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茶已成脫貧奔小康重要渠道,廣西山區茶農的茶故事速來聽……

2020-12-07 南國早報

蒼梧六堡茶、桂平西山茶、凌雲白毫茶、天峨堯山巖口茶……行走在八桂大地,不同地方的人都有自己的地方茶。

茶,是壯鄉兒女熱情待客的必備飲品,承載著他們對小康生活的美好憧憬。幾十年前,人們耳熟能詳的彩調劇《劉三姐》唱段:「我今沒有好茶飯,只有山歌敬親人」,如今已悄然被改為:「我今已有好茶飯,更有山歌敬親人。」

夏秋之交,我們走進深山幽谷,聆聽廣西山區茶農的「茶故事」。

養茶

彎彎曲曲的山路盡頭,便是廣西賀州市平桂區沙田鎮獅東村大衝瑤寨。這裡地形險峻,雲霧繚繞。

2018年,修路隊開進村裡,獅東村村民盼望的「絕壁路」修好了,村子也變樣了。泥土路成了石板路,河岸護堤、親水平臺相繼搭建,在保留村莊原有模樣的基礎上把傳承、旅遊結合起來。獨特的瑤族風情,吸引更多的人走進獅東村,也為獅東村打開了一扇窗。

「人均1畝茶、戶均2畝姜、村均萬畝杉是我們的產業發展目標。」村支部書記趙萬興說。

走進大衝瑤寨黑茶養護農戶盤觀桂的泥坯木屋,映入眼帘的是一串串、一排排各種形態的竹製包裹,有類似粽子狀的,也有常見方形的,還有類似大煙囪高高大大立在屋子裡的。

「這是瑤鄉黑茶養護的一種方式。」村民盤觀桂告訴記者。

品嘗古樸的味道成為人們的一種追尋。經過改良,形成了大衝瑤寨「存茶於民」模式。

對屋子加以適當修整,同時達到茶廠要求的衛生、溫度、溼度、通風要求,就可以將茶放在自家老屋了。聽著講述,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盤觀桂家的土屋牆上會掛著溫溼計了,這是與時俱進呀。存茶於民,農戶們每年也可獲得一筆養護費。

不光種茶,養茶也成為這裡的一景。婦女們一邊生火燻茶葉,一邊編織竹簍,養茶房呈現出一幅溫馨幸福的喜人景象。目前,獅東村大衝瑤寨12戶貧困戶參與黑茶養護,共6000件2萬多斤,每戶貧困戶每年養護茶葉總收入預計達1.2萬元。

清苦的生活迎來轉機。年輕的鳳求姑和村裡婦女們一起忙活著,開起「長桌宴」,跳起「竹竿舞」,唱起「敬茶歌」,大衝瑤寨在傳承中獲取了新生的力量。

炒茶

「南方有嘉木,香茗出蒼梧。」1500年的歷史,讓廣西梧州蒼梧縣六堡鎮六堡茶成為「可以喝的古董」,從「茶船古道」走出深山,漂洋過海,成為著名的僑銷黑茶。

進入六堡鎮塘平村,蒼山碧翠,溪流縱橫,真是種養茶樹的適宜之地。在六堡茶文化展示館裡,國家級六堡茶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韋潔群的女兒石濡菲在現場給人們展示捻揉生茶的手工技藝。

「下面位置很燙,我們可以在邊邊的位置揉。揉的時候不用太快,慢慢地。水汽一會兒出來,這就需要攤開烘一下。如果感覺水汽被吸收了,我們再接著揉,這是一個反覆的操作過程。」石濡菲不時擦拭汗水。從小跟著母親學習傳統制茶技藝,採摘、攤晾、殺青、揉捻、漚堆、發酵、烘焙、略置、加壓、陳化……每一個環節,她都熟記於心。

傳統的制茶工藝,保留了六堡茶的自然品味。喝過了茶,人們還想知道茶葉生長的地方怎樣、茶如何製作出來。於是,在六堡鎮漸漸有了客棧,有了製作技藝展示館。母女二人一起收集、整理了六堡茶的歷史和古時一直以來製作六堡茶的工具,各種陳年六堡茶和茶化石,專門建成了一個純手工作坊與文化旅遊一體化的六堡茶文化展示館。

六堡茶以其純正的口感和正宗的六堡風味而廣受青睞。

石濡菲定期在茶廠開設培訓班,向村民傳授種植、採茶、茶園管理、制茶技藝等知識,培訓30戶農戶成為傳統制茶能手,並把發展六堡茶傳統產業和當地特色鄉村生態旅遊結合起來,建立了一個3000多平方米的綜合性純手工六堡茶區域,建成六堡茶生態旅遊示範基地,帶動當地農戶脫貧致富。

