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生長 | 藝術?玩具?功能物?解讀公共藝術的多元新生

2021-02-19 襄陽華僑城

藝術?玩具?功能物?

這一切的疑問都來自於

作品《諸葛的風》

一把羽扇立於奇妙鎮

將會生發怎樣的奇妙體驗

對話藝術家易超

走進本次公共藝術節作品

《諸葛的風》背後的故事

何為諸葛的風?

它是物的風、在地的風、能夠被人聯想的風、聰明巧妙不被人詬病的風。

藝術家希望通過這種表達,讓受眾感受到諸葛的睿智,時刻保持冷靜,給大家帶來一種能夠感受到的幽默。

歷史上諸葛亮與襄陽淵源頗深,諸葛亮15歲時隨叔父依附劉表,從此便在隆中(今湖北省襄陽市)過上了躬耕隴畝的生活,歷時12年。如今在這片土地上,即將再起羽扇之風,重現諸葛故事。

Q:

用三個詞形容襄陽。

A:

北方、歷史感、慢生活

Q:

用一句話,形容初次走入公共藝術節現場的感覺。

A:

將自己丟到了一個沉浸的氛圍中。

Q:

創作營生活中讓您印象深刻的事情是什麼?

A:

邀請了專家講授襄陽歷史、大家一起探討各自的方案、輕鬆愉快的氛圍、一口乾掉的白酒、野外的房車。

Q:

哪個藝術風格對您的影響最為深刻?在您的作品中形成了怎樣的個人特色?

A :

就我個人而言,並沒有哪個藝術風格或者流派對我產生了指導意義,我希望能夠接受到更加多元的東西,現在還並不具體。

所謂個人特色可能是一種思維的習慣,會出現幾個關鍵詞:手感、材料、關係。

Q:

您覺得公共藝術是什麼?

A:

目前我們的公共藝術一直在發生變化,在疫情的時候現實公共空間失效了,所謂的公共似乎是虛擬的公共或者說是網際網路的公共,對於公共藝術我有個不成熟的比較:

一、網際網路1.0=公共藝術1.0

早期網際網路1.0時代早已經過去,它的表現是集中儲存與投遞或者說傳達,比如電子郵件。公共藝術1.0也是「儲存傳達」了內容。

二、網際網路2.0=公共藝術2.0

網際網路2.0的特點就是交互,比如日常生活中微信、微博、抖音等軟體。我們的公共藝術是否就是網際網路2.0影響下的藝術呢?

◎ 網際網路1.0、2.0、3.0比較

三、網際網路3.0=公共藝術3.0?

近幾年出現了網際網路3.0技術,我在網上看到知乎一位用戶回答網際網路1.0、2.0、3.0的區別,他打了一個比方,我覺得很有意思。

「小李在搜狐看新聞,小張在微博和罵蔡徐坤的人掐架,我通過瀏覽器,每小時看5個廣告,收穫0.3個BAT代幣,價值0.06刀。小李是Web 1.0用戶,小張是 Web 2.0用戶,而我,是Web 3.0參與者。」

我還了解到網際網路3.0是後端革命,前端不會有變化,互動與界面還是和以前一樣。

大膽設想一下公共藝術3.0,樣式、體驗等等都不會發生變化,但它的重點不是交互,不是傳達,因為這在1.0和2.0已經成立了,這些只是參與到公共藝術系統中的某一個節點,這些節點構成了公共藝術系統感知的整體。我也想通過這次推送與大家探討公共藝術3.0會成為什麼?

在被封鎖的日子裡,我也在考慮另一個問題,公共空間被強制地關閉後,我們的公共藝術如何實踐、如何建立有效性?

我試圖從公共空間也就是網際網路空間中去找到材料,並用電腦去創作作品,我認為這樣的有效性可能是材料的來源,我從網上購買了模型,而製作這些模型的人則成為了我這件公共藝術作品內容和素材的提供者,他們在網上發布了自己的勞動成果,我利用網際網路這一公共空間去使用它。

在後期,這些作品也許會放置在某個公共空間中,那麼作品的語義我想也不僅僅是圖像、樣式和材料,它從空間意義上發生了轉變,從網際網路的公共空間通過藝術家轉到了現實的公共空間中。

Q:

您本次參加2020襄陽華僑城公共藝術節的作品創作靈感來源於什麼?它和襄陽的關係是什麼?是怎樣和奇妙鎮結合的?

A:

首先,我不需要一個歷史感很重的東西,在襄陽也不需要再去重複地、嚴肅地解讀歷史。

背景上它與所在地襄陽發生關係;體驗上它是有趣好玩的,與奇妙鎮定位是統一的;在空間中,它也應該是合適的,放置在我們所定的點位上。

Q:

觀眾們會在怎樣的情景下與您的作品相遇?您希望帶給觀眾怎樣的感受?

