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食堂》講述了發生在一個小餐館裡的故事。店主人是個臉上有條刀疤的大叔。這裡的菜單只有豬肉味噌湯套餐一種,大叔的經營方針是:「想吃什麼,我就做給你,只要是當天有的食材而我又會做。」因為它夜裡十二點開門,早上七點打烊,故名為「深夜食堂」。《深夜食堂》裡透過菜餚講一個又一個悲歡離合的故事,讀者在美食故事背後,感受到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1、美食與人生
「每一道菜中蘊含著人們的美好或不美好的記憶。有時愛美食就是愛生活,愛活在這個世界的這種感覺。」
《深夜食堂》裡透過菜餚講一個又一個悲歡離合的故事。每卷有15道菜,15個人情故事,平平淡淡卻又耐人尋味。
「我由衷喜愛每一個故事和每一個人物,因為我在翻譯中深切感受到了作者安倍夜郎先生對書中每個人物的憐惜跟喜愛,以及他對人生世事的思考。」《深夜食堂》譯者陳穎畢業於南京大學日語專業,曾赴日本深造一年,現就讀於浙江大學日本研究所。《貓飯》的主人公是一個頭上貼著"紅不起來"標籤的日本演歌歌手。她總在早上六點半左右老闆預備打烊時來店裡點碗貓飯。經由老闆的幫助,食堂裡一位常客著名的作詞家月森聽到了她的歌聲,傾心之餘為其量身打造了一首《迷途的貓》。不久這首歌紅遍大街小巷,而她卻在此時患了絕症。去世前一個月,她最後一次來到食堂,最後一次點了貓飯,儘管連半碗都吃不下了。故事的最後,一天早上六點半左右,店裡來了一隻大花貓,老闆給它餵貓飯,它吃得津津有味,還發出"喵"的笑聲,就像那個姑娘一樣。」陳穎說。「這理應是個悲傷的故事,但安倍夜郎卻只是十分克制地平鋪直敘,毫不煽情。故事結尾的那隻大花貓,是作者對貓飯姑娘的憐惜與溫柔,更像是對無常世事的一點彌補,一絲希冀。」
該書編輯餘西也對這則故事印象深刻。「讓我動容的地方,不是命運如何弄人人在當紅時早逝,而是她在生命要走到盡頭的時候,過來吃一頓自己所喜愛的美食。這個細節,漫畫裡處理得很好,有很多留白,反而讓人更容易想像,一個人在生命最後的一刻對生命懷有怎樣的留戀之情。」
另外一個感人的故事是第6卷第84夜《海苔炸竹輪》。男主角是一個內外兼修的完美男人。高二,他從北海道轉學到東京。一天放學後,一個其貌不揚的女孩問他:「能請你吃我做的便當嗎?」他說明自己在北海道已有女友,沒想到女孩只要他吃她親手做的便當。他們沒有交往,女孩卻為男孩做了整整兩年的便當。畢業那天,男孩對女孩說:「你以後當廚師吧,我一定會去吃你做的菜的。」多年後,女孩遵守承諾成了著名的女廚師,他們分別來到食堂,各自談起往事,卻從未見過面。「喜歡一個人未必要得到他,默默為他做些事情,擁有些共同的回憶,也是一種幸福。」這是陳穎的感悟。《酒蒸蛤蜊》說的是一對母子的故事。「其中最為動人的在於,兒子回憶起小時候母親帶他去海邊的事情。那時,母親是準備自殺的,然而在海邊的小飯店裡,他們吃了一頓酒蒸蛤蜊,看到孩子如此喜歡,母親打消了輕生的念頭。美食在這個時候喚起了愛與生命的力量尤其動人。通過這個故事,我們也就知道了,為什麼人們對食物懷有這麼多的情感。在每一道菜中蘊含著人們的美好或不美好的記憶。有時愛美食就是愛生活,愛活在這個世界的這種感覺。」餘西說。
2、「治癒系之王」
「美食本身就是一種治癒,再加上與美食相結合的故事所給人的情感溫暖,可以說《深夜食堂》有著雙重治癒的功效。」
據陳穎介紹,《深夜食堂》的故事中貫穿著「物哀」、「無常」、「人情」等日本傳統的審美情趣,每一夜都堪比一篇精緻的短篇小說,又像是一卷卷浮世繪,寓意深遠,耐人尋味。有網友稱之為「治癒系之王」。「大概是因為大家看到了食堂裡萍水相逢的人們之間毫無防備、簡簡單單的"人情"。但也有人在《深夜食堂》裡看到了世事無常,人生百態。個人認為《深夜食堂》的成功恰恰在於它並未單純描繪人情的溫暖,而是平鋪直敘,運用白描的手法寫人生百態。作者就像食堂的老闆,始終是中立的旁觀的立場,愛憎都十分克制,給讀者留下了充分的參與空間。一部優秀的藝術作品必然是由作者與讀者共同參與完成的。而《深夜食堂》就是這樣的作品。」
