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四川瀘州,發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事件。
12月15日瀘州某小區一名小學生從高處落下,引起了周邊的轟動,眾人圍過去時,只見一名女子正蹲在孩子身邊失聲痛哭,「你怎麼不回答我……」
救護車很快趕到,將孩子抬上擔架,送去醫院,目前孩子生死未卜,公安機關已進一步調查。
究竟為什麼,這樣的慘案會發生在一個小孩子身上呢?很多細節我們不得而知,但在現場,人們發現了這樣的一張紙條,稚嫩的字跡當中,滿載了和年紀不相稱的悲涼:
如果你看到了這封信,我大概率已經死了。我不得不說,我活得太累了,你們從小便希望我如同成人一般,現在,又想讓我把早已遺失的東西找回來。老師對我的失望,同學『開玩笑』般的語語,為你們我早已絕望。現在,我只希望,能多『睡』一會兒。
一字一句,令人唏噓和痛心。
原來,這並非意外,而是早有預謀的自殺,孩子輕生的原因,和大人們額外施加的壓力不無關係。
近年來我國少年兒童自殺的案例頻發,但最可怕的是,大人們每每看到這類新聞,就會將鍋甩到孩子身上。
「現在的孩子,心理太脆弱了。」
「我們以前那麼困難,什麼事都沒有,現在孩子生活條件那麼好,還要整天尋死覓活。」
「不懂事,矯情,沒事找事……」
以上種種論調,是不是很熟悉?
孩子輕生已然令人痛心,但更痛心的,是大人們面對如此多的教訓,依然不肯認真思考,孩子「尋死覓活」,真的只是因為不懂事?
01 雞娃競賽,現代孩子頭上的無形大山
那句「我活得太累了」,不由得讓我想起最近很熱門的一個詞:雞娃。
「雞」是動詞,指打雞血,換言之,就是不斷激勵乃至強迫孩子,力求孩子成為人上人。
上網隨便一搜,就能看到無數家長殫精竭慮總結出的雞娃心得,不論貧富,總有一款套餐適合你。
走在前面的自然是海澱家長,短短一個周末,孩子就上了跳舞課、鋼琴課、寫字課、課外語文班,並完成了課內作業、講故事、體育鍛鍊、練字、圍棋、閱讀等等活動,這時間管理,大人看了都得瑟瑟發抖。
經濟能力和學歷沒那麼高的家長也不居人後,這不,沒學歷也可以出人力,別的家長幫忙補習,自己幫忙巡邏,把在樓下玩耍的孩子攆回家。這家人的孩子估計也是崩潰的,這哪是老爸啊?分明是學校的保安大叔。
然而,很多人家長覺得理所當然:「我也知道孩子壓力大,但還能咋的?也是為孩子好,讓他們不輸在起跑線,我雞娃也辛苦啊。」
雞娃有沒有必要,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情況,不能一概而論,但我想對那些堅持雞娃的家長說,如果堅持,就要承擔可能帶來的後果,雞娃不但是經濟壓力和孩子的心理壓力那麼簡單,還在塑造孩子的價值觀。
以前的孩子不脆弱,不是天生心智堅韌,而是以一個正常孩子的模式成長起來,對人生價值的理解更多元。學習不好≠壞孩子,還有勞動、玩耍、交際等等,讓孩子感到有價值:考不上大學,就算只有小學學歷,也不是什麼天塌下來的大事。
然而到了現在,孩子們的處境已經完全相反,好孩子的標準變得空前單一,就是學習好。
勞動好像老早就不存在了,孩子在家裡,也不會被要求幹家務;和小夥伴玩耍沒幾分鐘,就被家長催著回家;看個動畫片,玩個遊戲,被父母嚴厲呵責,這不是好孩子應該做的;一到周末,時間就被安排得滿滿當當,不是補習就是興趣班,父母最關心的話題,也永遠都是學校表現怎麼樣、成績考得好不好……
父母無時無刻都用行動告訴孩子「學習最重要」,在這種模式下催化出來的孩子,學習不就成了像命一樣重要的東西,甚至是生活的唯一嗎?
問題是,學習成績還真的不是孩子個人能力就能決定的東西,你要求孩子聽話,相信很多孩子都能做到,但如果你要求孩子考第一,班上50個孩子,只有一個第一,那咋整?