A:

一切偶然的相遇都是奇妙的。我希望觀眾在緊張的時候感到放鬆,在放鬆的時候感到愉快,會心一笑。

Q:

公共藝術強調生態環保,這在你的作品上是怎樣體現的?也請介紹一下你的作品。

A:

生態環保可以從重複利用、一物多用來解讀。

《諸葛的風》,它既是藝術作品,也是一件玩具,或者是一個功能物。

◎ 《諸葛的風》示意圖

Q:

您怎樣理解「奇妙生長」?再過10年、20年,您會怎樣看待曾經留在奇妙鎮的藝術作品?

A:

我認為「奇妙生長」是有機的,跟隨時間、空間、人群共同生長。我希望留在奇妙鎮的作品不會過時!

Q:

您對公共藝術節未來的期待?

A:

如同孫振華老師所說,此次藝術節建立了一個公共藝術創作的機制,我期待這樣的機制是「生長」的。在機制之下能夠影響或者「限制」藝術家進行公共藝術的創作,創作出不同於工作室內的公共藝術作品。

城市不單單是一個堅硬的實體,歷史、文化、藝術等為其注入了柔軟的血肉,於是城市愈發的靈動與豐盈,以一種充滿生機的姿態奇妙生長。

材料:家具、房梁、枕木

尺寸:可變

藝術家自述:「我將一切有用物掏空。」

◎ 《決絕》作品實拍圖

材料:美元、千分之一秤、桌椅

尺寸:根據桌子大小調整

《不到一克》用了兩個千分之一的秤,去稱兩張美元的重量,其中一張被藝術家塗黑,影響了它的質量。同時,將兩個正在工作的秤放在一個擺著4把椅子的會議桌上,暗指5個席位的其中一位將被討論。

◎ 《黑色系列-不到一克》作品實拍圖

· · 《 黑色系列-精衛填海 

材料:A4紙、快遞盒子

尺寸:平米可變

原子筆在A4紙上「塑造」,使紙張受力而發生扭曲。用四周向上的彎曲來模擬出一片片波浪,將每一片「浪」放置在每一個盒子基座上(快遞盒)。從雕塑本體來說,它暗示了每一片空間、位置,乃至發生的時間。借用古典神話來給其命名,創作的行為和神話故事成為對應。

◎ 《黑色系列-不到一克》作品實拍圖

· · 《 確定的身體 》

材料:不鏽鋼

尺寸:200cm

身體的模糊感讓藝術家想要去確定和糾正它。身體被尺子限制,同時也是一種解放。

    

◎ 《確定的身體》及局部作品實拍圖

· · 《 目標靶 

材料:鏡子、電控設備、金屬房子

尺寸:根據臺面調整

有控制中心,目標是將正方形的玻璃慢慢敲碎,或者將它們的邊敲擊成圓。

◎ 《目標靶》及局部作品實拍圖

· · 《 公園計劃 》、《環形廢墟》(20萬小組)

材料:私人瓷盤、金屬網、結構膠、燈

2017年7月藝術家使用城鎮拆遷遺留的私人物件營造出一座可移動的「公園」。

四年時間裡「公園」遊轉過四座城市(北京、南京、重慶、杭州)。在反覆呈現過程中,從私人到公共,再到私人,藝術家發現公共與私人之間存在某種變換規律,它們含混不清,甚至能夠互相轉變。

而去到深圳,藝術家決定對公園計劃繼續「拆遷」——去裝修一個客廳。客廳是私人社交之處,是公共區域到私人區域的過渡和緩衝地帶。客廳的鮮明特徵是吊頂,使用「公園計劃」的瓷盤,製作一件所謂「簡歐風格」的吊頂,安裝在美術館的天花板。

◎ 《公園計劃》作品實拍圖

◎ 《環形廢墟》作品實拍圖

#PUBLIC ART#

萬物一刻不停地發生著變化,每個人都是變化之中的參與者。公共藝術在襄陽華僑城自由生長,不斷探索與歷史文化的有機結合,釋放藝術多元與未知的魅力。

2020首屆襄陽華僑城公共藝術節跨越了時間與空間,但奇妙生長從沒有停止,每一件公共藝術作品都在這裡孕育沉澱,蓄勢待發,讓城市未來充滿想像。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私信刪除。

