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藝術之母: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

2022-01-12 琴棋書畫詩酒花

↓↓↓↓↓ 點擊文尾閱讀原文」查看更多


琴棋書畫詩酒花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行為藝術家,1946年生於南斯拉夫的首都貝爾格勒,父母都是狄托的擁護者,她從小就受到對性的壓抑式教育。

 

畢業于貝爾格萊德美術學院的瑪麗娜,受的是傳統蘇派美術教育,後來又在德國漢堡美院和巴黎美院進修過。

 

瑪麗娜從70年代開始利用自己的身體創作。她用自己身體表達著理念與思想、過去和現在。這種行為表達,衝破了身體的公共領域和個體領域的界限,藝術溶合於生活,生活變成了藝術,同時也衝破了人的生理和精神潛在界限。

 

她創作目的是通過藝術手段去發現一種方法,一種能夠使人更自由地生存狀態,而性,應該是在文化領域裡面的。

 

1997年馬裡娜獲得了當年威尼斯雙年展的國際藝術家大獎。

第一階段:單純以身體為媒介挑戰身心極限的一系列嘗試

 

從1972年起,阿布拉莫維奇開始以自己的身體為試驗材料,通過製造險境及各種自殘的手段進行有關身心極限的思考。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是「節奏系列」(Rhythm)。

 

在這些作品中,藝術家或將自己置身於濃煙烈火之間的木質五星(帶有某種象徵性的「五角星」造型在她以後的創作中曾一再出現)圍欄中直至燒傷昏迷、瀕臨窒息,最後被搶救出來(《節奏5》Rhythm 5, 1974);或者服用下大量的精神類藥物,在身體和意識陷入混沌之後等待緩慢復甦(《節奏2》Rhythm 2,1974);或者重複表演用數把利刃在指縫間進行飛快扎刺的俄式雜耍(《節奏10》Rhythm 10, 1973)。

 


節奏5

 

1974年阿布拉莫維奇在前南斯拉夫貝爾格勒學生藝術中心完成《節奏 5》,她在場地中央圍築了一個用汽油浸泡過的巨大的木質五角星,瑪麗娜在五角星的外圍點燃了它,剪下自己的頭髮、指甲投入火中,最後躍入五角星的中央場地,因缺氧而瀕臨窒息,被人解救醒來後,阿布拉莫維奇如此評價這一體驗:「醒來後我很生氣,因為我終於理解人的身體是有局限的,當你失去知覺時,你就不能控制當下,就無法表演了。」

 


節奏0

 

《節奏0》是阿布拉莫維奇的「節奏系列」終結作品,她第一次嘗試和現場觀眾的互動效應,讓觀眾成為她作品的一部分,瑪麗娜面向著觀眾站在桌子前,桌子上有七十二種道具(包括槍、子彈、菜刀、鞭子等危險物品),觀眾可以使用任何一件物品,對她做任何他們想做的事。由於作品有不可預測的危險性,所以,瑪麗娜承諾承擔行為藝術表演過程中的全部責任。

 

在場的觀眾們,有人用口紅在她的臉上亂塗亂畫,有人用剪刀剪碎她的衣服,有人在她身體上作畫,有人幫她衝洗,還有人劃破了她的皮膚……

 

隨著時間推移,觀眾發現無論如何擺布,阿布拉莫維奇都不作任何反擊,直到有一個人用上了膛的手槍頂住了她的頭部, 最終被他人阻止。在被人施暴的過程中,阿布拉莫維奇眼裡已經開始有淚水,內心也開始充滿恐懼,但是她始終沒有做出身體上的反應。

 

這件作品持續了六個小時,作品結束後,她站起來,走向人群,所有的人擔心遭到報復,都開始四散逃跑。阿布拉莫維奇說:「這次經歷讓我發現:一旦你把決定權交給公眾,離喪命也就不遠了。」

 

第二階段:和烏雷一起的行為藝術

 

阿布拉莫維奇曾說過:「藝術家不應該愛上另一個藝術家。」她愛了,這段維持12年的愛情刻骨銘心。1975年,阿布拉莫維奇在荷蘭阿姆斯特丹遇到了她的靈魂伴侶——來自西德的行為藝術家烏雷,兩人同月同日生。這段愛情成就了兩人行為藝術的高峰,他們開始共同合作實施一系列與性別意義和時空觀念有關的雙人表演的作品。他們打扮成雙胞胎,自稱是「聯體生物」,對彼此有著全然的信任。70年代末他們共同創作的「關係系列」和「空間系列」都是世界範圍內具有廣泛影響的行為藝術作品。

