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N計劃一種參與式公共藝術探索

2021-02-28 MOON計劃



參與式藝術


我喜歡德國藝術家博伊斯的名言:「人人都是藝術家」。但很多人覺得有點誇大離譜,還有很多人在為搞清楚到底什麼是藝術而頭疼,更別提什麼藝術家了。所以我把博伊斯的話改成「人人都是創作者」,或者更周全一點的說法——「在機器生產替代人類勞力的未來,全體人類都在自由創作中尋找價值實現」,這樣的話,認同的人應該會多一些吧?

藝術創作作為自我實現,這樣說可能還是太抽象了,其實我們也可以用功能性視角來打量藝術,也就是靠評估某個藝術項目、某件藝術作品、某場藝術策展是否達成了預期目標來評判藝術創作的價值。很多時候,這種目標往往很容易指向自我探索、主體認知、情感抒發等個體微觀命題,或者老生常談地指向探尋真理、宗教信仰、感慨人生等宏觀命題,藝術能否作為對具體的社會公共議題的反應?能否作為公共教育的媒介?能否作為對某些公共知識的討論?能否參與建構社區文化甚至是參與到改善社區公共關係當中?我想這正是公共藝術和「個人藝術」的區別。

公共藝術除了主張關注當下具體的社會議題,還應該強調公眾的參與,如果藝術館成為妨礙公眾參與的場景需求,公共藝術就應該走出藝術館,拋棄藝術館,到廣場上、到鄉村裡、到田野上、到廢墟裡。公眾的參與才能讓公共藝術名符其實。




藝術介入社區


德國社會學家F.滕尼斯於1881年首先使用「社區」一詞,當時是指由具有共同的習俗和價值觀念的同質人口組成,關係密切的團體或者共同體。20世紀30年代我國社會學家費孝通把英語「community」翻譯成社區,從此漢語裡有了這個詞語。

英文中向來被譯為「社區」的Community一詞也是「生命共同體」的意涵。其實,社區的本質不局限於空間或建築單位,而是一種社會性的共同體。過去被忽略的「社區」觀念,也就是凝聚共同體意識的問題。

藝術應該介入公共空間或者公共文化。在此基礎上,藝術應該更廣泛地參與到社區生活、私人空間乃至社會議題等領域。以藝術作為溝通媒介促使居民參與互動,共築社群的文化認同,發揮凝聚群眾生活意識與共同體意識的效能,是藝術介入社區的核心目標。

Moon 公共藝術計劃的操作強調地化的田野調研和公眾參與,用發問與質尋的方式開始進入當下城市、鄉村社區問題的討論。面對當下公共社區的現狀,試圖通過改善都市公共空間和公民關係,通過參與式藝術的方式,以藝術連結、記憶激活、人文參與等方法,來探索和建構屬於當下公共社區的生活、社群和文化。




藝術連結——藝術如何與社區場域、居民的日常生活及情感產生有效連結?


碧山計劃

碧山村是徽州地區的一個古老鄉村,這一地區保留有很多徽州古老建築和傳統手工藝。2011年由策展人左靖和歐寧等共同發起。碧山計劃脫胎於臺灣的鄉建活動,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建構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社會文化理念,將古老的徽州文化傳統以現代人的方式重新梳理與呈現。其中首屆「碧山豐年祭」在黃山黟縣碧山村舉行,藝術節包括豐年祭儀式、主體展覽、徽州歷史文化展覽、手工藝市集、調研項目展示、早期農村電影放映、當代農村紀錄片放映、學術研討會、文學活動、新民謠音樂會、徽州戲曲匯演的等十個部分。碧山豐年祭具有中國大地藝術節的開創性意義。項目目前以碧山供銷社為平臺,不斷有小型展覽展出,仍然保持了在地性創作的特色。


以藝術為溝通媒介,共建社區的文化認同

MOON計劃在西什庫藝術季開幕事件的作品MOON X趁月光正好大家都來曬衣服吧,北京老城區居住空間有限,因此社區居民時常不得已把衣服晾曬在屋外街道,這一度成為居民和居委會的矛盾點。西什庫社區工作者幫助居民統一照料晾曬衣服的服務意識,最終化解了矛盾。此處作品所呈現的參與式公共藝術現場的靈感,正是來源於居民間的這段真實的社區故事。藝術家將社區居民的日常行為以超日常的儀式感再現,試圖肯定『只要人與人充分溝通、相互幫助就能讓原本冰冷的城市社區轉變為溫暖部落』的想像。



記憶激活——藝術介入如何重振社區精神,激發當地活力?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日本的產業轉型以及都市文化的興起,越後妻有人口老齡化、外遷等問題日益凸顯,導致大量民宅、校舍被空置,耕地日益荒蕪。在經歷了上世紀90年代泡沫經濟的崩盤之後,日本國民經濟持續低迷,地方價值的重建和鄉村的振興成了日本社會不得不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出生於新潟縣的日本策展人北川富朗決定用藝術來拯救鄉村。2000年,三年一度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Echigo-Tsumari Art Field)應運而生。藝術節試圖通過藝術的介入來修復人與土地的依存關係,鼓勵藝術家進入社區,融合當地環境,創作與在地生態及社區共生的藝術作品。農田、山巒、森林、沙川、梯田、空屋、舊校,這些日益被人遺忘的私人與公共空間在這裡孕生出了新的藝術展示舞臺,逐漸成為推動整個越後妻有地區經濟、文化發展振興的關鍵性力量,激活了曾經的日本「死角」——越後妻有。




