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玩具?功能物?
這一切的疑問都來自於
作品《諸葛的風》
一把羽扇立於奇妙鎮
將會生發怎樣的奇妙體驗
對話藝術家易超
走進本次公共藝術節作品
《諸葛的風》背後的故事
何為諸葛的風?
它是物的風、在地的風、能夠被人聯想的風、聰明巧妙不被人詬病的風。
藝術家希望通過這種表達,讓受眾感受到諸葛的睿智,時刻保持冷靜,給大家帶來一種能夠感受到的幽默。
歷史上諸葛亮與襄陽淵源頗深,諸葛亮15歲時隨叔父依附劉表,從此便在隆中(今湖北省襄陽市)過上了躬耕隴畝的生活,歷時12年。如今在這片土地上,即將再起羽扇之風,重現諸葛故事。
Q:
用三個詞形容襄陽。
A:
北方、歷史感、慢生活
Q:
用一句話,形容初次走入公共藝術節現場的感覺。
A:
將自己丟到了一個沉浸的氛圍中。
Q:
創作營生活中讓您印象深刻的事情是什麼?
A:
邀請了專家講授襄陽歷史、大家一起探討各自的方案、輕鬆愉快的氛圍、一口乾掉的白酒、野外的房車。
Q:
哪個藝術風格對您的影響最為深刻?在您的作品中形成了怎樣的個人特色?
A :
就我個人而言,並沒有哪個藝術風格或者流派對我產生了指導意義,我希望能夠接受到更加多元的東西,現在還並不具體。
所謂個人特色可能是一種思維的習慣,會出現幾個關鍵詞:手感、材料、關係。
Q:
您覺得公共藝術是什麼?
A:
目前我們的公共藝術一直在發生變化,在疫情的時候現實公共空間失效了,所謂的公共似乎是虛擬的公共或者說是網際網路的公共,對於公共藝術我有個不成熟的比較:
一、網際網路1.0=公共藝術1.0
早期網際網路1.0時代早已經過去,它的表現是集中儲存與投遞或者說傳達,比如電子郵件。公共藝術1.0也是「儲存傳達」了內容。
二、網際網路2.0=公共藝術2.0
網際網路2.0的特點就是交互,比如日常生活中微信、微博、抖音等軟體。我們的公共藝術是否就是網際網路2.0影響下的藝術呢?
◎ 網際網路1.0、2.0、3.0比較
三、網際網路3.0=公共藝術3.0?
近幾年出現了網際網路3.0技術,我在網上看到知乎一位用戶回答網際網路1.0、2.0、3.0的區別,他打了一個比方,我覺得很有意思。
「小李在搜狐看新聞,小張在微博和罵蔡徐坤的人掐架,我通過瀏覽器,每小時看5個廣告,收穫0.3個BAT代幣,價值0.06刀。小李是Web 1.0用戶,小張是 Web 2.0用戶,而我,是Web 3.0參與者。」
我還了解到網際網路3.0是後端革命,前端不會有變化,互動與界面還是和以前一樣。
大膽設想一下公共藝術3.0,樣式、體驗等等都不會發生變化,但它的重點不是交互,不是傳達,因為這在1.0和2.0已經成立了,這些只是參與到公共藝術系統中的某一個節點,這些節點構成了公共藝術系統感知的整體。我也想通過這次推送與大家探討公共藝術3.0會成為什麼?
在被封鎖的日子裡,我也在考慮另一個問題,公共空間被強制地關閉後,我們的公共藝術如何實踐、如何建立有效性?
我試圖從公共空間也就是網際網路空間中去找到材料,並用電腦去創作作品,我認為這樣的有效性可能是材料的來源,我從網上購買了模型,而製作這些模型的人則成為了我這件公共藝術作品內容和素材的提供者,他們在網上發布了自己的勞動成果,我利用網際網路這一公共空間去使用它。
在後期,這些作品也許會放置在某個公共空間中,那麼作品的語義我想也不僅僅是圖像、樣式和材料,它從空間意義上發生了轉變,從網際網路的公共空間通過藝術家轉到了現實的公共空間中。
Q:
您本次參加2020襄陽華僑城公共藝術節的作品創作靈感來源於什麼?它和襄陽的關係是什麼?是怎樣和奇妙鎮結合的?
