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你吃了什麼?#
古時候冬至被叫做亞歲,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因此,也有很多地方直接把冬至叫小年。
中國地大物博,在同一個季節都有很大差異,更別說飲食習慣啦~那你知道南北方過冬至在飲食方面有什麼不同嗎?
北方篇
01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原名「嬌耳」,吃餃子是為了祛病驅寒,在嚴冬裡不凍耳朵。據說這種習俗,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而留下的。
02羊肉湯
現山東滕州一帶,冬至這天被稱作數九,流行當天喝羊肉湯,寓意驅除寒冷,平安順遂。據說冬至吃羊肉這個習俗是從漢代開始的。羊肉性溫,對風寒氣喘、腰膝酸軟、肢冷腹痛等症狀有療效。羊肉的味道也非常鮮美,因此,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03冬至餛飩夏至面
在北京,有冬至吃餛飩的說法,餛飩這類象徵團圓的食物可謂是冬至餐桌上的首選。餛飩發展至今,成為了鮮香味美,遍布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
南方篇
01吃了湯圓大一歲
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後要祀神祭祖,而後合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江南一些地區,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象徵一家人團團圓圓,家庭吉祥和睦。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
02年糕
從清末民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會吃年糕。每逢冬至就要做不同風味的年糕。比較普遍的說法是,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裡蕻、肉絲、筍絲湯年糕。冬至吃年糕,取「年年高升」之意,圖個吉利,討個彩頭。
03冬至臘月正做酒
米酒有些地方也稱之為甜酒,雖然叫酒,但是冬釀酒度很淡,是老少婦孺均能喝上的美食。蘇州冬釀酒是一種米酒,與桂花一同釀製而成,口味甘甜,色澤金黃,隱隱地有桂花的幽香,十分爽口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