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個字來概括中國「孝文化」,大部分子女做不到這一點

2020-12-13 明德書院

《說文解字》的作者許慎認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體,和「子」字組合而成的一個會意字。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與「善事父母」之義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中國傳統文化很重視「孝道」,中國古代把孝看作百善之首。

而縱觀五千年歷史,「孝道」也是中國文化向人際與社會歷史橫向延伸的根據與出發點,是貫穿天、地、人、己、子、孫的縱向鏈條。

早在西周,漢族人民就確立了以崇敬天道,祭祀祖先為核心的信仰,也即所謂「敬天法祖」。

孝的概念最早在西周形成時主要內容集中在兩點:

一、尊敬祖宗;二、傳宗接代

在傳統漢族人看來,人的生命是在子孫身上得到延續的,通過後代對祖先的祭祀,祖先的靈魂可以得到安息,血脈代代相連,永遠傳承,一代代祖先的牌位存在於宗祠之中,香火不滅,這就是漢族人的信仰和精神寄託。

這與我們後來經常聽到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思想相傳承統一。

那麼這三不孝是哪三不孝呢?

「於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漢代著名經學家趙歧《十三經注》

對父母曲意逢迎,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逐漸年老,自己卻不努力致仕掙錢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了族系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完整的原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意思是,不孝的行為有三種,不能綿延子嗣是最嚴重的,而舜沒有告知父母就娶了妻子,也同樣是是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

現代有人提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意思是「不孝有三種,以不盡後代的責任義務為最大的不孝。」「舜沒有告知父母就結婚了,這就是無後,但君子認為,就好像告訴了父母一樣。」把無後解釋成「不盡後代應盡的責任義務」,在現在看來更符合當下的情景語境。

《禮記.祭義》中有一段話:「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悅色,有悅色者必有婉容」。真正孝敬父母之人,一定會在父母面前始終如一的保持和悅之色。

但在中國傳統文化看來,所謂孝的核心還在於一個敬字。很多子女在對於孝道的做法上大體都是能過關的,但是在一個「敬」字上卻總是略有差池。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尤其在「敬」字學問上下足了功夫。

子夏向孝。子曰:「色難。又是,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有事情的時候,先讓年輕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了,先讓老年人享用。這樣算是盡到孝道了吧?能做到這樣的人,放到現在來說,真的已經很不錯了!但在孔子老人家看來,這還不算,孝道根本沒有這麼簡單。

孔子曾說過:「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就算養騾子養馬,也需要按時給它餵點草料呢,如果對父母態度不恭敬,就算贍養父母,和養騾子養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最後,我們把傳統文化中的孝道從敬養的層面解讀,分別用十二個字來概括,值得我們去參考對照學習,看自己是否做到了「敬孝之道」。

這十二個字即: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

敬親。

中國傳統孝道的精髓在於提倡對父母首先要「敬」和「愛」,沒有敬和愛,就談不上孝。對待父母不僅僅是物質供養,關鍵在於要有對父母的愛,而且這種愛是發自內心的真摯的愛。同時,孔子認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難的就是時刻保持這種「愛」,即心情愉悅地對待父母。

奉養。

中國傳統孝道的物質基礎就是要從物質上供養父母,即贍養父母,「生則養」,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綱領。儒家提倡在物質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讓老年人吃。這一點非常重要,孝道強調老年父母在物質生活上的優先性。

侍疾。

老年人年老體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國傳統孝道把「侍疾」作為重要內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時診治,精心照料,多給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關懷。

立身。

《孝經》云:「安身行道,揚名於世,孝之終也」。這就是說,做子女的要「立身」並成就一番事業。兒女事業上有了成就,父母就會感到高興,感到光榮,感到自豪。因此,終日無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這也是對父母的不孝。

諫諍。

《孝經》諫諍章指出:「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也就是說,在父母有不義的時候,不僅不能順從,而應諫諍父母,使其改正不義,這樣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義。

善終。

《孝經》指出:「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喪禮時要盡各種禮儀。

眾所周知,儒家對「立身」最為關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儒家始終不移的追求。立身然後方可言孝——「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孝經.開宗明義章》)。

儒家修身的目的也正在於治平,在此意義上,立身之孝就會導致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國事關懷。

提倡孝道要推及於人,要行忠恕之道,如果將對父母之敬愛,對兄長之尊重(即孝悌)精神推及於人,那一定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如此,不僅會和睦九族,以親鄉裡,而且會以君為父而忠君,以民為本而愛民,由追祖宗而愛祖國,以師為父而尊師,以長老為父兄而敬老尊長等等,從而處理好一切人際關係。

如果全社會範圍內的人都做到了「親親」、「敬長」,那麼整個社會的穩定效果便可想而知了。

以孝道文化的核心來自省,您做到了「敬孝」嗎?

