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 Trans Med:益生菌療法有助於腫瘤免疫治療效果

2020-12-21 生物谷

2020年2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哥倫比亞大學工程學院的研究人員已經設計了一種「益生菌」療法,或許有望提高在腫瘤免疫治療的安全性,其中包括靶向PD-L1和CTLA-4的抗體療法。上述藥物通過細菌釋放,並且對腫瘤展開攻擊,從而促進免疫反應,最終導致腫瘤消退。

該研究今天發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上。

免疫檢查點療法,例如PD-L1和CTLA-4,徹底改變了癌症免疫治療的現狀,並且在部分癌症中取得了成功。然而,系統性地注射上述抗體可能會引發副作用,報告不良反應的患者比例很高。此外,儘管這些療法的組合性治療比單一療法更有效,但它們也會產生更加嚴重的毒性。對此,生物醫學工程助理教授Tal Danino領導的團隊旨在解決這些問題。

「我們想設計一種安全的益生菌載體,能夠在局部進行免疫檢查點療法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副作用,」文章作者,赫伯特·歐文綜合癌症中心和數據科學研究所的成員Tal Danino博士說道: 「我們還希望通過產生一系列免疫治療組合來擴大其多功能性,包括可以進一步引發抗腫瘤免疫反應的細胞因子,但是出於毒性的考慮難以系統性給藥。」

細菌癌症治療並不是一個新的想法,早在在1890年代,紐約市外科醫生William Coley證明,將活的鏈球菌注入癌症患者體內可達到縮小腫瘤體積的效果。儘管他的方法由於在同一時間發明的放射療法而未廣泛使用,但在部分癌症的治療中依然可見細菌治療的效果。例如,數十年來,醫生一直在使用結核病疫苗BCG來治療膀胱癌。

在最近的研究中,Danino實驗室開創了用於細菌療法的工程菌,開發了不同菌株亞型,治療方法和基因調控元件以達到有效釋放癌症藥物的目的。他們使用計算模型首先掃描了多個參數,以找到最佳的菌株亞型,達到最大程度上促進腫瘤內的藥物釋放的目的。最終,作者選擇了一種名為 「 SLIC」的轉基因大腸桿菌菌株。

Gurbatri說:「我們已經證明,經過改造的細菌在小鼠中生長至少兩周後,它們才能在小鼠體內發揮功能並定位在腫瘤內部,從而防止了菌株對健康組織的影響。」在小鼠模型中進行的測試進一步證明,與以前的菌株不同,SLIC在單次使用後即可達到清除腫瘤的效果,從而無需多次注射細菌。

該研究小組使用這種益生菌遞送系統在淋巴瘤和大腸癌的小鼠模型中釋放了阻斷PD-L1和CTLA-4的納米抗體。眾所周知,腫瘤會表達這些檢查點來阻止免疫系統(特別是T細胞)正常運行。阻斷PD-L1和CTLA-4的目的是消除「剎車信號」並使T細胞能夠攻擊癌症。與針對相同靶標的臨床相關抗體的直接比較顯示,益生菌療法更加有效,可在早期和晚期淋巴瘤小鼠模型中完全消退腫瘤並預防轉移形成。

利用該系統的多功能性,研究人員尋求治療更困難的癌症,例如結直腸癌,這些癌症對傳統免疫療法的反應較差。在這個附加模型中,他們將免疫檢查點納米抗體與細胞因子配對,以進一步刺激免疫系統。單劑量的這種益生菌混合物可導致腫瘤消退,而未觀察到副作用。(生物谷Bioon.com)

資訊出處:Designer probiotic treatment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原始出處:

C.R. Gurbatri el al.,

"Engineered probiotics for local tumor delivery of checkpoint blockade nanobodies,"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20). stm.sciencemag.org/lookup/doi/ … scitranslmed.aax0876

