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起到達紐約,期間回國了兩次,白駒過隙,到現在也在「大蘋果」住了快三年。作為一個外來移民,學業和工作自然是重中之重。有關申請學校和找工作的事,以後可以單獨寫一篇文章,今天想講一講另外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dating. 一個外國人在紐約怎麼談戀愛甚至找到真愛?
一般出國讀研都是集中在22到28左右的年紀。很多人一心鋪在學業事業上,忽略了戀愛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也是需要經驗的積累,到後來才能慧眼識人。先拋開是否要臣服於周遭親戚朋友對大齡單身女青年的各種指指點點,在異國他鄉如果能遇到一位會讀懂你眼神的人,生活的幸福指數會立即上升。個人覺得感情生活的不幸福對人造成的負面影響甚至會大於事業上的平庸。
美國中部農村和東西海岸的dating文化是非常不一樣地。比如我一個好朋友嫁到了中部某個州,她跟她先生就是通過相親介紹認識的。還在念大學的時候她去中部某個州交換了半年,當地教會經常給國際學生送食物組織搞活動,教會裡有很多當地人做志願者,其中有個非常善良的老太太。熟絡之後,她認了這個老太太做乾媽。幾年之後,她去紐約參加一個文化交流項目,乾媽給她介紹認識了未來老公。相親介紹的好處之一就是相對來說知根知底,過濾掉了不靠譜的人或者在認識的人看來都不會合適的人。乾媽不僅認識這個男生,也知道他的家庭背景。先生是中部土生土長的白人,之前在上海當了兩年外教。早上起床後邊喝茶邊看揚子晚報英文版,時不時冒出兩句「美分」「五毛黨」,愛聽的歌不是嘻哈也不是iTunes排行歌曲,而是刀郎出品。不過遇到對中國文化如此熱忱的美國人概率是非常低。
根據OK Cupid的調查顯示,亞裔女性是美國所有種族的男性最為理想的約會對象。居於首位的原因,我猜測一部分是出於獵奇心理;一部分是因為曾經的感情經歷而形成的喜好,和哪個種族本身無關;極小部分的是發自內心熱愛亞洲文化繼而愛屋及屋喜歡亞裔女生。因為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紐約,所見所聞可能更能折射出城市人的戀愛觀。
作為一個外國學生,擴寬自己社交圈子尋找潛在的交往對象無非這幾種方法。學校一起上課的同學和社團活動。這個渠道個人感覺比較適合本科生和在村裡上學的同學們。我的學校在曼哈頓下城區域,寸土寸金。幾乎所有人都是走讀,住學校宿舍的人是極少數。再者雖然我念的是碩士學位,但很多課都是跟讀MBA學位的同學一起上。很多念MBA的當地同學都是有全職工作,上班已經非常忙碌了,還要利用晚上或者周末的時間去修完48個學分。所以除了完成每門課要求的project,很難有機會跟他們在課外熟絡起來。去年春季的某門課跟一個猶太小哥分到一組做group project,他眼睛裡閃爍著聰明的光芒,說話速度極快我要認真聽才能跟得上,當時真的有怦然心動的感覺。可惜學期中間修完這門課後,既沒有更多相同的課,也沒有學校社團活動機會能接觸到。他有全職工作是不會理會學校任何活動的。雖然大家都會一周去學校兩三次,去年在最後一節課結束之後,再也沒在學校見過他。
第二個渠道就是參加華人組織的活動。紐約的中國人數量多到我有錯覺是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講同一種語言擁有相同文化的群體會不自覺地聚集在一起。這個也適用於其他種族的移民們,比如印度人愛抱團,巴西人也有自己的社區。新澤西一個華人大哥特別愛呼朋喚友,夏天看海,春秋爬山。他組建了若干個微信群,從金融理財到留學生租房,從找工作互助群到每周末戶外活動。我一般周六會上課,參加這種類似的活動其實並不太多。但就那麼兩三次,居然碰到一個跟我在國內上過同一所高中的姐姐。不由得感慨世界真小。根據六度理論,每個人和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之間只隔著五個人,不管對方在哪個國家,屬於哪個人種,是哪種膚色。第三種渠道就是使用datingapp. 下面就具體講一講。
