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彥
創下國產電視劇網絡評分新低,遭遇「倒灶」只因——
這間《深夜食堂》裡沒有我們
黃磊一定沒想到,自己的新作創下了國產電視劇在網絡評分的新低。由他主演的《深夜食堂》播出才六集,豆瓣網上已有超過三萬人評分,90.9%的網友給了一星。事實上,該劇在前兩集播出後就停留在了2.3分。
國產版的《深夜食堂》改編自同名日劇,講述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只在夜裡12點到早上7點營業的食堂,來這兒用餐的人,都會向老闆點份特別的菜。每份菜背後,都有一個特別的故事。日劇共三季,每一季的網絡評分都在9分左右。
但看似優質的IP卻刷新了低分紀錄。這一部《深夜食堂》「倒灶」了,觀眾在群嘲什麼?
把改編該花的心思,錯付給了廣告植入
網友的眾多不滿裡,有句留言頗具代表性,「原版饞到崩潰,新版尬到反胃」。大家盼著在中國版「食堂」裡見識博大精深的中國美食文化,哪怕不是八大菜系、滿漢全席那般端莊,但質樸到深夜裡的一碗麵,也該透得出中國感覺。譬如汪曾祺就寫過這樣的文字:「有些人燙了澡,還得擦背、捏腳、修腳,還要叫小夥計去叫一碗蝦子豬油蔥花面來,三扒兩口吃掉。然後咕咚咕咚喝一壺濃茶,腦袋一歪,酣然睡去……」豬油與蔥花的香氣,借著文字就填滿了鼻息,更不消說還能回味出市井味道、生活情緒。
黃磊的「食堂」開張,第一道菜也是面,卻是一大碗讓人尷尬的酸菜泡麵。如此不走心,網友的總結不外乎兩條:其一,生搬硬套不動腦筋;其二,加塞廣告不問底線。
這一版「食堂」是如何復刻日版的,有太多劇照為證。場景、人物造型、主要情節,都在原版日式居酒屋的框架裡,就連臺詞都只稱「料理」不言「炒菜」。日版裡,女演員每次到店只點茶泡飯,這在他們的生活場景裡不難想像。可中國人深夜吃什麼呢?雖說千人有千種答案,但在深夜的小飯館裡點一碗方便麵,這一定是非主流選擇。於是,當女演員說出想吃老壇酸菜面時,當老闆借臺詞把一碗泡麵說出藥理價值時,當方便麵、二手房、玉米油、面膜甚至垃圾袋的品牌廣告一而再再而三地佔據視線時,觀眾們群力吐槽便不可避免:「編劇不是沒花心思改編,而是在廣告植入上絞盡腦汁了。」
中國食堂裡,該有我們的故事我們的情
網上也有些人在為該劇叫屈,認為40集的連續劇只看開頭便給判低分,這有失偏頗。但也許,《深夜食堂》的「拿來主義」從一開始就註定了錯誤的結局。
讓我們看看故事源頭。日劇《深夜食堂》改編自同名漫畫。漫畫裡的過客多是社會邊緣人物,他們在人生灰色地帶翻滾,掙脫無果後,到食堂尋求慰藉。日劇把漫畫搬上螢屏時,已經撤換了許多人物的獵奇身份,走的也是慣常的煽情路線,但故事核心未改。日劇《深夜食堂》的精神本質與其原著漫畫一樣——接受不完美的現實,與生命中所有的艱難孤獨握手言和。
這類被稱為「沉默著、溫暖著」的情緒,瀰漫在日本相應的社會環境中,合乎情理。但於奮鬥中的我們,卻帶著天然的情感屏障。如今城市裡打拼的中國人,需要的能量是「在哪兒跌倒在哪兒爬起」,不然不會有「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戀」的戲謔。所以,哪怕中國版的「食堂」把日式居酒屋改成街角的大排檔、燒烤攤,把來往客人換成加班的工薪族,下了夜自習的大學生,它也有可能接不了中國的地氣。日本的社會屬性中,許多人接受「在現實中苦澀地笑」,而我們更相信「擦乾眼淚,明天是新的一天」。
更何況,中國人的人情社會,我們的情感通關秘訣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日式居酒屋那種散淡的疏離感,移植到中國無處落腳。中國觀眾能接受的小飯館,有可能是《武林外傳》裡的「同福客棧」,或者《東北一家人》裡牛小偉那一方餃子館。中國小飯館裡的老闆,他們不擅長故作深沉,而是打開話匣子,用一聲親切的問候暖人心田。
中國劇得有中國範兒,我們的故事裡得有我們的情,所謂「一方水土一方人」。就像趙雷一曲民謠《成都》唱開後,網友們重寫歌詞,在相同的曲調裡吟唱自己心中的故鄉。大連、廈門、青島等,各地風情因熨帖的改編而唱進人心。中華大地尚有天南海北南橘北枳之差,一個日本的「深夜食堂」,實在難覓中國的鏡像,不值得大張旗鼓地拿來模仿。
說到底,觀眾不怕一部《深夜食堂》拍砸,而是擔心它給同行樹下錯誤的案例。畢竟,一位演技尚可的電影學院老師,都已親身嘗試了各種捷徑:迷信IP、照搬、賺快錢。如此說來,超低的評分,實為愛之深責之切的中國觀眾,合力潑向浮躁創作虛火的一盆冰水。
(責任編輯:王碧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