父親來自香港,養成食不厭精的口味。母親來自山東,做麵食的手法似乎是基因裡本來就有的。蔡老師更有一雙巧手,從事的是制景、美工的工作,卻是油畫科班出身。丟掉畫筆三十年之後,疫情讓他重拿畫筆,不妨欣賞其中一幅。
蔡小犇老師新作
前兩天我在文章裡寫了一句「上海人的手」,引起不少朋友的共鳴。上海人的手,是有魔力的。經過上海人的手拿出來的東西,就是不一樣。因為上海人精細,觀察、分析,掌握了原理才動手,一點一滴,「生活清爽」,絕不苟且,更不流俗。有這樣的心和這樣的手,畫畫會成功,做什麼事都會成功,做只蔥油餅?更不在話下。
畫油畫的手做出來的蔥油餅
我眼裡真正的奢侈品
我只是擔心,蔡老師重拾畫筆,會不會不作蔥油餅了,蔡老師蔥油餅,可不能成為吃不到的「奢侈品」啊,哎呀,那可怎麼好。哦,對了,按照高考作文的規矩,文章結尾要點個題,說說「子」。蔡老師擁有100公斤以上的體魄,但上海話裡,他這樣的人不叫胖「子」,而叫「大塊頭」。
最近我還寫了
1991年,稀裡糊塗上大學
獲獎的是:生活;獲獎的是:愛……
上個庚子年,用糯米腔高唱三面紅旗
為啥今年的產量比往年高?
「情報處長」陳述的多彩人生
弄堂砂鍋小餛飩
利物浦隊和我一同走過的三十九年
從北洋水兵到中國奧運之父
寧波空城計和寧波「下飯」
網紅神曲BGMの絲綸閣下口是心非
九十年代的盧灣區,那時你在哪裡?
走進九江路聖三一堂
如果這些東西你都用過……
百圖追憶當年的老徐匯區
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老周望野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