相關焦點

  • ...癌症免疫治療|腸道菌群|免疫治療|微生物群|益生菌|抑制劑|癌症...
    與具有不利微生物的患者相比,具有「有益」腸道微生物組的患者顯示出對免疫治療的增強響應。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腸道微生物群在癌症治療中的作用,特別是微生物群與癌症免疫檢查點的聯合效果被證實,腸道菌群可以顯著改善癌症的免疫治療的效果和患者的預後。
  •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癌症的十年|腫瘤治療|免疫治療|免疫檢查點|...
    使用免疫檢查點調節劑的免疫療法徹底改變了腫瘤學領域,遠遠超過了它們在某些病人身上的顯著療效。它在評估治療效果和毒性方面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對癌症患者有了更全面的視野。然而,十年前,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時代尚未來臨之時,實體腫瘤免疫療法其實處於一個較為嚴峻的狀態。當時免疫療法主要基於免疫細胞因子如:白細胞介素2或α-幹擾素,其效果不佳並且毒性很高。
  • 與低毒性藥物結合可治療某些癌症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模擬禁食的飲食聯合維生素C的組合療法延緩了多個結直腸癌小鼠模型的腫瘤進展。在某些小鼠體內,甚至導致疾病消退。 該研究通訊作者、USC長壽研究所主任Valter Longo教授說:「我們首次展示了一種完全無毒性的幹預措施是如何有效治療侵襲性癌症的。
  • 腫瘤對免疫治療反應「冷淡」?新抗體組合來「救場」
    點擊查看 近年來,免疫療法為癌症治療帶來了新希望。這些新療法會激活人體免疫系統破壞癌變組織。前兩代癌症免疫治療藥物主要由阻斷免疫檢查點的抗體組成,例如PD-1抑制劑。
  • 癌症免疫治療新力量,NK細胞療法新銳完成A輪融資
    2017年,美國FDA先後批准兩款嵌合抗原受體T(CAR-T)細胞療法,使得這一療法受到廣泛的關注。 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是人體內一種重要的免疫細胞,參與人體內的抗腫瘤、抗病毒感染和免疫調節等生理過程。
  • 富勒烯可作為光熱療法的光熱試劑治療腫瘤
    近年來,光熱療法(PTT)尤其是基於納米材料的PTT是一種很有前景的癌症腫瘤消融治療方式和技術。基於納米材料的PTT是一種新型的納米技術,利用納米材料的光熱轉換能力,將光能轉化為熱能來殺傷腫瘤細胞。
  • 腫瘤微環境與免疫治療耐藥的關係及應對
    TME複雜的動態抑制性變化及異質性特點是腫瘤免疫療效層次不齊的一個重要原因。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免疫治療的下一個突破點在於針對免疫逃逸的靶點,聯合配比不同治療模式,調製出腫瘤免疫的「雞尾酒」療法。再從基質中腫瘤新生血管網的冗雜造成的血供異常、低氧低pH等TME抑制狀態角度出發,將抗血管生成藥物與免疫治療聯合應用,也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
  • NK免疫療法,掀起新革命
    臨床研究發現NK細胞過繼免疫治療惡性腫瘤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對多種實體瘤和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均有一定效果。三NK細胞療法為抗癌抗腫瘤提供新選擇2017年8月,美國FDA批准歷史上第一款免疫細胞治療藥物。這一划時代的批文,正式揭開了免疫療法進入大規模臨床應用的序幕。免疫療法可以說開創了腫瘤治療新紀元。
  • 腫瘤突變負荷作為免疫治療生物標誌物的挑戰|腫瘤突變負荷|TMB|...
    儘管有些人可以獲得持久的完全緩解,但這些藥物作為單一療法的總有效率(RRs)依然很低(15%-20%)。對ICIs反應的差異性突出了識別預測性生物標誌物的必要性。免疫組織化學(IHC)檢測PD-L1表達是最直觀的預測生物標誌物之一。
  • 一文盤點腫瘤免疫治療及其相關標記物
    腫瘤免疫治療作為新的治療手段,改變了腫瘤的治療模式,逐步發展成為繼手術、化療、放療之後的第四種治療模式。 但免疫治療應答率有限,如何提高療效,減少免疫治療相關不良反應為研究的重點,亟需更加清晰的腫瘤免疫治療生物標誌物作為靶標或檢測及評價指標,以達到精準治療的目的。
  • 人類腫瘤藥物治療史上的三次革命——從化學治療到靶向治療、免疫...