「炒茶咯!」村子裡和技校的學生會來到這裡,石濡菲操作,講解,學生們嘗試。熱火朝天之時,在烘焙翻炒中感知冷暖;冥思靜想之時,拿起放下後品味人生。

一片茶園,一杯好茶,帶給人們無限可能。

賣茶

茶,正改變著越來越多山裡人的生活。

「茶葉每公斤500塊,我家種了11畝,每年收入幾萬元,茶樹成了搖錢樹!」一張張鈔票從指尖飛過,天峨縣坡結鄉堯山村脫貧戶王統貴臉上綻放出欣慰的笑容。

巖口名茶出堯山。在堯山村,種茶成了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渠道。

「我們村和周邊村有600多戶種巖口茶有168戶,貧困戶靠賣茶葉脫貧,大夥都過上了小康生活。」堯山茶廠老闆夏龍輝說。

堯山村位於天峨縣坡結鄉北部,距縣城50餘公裡。堯山巖口茶生長在平均海拔600多米高的半山腰上,山上常年濃霧瀰漫,叢林茂密,空氣清幽,雨水充沛孕育出巖口茶獨特的品質,深受市場歡迎。站在山巔,放眼望去,一座座茶山成了群眾的「金山銀山」。

「2017年8月,巖口茶在第十一屆廣西名特優農產品交易會上獲得銀獎;當年11月,坡結鄉堯山巖口茶示範園被評為廣西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園。這幾年,區外的廣東、深圳,區內南寧、柳州都有老闆下訂單,我們產茶葉不愁銷路呢!」夏龍輝掰著指頭如數家珍。

為做好巖口茶的產前、產中和產後服務,讓「小茶葉」變成「大產業」,助農致富奔小康,2014年,夏龍輝創立茶葉公司。他決心要把堯山巖口茶產業做大做強,讓大夥都能記住「家鄉的味道」,同時帶領茶農一起致富。

為保證茶葉生產質量,夏龍輝到廣東、浙江、福建等地考察先進的制茶工序。每到春冬之時,夏龍輝就深入田間地頭,指導群眾進行茶樹管護、茶葉採摘、保管運輸,並承諾保價回收,讓茶農少了後顧之憂。

夏龍輝還組織茶農赴貴州、南寧、百色、凌雲等地學習,累計參加培訓1005人次,發放技術管護資料2000多份,受益群眾3100餘人次,培養茶葉產品加工能手12人,通過網絡電商等,拓寬茶葉銷售渠道。