相關焦點

  • 回顧2020|華僑城北方集團長期公共藝術計劃:讓公共藝術與城市一同...
    城市與藝術,共生共息,培育城市藝術靈魂,讓公共藝術與城市一同生長。未來將打造成具有實驗性、在地性和移動性,並且能夠持續生長的公共藝術項目。OCAT研究中心"2020研究型展覽策展方案入圍展"2020.09.12—12.06,"2020研究型展覽:策展方案入圍展"在OCAT研究中心開幕。
  • 關於藝術和公共藝術的價值
    不管商品對象,還是藝術對象,其價值只有在尋找到承擔者(這個價值承擔者對商品來說就是物的形態,對於藝術來說就是藝術形式)以後,才能成為被社會承認的獨立對象。形式正是區分價值的社會內容。沒有了形式,價值就無法進入到社會中去。 對於藝術來說,它是內容選擇形式的,這個形式必須是相對完整的。藝術進入到社會中,社會首先選擇的並不是它的內容,而是它的形式。
  • 公共藝術除了「大」還有什麼用?
    其實公共藝術在美化城市空間的同時,也兼具解決社會問題的職責。今天,時尚芭莎藝術與你聊聊如何欣賞公共藝術以及它們到底有何社會功能。上世紀60年代後,由於科技的急速發展,歐美社會逐漸步入新一輪的工業浪潮,傳統社會的統一性和整體性徹底瓦解,充斥著多元價值準則的新社會直接促成後現代主義文化的產生。後現代主義給西方藝術帶來了轉折性變化——它抵制現代主義藝術中的精英主義,反對高雅與通俗之間的區別,提倡生活化和平民化的藝術表達,呼籲關注大眾日常生活的藝術作品,從而孕育了現代意義上的公共藝術。
  • 智識城市——2020深圳灣公共藝術季開幕
    11月21日,由中共深圳市南山區委宣傳部、深圳市南山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由徐裡任總顧問,李象群任總策劃,張子康任策展人的「智識城市」2020深圳灣公共藝術季在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室內)和深圳人才公園(室外)同時開幕。其中室內展期至12月13日,室外展期至2021年2月28日。
  • 【元禾大千新作】用藝術的語言解讀家的溫度,詮釋新未來主義下的奢尚生活!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成都這座城市吸引了來自全世界的潮流玩家,而新希望D-ONE則為城市新貴而生,不僅佔據城芯CBD,眾覽都市的同時,透過城市霓虹的有序光跡之餘,感受來自城市向上生長的脈動。元禾大千以成都的城市文化為創意原點,用藝術的語言解讀家的溫度和經典,結合空間美學與多元思考,碰撞出只屬於都市新貴的符號,詮釋新未來主義下的奢尚生活。
  • 藝術的展覽和展覽的藝術——當代藝術展覽的發展和功能
    由於展覽能夠融合不同主題與地域的藝術並且突出「最好的藝術」,從十九世紀前二十年開始的沙龍再到其後的大型博覽會的發展使它的功能擴展出去,展覽逐漸成為藝術項目、藝術批評和視覺感官產生的知識結構進行發展和推進的重要前提,在這一過程中展覽能夠表達和生產審美意識。
  • 一場公共藝術的「海灘盛宴」——Sculpture by the Sea
    其獨到之處在於突破了美術館的固定模式,將展覽放置於大自然中,成為公共藝術展示的場所。我希望建立一個大型的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活動,通過社群精神、生活本身的樂趣,讓人們更加享受生活。同時,我也希望為藝術家們提供實現其藝術理想的機會,讓他們得以在非比尋常的景觀中舉辦展覽。
  • 全球海島會所設計典範×ORGANIC社區公共藝術實踐
    Art(「Community/社區」的概念在英文中強調以共同價值集合起來的人群),掀起來中國藝術介入社區公共藝術的實踐大思潮。一個城市/社區需要自己的身份識別而這種身份識別只能通過文化藝術方式來實現——貝聿銘只是,遺憾的是,在中國,藝術介入城市公共藝術實踐普及性至今依然火候不力,社區公共藝術更加只是「少數理想企業」的行動力。
  • 張尕|「生長」2019國際生物藝術大展
    導言:「雅昌月度策展人影響力榜單」是雅昌藝術網從媒體角度對當代藝術領域的策展與展覽呈現進行全面搜集、記錄與跟蹤,從專業角度解讀「策展人」每月所策劃的展覽在學術性、策劃執行、公眾認知及影響力、國際化推廣、盈利能力等方面的能力與創新。
  • 美樂童年亮相CTE中國玩具展,展現豐富多樣的玩具藝術表現形式