    雖然科利毒素因受制於不良反應、療效等原因沒能發展到今天,但不可否認,科利的研究打開了腫瘤免疫治療的新篇章。經過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沉寂,20世紀50年代末期,澳大利亞免疫學家伯內特(Macfarlane Burnet)等人提出了「免疫監視理論」,該理論認為免疫系統具有完備的監視功能,能區分「自己」和「非己」,腫瘤中存在腫瘤抗原,能夠被淋巴細胞視為「非己」而清除,這為腫瘤免疫治療奠定了理論基礎。
  • 線粒體代謝:腫瘤治療靶點
    在化學療法、抗血管生成療法或靶向療法治療後,腫瘤細胞高度依賴線粒體代謝來維持生存和增殖,成為一個新興課題。抑制線粒體代謝可提高腫瘤細胞內氧水平,可以顯著改善放療對腫瘤細胞的殺傷力。在轉移性病變中也可見到這種依賴於氧化磷酸化的模式,但目前尚不清楚晚期腫瘤對線粒體代謝依賴性增加的機制。 線粒體代謝抑制劑也可以與減少葡萄糖代謝的療法聯合使用。
  • 新標記物有望預測 癌症免疫療法有效性
    抗癌療法面臨的問題是沒有一種藥物適合所有患者,大多數藥物對某些人效果很好,但對其他患有相同類型癌症的患者卻幾乎無作用。比如近年來,人們用稱為檢查點抑制劑(checkpoint inhibitors)的免疫療法藥物成功治療了一定比例的黑素瘤患者,該藥物通過消除妨礙人體自身免疫系統並阻止其攻擊癌症的內部「障礙」產生療效。不幸的是,對於某些患者,該藥物仍然無效。
  • 同期兩篇Cancer Cell:傅陽心/李國民揭示dMMR腫瘤免疫治療新機制
    MLH1基因從而促使核酸外切酶ExoI介導產生了胞質DNA,激活腫瘤細胞自身的cGAS-STING通路,增強了T細胞的腫瘤浸潤,從而有助於PD-1抗體的抗腫瘤效果;而受損的cGAS-STING通路會導致免疫治療的不響應。
  • 腸道菌群組成影響腎細胞癌患者腫瘤免疫治療的應答
    免疫檢查點阻斷療法(ICB)的發展,使腎細胞癌(RCC)的臨床預後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雖然如此,但治療響應的持續時間以及預測的改善仍舊沒有滿足醫療需求。雖然人們已經認識到抗生素(ATBs)會降低ICB在各種惡性腫瘤中的臨床活性,但對於不同的腸道非致病菌(共生菌)對ICB在腎細胞癌中的療效的直接影響卻知之甚少。
  • 王存玉院士團隊發現明星分子BMI1的獨特作用:腫瘤免疫功能
    基於PD1阻滯劑的聯合療法已被批准作為頭頸部鱗狀細胞癌(HNSCC)的一線治療。但是,反應率仍然相對較低,HNSCC患者最終會復發。靶向BMI1 + CSC與化學治療藥物順鉑協同抑制HNSCC的生長,從而表明聯合治療散發腫瘤和消除CSC可以達到更好的癌症治療效果。HNSCC是一種侵襲性惡性腫瘤,其5年生存率低且預後差,具有高度侵襲性並經常轉移至宮頸淋巴結。
  • Cancer Discov:新的藥物組合有助於克服對抗PD-1免疫治療的耐藥性
    2020年6月1日訊 /生物谷BIOON /——從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Jonsson綜合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解釋了基因擾亂如何導致腫瘤對免疫治療--PD-1抑制劑耐藥以及一種新的藥物組合如何幫助克服抗PD-1治療的耐藥性。
  • 腫瘤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相關皮膚病預防及處理方法
    近年來,腫瘤治療領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靶向、免疫治療的興起,使得腫瘤治療針對性更強、不良反應更少、治療效果更好。然而,隨著醫生及患者對生活質量需求的不斷提高以及新型抗腫瘤治療在臨床推廣應用,那些與傳統治療不同的不良反應開始浮出水面,也越來越受到臨床重視。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皮膚不良反應,這類不良反應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和進一步治療,如何識別和處理非常關鍵。下面我們一起來識別一下具有代表性的腫瘤靶向和免疫治療引起的常見皮膚病。
  • 尋找最適合結直腸癌治療效果的方案:免疫治療還是靶向治療?
    目前,全球對於結直腸癌常規的治療方式包括局部治療——如手術、放療或消融——或是系統治療,包括化療、免疫治療和靶向治療。那麼,美國醫生在治療結直腸癌上有哪些最新突破呢?免疫治療結直腸癌效果怎樣?2016年12月7日,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上報到了首例「微衛星穩定」(MSS)亞型的結直腸癌(CRC)四期患者,通過免疫及手術治療,成功獲得了「臨床無病」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