目前,堯山村已組建種植、加工和銷售3支茶產業隊伍;全村種植茶葉3800多畝,覆蓋16個村民小組,種植農戶達687戶1840人。今年截至目前,全村已銷售優質巖口茶1.8萬公斤,收入400多萬元,「預計到年底,銷售額會有新的突破。」夏龍輝滿懷希望地說。(原載8月20日《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黃龍峴茶農家門口搞起鄉村茶文化經濟奔小康
    對於黃龍峴的茶農來說,茶葉基本售完,終於迎來了一年中難得的閒暇時光。看著茶園滿坡、竹海起伏,聽著溪水潺潺、空谷鳥鳴,喝一口自己親自炒制的茶葉。小康生活,就是如此愜意。茶香引來四方客 香茶隨客走四方黃龍峴茶農家門口搞起鄉村茶文化經濟奔小康
  • 單叢茶飄香 潮州潮安區鳳凰鎮升起致富希望
    8月28日至31日期間,在2020年「廣東脫貧攻堅展」的「潮州館」內,單叢茶葉飄香,天池茶業、南馥茶葉、霧崬茶業等鳳凰茶企在此展銷,引得茶客點讚。茶藝表演賞心悅目、品茶環節回味無窮,茶葉展示琳琅滿目,鳳凰單叢茶走俏展館。一頭牽著鳳凰貧困茶農群眾,一頭接上廣闊市場,通過幫扶單位引領帶動、展銷平臺推薦等模式,鳳凰鎮拓展貧困戶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幫助貧困群眾增收。
  • ...助農增收奔小康丨貴州省怡豐原生態茶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晁忠瓊
    自參與「脫貧攻堅·代表在行動」活動以來,我緊緊圍繞「一紅一白」扶貧主導產業發展規劃,依託公司現有資源優勢不斷做優做強茶葉產業,與群眾一道合作互助、用心用情助力脫貧攻堅。我與鎮村幹部一道,白天上山實地測土規劃茶園,晚上進村入戶到群眾家中宣傳黨的脫貧攻堅政策,宣傳縣委、縣政府重點打造茶產業的決心,我用心用情引導當地群眾積極投入到興農致富的發展路子上來。  在鎮、村幹部和公司員工的支持下,我發動317戶農戶加入合作社參與種茶,其中98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目前,戈氽村茶葉種植面積已突破1萬畝,公司3000畝新植茶園、2000畝低產低效茶園改造已初見成效。
  • 太古集團助力貴州茶農脫貧:扶貧成效明顯,演繹「多贏」故事
    而為他提供就業機會的,則是太古集團全資子公司詹姆斯·芬利去年10月在當地投資建成的精製茶加工廠。「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既照顧了家庭,又增加了收入,生活和經濟狀況都比原來有了明顯改善。」如今已經成功脫貧的張金明說。張金明只是太古集團給思南農民帶來脫貧機遇的一個縮影。
  • 「我的扶貧故事」改糧為茶助脫貧丨納雍縣騌嶺鎮祠堂邊村黨支部...
    任職以來,我心繫群眾,解百姓之憂、排群眾之難,帶領全村黨員幹部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為祠堂邊村經濟發展和脫貧攻堅事業貢獻一份力量。從我上任黨支部書記開始,我就著力思考祠堂邊村的發展大計。最後,我得出結論:造成村裡經濟落後的原因,是沒有產業作為支撐。我開始在認識上找差距,在行動上找原因,不斷取別人之所長補自己之所短。從鄰村坪箐茶葉種植成功得到啟發,我萌生了種植茶葉帶動經濟發展的念頭。
  • 政企攜手·造血振興開啟「茶產業脫貧攻堅奔小康」的新模式
    以「持續鞏固脫貧成果,積極建設美好家園,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為宗旨。在福建省商務廳、寧德市人民政府指導下,華祥苑通過和全閩樂購、下鄉的味道、廈門航空、九牧的跨界合作,與壽寧政府共同推動當地茶產業發展,推出「茶產業脫貧攻堅奔小康」的新模式。
  • 「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廣西女性書畫攝影作品展開展啦!
    「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廣西女性書畫攝影作品展開展啦!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2020年12月8日上午,由自治區婦聯、自治區文聯、自治區扶貧辦聯合舉辦的「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廣西女性書畫攝影作品展將在廣西美術出版社美術館展出。
  • 小罐茶:用品牌整合公益助茶農
    品牌破解地方好茶的困境我國是茶葉的故鄉,擁有上千種名優茶類,茶農數量和茶葉從業人員高達6000萬人;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數據顯示,我國茶園總面積已達4579萬畝。「中國茶其實可以被分為兩類,一類是人們耳熟能詳的經典名茶,如西湖龍井、鐵觀音、碧螺春等,當地產業生態完整,茶農收入高。
  • 白露茶濃香 茶農採茶忙
    對於一些資深茶客,對喝茶還有著「天時地利」的時節選擇,講究什麼時節喝什麼茶。眼下,正是茶客們追捧白露茶的時節。記者近日採訪看到,惠東的茶農們也忙著採摘製作白露茶。 白露茶濃香 茶農最忙碌 白露是一個反映自然界氣溫變化的重要節氣。此時基本結束了暑天的悶熱,是秋季由悶熱轉向涼爽的轉折點。 中國民間有「春茶苦,夏茶澀,要喝茶,秋白露」的說法。
  • 龍井採摘 「快手」賣茶「沉默是金」為奔小康也很拼
    受疫情影響,不少茶農表示,今年老顧客預訂新茶的大幅減少。馬勇卻一點都不擔心新茶銷售。從去年開始,他主要跟著有近2萬快手粉絲的杭州聾人萬哥團隊賣紅茶,以銷定產,在網上已賣出幾百斤紅茶和綠茶。紅茶是季節性不強的長銷品,他最近訂單不斷,提前忙了起來。3月14日,馬勇又在微信上發來一些紅茶的現場包裝視頻和「杭州馬家茶」圖片。
