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寫作的苦,這本書知道
距離論文開題還有兩個月,面對這項「巨大工程」,拖延是我唯一的反應。
拖延一時爽,一直拖延一直爽,臨到開題火葬場。
我心懷牴觸,硬著頭皮寫到最後,合上電腦逃之夭夭。
開題前的半個月,導師交給我一份開題報告的修改意見。我看後驚嘆連連,疑惑叢生:
為何這處要刪,而那處需要補充?這兩點為什麼需要更換位置?為什麼我沒有說到點子上?
更重要的是,明明這些我也能做,為何卻沒有做到呢?
師姐看到我煩惱的樣子,推薦我《寫作7堂課》這本書。她說,如果想要將文章寫得更有章法些,看這本書就夠了。
唐代文學家段成式有言:「人不讀書,其猶夜行。」
我隨手翻了翻,沒想到眼前一亮,恍若夜行遇明燈。《寫作7堂課》的作者秋葉,是武漢工程大學副教授。秋葉大叔已經持續寫作20多年,並通過寫作打造了屬於自己的個人品牌,經營著數家公司。
相比其他的寫作教程而言,《寫作7堂課》圖文並茂,簡單明了。
為了讓讀者儘快理解文中精髓,每一知識點都配有視覺化總結,而且在每個章節結束後提供課後答疑。
而且,書中案例緊跟時代,具有可操作性和延展性。
最令人感到貼心的是,每一小節布置的小作業後,都附加了優秀作業的二維碼,以便讀者在比對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不斷進步。
可以說,你只要跟著書走,照著書練,寫作便不再是一件苦差事,還能大幅提升你的寫作能力。
2.思維局限的苦,這本書也知道
仔細研讀這本書後,我深刻意識到:
《寫作7堂課》與其說是一本寫作的書,不如說是一本教讀者如何打磨和淬鍊系統思維的書。
相較於寫作技巧的缺乏,底層思維體系的欠缺才是我寫作困難的根源。
寫論文之所以無從下筆,恰恰是因為我走馬觀花式的閱讀習慣。
我不曾系統地搜集材料,也不會系統地分析文章,僅憑著零星的知識碎片和所謂的經驗在寫作領域裡橫衝直撞,終究會精疲力竭。
幸運的是,我遇到了《寫作7堂課》。
《寫作7堂課》不僅提供了大量的寫作參考資源,而且盡力引導讀者一步步建立系統寫作思維。書中的系統思維貫穿於每一個章節:框架式寫作、複利式寫作、碎片化寫作、聯機式寫作、結構化寫作、清單式寫作和復盤式寫作。
通過寫作,你可以看到自己的思維淬鍊過程,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成長的每一個腳印。
3.淬鍊思維3步走
【1】系統思維初階:搭建你的知識框架
淬鍊系統思維的前提必是先了解系統思維,而系統思維的關鍵在於「系統」二字。
一般系統論創始人L.V.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認為系統主要包括元素和結構兩個要素,二者缺一不可。
系統思維便是以全局視角將某件事物化整為零,然後又合零為整。前者是在搜集元素,後者則是建立結構。
寫作常常是在已有的知識經驗上進行的,在搭建知識框架的過程中就會運用到系統思維。
元素太少便不能建立聯繫,談不上結構,搭建知識框架更是無稽之談。
(1)缺少元素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莊子
「這個選題根本無法下手啊!」「我太難了,這根本寫不下去!」
下不了筆或寫作卡文,恰恰反映了寫作主題所需的知識遠遠超出了我們現有的知識框架。換句話說,我們的知識帳戶餘額不足。
l 主題知識帳戶餘額不足
——可能是主題知識庫不夠完善,或者說太過龐大以至於無法建立完整;也有可能沒有掌握分類學的相關知識。
l 寫作知識帳戶餘額不足
——如何確定標題,如何開始,如何建立邏輯主線,如何收尾……這些寫作要素和結構我們真的了解嗎?
