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新江蘇訊(記者 李蘇珺)「棲霞紅樹爛如霞,十月天晴風日嘉」,這是明末清初上元(今南京)詩人紀映鍾,在《旃檀閣候楚老人不至》中,讚美秋天棲霞山的詩句。當下的南京,正是一年之中,棲霞山最美的季節。事實上,棲霞旅遊度假區,美輪美奐的不只是棲霞山的楓葉,其蘊藏的千年文化內涵,同樣值得我們去探尋。11月19日,中國江蘇網記者隨同江蘇省文化和旅遊自媒體聯盟採訪採風團一起走進了棲霞山旅遊度假區。
「秋棲霞」 明代文人墨客佳句傳
上述文字中,儘管紀映鐘沒有明確「秋棲霞」一說,但在他的眼裡,秋天的棲霞山,「紅樹如霞」,層林盡染,是最美的季節。一夜秋雨,小路被落葉鋪滿,滿眼的銀杏和紅楓,記者恍若進入了一個五彩世界。
當天的南京氣溫略降,一路上記者發現遊客卻一丁點沒有減少,遊客紛紛駐足與紅楓合影。「現在正值紅楓藝術節期間,楓葉開的正盛,我每年都來,只要不下大雨,在蒙蒙的細雨中觀賞紅葉還別有一番情趣呢。」一位棲霞區本地的李姓大姐興高採烈的說。
據悉, 「秋棲霞」紅楓藝術節自2001年發展至今已是第二十屆,已然成為江蘇乃至全國旅遊的一大特色品牌。今年的「秋棲霞」節慶活動將從10月初延續至12月20日。以紅楓為媒,以懷舊為情,展現20年來栖霞山的日新月異。
記者從景區了解到,在跨度72天的活動期間,景區精心策劃了20項線上線下系列活動。據景區園林負責人介紹,對於大家最關心的南京的勝景之一「秋棲霞」,棲霞山也在不斷致力於「棲霞丹楓」景觀的逐年提升。今春,景區在各個景點共計新增植了色葉喬木及觀花植物萬餘株,品種更加豐富,多以雞爪槭,楓香為主,遊客可一次性領略不一樣的秋楓之美。
「活起來」 石刻文化插上「旅遊翅」
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沉睡千年的石刻文化也隨之活了起來。在棲霞,散落著這樣一批特殊的文物,它們被稱作「南朝石刻」,正吸引著省內外各地的遊客。
南朝石刻,是南朝皇帝和王侯陵墓前的神道石刻,以其栩栩如生的形象,流傳於世。而在南京現存的十多處南朝石刻中,蕭景墓石刻名氣最大,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走近蕭景墓,只見地表上存有石望柱、石闢邪各一座。該闢邪昂首張口,長舌垂胸,右腿前邁,體態肥碩,雄俊壯美。據棲霞區文旅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上世紀八十年代,以蕭景墓石刻的石闢邪為取樣原版,南京市將官方城市標誌物圖案定為石闢邪,這也使得南朝石刻為更多人所熟識。
品讀歷史古韻,領略石刻文化。散落在棲霞的南朝石刻,見證了悠悠歲月的變遷,成為棲霞文旅一張響亮的文化名片。據該負責人介紹,為了讓文物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棲霞區文旅局近年來也在不斷探索,通過「文旅融合」發展方式,一方面強化對文物的保護力度,為每個南朝石刻修建了「庇護所」,另一方面通過文旅融合拉近民眾與文化遺產的距離,推出「走六朝之棲霞國寶」公益旅遊線路,邀請業內資深導遊,帶領大家尋訪棲霞國寶,解讀六朝石刻藝術,全程免費參加。線路一經推出,便吸引無數遊客、學者前來探秘、觀摩。讓廣大遊客更加方便的是,此線路後期也可以通過江蘇智慧文旅平臺「蘇心遊」APP報名參加。
「棲遊紀」 文創IP助推文旅消費
打好文化牌,實現文旅深度融合。為了深挖棲霞歷史文化,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創產品,由棲霞區文化和旅遊局打造、南京名城文化有限公司承接開發的「棲遊紀」是棲霞山景區「棲霞旅遊文創」進行整體商業模式輸出服務的文創商品店。
金陵摺扇、龍潭金箔創意製品、文化繪本、旅遊手札、旅遊地圖、四季明信片、黑檀木車掛……步入「棲遊紀」,記者便被裡面琳琅滿目的旅遊文創商品所吸引。「2017年9月,首家「棲遊紀」文創商店在棲霞山風景名勝區開業,目前已研發出6大類700餘款棲霞特色文創商品。」「棲遊紀」文創商店相關負責人說,「每年大概從10月中旬到12月的第一個星期,是我們的銷售旺期,以紅楓為主題的產品還是最受遊客歡迎的。」
值得關注的是,棲霞區圍繞「一核、一帶、一城」的發展格局,充分發揮區內自然風光優美,文化底蘊深厚、高校數量眾多、旅遊要素齊全的優勢特點,探索屬於棲霞的獨特文化IP。除了遍布轄區的古剎棲霞寺、南朝石刻、金箔鍛制、金陵摺扇等文化遺存外,驚濤拍岸的燕子磯,金陵四十八景之達摩古洞、幕府登高、燕磯夕照等七景經過全新的修葺,成為休閒旅遊好去處;龍潭「水一方」成為新晉網紅打卡地,「荷花節」創出棲霞特色品牌;「周末走紫東、打卡新南京」活動在西崗樺墅村持續開展;八卦洲「農業嘉年華」連續成功舉辦4屆,已成為南京市鄉村休閒旅遊的靚麗名片。
大力發展旅遊產業,全力助推棲霞旅遊業「新消費」。權威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共接待遊客680萬人;實現旅遊總收入80億元。今年儘管遭遇疫情影響,但是隨著復工復產步伐的加快,全區遊客接待量和實現旅遊業增加值逐步上升,增速不斷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