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靜經》是道門日常修持的重要功課!

2020-12-18 騰訊網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通常簡稱為「清靜經」或「常清靜經」,是道教徒日常持誦的功課經之一。此經是三國時葛玄受之於東華帝君,觀其旨要,乃發揮老子清靜無為思想,以之指導心性修養。

《清靜經》全文不到六百字,篇幅雖短,內容卻很豐富,是道教煉養術重要資料之一。首先經中先闡釋無形、無情、無名的「大道」,具有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萬物的功能;而道有清、濁、動、靜,「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因此,「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接著說明,人神要常清靜,必須遣欲澄心,去掉一切貪求、妄想與煩惱,實現「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的常寂真靜境界。最後指出,「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所以《清靜經》,是教人遣欲入靜的修煉要領,是道門日常修持的重要功課之一。

道教徒認為:「常清靜設教,導俗輔正,扶宗務化,民以歸根,使含真而抱一,體洽玄元,煉神合道,羽化飛仙,不為乖謬……乃至千真萬聖鹹不出於此矣。」《清靜經》有杜光庭、王道淵、侯善淵、王元暉、白玉蟾、無名氏、李道純以及默然子等多種注本,均收入《正統道藏》。

一、人們煩惱是因為心不靜

《清靜經》經文稱:「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既是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由此可見,眾生煩惱憂慮而不得真道的根本原因,在於心不清靜而生妄求外物之心,因此修道之要在于澄心遣欲,去除妄心而恢復清靜真心。故經文云:「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二、內觀心性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

進而言之,所謂修心遣欲,就是以觀想的方法,了悟世間萬物及眾生身心皆空幻不真。

經云:「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

三、遣除各種心念

了悟身心以致萬物皆空還只是觀想的第一步,即遣「有」,否定了有形之物的真實性。更進一步,不僅將有形之物認為空幻,而且這種觀想出的感覺也是不真實的,應在觀想中遣除,才能使心念不生,體合於道,常清常靜。

故經文云:「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靜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能達到身心常清常靜的人,才可得入真道。但是所謂「得道」只是一種方便說法,指去除一切牽累而達到徹底了悟的精神境界,並非真有一個「道」可以求得。

因此修心得道,只能是「得無所得」以無得為得。經文說:「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四、注重心性修養

《清靜經》所講的內觀心性修養方法,在隋唐時極為流行。類似《清靜經》這樣短小精煉的經文還有許多。

如《太上老君清靜心經》《太上老君內觀經》《太上靈寶洗浴身心經》《太上靈寶智慧觀身經》《太上玄都妙本清靜身心經》等。這些經文的思想義理及詞句都與《清靜經》基本相同。

唐末五代至宋元,心性修養成為內丹性命雙修的一個方面,因此《清靜經》越發受到重視。唐末杜光庭之後,南宋道士白玉蟾、金元道士候善淵、李道純、劉通微、王道淵等均為《清靜經》作注,誦習此經為道士日常必修功課。