A:
首先,我不需要一個歷史感很重的東西,在襄陽也不需要再去重複地、嚴肅地解讀歷史。
背景上它與所在地襄陽發生關係;體驗上它是有趣好玩的,與奇妙鎮定位是統一的;在空間中,它也應該是合適的,放置在我們所定的點位上。
Q:
觀眾們會在怎樣的情景下與您的作品相遇?您希望帶給觀眾怎樣的感受?
A:
一切偶然的相遇都是奇妙的。我希望觀眾在緊張的時候感到放鬆,在放鬆的時候感到愉快,會心一笑。
Q:
公共藝術強調生態環保,這在你的作品上是怎樣體現的?也請介紹一下你的作品。
A:
生態環保可以從重複利用、一物多用來解讀。
《諸葛的風》,它既是藝術作品,也是一件玩具,或者是一個功能物。
◎ 《諸葛的風》示意圖
Q:
您怎樣理解「奇妙生長」?再過10年、20年,您會怎樣看待曾經留在奇妙鎮的藝術作品?
A:
我認為「奇妙生長」是有機的,跟隨時間、空間、人群共同生長。我希望留在奇妙鎮的作品不會過時!
Q:
您對公共藝術節未來的期待?
A:
如同孫振華老師所說,此次藝術節建立了一個公共藝術創作的機制,我期待這樣的機制是「生長」的。在機制之下能夠影響或者「限制」藝術家進行公共藝術的創作,創作出不同於工作室內的公共藝術作品。
城市不單單是一個堅硬的實體,歷史、文化、藝術等為其注入了柔軟的血肉,於是城市愈發的靈動與豐盈,以一種充滿生機的姿態奇妙生長。
材料:家具、房梁、枕木
尺寸:可變
藝術家自述:「我將一切有用物掏空。」
◎ 《決絕》作品實拍圖
材料:美元、千分之一秤、桌椅
尺寸:根據桌子大小調整
《不到一克》用了兩個千分之一的秤,去稱兩張美元的重量,其中一張被藝術家塗黑,影響了它的質量。同時,將兩個正在工作的秤放在一個擺著4把椅子的會議桌上,暗指5個席位的其中一位將被討論。
◎ 《黑色系列-不到一克》作品實拍圖
· · 《 黑色系列-精衛填海 》
材料:A4紙、快遞盒子
尺寸:平米可變
原子筆在A4紙上「塑造」,使紙張受力而發生扭曲。用四周向上的彎曲來模擬出一片片波浪,將每一片「浪」放置在每一個盒子基座上(快遞盒)。從雕塑本體來說,它暗示了每一片空間、位置,乃至發生的時間。借用古典神話來給其命名,創作的行為和神話故事成為對應。
◎ 《黑色系列-不到一克》作品實拍圖
· · 《 確定的身體 》
材料:不鏽鋼
尺寸:200cm
身體的模糊感讓藝術家想要去確定和糾正它。身體被尺子限制,同時也是一種解放。
◎ 《確定的身體》及局部作品實拍圖
· · 《 目標靶 》
材料:鏡子、電控設備、金屬房子
尺寸:根據臺面調整
有控制中心,目標是將正方形的玻璃慢慢敲碎,或者將它們的邊敲擊成圓。
◎ 《目標靶》及局部作品實拍圖
· · 《 公園計劃 》、《環形廢墟》(20萬小組)
材料:私人瓷盤、金屬網、結構膠、燈
2017年7月藝術家使用城鎮拆遷遺留的私人物件營造出一座可移動的「公園」。
四年時間裡「公園」遊轉過四座城市(北京、南京、重慶、杭州)。在反覆呈現過程中,從私人到公共,再到私人,藝術家發現公共與私人之間存在某種變換規律,它們含混不清,甚至能夠互相轉變。
而去到深圳,藝術家決定對公園計劃繼續「拆遷」——去裝修一個客廳。客廳是私人社交之處,是公共區域到私人區域的過渡和緩衝地帶。客廳的鮮明特徵是吊頂,使用「公園計劃」的瓷盤,製作一件所謂「簡歐風格」的吊頂,安裝在美術館的天花板。
◎ 《公園計劃》作品實拍圖
◎ 《環形廢墟》作品實拍圖
#PUBLIC ART#
—
萬物一刻不停地發生著變化,每個人都是變化之中的參與者。公共藝術在襄陽華僑城自由生長,不斷探索與歷史文化的有機結合,釋放藝術多元與未知的魅力。2020首屆襄陽華僑城公共藝術節跨越了時間與空間,但奇妙生長從沒有停止,每一件公共藝術作品都在這裡孕育沉澱,蓄勢待發,讓城市未來充滿想像。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私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