Dating app用比較流行的話來說就是It is whereall the cool kids are. 美國Dating App 種類繁多,我用過的有 Tinder, CMB (Coffee meets Bagel), OK Cupid,這些都是既有免費版本,也有付費增值服務選項。需要完全付費的是eharmony,match. 後面兩個我只建了個profile.只有付費之後才能看到對方的照片和詳細介紹, 否則就是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這個人長什麼樣?這個對我感興趣的人值得約出去見第一面嗎?這個人只看他的簡短介紹我會有興趣去了解他嗎?因此我主要用的是前面3個的免費版本。
Tinder眾所周知,用戶使用數量和覆蓋面是最為廣泛地。它的用戶體驗非常簡單粗暴:看顏值。Profile基本非常簡短,很多人索性什麼都不寫,或者寫些心靈雞湯的語句。雖然不知道我是否喜歡這個人的性格或者有什麼生活經歷可以打動我,但是容易判斷我是不是就是單純地喜歡這個人的顏值。兩個人看到對方的照片後swipe right,才會match成功。然後才有第二步勾搭聊天,聊開了可以約出來見一面,聊得不好從此別過,沒有理由浪費更多的時間。當然Tinder很多人覺得就是約炮軟體,這個嘛,就見仁見智了。
Gay版的Tinder在基友圈裡被認為是嚴肅dating軟體,只能感慨直彎有別。也有新聞報導:一對情侶在Tinder上認識,女生出現腎衰竭,男生不僅沒有分手,還捐了個腎給她。所以感情的事情主要還是看個人,平臺不是主要的決定因素。我在紐約的第一個男友和現任男友都是通過Tinder認識的。第一個男友在一起快1年。現任還沒到談婚論嫁的地步,但能感覺到是會朝這個方向走。第一個男友雖然分手了,但是大家還是很好的朋友。有一段時間我感覺我的dating life特別渣的時候,我會跟他抱怨為什麼會遇人不淑,到底是渠道出了問題還是社會就是這幅模樣。他還推薦讓我試試two readbeans,中文是兩顆紅豆。他的推薦理由是使用人群都是專注結婚的亞裔群體,非常適合我。他還開玩笑說我需要在dating上需要努把力因為Biologicalclock is ticking. 兩個分手的人可以到這個程度,我覺得還是非常幸運的,畢竟是一起分享了對方一段時光的人。
不是每個遇到的人都會要麼愛得死去活來要麼老死不相往來,也不是每個陪你走一段的人在都能雲淡風輕地說出你好再見。
第二個CMB(coffee meetsbagel)在你保持活躍登錄期間每天會給你推薦5個人,除了照片,工作,行業,學校,愛好以及希望對方知道的三件事都列在首頁。比起Tinder 雖然match了很多人,但是大部分就只是那樣了,沒有下文. CMB會不斷提醒你要主動給對方發信息。10天之內的conversationline就會關閉,在此之前,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交換其他聯繫方式。就像工作和學校project一樣,很早就布置了任務,可能都不會動,快要deadline的時候效率突然提高。
第三個OK Cupid是相信大數據人們的福音,它根據你的profile以及在使用過程中不斷的提問給你匹配相似度最高的人。這個app在美劇How I MetYour Mother裡有提到,好幾集都是在講男主角Ted用這個app後的dating story.但個人感覺OK Cupid推送的潛在對象是跟你最類似的人並不是最適合的人,看似97%的匹配度有時甚至不會為你贏得first date.用的時間長了,發現在不同dating app上看到了一個人,有時候還以為是自己眼睛花了。不過想想也是,既然我都是若干個app同時測試使用,其他人肯定也是。
Podcast裡有很多講online dating的節目。我經常聽的一個頻道是You Up. 它有兩個十分有趣的主題,一個叫red flagor deal breaker, 熱心觀眾們會寫信描述在dating時遇到的「不正常」情況,如果還可以接受的叫red flag,但需要進一步的溝通。如果無法接受選擇分手那就是deal breaker. 另外一個是weirdsexual experience.
