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留下紙條跳樓,我們的教育究竟怎麼了?四川一小學生給父母留下紙條,寫道:如果你看到這封信,我大概率已經死了。我不得不說,我活得太累了。你們從小就希望我同成人一般,現在又想讓我把早已遺失的「東西」找回來,老師對我的失望同學「開玩笑」般的話語,為什麼我早已絕望。現在,我只希望能「多睡」一會。便條的署名是恐懼並絕望的黃XX
一個小學生,留下的字條中,字裡行間都是失望、累,我們無法想像這個孩子究竟經歷了怎樣的生活。
很多人說,今天的孩子太過嬌弱,不能經歷風雨,難道這真的只是孩子身上的問題。
社會在快速發展,今天孩子面對的學業和大環境已經不能和80後、90後相比。尤其是學業中的壓力,讓很多孩子望而生畏,害怕恐懼。
教育的全民焦慮是時候進行反思了
我們的教育焦慮已經延伸到了幼兒園。
在《他鄉的童年》中,日本幼兒園的孩子們,每天有非常多的時間都在戶外運動,孩子們需要展現出他們的活力,儘管這樣看起來很累,但是幼兒園園長認為這就是一個孩子的精氣神。
我們的幼兒園是恰好相反。《兒童3-6歲發育指南》中規定,孩子每天的戶外活動時間不少於2個小時,只要去幼兒園看看,就能發現,很少有幼兒園能夠做到。
一是地方有限,二是很多老師不願意,畢竟戶外活動就會有風險,老師更害怕孩子有危險,所以健康是被放到另一邊的。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因為孩子們要學知識,這是父母的要求,更是孩子入學的要求。
填鴨式的教育是從幼兒園開始的,沒有人問過孩子是否願意。
在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中,北京的4個優秀少年,每一個都十分的厲害,2年級就考了英語PET,各種獎項,既有樂器的,也有編程的,更有數學全國獎項。
這些孩子周末會連軸轉上七八個興趣班,放學後會到奧數輔導班上課,四年級的孩子有5000詞彙量還被媽媽安排需要上課。有網友留言,自己一個研究生的詞彙量還沒有四年級孩子多。
再看看地球的另一面,被稱為世界上的教育強國,芬蘭的孩子在幹什麼。
3年級的孩子沒有考試,在芬蘭所有低年級的孩子都是沒有考試的。他們無論多冷每天都會堅持戶外活動,每天的課後作業最多半小時就可以完成。
孩子們沒有考試,沒有排名,更沒有競爭。老師說第一名只有一個,如果學習為了考第一名,會讓孩子失落的。學習不是為了別人是為了自己。
沒有競爭這些孩子會沒有危機感嗎?
恰好相反,芬蘭的教育告訴孩子們,學習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不是為了考試和第一名。
有網友說,看到這句話的時候自己竟然哭了,從小到大,沒有人告訴自己只要成為更好的自己就可以了。從小被父母逼著,成績永遠是最重要的,而自己就像是一個工具人。
《憤怒的小鳥》創始人皮得·韋斯特巴卡提到了,2000年前,孔子就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孔子2000年前就說了,興趣才是學習的動力,而終身學習的能力遠比知識本身更重要。
但是我們今天的教育顯然是本末倒置了。
家庭教育的反思,焦慮只會讓孩子成為犧牲品
今天的家長之所以焦慮,是因為我們都相信教育可以改變命運,而這種改變的前提是,只要努力的學習知識,就一定會有所成就。也就是說在家長的認知中,孩子的努力一定是會有結果的。
壓力只會讓孩子變笨
但是腦科學家的發現卻恰恰相反。一個人在被迫的情況下學習,被監督著學習,他的大腦會產生更大的壓力,長期的大腦就會改變孩子的大腦,讓大量皮質醇出現,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海馬體,使孩子的學習能力和記憶能力都會下降。
因為孩子統領大腦的部分前額皮質需要等到25歲左右才會成熟,所以孩子更容易情緒失控,這也是青少年更容易出現抑鬱症的原因。
所以說,父母越焦慮,孩子壓力越大,學習的效果反而更差。
雖然國情不同,歷史文化不同,但是芬蘭的教育仍然值得我們借鑑。
想要孩子學習更好,父母不妨從以下兩點來進行改變。
把縱向比較變為橫向比較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都有各自的優勢和劣勢,不要總是拿自家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較。
正向芬蘭的老師所說,我們應該教育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考第一名。
畢竟第一名只有一個,一旦孩子過分關注成績,反而更加容易患得患失。
相反,我們把孩子每次的進步記錄下來,幫助孩子取得自信和成就,孩子反而更加願意學習。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在學習這件事上,很多父母的認知停留在學習知識上,事實上,會學習的能力才是更重要的。
畢竟孩子們的未來面對的是瞬息萬變的社會,我們不被社會拋棄的唯一方法就是擁有終身學習的能力。
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才是家庭教育的重點。而方法,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說了,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
今天更多的家長做法恰恰相反,一切都是填鴨式的教學,不但沒有培養興趣,反而扼殺了孩子的學習興趣。
芬蘭的教育結果告訴我們培養孩子的興趣一樣可以讓孩子優秀。所以與其焦慮的拉著孩子跑,不如放輕鬆給孩子更多的時間,結果或許比我們想像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