  • 小小一葉茶,帶富一方人——湖北孝昌管氏茶業有限責任公司的扶貧故事
    「種茶是帶動村民脫貧的好路徑。1畝茶葉得4人管理,基地最忙時可容納300多人同時務工,且優先吸納貧困戶就業增收。」管氏茶業公司董事長管少華分析道,村民有土地,有資源,缺的是技術和銷路。
  • 雲南南澗:眾力攜手奔小康 砥礪奮進新時代
    七年來,實施產業、就業、教育、健康、住房、水、電、路等各類到戶和公共項目2437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達到脫貧標準,農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全面改善,教育、文體、衛生等公共服務能力全面提升。來了「博士帽」 甩了「貧困帽」一個是地處祖國首都北京的世界知名大學,一個是地處祖國西南邊疆,集民族、山區與貧困於一體的國家級貧困縣,兩者的相遇碰撞,會迸發出怎樣的精彩故事和歷史巨變?
  • 脫貧攻堅最美人大代表 | 粟友卓:小小茶葉變「黃金葉」 他帶村民一...
    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衝刺脫貧攻堅「最後一公裡」,重慶市、區縣、鄉鎮三級人大代表憑藉拼勁和韌勁,給重慶人民交出了一份份合格的履職答卷,也將脫貧路上服務人民的動人故事留在了田坎上、心坎裡。即日起,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開設「脫貧攻堅最美人大代表」專欄,講述人大代表奔走田間地頭,攻克貧困堡壘的故事。
  • 自強不息脫貧路 志強奮鬥奔小康!五境鄉農布養羊故事上榜《中國...
    自強不息脫貧路 志強奮鬥奔小康!日前,中國殘聯在評選全國「奮鬥有我,殘疾人脫貧故事圖片展」中,迪慶小夥農布的故事被評選上,再過幾天,農布就要到北京參加活動。
  • 拉祜族村寨:唱著跳著奔小康
    【脫貧故事】拉祜族村寨:唱著跳著奔小康9月15日,記者探訪位於中緬邊境雲南省普洱市瀾滄縣大山深處的拉祜族村寨老達保,這個共有119戶494人的寨子,千百年來因偏僻落後,村寨裡的貧困猶如日出日落一樣恆定。「曾經村寨飢一頓飽一頓,大家因為窮,都不敢跟其他民族相處。」
  • 福建師大「90後」女研究生傳承花舞茶工藝 助力脫貧攻堅
    3年前,李陽關注到鄉村產業脫貧面臨的痛點,依託新農村現有的產業基礎,毅然返鄉創業。在家族茶企的基礎上,順應「網際網路+」新趨勢,打造茶產業品牌,提升當地茶農收入,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她成立花舞茶實驗室、潛心進行研發,並整合家族茶企的銷售渠道,首先打開國外市場,在積極推廣中,花舞茶遠銷日本、馬來西亞、英國、俄羅斯等地。國內市場方面,李陽團隊針對女性白領群體「時尚、休閒、健康」的生活追求,線上渠道已開拓多個電商平臺直營店,包括淘寶、1688、抖音商鋪等,第一個月僅在淘寶商鋪銷售6800顆茶球,銷售額達到10萬,得到了許多消費者的認可。
  • 雅安雨城:一村一品一故事 脫貧奔康幸福歌
    原標題:雅安雨城:一村一品一故事 脫貧奔康幸福歌   「柏香村小瓊醃菜,真香!」這些產品,只是雨城區貧困村發展特色產業而湧現的眾多「網紅」農產品中的一小部分;親自上陣「帶貨」的「第一書記」,只是奮戰在一線的扶貧幹部中的一員;而「直播電商+ 精準扶貧」的模式,也只是雨城區不斷探索脫貧攻堅新路徑眾多新嘗試中的一種。在雨城的鄉村田野,在決勝脫貧攻堅奮戰的徵途中,每一個村、每一個產業、每一位第一書記、每一戶曾經的貧困家庭……都有著動人的脫貧故事。
  •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⑭】詩詠湖北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山凹先鋪路,白雲好種茶。  春來天下客,鍋炒雨前芽。  名品隨風走,毛尖最耐誇。  惠農策勵民爭富,村幹扶持奔小康。  安置房中添笑語,柏油坦道貫山鄉。恰遇春來,好風拂遍山鄉。鋪成錦繡山間路,意態嬌、神採飛揚。便農家、夢想成真,闊步康莊。   採 橙  宋江明  鮮果醇香登品牌,脫貧故事已重排。
  • 湖南安化黑茶帶群眾脫貧
    安化擁有得天獨厚的種茶優勢,是著名的「黑茶之鄉」,自古就是茶馬古道的重要起點之一。   安化黑茶,因其茶湯透明潔淨、口感醇厚回甘、香氣濃鬱清正,深受人們的喜愛。安化黑茶品種眾多,其中屬千兩茶最為講究。   「記得我14歲那年,劉叔到我們公司來工作。我經常會陪著我爺爺一起上山,指導劉叔種茶與茶園培管,他學得很努力。」
  • 湖南農業大學教授幫助石門貧困山區網絡「賣茶」
    、穩固脫貧攻堅成果。茶產業帶來的西山埡山區新農村圖景。王勇攝西山埡茶葉基地是常德市優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石門縣渫峰名茶公司旗下的茶葉生產加工基地之一。長期以來,該公司採取「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直接帶動石門西北山區5個鄉鎮11個行政村發展茶園1萬餘畝,並擁有訂單茶農1080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599戶、1500人,2019年貧困人口依靠茶葉產業人均增收達1200多元。特別是西山埡1420畝有機茶基地,畝平鮮葉收入過8000元,最高達1.7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