 


《無量之物》

 

1977年的《無量之物》:瑪麗娜和烏雷兩個人裸體站在義大利波洛尼亞一家畫廊的入口處,觀眾只能通過他們之間的狹小空間進入博物館裡。在生活中, 人類不僅會受到來自於自然界的各種災害,同時,也會受到來自於人類本身的阻礙。就如同他們之間的相互關係,會因為他人的介入而產生隔閡,使他們一時間無法聯繫和溝通。

 


《情人--長城》

 

在那一時期,瑪麗娜和烏雷的關係曾經猶如異首同軀的聯體生物般難以分割,這種「共生」的藝術生涯持續了12年,最終還是走到了盡頭,阿布拉莫維奇希望以浪漫的方式結束這段「充滿神秘感、能量和魅惑的關係」,她在夢中得到啟示,兩人決定展開一次精神之旅。

 

1988年,這對藝術情侶合作了他們最後一件作品《情人——長城》,地點是中國,歷時三個月,阿布拉莫維奇從位於渤海之濱的山海關出發,延長城自東往西行走;烏雷則從中國西部戈壁沙漠中的嘉峪關開始自西向東行走,總計行程超過4000公裡,最後在位於山西省的二郎山會和,揮手告別,這段曠世戀情落下帷幕。自長城分手,兩人天各一方,烏雷從行為藝術界銷聲匿跡。

 

第三階段:獨立性探索

 

進入二十世紀90年代以後,阿布拉莫維奇的行為藝術實踐逐漸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她一方面繼續進行行為藝術主題內容上的研究,一方面開始涉獵更多的藝術形式,比如嘗試與戲劇導演米歇爾·勞勃合作實驗舞臺劇《傳記》,注重語言和行為的偶發性;與電影導演皮耶·庫力博夫合作紀實性的傳記影片;並進入學院教學,以自己的方式講授行為藝術的理念、方法,培養新的藝術家。

 


《海景房》 Housewith Ocean View

 

阿布拉莫維奇赤身裸體在畫廊的牆壁上一個包廂似的盒子裡淋浴,滿畫廊的觀眾都安靜地凝視著她,只聽到水滴濺在地上的聲音和放在浴室地上的一個節拍器的響聲。阿布拉莫維奇表情平靜,死寂地站在那裡任由水流經她的身體。她閉著眼睛,雙手放在身體兩邊,手心向外,擺出一副極虔誠的姿勢。時間在節拍器緩慢的嘀嗒聲中消逝。幾分鐘之後,阿布拉莫維奇面部扭曲,努力張大嘴巴,似乎在做出一種發不出聲音的嚎叫。

 

阿布拉莫維奇坐在由1500個血肉猶存的獸骨組成的骨堆上,一邊洗刷獸骨,一邊低吟兒時的家鄉民歌,語調充滿悼亡之氣,背景則是她和父母的影像投影。

 


《巴爾幹巴洛克》

(來自藝術倉)


聲明

「琴棋書畫詩酒花」除「原作原創」外,所轉載內容,只想與微友共同分享,部分內容來自網絡,如侵犯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刪除;如需轉載,務請註明出處,謝謝。

