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扣電池、玻璃珠、豆子...
這些小物品常常被我們隨意放置~
可就是這樣的隨意
往往會對孩子們造成傷害!!
最近,家住同安的樂樂
就因為一顆小小的紐扣電池
導致了陪伴終身的損傷!
▼《特區新聞廣場》
家住同安的4歲男孩樂樂,前些日子鼻腔裡總是散發出陣陣異味,還止不住流鼻涕,樂樂的媽媽起初還以為孩子感冒了,沒有在意,可是前不久帶他到醫院檢查時,結果卻讓她大吃一驚,在樂樂的鼻腔裡,醫生竟然發現有一個黑色的異物!!
(網絡圖片)
取出這個異物之後,發現他鼻腔裡導致感染的異物是一個紐扣電池,因為紐扣電池有一些化學成分,導致鼻腔有化學性燒傷。
醫生介紹說:
因為紐扣電池藏在鼻腔裡的時間過長,鼻腔內部已經腐爛,造成鼻腔黏膜嚴重腐蝕傷,還出現了鼻中隔穿孔!!
一顆小小的紐扣電池.
卻給樂樂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傷
無獨有偶,前幾天,醫院還接診了一名同樣是鼻腔異物的小患者。經過全麻手術,醫生從這名小患者的鼻腔中取出了三張已經腐蝕了的貼紙。
像這種鼻腔異物、咽喉異物、氣管異物都是兒童裡面比較高發的疾病,小孩子因為好奇心比較強,容易往身上的孔洞塞東西,然後小孩子的話,可能當時沒有及時告訴家長,然後導致後面的感染。
真的是太危險了!
在此,小編也整理了
一份寶寶異物進入體內的急救寶典
趕緊看一看
說不定在關鍵時刻能救孩子的命!
誤吞異物可致命,一旦發生大的氣管誤吞,家長要第一時間進行急救,不要浪費時間送醫,對於暫時不危及生命的疑似誤吞,則應儘快送醫。
●如果孩子臉色青紫、喘不過氣來,則可能是大氣管阻塞,此時應馬上進行異物排出。對2歲以下的小寶寶,家長可以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將寶寶放在腿上,背部緊靠著家長的胸部。家長用手使勁向後、向上擠壓寶寶的上腹部(臍上區域),壓後放鬆,反覆數次。
●如果寶寶已能獨立站穩,可以採取站姿:上身略向前傾,家長用雙臂從身後將寶寶攔腰抱住,同時右手握拳,頂住其上腹部,左手則按壓在右拳上,然後用力向上、向後,猛烈而迅速地擠壓其上腹部,壓後放鬆。
異物進入鼻腔,多見於5歲以下兒童。尤其在孩子1歲半到2歲半期間,他們可能會把異物如豆類、鈕扣、珠子、蠟筆、海綿等塞入鼻腔。
家長不要緊張急躁,更不能訓斥和打罵孩子,以免孩子驚慌哭鬧將異物吸入下呼吸道,形成呼吸道異物的嚴重後果。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不要強行取出異物,以免損傷鼻腔或形成呼吸道異物,應勸阻孩子哭鬧,改用口腔呼吸,然後抱送醫院治療。
眼睛裡一旦進入異物會很難受,這些很小的物質往往貼附在眼球表面或藏於眼瞼內,產生不同的磨痛、刺激症狀。
眼睛裡進了東西,寶寶自然會覺得不舒服,本能的反應就是用手去揉,這樣做傷害反而更大。如果寶寶要揉眼睛,媽媽首先要制止他。
準備一碗乾淨的涼開水(經煮沸後又放涼了的水)或者礦泉水,再準備一隻乾淨的湯勺。讓寶寶抬頭,幫寶寶撐開上下眼瞼,用湯匙盛水來衝洗眼睛。一定要將寶寶的頭傾向進入異物的眼睛的那一面,即左眼進入異物就向左面傾斜,慢慢用水衝洗眼睛約5分鐘。
等寶寶感覺稍微舒服點了,可以讓他試著閉起眼睛,讓眼淚自然流出。
蚊子、蒼蠅、豆子、小沙粒、小釘子、小石子、小玩具等都可能進入耳朵。大多數耳道的異物,往往給人體造成不適感不是很強烈,這也容易被孩子忽略。時間久了,孩子便習慣了這類異物的存在,為異物損傷耳朵埋下隱患。
家長最好不要自行掏取異物,去醫院找醫生是最佳措施。因為人的外耳道是S形的,內部有狹窄區域,若自取方法不當,一方面可能把異物尤其是球形異物越捅越深,另一方面容易引起外耳道炎。當情況不複雜時,下面的幾種不使用器械、不損傷耳道的方法可以在家嘗試。
利用亮光讓昆蟲爬出來。利用昆蟲的向光性,將寶寶的耳朵對著檯燈或者用手電筒照射,昆蟲就會向著有亮光的地方爬出來。
利用油質液體引昆蟲爬出來。在寶寶的耳道內滴入幾滴橄欖油或嬰兒油等油質液體,以隔絕空氣,使昆蟲窒息死亡,然後將耳朵朝下,讓昆蟲隨液體流出耳朵。如果未能流出,應馬上去醫院診治。
應使進入異物的一側耳朵朝下,依靠萬有引力讓異物自行滑出。如果異物沒有滑出,千萬不要用尖銳物幫寶寶掏挖耳朵,馬上去醫院就醫。
若孩子耳朵若進了豆類等,千萬不要用水衝洗,因為豆類遇水膨脹會刺激外耳道皮膚,導致發炎和感染,有時會有劇烈的疼痛。
暑假期間,要加強對孩子的看護,平時儘量把這些有可能誤入孩子口鼻的小物件,放在孩子夠不到的地方;同時,還要多關注孩子們的日常行為,提高對兒童口鼻耳異物的警惕性,發現可疑症狀後,要及時就醫。
危險無處不在
家長們一定要把小物件收好來
防範於未然
並引導孩子糾正不良的習慣哦~
綜合整理自特區新聞廣場、都市快報及網絡
編輯/瑞芳
責編/繼成
暱稱微信號暱稱微信號廈門廣電xmgd2015廈門新聞廣播xmfm996廈門電視臺移動電視xmdstydds
廈門交通廣播xmjtgb廈門音樂廣播xmyygb909閩南之聲廣播mnzs1012
廈門衛視xmstar2005廈門旅遊廣播fm94tbc
(廈門廣電出品 轉載請註明來源)
家長一定要看好孩子!
同意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