- The End -

修行人的公眾號

自然|無為|玄德|清靜

「道教派」修行人的第一訂閱號

致力於傳統國學及道學文化的復興、闡釋、傳播

修行人的心靈淨土,煉道者的法海梯航|開悟|增慧|止心

相關焦點

  • 王菲獻唱《清靜經》,頌持《清靜經》,消災、解厄、開悟、四季平安!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簡稱《清靜經》。一卷。作者不詳。道教稱老君西遊龜臺之時,為西王母說常清靜經。後經仙人轉傳,為葛玄所得,筆錄而傳之於世。即葛玄曰:「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因而《清靜經》被認為是三國時葛玄依託之作。確否,待考。
  • 《清靜經》全文
  • 為何是道門修持的重要功課?
    《諸真寶誥》為道門諸天尊和歷代仙真教誡告示之真言。古往今來,為道門所重,乃道士日誦修持之要典。寶誥是道教列聖仙真對信徒的教誡之文,道士日常修持時,都必須持誦寶誥。正如柳守元在《清微宏範道門功課序》所云:金書玉笈,為入道之門;寶誥丹經,乃修仙之路。得其門,可以復元真之性;由是路,可以煉不壞之身。柳氏並在《太上玄門功課經序》表示:「修自身之道者,賴先聖之典也。誦上聖之金書玉誥,明自己之本性真心。」透過這兩段的說法,我們可以發現「誦誥」視為日常功課之一,並極為重視「寶誥」的功用,稱其為「修仙之路」、「明己本性」的工具。
  • 初入道門的居家信士,該如何奉道修行?
    很多信眾對如何在家修持都比較疑惑,畢竟有各種各樣的瑣事,不能像廟裡的道長一樣,每天都沉浸在濃濃的道教氛圍裡。其實,在家修持,從本質上講和住廟道士是一致的,只是形式上和生活方式上有所不同而已。今天就來說說,對於在家的居家信士如何修道奉行呢?
  • 《心經》和《清靜經》,佛教與道教中兩部異曲同工的經典!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是道教徒日常諷誦修持的重要功課之一,以其言簡意賅、義理深刻而被道教人士重視,視為道教性功修持的準鵠。誦讀經典,最關鍵的應該是透過詞句領會其蘊含的原理和教義。《清靜經》則起於闡釋無形、無情、無名的大道,最終落實到人心的清靜修為,通過「遣其欲,澄其心」從而不生「六欲」(眼、耳、鼻、舌、身、意),消滅「三毒」(貪、嗔、痴),最終「常清常靜得真道」的修為境界。四百零一個字,道盡修行至純至精義理之外,更重在探索作為人自身的實修,眼界至廣,闡理至深,實修更為細化具體。
  • 正念分享 | 雲城聊《清靜經》(上)
    一時失察就違反了群規,於是我需要承擔後果:抄寫《清靜經》一遍,撰寫不少於五千字的心得體會。於是乎,誕生了這篇與《清靜經》對話的文章。《清靜經》全稱為《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為了和本經深度交流,我以此經為媒介,嘗試與經文的作者,即太上老君進行精神層的溝通與對話。連線。抄經之前我在心裡默默地祈請:太上老君,我希望可以和您進行一次溝通,如果您同意我的請求,請給我一些提示。
  • 道家道門玄門
    醫卜星象,風水世家  今天寫點道家玄門我所知道的,給大家分享下 ,讓大家對道家玄門的了解多一點                                        法脈                     法脈一般是對宗教或法術氣功派別的流傳的描述,是指比傳給一般信徒更秘密,更重要的
  • 《清靜經》原文釋義.
    《清靜經》僅四百字。篇幅雖短,內容卻很豐富,是道家煉養術重要資料之一。它首先闡釋說的是什麼是大道和大道的作用。無形、無情、無名的大道,具有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萬物的功能;而 道有清、濁、動、靜,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因此,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天人合一,天人同化的境界。
  • 《清靜經》原文及釋義(收藏)
    《清靜經》僅四百字。篇幅雖短,內容卻很豐富,是道家煉養術重要資料之一。
  • 《清靜經》全文:
    《清靜經》全文: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
  • 郭世文:道教功課經的《中堂贊》與《報恩寶誥》
    道教《四品真經》在進入主題之前,首先有必要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們日常依教奉行,修持必誦之經典——《四品真經》,一般稱為《功課經》。在《晚壇功課經》諸真寶誥中排在第三位的就是《玄天寶誥》,《報恩寶誥》中的「終劫濟苦天尊」即是《玄天寶誥》中的「蕩魔天尊」,此二位天尊均屬玄天上帝的聖號。《報恩寶誥》的第一句「玄元應化」,講的就是玄天上帝的來歷,祂是太上道祖第八十二次化身,更是道門中以奉道孝親,報父母恩而聞名的神祇。又因祂可因人、因物、因事而有八十二種化度之法,故寶誥中稱「八十二化,報恩教主。」
  • 心性的修持
    在生命裡,如果沒有心性的修持,我們就無法開發本具的智慧,而沒有開發本具的智慧,就沒有行動,沒有證悟的旅程,以及創造的能量。
  • 王菲|《清靜經》平和安寧,遠離一切喧囂是非
    分享一首王菲的演唱的《清靜經》,非常喜歡王菲的空靈的聲音,這首梵音唱出了一種寧靜的意境,非常悅耳動聽。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女神的嗓音跟她本人一樣,清澈淡定 獨善雅然,最近天天循環這首歌,越聽越好聽!以《清靜經》文本為詞,欒樹量身譜曲。
  • 《清靜經》全文注音註解
    (1)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或《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真經》,又稱《太上混元上德皇帝說常清靜經》,簡稱《清靜經》、《常清靜經》。作者不詳。此經主要闡述「如何清靜,漸入真道」。「太上老君」,道教徒對「老子」的尊稱。「太」為大之意,「上」為尊之意;高真莫先眾聖共尊,「太上」系道門最高之辭,用以稱呼其神仙體系中品位極高之神。
  • 道家經典《清靜經》全文註解
    》、《常清靜經》。「太」為大之意,「上」為尊之意;高真莫先眾聖共尊,「太上」系道門最高之辭,用以稱呼其神仙體系中品位極高之神。老即壽,君是尊號,道清德極,所以稱為君。說明老君為眾聖之祖,真神之宗。一切萬物,莫不皆因老君所制,故為宗祖也。常為恆也。清為元,靜為炁,經為法。一則為聖人之徑路,二則為神仙的梯凳。凡學道的人,都因經戒而成真聖。聖人沒有不借經而成為聖人,不憑藉元炁而成道的。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註解
    誦持不退,身騰紫雲(57)。[注釋](1)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或《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真經》,又稱《太上混元上德皇帝說常清靜經》,簡稱《清靜經》、《常清靜經》。作者不詳。此經主要闡述「如何清靜,漸入真道」。「太上老君」,道教徒對「老子」的尊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