相關焦點

  • 漫談中國傳統孝文化的起源
    多德夫人的父親威廉·斯馬特先生曾經參加過南北戰爭,妻子過世之後,自己獨自一個人在華盛頓州的東部的一個鄉下農場,承擔起撫養、教育六個孩子的重任。多德夫人是家裡唯一的女孩子,家中排行老二。作為女孩子的多德夫人特別細心,也非常能夠體會父親的辛勞。辛苦的父親每天白天要做繁重的工作,晚上回家還要照料家務和這五六個孩子的生活。經過了幾十年的辛苦,兒女們終於長大成人。
  • 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 以「思利及人」高度概括企業文化思想
    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 以「思利及人」高度概括企業文化思想 來源:榕城網時間:2020-12-17 15:55:04 熟悉無限極的人對「思利及人」一詞肯定會很熟悉,這是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的老闆李惠森先生常說的一句話,也是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的企業核心價值觀。
  • 德國遊客評價各國地鐵:日本乾淨,英國復古,中國用這2個字概括
    德國遊客評價各國地鐵:日本乾淨,英國復古,中國用這2個字概括!所有的國家旅遊行業的進步,離不開先進的交通工具,大多數國家的大城市都有地鐵,地鐵便利的城市的公司職員,大家都在使用多小時途中,遊客想去旅行,至少也可以節省時間。
  •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是中國文化之根
    」,不殺生;「義」,不偷盜;「禮」不邪淫;「智」不飲酒;「信」,不妄語,真正是英雄所見大略相同,佛把這個叫做「五戒」,中國人叫「五常」。「智」,「智」就是「慧」,它多重要!是一個人應該信守的基本法,這個法就是戒律。從這個在引申,衍生「四維」、「八德」。合起來實際上就是,我們把「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合起來十二個字,這十二個字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十二個字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中國文化是什麼?就這十二個字。
  • 中國為何是一個以孝著稱的國家?因為孝在古代被寫進了法律
    子女由父母撫養成長,而父母年老之後的贍養是子女不可推卸的責任。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傳統文化理論大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諸子之書幾乎都對孝有所論述。《老子道德經十八章》「六親不和,有孝慈」。墨家提出「故君子莫若欲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當若兼志不可不行也。此聖王之道,而萬民之大利也。「而這其中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莫過於儒家的孝道思想。
  • 國學百科 為什麼自古以孝為先的中國沒有母親節?
    古代沒有錄音機,所以你很難搞清這個字究竟在那個語境下怎麼發音,此外還有各地方言的差異等等問題...世界上許多國家有母親節,許多國家的母親節也不是5月的第二個星期天:挪威:母親節定於2月的第二個星期天。中國是一個極為注重禮法的國家,對比西方文化,孝道是中國傳統文化最為顯著的特徵之一,但我們現在過的母親節卻是一個正宗的「洋節」。母親節的傳統起源於古希臘。古希臘的母親節並不是5月的第二個星期天,而是在1月8日,古希臘人向希臘眾神之母瑞亞致敬。
  • 《易經》的告誡:一個男人後半生的風水,多半從讀懂這3個字開始
    故此,在上字左邊又加多了一豎,形成一個「止」字。凡事要量度而行,盈滿則溢,溢則招禍,人是血肉之軀,生命很短,還容易得病,如果像一臺機器一樣不停的運轉,無休止的「上進」,那只會累壞本身。所以,「止」字很重要,身為君子要懂得止於仁,身為子女需懂得止於孝,做父母者更要止於慈,跟人相交需止於信,而甘當臣員者,需懂得止於敬。
  • 盡孝是家風傳承中的傳統美德——孝媳賢妻良母典範惠安輞川潘秀卿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孝敬父母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家風對子女成長的影響之大,有史可鑑,有口皆碑。而子女對父母的深愛與崇敬,也是刻骨銘心,感人肺腑。丈夫常年忙於工作,家住泉州惠安縣輞川鎮的潘秀卿挑起了照顧一家老小的重擔。她盡心盡力照顧年邁的公婆,孝敬父母,對待鄉裡有困難的老小也是及時伸出援手。