保護和利用社區文化遺存,塑造社區意識

MOON計劃在地藝術展在安徽橋頭集龍泉小學的此次展覽的作品命名為MOON X 穿過安徽田野的風。藝術家在牆上寫下第一首詩,隨後邀請安徽籍詩人朋友新木寫下關於故鄉的詩。在藝術家的啟發下,三個孩子畫了四幅畫,寫了三首詩,也全部在由教室改造而來的藝術空間裡展示。空間延續「流動藝術工作室計劃」的參與式藝術共創(Participatory Art)的理念,除了邀請的詩人在牆上創作詩句,所有的村民、鎮政府工作人員、遊客也都可以寫下關於安徽的詩句。用公共藝術激活城市和鄉村的廢棄空間,將閒置的商鋪、醫院、學校、村舍,轉變為社區居民接觸藝術、增進交流的公共空間。




人文參與——藝術在社區場域應該產生怎樣的回應?


臺北寶藏巖

位於臺北公館水岸旁的寶藏巖聚落,建築依山傍水而建,蜿蜒錯落且複雜。為臺北多元文化的縮影,以其特有方式發展出獨一無二的聚落文化。然而,1980年7月,寶藏巖被臺北市政府從水源保護地正式劃入臨水區的297號都市計畫公園,全區面臨被拆遷的處境;1999年,龍應臺在擔任臺北市文化局局長時,以貧窮藝術村的概念,作為寶藏巖未來的營運方向發展,確立了日後設立藝術村的走向; 2004年,寶藏巖正式被登錄為歷史聚落,以聚落活化的形態保存下來;2010年10月2日「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正式進駐營運,結合在地資源,建構藝、居共生的平臺,以「共生」為概念,創造出生態、藝術、社區的對話場域。



讓本地居民和有識之士充分參與社區生活藝術營造

北京老城區內的大柵欄,人口密度高,公共設施不完善,區域風貌不斷惡化,產業結構筮待調整。2011年啟動北京大柵欄更新計劃,制定了「區域系統考慮、微循環有機更新」的整體策略,進行更加靈活、更具彈性的節點和網絡式軟性規劃,視大柵欄為互相關聯的社會、歷史、文化與城市空間脈絡。通過節點簇式改造,產生網絡化觸發效應,同時每年與北京設計周合作,通過邀請、徵集建築師、設計師、藝術家、在地居民及商家的方式,嘗試解決社區內的公眾難題,通過示範激活給大柵欄及內部社區帶來直接積極的改變,推進本能居民及商家參與地區共建。實現「在地居民商家合作共建、社會資源共同參與」的主動改造,將大柵欄建設成為新老居民、傳統與新興業態相互混合、不斷更新、合和共生的社區,復興大柵欄本該有的繁榮景象。




啟發與探索

城市、鄉村的問題一直以來都是錯綜複雜的,Moon 計劃的核心目的是探索一種替代性的社區再生模型,通過藝術介入的方式,從此時此地的觀察出發,關注當下現實。希望在社區營造、自主更新、鄉村再造等的領域中,讓本土記憶、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全球化背景下保留在地性和多元性的種子。





