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的作者許慎認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體,和「子」字組合而成的一個會意字。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與「善事父母」之義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中國傳統文化很重視「孝道」,中國古代把孝看作百善之首。
而縱觀五千年歷史,「孝道」也是中國文化向人際與社會歷史橫向延伸的根據與出發點,是貫穿天、地、人、己、子、孫的縱向鏈條。
早在西周,漢族人民就確立了以崇敬天道,祭祀祖先為核心的信仰,也即所謂「敬天法祖」。
孝的概念最早在西周形成時主要內容集中在兩點:
一、尊敬祖宗;二、傳宗接代
在傳統漢族人看來,人的生命是在子孫身上得到延續的,通過後代對祖先的祭祀,祖先的靈魂可以得到安息,血脈代代相連,永遠傳承,一代代祖先的牌位存在於宗祠之中,香火不滅,這就是漢族人的信仰和精神寄託。
這與我們後來經常聽到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思想相傳承統一。
那麼這三不孝是哪三不孝呢?
「於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漢代著名經學家趙歧《十三經注》
對父母曲意逢迎,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逐漸年老,自己卻不努力致仕掙錢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了族系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完整的原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意思是,不孝的行為有三種,不能綿延子嗣是最嚴重的,而舜沒有告知父母就娶了妻子,也同樣是是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
現代有人提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意思是「不孝有三種,以不盡後代的責任義務為最大的不孝。」「舜沒有告知父母就結婚了,這就是無後,但君子認為,就好像告訴了父母一樣。」把無後解釋成「不盡後代應盡的責任義務」,在現在看來更符合當下的情景語境。
《禮記.祭義》中有一段話:「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悅色,有悅色者必有婉容」。真正孝敬父母之人,一定會在父母面前始終如一的保持和悅之色。
但在中國傳統文化看來,所謂孝的核心還在於一個敬字。很多子女在對於孝道的做法上大體都是能過關的,但是在一個「敬」字上卻總是略有差池。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尤其在「敬」字學問上下足了功夫。
子夏向孝。子曰:「色難。又是,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有事情的時候,先讓年輕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了,先讓老年人享用。這樣算是盡到孝道了吧?能做到這樣的人,放到現在來說,真的已經很不錯了!但在孔子老人家看來,這還不算,孝道根本沒有這麼簡單。
孔子曾說過:「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就算養騾子養馬,也需要按時給它餵點草料呢,如果對父母態度不恭敬,就算贍養父母,和養騾子養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最後,我們把傳統文化中的孝道從敬養的層面解讀,分別用十二個字來概括,值得我們去參考對照學習,看自己是否做到了「敬孝之道」。
這十二個字即: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
敬親。
中國傳統孝道的精髓在於提倡對父母首先要「敬」和「愛」,沒有敬和愛,就談不上孝。對待父母不僅僅是物質供養,關鍵在於要有對父母的愛,而且這種愛是發自內心的真摯的愛。同時,孔子認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難的就是時刻保持這種「愛」,即心情愉悅地對待父母。
奉養。
中國傳統孝道的物質基礎就是要從物質上供養父母,即贍養父母,「生則養」,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綱領。儒家提倡在物質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讓老年人吃。這一點非常重要,孝道強調老年父母在物質生活上的優先性。
侍疾。
老年人年老體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國傳統孝道把「侍疾」作為重要內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時診治,精心照料,多給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關懷。
立身。
《孝經》云:「安身行道,揚名於世,孝之終也」。這就是說,做子女的要「立身」並成就一番事業。兒女事業上有了成就,父母就會感到高興,感到光榮,感到自豪。因此,終日無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這也是對父母的不孝。
諫諍。
《孝經》諫諍章指出:「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也就是說,在父母有不義的時候,不僅不能順從,而應諫諍父母,使其改正不義,這樣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義。
善終。
《孝經》指出:「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喪禮時要盡各種禮儀。
眾所周知,儒家對「立身」最為關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儒家始終不移的追求。立身然後方可言孝——「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孝經.開宗明義章》)。
儒家修身的目的也正在於治平,在此意義上,立身之孝就會導致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國事關懷。
提倡孝道要推及於人,要行忠恕之道,如果將對父母之敬愛,對兄長之尊重(即孝悌)精神推及於人,那一定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如此,不僅會和睦九族,以親鄉裡,而且會以君為父而忠君,以民為本而愛民,由追祖宗而愛祖國,以師為父而尊師,以長老為父兄而敬老尊長等等,從而處理好一切人際關係。
如果全社會範圍內的人都做到了「親親」、「敬長」,那麼整個社會的穩定效果便可想而知了。
以孝道文化的核心來自省,您做到了「敬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