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流傳著一種說法,有研究發現,正常人活一輩子心臟跳動25億-30億次,因此心跳越慢,壽命越長。許多經常運動的人,特別是長跑愛好者,心跳普遍比較慢。但還有一種說法,經常高強度的運動,會讓心臟變大,更容易得心臟病。
運動對心臟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心跳越慢的人真的越長壽嗎?
40歲開始跑馬拉松
去年才跑了8公裡突然眼前一黑暈倒了
杭州的金先生(化名),50歲,他是從40歲開始跑馬拉松的。那時,人到中年的他漸漸發福,幾個月重了十幾斤,於是他決定跑步瘦身。跑著跑著就上癮了,金先生保持著隔天沿錢塘江跑10公裡的習慣。
10年間,他還成為了馬拉松愛好者,參加了不少馬拉松,42公裡跑過最好的成績是3小時20分鐘。慢慢地,跑平地已經不能滿足他,他又選擇挑戰山地馬拉松,一邊跑一邊欣賞美景。有一年在台州,從天還沒亮開跑,整整跑了16小時。
去年四月的一天,他跑了8公裡後,突然眼前一黑,暈倒了!還好很快就能起來。金先生嚇得不輕,這是怎麼回事?
過了幾天,他進行了第二次嘗試,這次他特意佩戴了專業的心率帶,綁在胸口測心率。跑了快一半,金先生再次感覺眼前發黑,和上次暈倒相似的感覺襲來,頭暈目眩。他連忙停了下來,這時一看心率,竟有170多。
雖然兩次暈倒都是坐下或躺著休息一會就好了,但金先生意識到,自己的身體應該出了問題。到醫院檢查,被診斷為房顫,醫生分析這與金先生長期跑步,心臟超負荷有關,醫生建議他做些柔和的運動。
現在,金先生已經不敢跑步了,日常就是走走路,連打球也不太敢打了。
不少運動員退役後
出現心臟擴大甚至心臟功能減退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朱建華說,運動可以使人機體供血能力增強,心臟跳一次泵出的血多了,心跳需要跳動的次數就少了,原先每分鐘跳七八十次才能完全供血,運動鍛鍊後,或許跳60次就足夠供血了。
但運動員的心跳慢,不一定是件好事。朱建華提醒,競技體育要求把身體功能發揮到極致去比賽,運動量超過了人體的負荷,對於重要臟器都會有影響。長期的劇烈運動,身體代償到一定程度,就失去了代償,出現無法修復的損傷。
「運動員的肌肉比一般人要粗大,心臟也是一樣的道理,持續在高強度運動狀態,心室壁會增厚,久而久之心臟就會擴大。」
朱建華遇到過不少專業運動員,退役後出現心臟擴大,甚至心臟功能減退的。比如有一名頗有名氣的武術教練員,當年找到朱建華時,心臟超聲一做便發現,正常人左心室小於55mm,他的心腔有70mm多,是明顯的心臟擴大。
杭州一家青少年足球俱樂部負責醫療保障的負責人趙先生說,運動員的心跳一般為每分鐘四五十次,長時間超負荷訓練會有心臟擴大的風險,這在退役後的運動員當中還是蠻常見的,不過,他自己從業以來還沒有遇到過。
「心肌肥厚是運動員最常見的心臟問題。」浙江省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王利宏說,長久、劇烈運動,心肌細胞不停收縮,心肌細胞就會肥大,肥大到一定程度以後,心肌細胞會凋亡,而且肥大的過程中可能還有脂肪變性等不利影響;同時,心肌肥厚,意味著心臟收縮功能增強了,但舒張功能減退,繼而導致心房壓力加大,容易出現房性心律失常。
對運動員來說,高強度運動最直接的損傷是肌肉拉傷、骨折等,而心臟疾病則是日復一日慢慢埋下病根的。
19世紀時便有學者提出「運動員心臟」這一概念,發現越野滑雪運動員心臟增大。但關於運動員在長期運動後出現心肌肥厚、心臟增大到底是病理性的還是生理性的改變,至今仍有爭論。
55-75次/分是較為健康的心跳
朱建華說,首先,心跳過快對健康肯定是有影響的。不過目前這一結論僅僅是建立在流行病學調查和動物實驗的基礎上,無法真正給真人分組進行對照實驗,所以有局限性。
人的正常心跳在60-100次/分,長期運動的健康人群每分鐘心跳可能是50多次。但若心跳太慢,每分鐘才三四十次,屬於心律失常裡的心動過緩,和心跳過快同樣會引發致命疾病。所以在心跳問題上,過猶不及,太快、太慢都不是好事情。
浙江省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王利宏說,長壽的人一般心跳確實不會太快,心臟收縮是消耗能量的,心跳快,代謝快,消耗的能量就多了。
「科學來講,所謂心率越慢越健康,這個心率必須是在一定範圍內的,仔細劃分一下,55-75次/分是較為健康的心跳,50不到不行,超過80也不太好。」心跳慢到一定程度,器官供血不夠,人就會出現頭暈、乏力等症狀。
運動不要挑戰身體極限
不建議普通人從事馬拉松等高強度運動
要想保持健康,運動是必需的,適度的運動可以降低心率,增強機體供血能力。那麼,哪些運動適合我們普通人呢?
朱建華說:「跑步也好,騎車也好,打球也好,這些都可以的。大家要明白,運動的本質不是為了挑戰身體極限,也不是單純地追求健美身材,是為了更健康地生活。」
他不提倡一般人去跑馬拉松。「馬拉松不適合所有人,它的強度對大多數人來說是過高的,很多人在參跑前沒有好好體檢,跑馬拉松猝死的新聞也時有耳聞。」
朱建華建議,中年人運動可以嘗試快走、慢跑,練練室內器械;老年人的運動以舒緩的方式為主,比如走路、打太極;年輕人相對來說可嘗試的運動項目限制不大。有疾病的,需在醫師指導下做正確的康復訓練。
總而言之,只有適度的運動,才能夠保持器官的健康。
運動因人而異
馬拉松更不是想跑就可以跑
以下這些人就不適合去跑哦~
不適宜人群
心肺功能不足的;骨關節炎患者或者膝關節已經受損的;其他慢性病患者(較嚴重的高血壓、糖尿病、肺病、腎臟病等);感染性疾病、疲勞、有舊傷的。
要安全運動
建議運動前充分評估心肺能力
↓↓↓↓↓↓↓↓
如何才能更安全地運動?專家建議,所有人最好在運動前充分評估心肺能力,了解自己的體能狀態和心肺功能,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才能避免極端情況的出現。特別是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心衰、心律失常等疾病的人群,更要充分評估基礎疾病再進行科學運動。
安全運動需要做到以下四點
一、選擇運動強度低於自身無氧閾值的運動。
通過心肺運動測試可以得知自己的無氧閾值,無氧閾值以下的運動是安全的,超過無氧閾值,容易發生乳酸性酸中毒,引起心肌缺氧,嚴重可誘發心律失常,導致心源性猝死。
二、確保運動心率低於靶心率。
靶心率=(220-年齡)×(70%-85%),例如20歲的靶心率為140-170次/分鐘。
三、運動前要保證充分休息、適量進食,避免低血糖運動。
避免因機體疲勞導致損傷,因心肌疲勞無法供血供氧。
四、及時補充運動中丟失的水分和電解質。
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態,防止因體液穩態失衡導致心律失常等現象。
來源:綜合都市快報 記者 張煜鋅 通訊員 王蕊 胡梟峰 陳曉華、@人民日報、廣東疾控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鍾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