餘西分析說,《深夜食堂》系列之所以能引起那麼多的關注,主要與題材有關。「一,很多漫畫的讀者群是青少年,而《深夜食堂》的讀者群年齡層次要高一些,最主要的讀者群便是上班族。在國內,城市裡的上班族都會有一個深刻的體會,就是下班後去哪裡吃飯。《深夜食堂》則提供了這樣一種可能性。這裡有溫暖的燈光,友愛的人群,美好的食物,是一個忙碌過後偶爾休憩的理想場所。另外,《深夜食堂》不僅僅是感動人,也激發了人們對美食的渴望。美食本身就是一種治癒,再加上與美食相結合的故事所給人的情感溫暖,可以說《深夜食堂》有著雙重治癒的功效。這種題材的書被人所喜愛很正常。」
3、飲食文化背後的國民性
「中國美食講究"色香味",一道美食儼然是一件藝術品;日本美食卻更在乎"人"。」
《舌尖上的中國》總編導陳曉卿特別為讀者推薦過《深夜食堂》,從跨文化比較角度說,《舌尖上的中國》和《深夜食堂》裡的菜餚以及背後的故事體現出不同國家間飲食文化的異同。「中國的美食講究的是做法,而日本美食重視食材和季節感。所以《深夜食堂》中的菜色總是跟季節緊密相關,春天賞櫻吃飯糰,夏天吃冰鎮番茄配冰啤酒,秋茄子的料理方法五花八門,冬天的關東煮暖胃又暖心。這自然與日本四季分明的氣候有關。」陳穎說。「中國美食講究"色香味",一道美食儼然是一件藝術品; 日本美食卻更在乎"人",料理的"人",品嘗的"人",甚至是記憶中的"人"都能成為一道料理的調味劑,使這道料理與眾不同,講究的是用"心"。這與日本人細膩的情感息息相關。」
依照餘西的理解,日本人的菜餚都非常簡單、原生態。「這跟日本的文化有關,他們的文化中有一種對簡約之美的追求。而在中國則比較複雜,無法一概而論。不同的地方對美食的追求各不相同,有簡單、清淡的,也有繁複的、口味比較重的。但不管怎樣,都折射出當地的某種文化。」
4、期待中國版「深夜食堂」
「生活並非總是容易、清閒的,總有挫折、有不如意、有夢想破碎的時候,這個時候,深夜食堂就是一個讓人休憩的驛站,治癒疲憊和孤獨。」
隨著《深夜食堂》漫畫書和改編日劇的熱潮,它也成為了豆瓣等文藝網站上的熱門話題,很多人說想開一家類似的深夜食堂。
「日本漫畫歷來多有以漫畫題材表現文學內涵的作品,例如日本漫畫之父手塚治虫的《怪醫黑傑克》就是這類作品中的扛鼎之作。安倍夜郎先生是繼手塚治虫之後,又一位難得的具有文學家特質的漫畫家。《深夜食堂》 中處處可見作者對人生的思考,對生命的尊重與寬容。如果說手塚治虫是一位嫉惡如仇的理想主義者,那麼安倍夜郎就是一位胸懷寬廣的世外隱士。他們的作品承載的內涵不輸於任何一部嚴肅文學作品。我希望有些讀者能拋開對漫畫的一些先入為主的偏見,試著讀一個故事,也許會有意外的驚喜和獲益。」陳穎說。
但感到遺憾的是,在國內還沒能遇見一個像深夜食堂一樣的地方。「即便是在南京"流浪"的一年,我也沒能找到一個能卸下防備的地方。但在日本的古都奈良,我曾經邂逅過這麼一個食堂。」餘西表示,在上海、廣東等大城市都陸續開了很多家以「深夜食堂」為名字的料理店,「可見《深夜食堂》這套書影響之深廣。」《深夜食堂》對讀者意味著什麼?「我很喜歡《深夜食堂》第一冊最後一頁的文字,非常貼切地說明了這套書對於我們意味著什麼。這段文字的大意是,當你成天加班、疲憊不堪的時候,當你失戀痛苦、夢想破碎的時候,當你置身於幸福之中的時候,來深夜食堂坐坐,這是一個讓你吃飽喝足,滿面笑容回家的治癒天堂。對我們來說,生活並非總是容易、清閒的,總有挫折、有不如意、有夢想破碎的時候,這個時候,深夜食堂就是一個讓人休憩的驛站,治癒疲憊和孤獨。」餘西說。
新浪微博:環球文化圈子楠
微信公共帳號:環球文化圈
《環球文化圈》關注方法:
1、 點擊右上角按鍵→查看公眾號→關注
2、 點擊微信首頁→添加好友→搜號碼→輸入「crihqwhq」→點擊關注即可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您可以點擊屏幕右上方,分享到朋友圈和騰訊微博!
3、掃描下面的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