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隨著To B市場的逐漸火熱,越來越多的公司將業務從To C轉向了To B,在轉型的過程中,往往會有一些容易犯的錯誤和容易踩的坑,本文作者基於實際的項目經驗,為我們進行了總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減弱,越來越多的企業都意識到,To B領域成為了新的盈利路線,特別是BAT等頭部企業越來越向To B市場傾斜,從騰訊在18年進行的大規模組織架構調整就可以看出決心和方向。
作為沒那麼多資源做行業調研、資源整合的小企業,緊跟大廠的方向,大概率不會錯。
做B端產品的企業中,除了初創業務就是做To B服務的企業外,大部分都是從To C轉向To B的。這幾年業務轉型的例子有很多,似乎都想在新的領域掘金,但是往往不知道前面有很多坑在等著。
總結了這幾年做的項目及接觸到的一些項目經驗,提煉了業務從C端轉向B端時經常會踩到的幾個坑,希望能給大家一點提示作用。
一、人員思維的轉變要先於業務轉變
人是成事之本,沒有人,什麼事都做不了。
但是,有人之後也要看人員的素質和能力是否能達到要求,在To C轉向To B業務這件事情上,團隊成員的思維是個很關鍵的因素。
To C講究的是「快、準、狠」,快速獲取用戶,準確命中用戶痛點,猛砸營銷佔領市場,做的就是流量生意,極致體驗。
To B往往是快不來的,講究的是幫助用戶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團隊成員如果在業務轉向的過程中,還用To C的打法,會造成很大的資源浪費。
原來做To C時,指標一般都是具體的數據,如新增用戶量,活躍度和GMV等;而做To B時往往是使用效率等沒那麼具體的指標,不管是產品還是運營推廣,做法都有很大的區別。
在業務轉向時,要不斷強調方向,明確大家的目標,避免團隊成員的思維慣性,繼續用To C的工作方法去做To B的業務。
思維的重要性還體現在不同員工對同一件事情的判斷上,會存在很大的爭議,無休止地浪費為數不多的資源,所以團隊成員的思維轉變一定要走在業務之前,否則將會有一個巨坑等著你。
二、價格並不是B端用戶購買的決定性因素
價格是一個商品的基本屬性,對於一個C端用戶來說,價格是影響購買決策的主要因素,而對於B端用戶來說並非如此。
用戶群的不同導致購買決策模型不同,B端用戶更多的是考慮產品的價值而不是價格。
一般B端用戶的購買決策者都是老闆或者領導,他們更關心的是用你這個產品能給企業帶來什麼價值,比如效率的提升、生產成本的降低等。
這些數據的預期只要高於產品價格,那產品價格就不會是影響他購買的決定性因素。
也有一些企業會討價還價,嫌棄產品價格過高等,這是人性的正常反應,而且主要都出現在需求較不明確的用戶身上。
但這些絕不是購買的決定性因素,只不過降低採購成本本身也是降低企業成本的一部分。B端用戶的服務周期很長,低價格不一定能覆蓋成本,而且也會給用戶造成一些疑惑,這麼低的價格會不會有什麼問題。
那麼,什麼才是B端用戶購買的決定性因素呢?
很簡單,就是被需要,也就是前面說的產品價值。一定要找到真正需要我們產品的用戶,向他們進行推銷,也就是放棄一片森林、重點維護一些樹。
三、做B端初期,銷售能力要大於產品能力
在產品的角度,To B與To C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很難依靠產品自身驅動業務發展。
C端用戶關注體驗,帶有自傳播的屬性,很多用戶會跟風體驗,但是這種事情大概率是不會發生在To B的產品上。
有同學可能會說像Zoom,釘釘這類產品就會裂變。但是嚴格意義上來說,他們不僅僅是B端產品,還具有很強的C端屬性,所以不能作為反例來討論。
B端產品具有長研發周期的特性,所以在業務轉向B端的初期,不要想著憋大招,這時候要想的應該是如何提升銷售能力。因為這個階段銷售能力的重要性要遠遠大於產品能力,銷售團隊的建設會被很多初創公司所忽略。
大概的節奏是發展幾個客戶,大小不論,但是營收儘可能覆蓋項目成本,先考慮活下來。雖然產品投入也不能少,但是總體比例一定要向銷售端傾斜,只有讓產品走出去了,才能發現更多的可能。
四、避免淪為項目制產品,要有標準化產品能力
把控能力不好及資源較差的公司,很容易淪為項目制公司,能做成標準化產品的公司都是非常有決心,能抵抗誘惑的企業。
如果企業本身的業務模式就是為B端用戶定製產品,那可以忽略這個問題,如果你們是做平臺,那就一定要避免踩這個坑。項目制產品會導致公司的研發能力極度分散,無法聚焦解決真正的核心問題,這個相信做過外包產品的人都理解。
對公司來說,資源被抽走了,沒有人進行產品的迭代,產品路線的行進肯定會受影響;對員工來說,一直做項目制的產品,很難有反饋,會打擊團隊成員的積極性,加速核心員工的流失。
標準化產品的意義在於——所有資源都圍繞著公司的核心目標,減少銷售成本。
標準化產品確實無法解決所有的用戶需求,但是標準化產品應該要能解決大部分的用戶需求,這是一個抽絲剝繭的過程,需要產品團隊先提煉出大部分用戶的共性需求,然後再進行產品化。
走標準化產品的路子固然會損失眼前可見的定製化需求的訂單,但是對於長遠發展來說是有利的。如果公司當前的現狀是需要這些訂單來維持,又想有長遠發展,那產品設計時可以在共性化需求上下功夫,留有一定可擴展的空間。
五、小步快走沒有錯,但是要儘快找到主要方向
小步快跑,迅速驗證是初期未明確產品和業務方向的做法,也被證明是對的,但是也有很多公司是死在這上面的。
小步快跑需要注意頻率和驗證效果,東一榔頭西一鋤頭並不是真正的驗證,而是在浪費資源。
很多初創公司都是靠創始人來把握方向的,掌舵人如果對未來沒有清晰的認識,三天兩頭就有一個想法,還沒等驗證結果出來又換一個方向的做法,成功的概率極低。
在快速驗證時一定要設立驗證機制,比如數據指標等,需要產品、開發、運營等緊密配合,根據數據來判斷驗證的結果。
無論如何試錯,一定要在一條主線範圍內,不能脫離公司目標方向,這也是需要注意的。
沒有哪個創業者的成功經驗是可以完全複製的,業務的轉變本來就存在非常大的風險,人群的不同、市場的陌生更是讓創業路危機四伏。
作為走在這條路上的產品人,在借鑑經驗時,要有清晰的認識,善於把握自身的業務特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避免拿來主義。
#專欄作家#
前小米生態鏈企業產品經理,關注教育、智能硬體領域,和大家一起分享經驗,共同成長。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