兩個人能開始dating,最原始的性吸引力是佔很大比例。一般性生活不合拍,如果沒有非常特殊的原因,遲早是分手。當然如果性生活非常合拍的時候,也要保持清醒,有沒有除開性生活之外的東西在推動這段關係。
Ali Wong在Netflix上的兩場talkshow, 一個是BabyCobra, 一個是Hard KnockWife,都是以她的幽默來講述男女交往和婚姻裡包裹在笑聲裡的殘酷真相。她有好多經典段子,大家空閒的時候可以聽一聽看一看,雖然生活不易,但聽後看後會感覺很心安:原來我不是一個人面臨這些感情問題。 YouUp裡面的host波士頓小哥打起床墊廣告來,聲嘶力竭,賣力指數跟馬東在奇葩說念廣告有得一拼。我記得有一集是現場直播,他在回答某個女生的提問非常直白地說:男生這麼做就是代表不喜歡你,你別想太多了。觀眾裡有個女生聽著就火了,表示不接受,Fxxk you就蹦出來了。他當然也毫不退讓:「Fxxk me?I am not the one fucking you. I am just telling the truth.」痴男怨女真的是不分國界的。
即使在美國長大擁有著類似文化背景的人們,依然會遇到這些普世的感情問題。更何況作為一個外國人,擁有著完全不同的成長背景,所以有些道理更要早點明白,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留學生因為情傷殺人輕生的故事不在少數。紐約幼兒園接孩子的爸爸們,目測很多都已經是頭髮偏白,50左右的年紀。那麼按照這個年紀倒推回去很多都可能是40多才走入婚姻。晚婚的部分原因可能是生性自由不愛拘束。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紐約聚集了全世界大量的移民。
20多歲離開自己的國家來到另外一個國家奮鬥,白手起家,重頭再來,學業事業要穩定下來才會考慮婚姻。那麼dating app上有很多20多的男生女生都是移民,於他們而言,當然我也是其中一份子,就是奮鬥第一。禮拜一到禮拜五白天兼職工作,晚上上課,周末上課或者是寫作業。保持一段長期健康的戀愛關係,在這樣的生活狀態裡真的是奢侈品。尤其如果兩個人都是外來移民,那要走到最後的機率就更低了。變數太大,兒女情長終究敵不過生活最好的安排。所以在一起的時候就盡情地enjoy你當時為他/她心動的那個點,但願之後回憶起來的也是歡樂大過分手時的不得已或者是沒有任何回音的單方面分手。
Online dating其實是一個數字遊戲。正如同絕大部分人都不會嫁娶自己的初戀。Online dating認識的第一個人很大可能也是個過客。在和紐約的第一個男友分手後,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總共date過9個人。這個date是指線下見面,有的就死在了第一次date,有的會進展到Netflixand Chill,有的還會take ashort trip. 個人感覺trip是測試兩個人會不會有進展的好渠道。即使周末一起去紐約上州或者新澤西爬山,來回至少也是4個小時。從在grand central火車站碰面開始,可以看對方是否會準時。有的男生會提出開車去山腳下,那麼對於大家最為關心的收入問題,他可能已經超過平均值了。曼哈頓靠近世貿中心的停車位一個月$1600,快趕上很多同學在曼哈頓的房租了。當然僅僅憑有車這一點也很難判斷,我認識的一對夫妻雙方都是醫生,年收入保守估計50萬美金,大部分時候要麼靠100多年的老掉牙地鐵,要麼Citibike在曼哈頓晃。
回到爬山,首先會同意去爬山說明還是比較sporty,健身意識還是有的。20末尾30出頭有些男同學的油膩感就已經出來了,所以是否在意自己身材還是可以折射出是否有相似的價值觀。上州有些山路標不是特別清楚,此時此刻非常考察這個男生看地圖找路的能力。我方向感不是特別好,所以這個能力在某些情況下是加分項。再者路上有那麼長的時間,如果在拉完了各種家常的情況下,還能跟得上對方的某些嚴肅話題,比如人生的意義何在,又或者在適當的時刻能讓對方聊起只有朋友間才會觸及到的私密話題,比如家人是怎麼把自己逼瘋的。世界人民都有著共同的難題,國內父母會催婚,美國有些家庭的媽媽也會大驚小怪,嘮叨雞毛蒜皮的事情。