  • 佛家之孝與儒家之孝
    孝的開始,思惟我們的身體、頭髮、皮膚一切都受之於父母,不敢毀傷,毀傷了這個身體就等於毀傷了父母的身體,父母也會難受的,所以這是孝的開始。然而「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就是使父母雙親由於你立身行道能夠光宗耀祖,能夠在社會上得到大家的稱譽,這是孝之終也,是大孝。所以孝也有不同的層次。
  • 《夜聽313-99》今天,你孝了嗎?
    然,在這流水赴旅的生活中,繁茂浮華的現實裡,我們似乎總是那麼匆匆,似乎總來不及。很多美好的風景,很多寶貴的東西,很多理應做的事情,都在這匆匆與不及間,消失殆盡!留下的唯有遺憾,追悔,甚至是抱憾終身。
  • 《人間正道》連載:第四章 孝的四個層次 | 孝養父母之慧——孝的最高境界(中)
    並且,工作事業不順暢,一個工作沒做幾天就出問題了,經濟上負債纍纍,一塌糊塗。以前混得挺好挺風光,現在我的人生怎麼會變成這樣?中國有句老話叫天道酬勤,我這一輩子無論做什麼事都勤勞為本,兢兢業業,從沒有含糊過,不惜氣力,勤勞了一輩子怎麼是這個結果?」 好了,問題來了。「天道酬勤」,他很勤勞可老天怎麼不酬他?難道古人的這句話有問題?
  • 申論歸納概括題|概括部分內容
    顯然,這種考查方式要求考生能夠走進「材料深處」 ,體現了歸納概括類試題考查的精細化和深入化,更能測查出考生的真實水平。對於這類題目,考生作答的指針是:題目要求你概括什麼你就概括什麼。在做題的時候,審清要求概括的事項,找準作答範圍,少夾雜自己的主觀評論,注意表述方式。
  • 中國歷史上最有「個性」的墓志銘,用10個字,概括了自己的一生
    中國歷史上最有「個性」的墓志銘,用10個字,概括了自己的一生墓志銘作為一種悼念性的文體,它是人類歷史悠久的文化表現形式之一,一般由志和銘兩個部分組成,志多半用散文來撰寫,敘述了逝者的籍貫,姓名以及生平事跡,而銘則用韻文概括全篇,是對逝者一生功績的評價。
  • 力行孝道—孝的四個層次(2)
    可是我要告訴諸位,孝養父母有四個層次:孝養父母之身、孝養父母之心、孝養父母之志、孝養父母之慧。物質層面僅僅是做人的底線,您判斷一個人夠不夠資格,算不算人,這是一個判斷的標準。他如果不贍養自己的父母,這個底線都守不住,對不起,我們給他冠一個名叫禽獸不如。聽起來很難聽,但難道不是嗎?烏鴉知道反哺,羊羔知道跪乳。
  • 馬鞍街道寶善橋村:孝老愛親從善如流 鄉風文明蔚然成風
    馬鞍街道寶善橋村是一個以善為美、以孝傳家的村莊,村裡的善文化代代相傳,好家庭、好兒子、好媳婦不斷湧現。  濱海大河(馬鞍段)流經村莊,猶如母親河般滋潤著她。隨著沿河遊步道的建成,提升了村莊品位,老百姓健身有了好去處。新建不久的文化禮堂裡活動豐富多彩,點亮了村民們文化生活。
  • 四大孝、五小孝,把父母孝順好
    孝順父母有四大孝、五小孝,大孝是總綱,小孝是細節。
  • 十二個字的傳統孝道成為思想枷鎖,到了清朝末年有了新的改變
    同時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國家的統治,在國家層面上也極力推廣孝道,以此來達到控制民眾思想,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的目的。對國家的「孝」以「忠」來體現,「忠孝」成為了封建社會最為重要的兩種道德規範準則。隋唐時期,中國進入了封建社會最為繁榮昌盛的時期,國家在經濟上和政治上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封建統治者們繼續著重視孝道的傳統,通過社會教化和政治表彰來宣揚孝道。
  • 世界「最繞口」的資本,英文100多個字,中文2個字概括出來了
    在旅遊業快速發展的今天,各國民眾通過旅行增長個人見識、釋放工作壓力、了解各國文化。近年來,中國遊客非常喜歡去東南亞國家旅遊,東南亞國家中有一個國家,名字的語速非常繞口,一旦遊客頭暈,首都的名字需要100多個字才能翻譯成英文,翻譯成中文只需要兩個字就能概括。這個令人饒舌的國家的首都叫曼谷,是泰國的首都。
  • 最短的一副對聯:「色難,容易」,簡單4個字大多數人卻很難做到
    對聯的字數也不受限制,可多可少,全憑筆者自己發揮,那麼世界上最短的對聯是怎麼樣的,有多少字呢?圖片:掛上春聯資料截圖一、四字對聯這副對聯只有四個字,即「色難,容易」,非常簡潔利落。這令人不禁疑問,四個字也能編成對聯?
  • 感受「孝」文化 傳播正能量
    莆田網訊 近日,北岸山亭媽祖小學組織全校師生及家委會成員前往媽祖閣孝文化基地研學,感受「孝」文化,傳播正能量。  當天,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同學們一邊觀看陳列的圖片和文字資料,一邊認真聆聽講解員講解(如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