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人的習慣中,童年味蕾記住的味道是無法忘懷的,是一輩子的味道,那種在舌尖蔓延的滋味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若干年後如果再能吃到,那吃的不是食物,是情懷。
我們小時候,路上有許多製作飲食謀生的小販,他們有的早上開張,有的則專做下午時段的生意。以前多是雙職工,兩點一線,尚不興保姆,小孩很多都是長輩帶的。往往下班才去買菜,晚飯時間自然順延。
於是,老一輩總會順帶著買些點心回家給小孩子們墊飢!蔥油餅就是在這種時候吃的!
蔥油餅是一種記憶,悠遠誘人的蔥香。這個經典的「國民小吃」,承載著阿拉兒時最美好的回憶。
以前一般蔥油餅是下午開始賣,蔥油餅的香氣,會把弄堂食客們聚集起來;排前面的會和攤頭老闆開開玩笑,排後面的嘮嘮家常,濃濃的弄堂氣息伴隨著蔥香味飄散開,這才是更真實的上海,更易接觸的上海,這才是一個城市文化的基礎。
蔥油餅原料很講究:麵粉、油酥、蔥,簡單到不能再簡單。做法則稍許複雜。麵粉吃油後變得柔滑,再反覆按摩,賦予麵團生命,每一個麵團都均勻呼吸。
老闆熟練地揪成一小團,抻開,抹上豬板油,抓一大把小蔥,再加上一小塊豬肉,最後包裹恢復成團。
在鐵板上刷上大豆油,餅煎得滋滋響,兩面金黃,最後回爐烘烤幾分鐘即可。最質樸的麵團在豬板油和高溫的雙重作用下發生了奇妙的變化:起酥,這是決定蔥油餅口感的最重要因素。
做蔥油餅的爐子上面是一塊有兩個耳朵的黑厚鐵板,板下是爐膛。
先在鐵板上用一個工具壓扁,有些地方壓餅子不用鐵器,而是師傅用自己的「鐵手」,因為溫度高,感覺都要練就鐵砂掌了。
小蔥在高溫的煎炸烘烤下散發襲人香氣,挑逗人的味蕾。最後一步的烘烤則是去掉餅外面的一層浮油,達到外脆裡嫩、油而不膩、豐富飽滿的口感。
火候很重要火力不能太猛,否則,豬板油全融化光,餅也煎烤焦了,裡外刀槍不入,咬之崩牙,不可取;火候不旺,蔥油餅的外皮一層沒有烤出香脆度,軟綿綿無咬勁,豬板油沒有融化得恰到好處,香味大減,不到位。
剛出爐燙手的蔥油餅拿到手還需要什麼吃相,蔥油餅吸足了蔥油,香氣撲鼻,趕緊閃到人群之外速速享受。輕咬一口蔥油餅,香味從舌尖划過喉嚨,直至溫暖你的胃。
當你飢腸轆轆,這時路邊的蔥油餅,猶如雪中送炭,吃到餅中那花白半透明的豬板油,簡直要默默熱淚盈眶了,美食總是這麼不費吹灰之力讓人產生滿足感,一個小小的蔥油餅可以讓人嘴角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