有的第一次date有非常明顯的徵兆:跟此人三觀不合,無法繼續。有的卻是毫無徵兆,從此此人消失在了茫茫人海裡。所以在加入online dating這個遊戲場的時候,一定不要認識一個,就深深地fall inlove。抱著多見識人,增加閱歷的心態。見的人多了,一看照片就能察覺到這個人雖然帥出天際但其目的是想找friends withbenefits,還是有著一張樸實無華的臉可以試著接觸下。
在dating app上活躍的時光,內心其實是非常疲憊地。認識一個新的人,花時間去了解他都需要投入情感和時間成本。我算是非常幸運地,在一個不太靠譜的渠道裡認識了現任以及聽了那麼多人的故事。Online dating渠道認識的人畢竟沒有任何的共同生活交集,如果不是兩個人恰如其分地剛好處在同一個life stage願意花時間進一步溝通,說散就散的可能性非常大。
一段生活裡最讓人刻骨銘心的還是遇到的人。
如果說用一個詞來形容紐約,我會用移民。在紐約的第一任男友和現任都還算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一個5歲跟隨父母移民過來,一個在嬰兒時期就來到了美國。其他date幾乎都是出生在國外,都是在20左右的時候通過上學工作或者其他方式來到了美國。有一個烏克蘭小哥是抽中了綠卡來到美國。於他而言,從此人生軌跡發生了改變。在烏克蘭的時候唯一愛好就是跟朋友去酒吧喝伏特加,喝醉了就鬧事。四年前來到紐約後,從此滴酒不沾。最開始他在餐館超市打工,剛來的時候英文還不好,上班10個小時之後還要學習英文。房東老太太是個俄羅斯人,經常就拉著他講普京有多麼的不好。他其實並不關心俄羅斯的政治,更何況他是烏克蘭人。他所關注的是既然已經來美國了,最重要的是改變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去談政治。現在他去申請聯邦政府學生助學貸款讀IT management的碩士學位,開始了白天在學校全職工作,晚上上課,周末寫作業的生活。按照國內擇偶的標準來說,這位小哥非常清貧,可是看著一個外來移民那麼努力地為自己生活奮鬥,心中還是有很高的敬意。
他代表了一大批外來移民,在20多歲的時候來到一個新的國度,一切都要重頭開始。可對於出生在貧瘠國度裡的人來說,能有機會移民美國在美國開創自己的新生活就是改變命運。
另外一個比較有意思的date是一個來自埃及的移民,他是前埃及空軍,後來做了美軍在埃及的翻譯,之後美軍為他辦了綠卡來到了美國。原來好萊塢電影欺騙了全世界人民,他以為到美國後可以開上蘭博基尼,享受加州陽光以及眾多美女相伴。現實扇了他許多耳光,第一件事情就是沒有任何skills怎麼在美國求生存。這些有過一面兩面之緣的人,此生也不會再相見了。只能在此祝安好,順利實現他們的美國夢。
最後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留學海外,不管是線上約人還是線下活動,都是安全第一,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章瑩穎的案子已經過去一年多了,後續相關新聞並不是犯罪嫌疑人定罪,而是案子不斷地推遲開庭日期,被告律師以各種理由要求撤銷死刑指控。再看看江歌媽媽,那撕心裂肺的痛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
求學路上,荊棘滿地,戀愛也會分分合合,家人的愛始終才是那一束陪我們往前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