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原烘焙坊之麵包篇
麵包,也寫作麵包,是一種用五穀(一般是麥類)磨粉製作並加熱而製成的食品。以小麥粉為主要原料,以酵母、雞蛋、油脂、果仁等為輔料,加水調製成麵團,經過發酵、整形、成形、焙烤、冷卻等過程加工而成的焙烤食品。麵包中熱量最高的是松質麵包,也叫做「丹麥麵包」。它的特點是要加入20%~30%的黃油或起酥油,能形成特殊的層狀結構,可以做成牛角麵包、葡萄乾麵包、巧克力酥包等。
起源
「埃及奴隸睡著了,發明了麵包」。
傳說公元前2600年左右,有一個為主人用水和上麵粉做餅的埃及奴隸,一天晚上,餅還沒有烤好他就睡著了,爐子也滅了。夜裡,生麵餅開始發酵,膨大了。等到這個奴隸一覺醒來時,生麵餅已經比昨晚大了一倍。他連忙把麵餅塞回爐子裡去,他想這樣就不會有人知道他活還沒幹完就大大咧咧睡著了。餅烤好了,它又松又軟。也許是生麵餅裡的麵粉、水或甜味劑(或許就是蜂蜜)暴露在空氣裡的野生酵母菌或細菌下,當它們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溫暖後,酵母菌生長並傳遍了整個麵餅。埃及人繼續用酵母菌實驗,成了世界上第一代職業麵包師。
定義
所謂麵包,就是以黑麥、小麥等糧食作物為基本原料,先磨成粉,再加入水、鹽、酵母等和面並製成麵團坯料,然後再以烘、烤、蒸、煎等方式加熱製成的食品。
通常,我們提到麵包,大都會想到歐美麵包或日式的夾餡麵包、甜麵包等。其實,世界上還有許多特殊種類的麵包。世界上廣泛使用的製作麵包的原料除了黑麥粉、小麥粉以外,還有蕎麥粉、糙米粉、玉米粉等。有些麵包經安琪酵母發酵,在烘烤過程中變得更加彭鬆柔軟;還有許多麵包恰恰相反,用不著發酵。儘管原料和製作工藝不盡相同,它們都被稱為麵包。
麵包又被稱為人造果實,品種繁多,各具風味。
慰原烘焙坊之麵包
為了給顧客提供更加優質的,更加多姿多彩的生活,近期,小編絞盡腦汁,總結了一套麵包課程。主要針對咱們內地人適合吃的麵包低油低糖,中國大陸的麵包他的起源也是有一個過程的,首先是日本人把西方國家的麵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研製出適合咱們亞洲人吃的麵包,然後日本侵華,佔領臺灣(有紀錄片),戰敗後,麵包就留了下來,最後臺灣人再結合咱們中國人的口味,發展到現在的臺灣花式小麵包(歐洲的一般都很龐大)。所以現在內地大部分的麵包基本源於臺灣,經過不懈發展更適合現代人的味蕾。這次課程總共有十款麵包。
如下:
1 白吐司(原味)
2 雜糧麵包
3 香蔥芝士條
4鳥巢麵包
5 鮪魚麵包(金槍魚)
6 夏威夷之戀
7 火腿蔥蔥蔥!
8 甜甜圈
9 匈牙利芝士(不辣)
10 臺式菠蘿包
以上總共十款價格有3種方案可供大家選擇:
10選3 598元
10選6 998元
整套課程 1688元
麵包是人類食品中營養素含量最完全的,原因是通常麵包所缺乏的營養素是脂肪,可是吃麵包的時候,常常都加上牛油或瑪琪琳。因為它的主成份是碳水化合物,所以人們喜歡與含有脂肪或蛋白質高的食物一起吃,經過烹調或烘焙後的麵粉蛋白質較容易消化,因其所產生的麵筋易和消化液接觸,所以麵包比其他食物都容易消化。小麥的蛋白質是所有穀類中最佳的,但它還是屬於第二級的蛋白質,因其在體內不能完全被利用,所以我們進餐時宜加入動物蛋白質一起吃。但製作過程中添加奶粉的麵包其營養價值就更為提高了。脂肪通常也很容易吸收,脂肪的消化率受其熔點的影響,小麥中脂肪的熔點是50℉,通常是液態的,故很容易消化,因小麥的脂肪大部集中於胚芽部,所以胚芽麵包比普通麵包更易消化。麵包的消化由口腔開始,唾液的消化是使澱粉轉變成為糊精和麥芽糖,轉變的量依麵包咀嚼的完全程度而定,所以新鮮麵包因水份含量多,在口腔內與唾液接觸少,故口腔內之消化程度也較少,但烤過的土司麵包或餅乾在口腔中消化的程度就比較完全,因為當咀嚼時,幹的食物促進唾液的分泌使唾液完全摻合。麵包在胃中停留約3. 5小時,直至其蛋白質性質改變。新鮮麵包在胃中會形成較粗的塊,不易被消化液浸透。在小腸中,麵包內的澱粉和蛋白質的消化才算完全,且吸收也在此進行。
麵包出爐後最好放上兩個鐘頭再吃,新鮮是好麵包基本的元素,剛出爐的麵包聞起來香,那是奶油的香味,麵包本身的風味要在完全冷卻後才能品嘗出來。
麵包中熱量最高的是松質麵包,也叫做「丹麥麵包」。它的特點是要加入20%~30%的黃油或起酥油,能形成特殊的層狀結構,常常做成牛角麵包、葡萄乾麵包、巧克力酥包等。它口感酥香柔軟,非常美味,但因為飽和脂肪和熱量實在太多,而且可能含有對心血管健康非常不利的「反式脂肪酸」。
提示:儘量少吃這樣的麵包,最好一周不超過一個。
授課地點:慰原烘焙坊
烘焙課堂地址:鄭東新區寶龍城市廣場B2215-2217(農業東路與天澤街交匯處,寶龍廣場B區5號門右轉上二樓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