這才是孩子痛苦的根源,不是沒考好的分數本身,而是那種得不到肯定的無力感,當他們竭盡全力都無法達到家長的要求,還要被數落埋怨的時候,生命的意義在他們心中也隨之崩塌。
總有人在孩子輕生之後感嘆孩子不懂事,「生命還有很多意義的啊,怎麼就那麼看不開呢?」是的,生命的確還有很多意義,可惜的是,在他們輕生之前,沒有人教過他們。
02 不懂反思的家長,永遠教不出健康的孩子
小學生墜樓的評論裡,無數網友發表自己的血淚經歷,甚至有人直言:自己小學時也動過自殺念頭。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是世界兒童自殺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在上海,24.39%的中小學生曾有一閃而過的「結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而在自殺原因之中,家庭矛盾、學業壓力、師生矛盾三個加起來佔了75%。
殘酷的數字背後,和壓抑的學習氛圍以及家長跟不上時代的教育方式有關。
很多家長的教育方式依然是線性的,覺得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付出了這麼多錢和精力培養孩子,孩子就應該出息。
還有一些家長抱著投資的心態去養娃,自己曾經錯失的理想、沒有達成的人生,希望孩子能幫自己達成,只要孩子有出息,自己後半生就不用愁。
這就造成了一種扭曲的現象:孩子只管學習,啥活也不用幹,家長鞍前馬後,安排得妥妥貼貼;一旦考不好,家長馬上怒不可遏:
給你上那麼多補習班,都白上了,就考這麼點分?你知道報補習班要多少錢?我的錢那麼好賺?你看別人家小明,學習也不用爸媽操心,每次都考得比你好,你是就比他笨嗎?
天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我並不懷疑這些父母的真心,只是方法一旦用錯,愛也同樣會成為生命不能承受之重。長此以往,孩子容易變得自卑、敏感,也在一次次情感綁架之中,失去對父母的愛和信任。
孩子不是家長的所有物,與其變著花樣逼孩子,還不如反思一下自己,成年人的那些德性,我們自己還不知道麼?下班一回家就葛優躺,多久沒看書了,不都是有空刷手機看視頻嗎?如果自己無法做到奮鬥和自律,卻以這個標準來強求孩子,說到底,還是一種站著說話不腰疼的雙標而已。
03 脆弱是孩子的權利,關注是家長的義務
孩子自殺和成人自殺有一個顯著的區別,就是成年人自殺往往是有著長時間的心理鋪墊,而孩子自殺會顯得十分突然,往往一個突發事件,一次衝動,就釀成悲劇後果。
或是對突如其來的挫折無法忍受,或是因為衝動義憤,或是由來已久的積怨,令孩子對父母產生了報復的心理,但無一例外,都是出於成年人眼中的「小事」。
很多家長,在孩子出事之前,根本沒關注過孩子的心理問題,以為只是鬧小孩子脾氣,過幾天就好;或者覺得孩子只要不鬧事,乖巧,就沒有任何問題,殊不知他們內心已經充滿暗湧。
因此,正確的家庭教育,就是多關注孩子的「小事」,多問細節,比如「今天和哪些同學一起玩?玩了些什麼啊?」儘量激發孩子的交流欲望,從而引申更多的交流話題。
而當孩子在抒發自己的感受,比如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時,家長不要敷衍了事或粗暴打斷,而是要藉此深入了解孩子的喜怒哀樂。
比如孩子說不喜歡上語文課,家長可以問:「為什麼不喜歡呢?是不喜歡課的內容,還是不喜歡老師?」別急著用成年人的價值觀去否定,先嘗試去傾聽、理解孩子的感受,再去思考如何幫孩子妥善處理問題,才能將更多的隱患扼殺在搖籃之中。
孩子只是孩子,家長才是成熟的成年人。成年人要學會面對自己,而不是把孩子變成承載自己希望和幻想的工具,自己倒退為巨嬰。
那些說起孩子、句句不離「矯情」「脆弱」、苛求起孩子來反而比要求自己更嚴格的家長,也許才是那個最需要上一課的人吧!
- THE END -
作者: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