即便這些問題和答案都是為你量身打造的,我們接下來也可能還會遇到一些問題:
「怎麼找到主題相關知識/寫作知識?」「會不會花費大量的時間搜索,卻一無所獲?」
在知識共享時代,有些人1分鐘內就能搜到自己想要的資料,而有些人1個小時都不一定找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搜索的攔路虎,一是關鍵詞有限,二是渠道有限。
當我們找不到資料的時候,不妨先在《寫作7堂課》的聯機式寫作中升級自己的搜索知識帳戶,這也是這本書最有價值的一部分。
「繩短不能汲深井,淺水難以負大舟。」若元素有限,我們就增添元素;若方法也有限時,我們就需要學習結構。
(2)缺少結構
「巨匠是在嚴格的規矩中施展他的創造才能的。」
有些人策劃活動,暢行無礙;烹調製作,無往不利。但一到寫作領域,就兩眼摸瞎,束手無策。
無論是活動策劃書還是菜譜,都會有明確的元素和順序結構。但是寫作,往往根據不同文體、風格產生差異。
當我們沒有辦法判斷文章應該用什麼結構將元素串聯起來時,無序的思路就會受到阻滯。
因此,我們需要學習他人的文體結構、牛人的觀點推理過程,並復盤出結構,嘗試填充自己的內容。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將這些有序的文體結構匯總到寫作知識帳戶中。
在結構化寫作中,秋葉大叔總結了10種新媒體寫作結構,我們可以參考這些內容,為其他的文體復盤出寫作結構。
當我們不斷積累,不斷練筆,慢慢地就會找到不同元素在不同環境下的結構。
相同的元素,不同的結構,會表現出不同的寫作風格,呈現不一樣的寫作系統。
要知道,巨匠也是在嚴格的規矩中施展他的創造才能的。
【2】系統思維中階:賦予知識框架更多的價值
系統思維的建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時間來不斷地刻意練習。但是在碎片化時代中,特意挑出大塊時間來淬鍊思維,不僅勞心勞力,成效不顯,而且容易半途而廢。
秋葉大叔每天需要回復200條信息,處理幾家公司的事務,承擔課程教學任務,還能堅持寫作日更。除了系統的知識框架支撐外,還有強大的碎片化時間利用意識。
以往的我,只是用碎片化時間處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情。
但看完碎片化寫作的內容後,才發現,我們的日常工作也可以在碎片化時間裡完成。
碎片化時間的利用,關鍵在於建立碎片時間與工作內容的連結。而連結成功的關鍵則是:你是否為這些工作賦予意義?任何一個系統都是要實現一定的目的,在這個目的之上,人一定會為之賦予意義。
複利式寫作這一章節乍一眼看過去,似乎有些功利。事實上,這恰恰是我們目標建立的基礎。
我們在開始一項任務時就賦予了它某個意義或目標,然而虛無縹緲的單一目標往往會讓我們心生疲憊,輕言放棄。
試想,如果現在的你需要賣出一筐豆子,我們該怎麼為「賣豆子」這件事賦予意義?
看看猶太人的做法。
如果賣豆人想盡辦法也賣不出豆子,他就會將豆子拿回家,把它放入泥土盆中,再澆水讓它逐漸生長。等到長出豆芽後,就能改賣豆芽了。假如豆芽也沒人買,那麼,不妨讓它再繼續生長,長成豆苗再去賣。假如豆苗也賣不動,那就繼續讓它長大,而後移植到花盆裡,製成盆景來賣。假如盆景賣不出去,那麼就再它將移植到泥土裡,繼續生長。幾個月後,它就會結出許多新豆子,然後把豆子磨成豆漿來賣。
猶太人賣豆子不拘泥於一個單一的目標,而是通過各種方法讓豆子更有價值,讓賣豆子這件事更有意義。
我們的寫作同樣也不應拘泥於「為自己寫作」的單一目標,而應該為自己的作品創造更多價值,讓寫作這件事更有意義。
當目標設置得越清晰越多元,就會讓這件事更有意義,才能持之以恆。
在複利式寫作一章中,秋葉大叔從不同方面介紹了多元的寫作價值,這些介紹會突破我們對寫作這件事情原本的認識。
【3】系統思維高階:審視并迭代你的知識框架
我們建立的系統思維除了不斷擴張,也需要定時清理,如同我們的電腦系統一樣。
知識框架通過種種途徑不斷擴大,但若是不做分析和迭代,往往會讓自己的知識框架慢慢變得隨意凌亂。
每一次的寫作練習和框架積累,總會有一些bug。
掌握了清單式寫作中的清單思維,我們便能直觀地審視作品以及背後的知識框架。
秋葉大叔在書中強調:
「清單是積累經驗,避免犯低級錯誤。」
儘管每個人都有基礎的清單思維,但我們卻沒有將其真正運用至學習、工作的方方面面。
因此,我們那些模糊的清單思維輕易地將日常工作的低級bug隱藏起來。
長此以往,低級bug越來越多,在思維的淬鍊之旅上便從健步如飛到寸步難移。
若是我們一直不曾審視、分析、迭代,我們就能看到什麼是真正的「細節決定成敗」。
誠然,清單能夠審視作品和思路中的bug,但這不夠。
它不能發現眼前新的bug。
而復盤可以,通過復盤不斷迭代作品和思維框架,不斷推進思維的螺旋式上升路徑!
這就是復盤式寫作背後的力量。
若是你真正擁有了「清單」和「復盤」的兩把鑰匙,系統思維的淬鍊之旅會變得更加順利!
4.寫在最後
都說以讀促寫,殊不知寫也能「煉思」。
當你真正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系統思維幾乎貫穿寫作的所有環節,甚至可以拓展運用至學習、工作當中。
怎麼樣?要不要挑戰一下閱讀《寫作7堂課》,領略一下淬鍊思維的樂趣?
作者:文燕——做一塊知識海洋裡的大海綿。來自:秋葉寫作特訓營助教:花花編輯:米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