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圈-向世界報導潮汕】 潮汕圈微信公眾帳號:GD-CSQ 如果您尚未關注,您可以點擊標題下方的「潮汕圈→」關注我們。
不是不知道怎麼寫,就是字庫裡找不到
「食啊未?」「食好哇。」「囉做呢?」「愛來去踢跎。」就像粵語系網友習慣使用粵語方言字溝通交流一樣,時下,許多潮州網友在QQ、微信等社交工具上聊天、發布信息,也越來越喜歡使用家鄉方言表述。然而,由於潮州的方言字長期停留在學術研究層面,缺乏有效的推廣普及措施,網友們聊天、發布信息過程中,往往不得不以同音字、諧音字代替。有人認為,網上聊天、發布信息,只不過是一種娛樂消遣,大家看得懂就好,無須強求一定要準確規範。也有人提出,潮州話是古漢語的「活化石」,但部分文字一不知道怎麼寫,二電腦輸入法打不出來,該如何是好呢?
觀察
網上方言用字缺乏規範
最近,一套「潮汕方言表情」圖片在本地網友間廣為流傳,圖片通過生動的卡通造型,配上潮州話口頭禪,如「瓦父」、「呂肉著痛」、「做泥」等,惟妙惟肖地表達出某種即時心理狀態。不過,稍微有一點文字常識的人,就會發現到這些「臺詞」用字極不規範。「我」字寫成「瓦」,「你」字寫成「呂」……
記者瀏覽一些潮州網友開設的微博,還見到不少用潮州方言編寫的笑話。如:「爸甲你(口旦)個好消息甲個莫消息,你愛先聽地一個?」「先聽莫個!」「聽(口旦)今年有70%個本科生找無康課哩。」「無影噥,醬慘!了好消息個迷個?」「我考唔上本科,你免環羅瓦找無康課咯。」這則笑話頗為生動,潮州網友基本能夠看得懂。但仔細考究起來,其中「莫」、「康課」、「環羅」等字詞,也都採用同音字或諧音字代替。
在本地網絡上,此類情況並不少見。網友「神秘人」表示,平時與同鄉人文字聊天,他經常使用方言,覺得這樣比較親切自然、生動有趣,就像面對面口頭聊天一樣。「潮州話有許多俗語,用普通話雖然也能表達,但很難起到相應的效果。像『積惡死』、『烏暗暈』,普通話怎麼說?」但「神秘人」也坦言,作為「80後」一代,他從小几乎沒有接受過潮州方言文化教育,對方言字知之甚少,有些字就算知道怎麼寫,電腦輸入法也打不出來,除了用同音字代替,又有什麼辦法呢?
而在記者採訪過程中,一部分網友則認為,潮州話是「土話」,本來就沒有明確的文字,無所謂規範不規範,網絡交流用同音字、諧音字代替「實屬正常」。網友「YY」說,「用家鄉方言來交流,是出自對家鄉的情感,但作為一種地方土話,硬是強求準確規範沒有實際意義。」
觀點
潮州方言不是「土話」
潮州方言真的是「土話」,沒有準確規範的文字嗎?知名文史學家曾楚楠對此予以否定。他告訴記者,歷史上,由於受到半封閉的自然地理環境影響,潮州地區對外文化交流較少,因此潮州文化中保留了許多古典元素,給人一種儒雅的感覺。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潮州方言,被稱為古漢語的「活化石」。
曾楚楠說,現在許多潮州人對自身的語言文化不了解,認為潮州話是粗俗的「土話」,其實潮州話恰恰是一種極為文雅的語言。例如一種有名的潮州小食,人們往往將名字寫成「鴨母捻」。鴨母「捻」出來的食物,自然讓人覺得不雅。也有人寫成「鴨母(米念)」,「(米念)」字出自《紅樓夢》,是滯粘、不爽直、不痛快的意思,更為不通。真正的寫法應該是「鴨母瀲」,形容雪白的湯圓煮熟後,像鴨子一樣隨水波浮沉。潮州話中,「母」是後綴詞,無實義,等同北方言的「子」字,如「竿母」、「薑母」等。
曾楚楠還舉了一個例子,廁所,現在人們總認為稱「衛生間」、「洗手間」更文雅,潮州話稱「東司」相當粗俗。殊不知「東司」一詞來自古漢語,古代寺院、官署一般將廁所建於東側,故而有此稱謂。
在曾楚楠看來,潮州話是「古話」而不是「土話」,之所以有許多方言暫時還找不到對應文字,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古中原移民文化與本地原住民文化互相交融,一些原住民日常用語難以通過字面表達。近百年來,語言學家一直嘗試對潮州方言字進行考證和整理,韓山師院院長林倫倫在這方面就取得了豐碩成果。採訪中,曾楚楠向記者展示了一本由李新魁和林倫倫於1992年出版的《潮汕方言詞考釋》,其中收錄了大量潮州方言字詞的寫法、出處和釋義。
不過,曾楚楠坦言,目前學術界對潮州方言字的研究工作,只能說是「冰山一角」,而且由於種種客觀原因,研究成果停留在學術層面,未能真正普及到民間,造成了普通民眾不了解家鄉語言文化的遺憾。
建議
儘早編輯權威《潮汕方言詞典》
近年來,社會上一些熱愛家鄉文化的網友,嘗試設計出潮州音查詢網站、潮州方言輸入法、潮州話網絡詞典等。對此,曾楚楠表示熱情可嘉,但要真正推廣普及潮州方言文化,還需要教育界、學術界和主流媒體等充分發揮自身作用,並由政府主導,協調各方力量,及早編輯一部權威的《潮汕方言詞典》。
當前,學術界在潮州方言文化的研究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曾楚楠認為,當地教育部門應該起主導作用,走出對國家推廣普通話政策理解的誤區,既確保普通話教學,同時注重方言文化教育,將學術界的方言文化研究成果普及到校園中,在下一代得到更好的傳承發揚。
與此同時,曾楚楠希望能夠由政府牽頭,整合學術機構、高等院校等各方力量,綜合當前的研究成果,編輯出《潮汕方言詞典》。「這一方面,周邊地區已經走在我們前頭,福建早就有了自己的閩南話詞典。」曾楚楠說,有關潮州方言的研究書籍、字典,歷年來陸續出版了不少,當務之急是如何將先前的成果整合起來,編輯一部更為權威的詞典。儘管研究還不全面,但至少起一個先河,讓後世研究者有據可考。詞典內容要注意雅俗共賞、有理有據,既具備學術性,又達到平民化,能夠為普通民眾所接受。
採訪中,曾楚楠還呼籲本地主流媒體,要多做有關方言文化的宣傳報導,擴大社會影響力,以引起各方面的重視。方言文化的推廣普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只有各方協調配合,做出努力,民眾不了解自家語言文化的情況才會慢慢有所改觀。
潮州日報記者 江馬鐸
編輯:李明唐
點擊「閱讀原文」閱讀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