相關焦點

  • 人物檔案 | 【行為藝術之母】瑪麗娜 · 阿布拉莫維奇
    Marina Abramović(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當代行為藝術家、人體藝術家,被稱為「行為藝術之母」
  • 行為藝術之母——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
    她戲稱自己為「行為藝術的老奶奶」,大家尊稱她為「行為藝術之母」,這個女人長期居無定所,四海為家,先後旅居德國、荷蘭、巴西、
  • 鳳凰藝術 | 烏雷去世,行為藝術之母阿布拉莫維奇為誰流淚...
    烏雷曾與被稱為「行為藝術之母」的藝術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以情侶的身份共同生活並創作了大量極具深度與強度的藝術作品,他們的愛恨情仇也被稱為藝術史上討論最多、最著名的愛情故事之一。2011年,烏雷被確認患上癌症,隨後曾積極進行康復,並開始他最後一場關於身體的試驗《癌症計劃》。
  • 「行為藝術之母」告訴你,什麼才是真正的行為藝術
    我們都知道,繪畫是用筆觸和色彩去表達觀念,而行為藝術則直接通過藝術家的身體和動作來表達,那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行為藝術呢?整個作品持續了6個小時,而藝術家想要通過這場行為藝術探索人與人之間極限的關係和距離。這位藝術家便是瑪麗娜 ·阿布拉莫維奇,她是當代最偉大的女行為藝術家,被人們尊稱為「行為藝術之母」。
  • 旅記 | 瞧,這個人是瑪麗娜 · 阿布拉莫維奇
    在這次展覽中,我第一次見到了阿布拉莫維奇的繪畫作品,這是一組名為《雲》的系列創作,應該是她行為藝術之前的最後一批架上藝術,也正是由於對「雲與天空」的思考,使她跳出了二維的繪畫的禁錮,迎來了創作的第一次高峰。1972 至 1976 年間創作的《Rhythm》(節奏)系列使她變得小有名氣。
  • 行為藝術之母 |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 Marina Abramovic
    在行為藝術史上,有一位繞不開的女神被稱為「行為藝術之母」來自已經不存在的國家「前南斯拉夫」所有人都在施暴,沒有人給予擁抱說起阿布拉莫維奇的行為藝術,一定要提及的就是節奏系列。行為藝術之母綻放光芒現在的阿布拉莫維奇,已經年過七十,但你從她的身上絲毫看不見衰老的姿態。她登上TED,為大家講解行為藝術。她計劃建立自己的藝術機構,甚至自己的行為藝術學院。
  • 如何看待行為藝術
    傳統的架上繪畫,到後來的裝置藝術,我們看到從最初物或者人的形像被畫面間接地表徵,到具體之物本身的直接在場(杜尚)。而行為藝術,創作者主體自身的在場(比如博伊斯,阿布拉莫維奇等等)。具體之物的在場,所取消的是表徵性符號世界。而創作主體的在場,則帶來了一種更直接更有力的呈現,觀看者既作為藝術作品的客體,但也是作品主體本身的一部分——乃至意義源頭的直接在場。
  • 大師 | 「行為藝術之母」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他人即是地獄
    所有人都在施暴,幾乎沒有人給予擁抱。試探越來越大膽,直至想置她於死地,人們都沒有讓自己的意識獲得清醒。 或許這就是潛藏在人內心深處醜惡的東西,只要有土壤就會快速滋生蔓延。 兩人面對面站在美術館狹窄的入口,身上沒有穿一件衣物,想要進入這扇門就必須通過他們,觀眾則要決定是面對男人,還是女人。
  • 行為藝術《節奏0》: 一場光於人性的考驗
    1974年,在義大利的那不勒斯,有「行為藝術之母」之稱的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發起了一場怪誕奇詭的表演活動,給世界藝術圈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這場表演被叫做《節奏0》。這是「節奏系列」中最為驚險的行為藝術,也是瑪麗娜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在表演開始前,瑪麗娜籤下一份免除參與者所有法律責任的文書。她麻醉了自己的身體,使自己無法動彈,但是刻意保留了大腦的清醒。
  • 遊走人間行為藝術大師烏雷離世
    【來源:周末畫報】手持弓箭相對而立、一言不發地沉默對視、徒步行走長城告別…… 德國藝術家烏雷與行為藝術家瑪麗娜· 阿布拉莫維奇的故事充滿戲劇性。他們在紐約表演現場「一笑泯恩仇」的視頻在網絡爆紅,被認為是行為藝術史上最有名的畫面之一。3月,烏雷因病去世,一生的表演就此結束。《藝術新聞》等媒體將他稱為行為藝術的先驅者。
  • 阿布拉莫維奇:藝術家必須學會原諒!