    關於兒童玩具品牌,美樂童年就是一個兒童美學玩具和美學教育的優質品牌,隸屬於寧波咕咚創意科技有限公司,產品內容涵蓋人文、社會、科學等多種領域。第十九屆CTE中國玩具展將於2020年10月21-23日,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隆重開展。寧波咕咚創意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美樂童年,將在本屆展會展示品牌新品並與到場觀眾進行近距離交流洽談,展現自身品牌研發的主題產品,並展現豐富的藝術表現形式。
  • 好的公共藝術,是發現問題、回答問題
    現在一提到公共藝術,大家普遍覺得這是個很「高大上」的概念。從全球視野來看,歷史上的人們是如何理解公共藝術的?王中:理解公共藝術有兩條大的線索。第一是從藝術本體的發展來看。古典主義時期,藝術是為宮廷貴族服務的。後來,藝術才逐漸降低了「飛行高度」,走向大眾,影響更多人。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藝術家開始把「公共」的概念作為一種對象,針對「公共」提出或回答問題。
  • MOON計劃一種參與式公共藝術探索
    能否作為公共教育的媒介?能否作為對某些公共知識的討論?能否參與建構社區文化甚至是參與到改善社區公共關係當中?我想這正是公共藝術和「個人藝術」的區別。公共藝術除了主張關注當下具體的社會議題,還應該強調公眾的參與,如果藝術館成為妨礙公眾參與的場景需求,公共藝術就應該走出藝術館,拋棄藝術館,到廣場上、到鄉村裡、到田野上、到廢墟裡。公眾的參與才能讓公共藝術名符其實。
  • 霸都,當代藝術如何介入城市公共空間,我們邀請四位青年藝術家開始了一次實踐
    而空間本身卻極為可能為平庸的生活帶來真實的「小確幸」,藝術在有限的空間中進行創造性的發揮,讓藝術、城市空間以及人際關係,三者得以更高效、更巧妙地和諧共振,形成一種可解讀的默契關係。基於這樣的初心,我們試圖在合肥嘗試一次藝術介入社會公共空間的實踐,「藝術創生」計劃就這樣誕生。這是一次藝術設計的介入實踐,要與合肥這座城市共同生長。
  • 活動‖主題展覽+文化市集+音樂表演+藝術互動,武夷路上好精彩!
    漸漸復甦的城市和生活告訴我們最艱難的時候已經過去,萬物新生ing!精神新生,重振信心,恢復生活,再出發!四周四主題主題文化生活展!四個周末不同主題市集!有趣互動、工作坊、演出活動周周換不停!
  • 北京CBD成立公共文化發展專家委員會 第二屆CBD藝術季開啟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14日訊(記者李冬陽)12月11日下午,北京CBD公共文化發展專家委員會成立儀式暨CBD公共文化發展圓桌會在正大中心舉辦。第二屆CBD藝術季也同時拉開序幕。
  • 裝置藝術×生活丨藝知物當代藝術空間
    「藝知物」是一座線上虛擬藝術衍生、交流社區,以「生活美學創造者」結合藝術和生活器物,圍繞90後年輕人的興趣社區之路,發展成為國內年輕人專屬的生活社區。線下「藝知物當代藝術空間」,位於北京市宋莊藝術區,專注於推動中國年輕藝術力量的發展,為年輕藝術家的培養貢獻力量。
  • 專訪Michael Lau|「所有藝術都是玩具,所有玩具也都是藝術」
    Michael Lau 稱號都是別人給的,得到這份尊重自然也是高興,但我還是更在意專注在我的作品上,去宣揚我近些年一直所講的「所有藝術都是玩具,所有玩具都是藝術」的概念上,正如我 2013 年在首爾舉行的展覽,開拓 ARTOY(ART-TOY
  • 多元的藝術表現,瞿子竣的藝術創作
    來源:【北國網】藝術家瞿子竣的作品表現是多元的,需要與其身臨各種環境中方能體會到他的作品語言的獨特與魅力,許多藝術家會用固定的某種形式或手法或者是某個母題作為創作手段,但對於瞿子竣來說,他的藝術創作跨界於當代藝術、潮流藝術、商業藝術、空間藝術、繪本、創意美學等諸多領域,他的創作是豐富的
  • 【活動】廈門「海上共明月」公共藝術節正式開幕——讓你度過不一樣的國慶節,「公共藝術論壇、展覽、藝外之趣 肆意派對」等你來
    公共藝術作為城市文化最重要、最直觀和顯現的載體,在未來城市建設中,起著重要的價值作用。在當今城市發展中,圍繞經濟為核心轉向文化為核心正在成為全球新的趨勢。探討公共藝術如何促進城市文化生長和培育創新能力。
  • 郝青松:假藝術公共領域的偽自由狀態
    當代藝術的豔俗風格再現了世俗時代的圖景,一種以資本為邏輯的主義控制了藝術的生長。當代藝術的成功學因此帶有了資本的原罪,誰都無法否認它背後的資本力量的推動。在精神與物質的二元分立範疇中,藝術自然是劃入精神類別的,然而物性依然是藝術與現實生活連接的必要通道。因此在一個消費社會裡,資本加入藝術的構成不可迴避,甚至資本已經當然地成為了當代藝術的特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