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點:K-car是日系車的代表車型,但是在其本土市場以外基本沒有投放。「K級」汽車指日系微型汽車,尺寸標準要求為≤3400*1480*2000mm,內燃機排量需≤0.66升。這種標準的汽車無疑是超微型(A000級)汽車,尺寸真的是小的一塌糊塗;然而這種的車空間並不是很小,因為高度最高可達2米,立體空間是相當不錯的。可這種車為什麼在日本本土市場以外的汽車市場,都沒有獲得認可呢?
01用戶需求_不斷升級
合資品牌汽車中曾經出現過一些K級車,比如鈴木奧拓、北鬥星、浪迪等等。似乎在日系車的主流品牌中只有鈴木熱衷於在華市場投放「kcar」,而且在初期獲得了理想的市場反饋。然而鈴木最終還是難逃「退場」的命運,就像是多年前退出北美車市一樣;是什麼原因導致C端用戶不在愛kcar,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鈴木退場的原因。
關鍵詞:消費升級伴隨用戶需求升級!初期的鈴木微車之所以能獲得認可,其核心因素並不是車輛的品質如何,而是車輛的價格足夠低。在2000年前後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還不夠理想,購買汽車代步對於大多數人還是挺遙遠的規劃,主要代步工具只能以自行車和摩託車為主。那麼此時如出現低價格的微型汽車,對於消費者而言是不是能早一步實現「汽車夢」呢?
答案顯然是沒有爭議的,kcar的熱銷主要是因為迎合了消費升級初級階段的用戶剛需,在這一階段只要是汽車就能滿足用戶需求,車輛的品質如何並不是關鍵。然而消費升級的速度又非常快,隨著購買力的提升、用戶對車輛的品質要求也在提升;因為任誰都了解「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誰也不願意用買馬的預算買匹騾子,但是Kcar是不具備品質升級空間的;所以以鈴木為主的k級車被無情地淘汰了,鈴木也只能轉戰落後的印度市場。
02K-car的品質
知識點1:寬高比是k級車的硬傷!車身過窄但又非常高,這就導致了車輛的重心質心很高;駕駛此類車型以中高速駕駛的安全等級會非常低,稍微快一些的切彎則有可能造成翻車。那麼在認為「12分制」駕駛證仍然不夠用的用戶市場中,這種車輛的普及會帶來什麼問題呢?要知道日本的駕駛證是「六分制」,每一類違章駕駛行為的處罰力度都要嚴苛太多。
知識點2:實用性是k級車的缺陷!雖然這種車輛以接近2米的高度提升了立體空間,但是橫向空間畢竟太小,去掉內飾板後的內部空間充其量可滿足橫向乘坐兩個「瘦子」,否則就會出現比較尷尬的肢體接觸。而在載貨能力方面也遠不如標準尺寸的麵包車,與入門級小排量皮卡車對比更是差之千裡,所以對空間與運力有要求的用戶反而不能接受kcar。
知識點3:駕乘品質是k級車只能在其本土生存的核心因素,因其發動機多使用低端的三缸甚至雙缸發動機。缸數越少的內燃機點火間隔角就會越大,奇數缸加過大的點火間隔角等於非常明顯的怠速共振;而0.66升排量的發動機扭矩又小的可憐,想要體驗到夠用的動力就得養成拉高轉速的習慣,「高轉的三缸」會有怎樣的體驗呢?
知識點4:k級車的被動安全保護水平極其差!超微型尺寸的麵包車或普通兩廂車,其車身結構中沒有理想的配置緩衝(潰縮)區,尤其是中置發動機的「平頭kcar」只是比「紙板車」好一些罷了。所以在汽車保有量超3億臺的國內,kcar幾乎等於「神風級」的代步汽車,那麼這種價格並不足夠低的低端車還有存在的價值嗎?
總結:k-car在日本的風靡只是因為「補貼」,由於日本是資源匱乏的島國,所以在資源節約方面比較極端。為了降低石油消耗則以補貼的方式推動低端k級車的銷售,比如減免購置稅、對車位沒有要求等等,於是k級車在日本的中老年汽車用戶群體中獲得了青睞。這才是kcar能夠火爆的原因,但是在其他汽車市場也必然水土不服。
編輯:天和Auto-汽車科學島
責編:天和MCN
歡迎轉發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