    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行為藝術家之一回顧:2016年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2016年「行為藝術之母」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表示希望將她的影像裝置以行為藝術為核心,阿布拉莫維奇逐漸鋪陳了一條包括現場表演、影像裝置、圖片攝影、戲劇、電影、藝術教育等在內的充滿激情的藝術道路,不遺餘力地致力於行為藝術的創作和推廣是她終生為之奮鬥的目標。
  • 當談起先鋒的行為藝術時,我們可以聊些什麼|烏雷...
    本文經鳳凰藝術授權轉載,原標題《鳳凰藝術 | 烏雷去世,行為藝術之母阿布拉莫維奇為誰流淚...》,作者:鳳凰藝術,鳳凰藝術微信號:artifeng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藝術小小值推薦:真實版La La Land ?當談起先鋒的行為藝術時,我們可以聊些什麼。
  • 除了那場「曠世之戀」,行為藝術家烏雷還做了什麼?
    阿布拉莫維奇在Ins悼念烏雷烏雷與瑪麗娜的相遇有著命中注定的色彩,同為藝術家的兩人在第一次見面後就被對方深深吸引,更神奇的是兩人的生日是在同一天。似乎是命運要讓這兩個孤獨而叛逆的靈魂相遇,並由此開啟了他們驚世駭俗的行為藝術合作。
  • 人民藝術| 四大藝術女王為愛集結 五大劇場呈現「愛的藝術」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和烏雷,「剩餘能量」,1980 ©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致謝Show of Force世界當代藝術史上四位重要女性藝術家:小野洋子、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草間彌生與翠西•艾敏的珍貴影像將首次在同一展覽展出,展覽同時呈現aaajiao、程然、郭楚夕、侯子超、蔣志、劉唱、劉詩園、黃炳等八位中國藝術家關於「愛」的作品,引領著觀眾通過藝術,發現愛,探索愛,喚醒愛。
  • 行為藝術之母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的6小時人性測試
    與其相忘江湖,不如點擊上方「關公戰秦瓊23」 ↑ 關注1974年,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進行了著名的行為藝術表演
  • 阿布拉莫維奇:裸、疼、性,是任人魚肉的原罪?
    ,很多不了解的人內心的第一反應應該是:行為藝術≈神經病。她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其在行為藝術上的實踐,在四十年的職業生涯中,她用自己的身體作為材料做出了令人難忘的和超驗的行為藝術作品,打破了長期以來視覺藝術的邊界。阿布拉莫維奇的每一份作品,都讓人嘖嘖稱奇,也發人深思。在眾人皆感慨「人情冷漠、世態炎涼」的今天,她的行為藝術表演總是像咬向麻木的生活中的利齒,給觀者最震撼心靈的一擊。
  • Lady Gaga和JAY-Z的行為藝術啟蒙源自她?丨夜問
    行為藝術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1946年11月30日出生於南斯拉夫(現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勒。從小受到軍事化的管理和過於壓抑的家庭教育,影響了她後來行為藝術的創作風格。1965年至1970年就讀于貝爾格萊德美術學院。1972年在薩格勒布(現克羅埃西亞首都)美術學院拿到碩士學位。上世紀70年代開始藝術創作。
  • 草間彌生、小野洋子、等 四大藝術女王為愛集結,中國首個愛的藝術大展
    展覽以「愛的藝術」為主題,力圖通過影像作品,審視當代視覺文化中的「親密」關係。世界當代藝術史上四位重要女性藝術家:小野洋子、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草間彌生與翠西•艾敏的珍貴影像將首次在同一展覽展出,展覽同時呈現aaajiao、程然、郭楚夕、侯子超、蔣志、劉唱、劉詩園、黃炳等八位中國藝術家關於「愛」的作品,引領著觀眾通過藝術,發現愛,探索愛,喚醒愛。
  • 最殘忍的行為藝術:她將身體麻痺6小時,期間沒有擁抱,只有摧殘
    如果沒有攝影師的幹涉,也許瑪麗娜就會死在這次的行為藝術中。最終,天亮了。經過了一夜如墜地獄的體驗,瑪麗娜逐漸恢復了身體的知覺。當她又能行動時,她從椅子上站起來,走向人群。昨夜興奮如同魔鬼的人群卻緩緩後退,他們看到瑪麗娜就會想起昨夜自己的瘋狂,沒有人敢於承認自己內心住著這樣的魔鬼。
  • 76歲的烏來走了:他對視阿布拉莫維奇時,曾讓她淚流滿面
    2010年,被稱為「行為藝術之母」的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在MoMA舉行大型回顧展「藝術家在此」,當一位男子走進、坐下、握住阿布拉莫維奇的手、與她對視,在展覽中一直處於平靜狀態的阿布拉莫維奇終於淚流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