閱讀原文 吉木作品集


相關焦點

  • 回顧2020|華僑城北方集團長期公共藝術計劃:讓公共藝術與城市一同...
    作為華僑城北方集團與華僑城當代藝術中心(OCAT)合作的一項綜合性和持續性藝術計劃,2020年,"華僑城北方集團長期公共藝術計劃"以華僑城北方集團落子的十個城市為核心,布局的十七個項目為載體,依據北方城鎮不同的分布特點和文化屬性,甄選具有時代性和話題性的藝術作品,結合中國當代藝術史重要課題,構建起藝術和城市的特有關聯。
  • 摘顆月亮做情人 裝置藝術家的 Private Moon
    From moon 計劃From moon 計劃MOON 計劃靈感來源於荷蘭藝術家 Florentijn Hofman 的那只在公園、大海裡遊了幾個月的大黃鴨,希望這隻圓潤的胖月亮也能夠撫慰城市裡疲倦的人類。
  • RED·MOON高質藝術衍生品商店
    小moon經歷千辛萬苦,自己設計、全程跟單,此次共推出四款超精緻手工布包,其中三款是攜手藝術家廖國核合作款,其中更是有「燒女巫」限量款為雙面款,兩面皆可背,以及RED·MOON特別款,只為熱愛RED·MOON的你。包包由超厚柔光緞面絲與米色亞麻布結合縫製,完美演繹時尚與藝術之間的交織碰撞。掃二維碼進店
  • 奇妙生長 | 藝術?玩具?功能物?解讀公共藝術的多元新生
    A :就我個人而言,並沒有哪個藝術風格或者流派對我產生了指導意義,我希望能夠接受到更加多元的東西,現在還並不具體。所謂個人特色可能是一種思維的習慣,會出現幾個關鍵詞:手感、材料、關係。Q:您覺得公共藝術是什麼?
  • 當下與未來的交織丨公共藝術何為?
    網際網路的普及和物聯網的產生,衍化而出的社交網絡、人工智慧、虛擬實境等新技術手段,大大拓展了公共的維度和藝術創作的可能性。所以「公共藝術」在當下已經不局限在一個具體的坐標或空間,而是成為一種作品本身與環境、文化心理融合的一種價值表達。多位藝術家結合美術館的公共空間的特點,為本次展覽創作了全新的作品。
  • moonmoon-2017 Spring-Summer-plan Feb
    moonmoon2017 Spring-Summer plan Feb-Valentine's Daymoonmoon
  • 關於藝術和公共藝術的價值
    藝術作為一種供給,也不例外是由需求決定的。藝術之所以出現,是因為社會需要。藝術屬於精神產品,與物質產品既有相同,也有不同。精神產品的自然形式就是為社會而生產。雖然也曾經存在過自娛自樂,但是那時候還不能稱為藝術。
  • 英國藝術機構呼籲:設立公共藝術項目,助力渡過難關
    針對畫廊、博物館因疫情而停止運營及眾多藝術家們面臨的困境,英國一些文化藝術機構呼籲政府設立一項耗資數百萬英鎊的公共藝術項目,以幫助並支持新一代的藝術家渡過這一巨大的難關並持續成長。這些在艱難之中的明智之舉,促使羅斯福做出了美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國家藝術贊助制度,為公共藝術盛期到來鋪墊了深厚基礎,這些計劃創作的逾1.5萬多件作品中就包括為美國各種政府建築創作了1100 多幅壁畫與300件雕塑,為美國的公共藝術留下了大量寶貴財富。
  • 公共藝術除了「大」還有什麼用?
    其實公共藝術在美化城市空間的同時,也兼具解決社會問題的職責。今天,時尚芭莎藝術與你聊聊如何欣賞公共藝術以及它們到底有何社會功能。公共藝術在當今世界各國、各地區還沒有統一確切的定義,其英文「Public Art」源於法語「Publicite」,意為公開、宣傳。因此相對嚴謹地說,公共藝術是一種用藝術語言促進公眾之間開放性對話,從而解決公共問題的創作方式。
  • 好的公共藝術,是發現問題、回答問題
    現在一提到公共藝術,大家普遍覺得這是個很「高大上」的概念。從全球視野來看,歷史上的人們是如何理解公共藝術的?王中:理解公共藝術有兩條大的線索。第一是從藝術本體的發展來看。古典主義時期,藝術是為宮廷貴族服務的。後來,藝術才逐漸降低了「飛行高度」,走向大眾,影響更多人。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藝術家開始把「公共」的概念作為一種對象,針對「公共」提出或回答問題。
  • 工科出身的藝術家,會如何創作公共藝術?
    《Over the Rainbow》2017 年在第 14 屆裡昂雙年展展出現場儘管也在室內空間創作作品,如今他們更傾向於公共藝術。大概從 3 年前開始,他們便逐步調整了創作重心,把更多的時間和資源偏向公共藝術。
  • 鳳凰藝術 預熱 | 「海上共明月」公共藝術節邀你走近當代中國語境下的公共藝術
    我們藉此營造契機,以公共藝術展覽和論壇的形式,讓公眾更真切瞭然地看待公共藝術在城市中的作用,將公共藝術視為城市發展的共生體,聯結著一個攸關人文地貌、生態構建和城市發展的整體命脈,最終將公共藝術的價值最大化。也希望通過國內外優秀公共藝術案例,為廈門城市的公共藝術發展帶來啟發,激活傳統文化新生命力,同時讓當地市民體驗公共藝術所帶來屬於這個時代的精神享受。
  • 公共藝術丨這些超有態度的建築投影藝術,你pick哪一款?
    今天分享的案例,它們在投影內容、投影地點、投影形式等各個維度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們的出現也為公共空間帶來新的活力和體驗。韓國首爾-大型媒體牆近日,首爾江南區COEX街區的「Wave」火爆全網,「Wave」這一視覺盛宴,是由韓國設計公司d'strict為SMTown,在高達20米x80米的曲面屏上量身定製的公共視覺藝術項目。
  • 霸都,當代藝術如何介入城市公共空間,我們邀請四位青年藝術家開始了一次實踐
    專為藝術而生,只為藝術而生的場館,缺乏了生活味,也就少了一絲親切的感覺。來往眾人會被它的「美」所震撼,會抬頭去仰望,仰望之餘,也就只有緘默了。這些城市公共藝術空間,一直滋養著藝術向縱深發展、向專業發展、向殿堂發展。與其說它承擔著一種公共教育的責任,這些凝聚精神成就的場所更像是一種意義象徵留存於城市中。雖越來越精緻,卻也逐漸和大眾生活割裂開來。
  • 往事|大蕭條時期波洛克等如何參與羅斯福新政藝術計劃
    藝術作品的「核心生產源」始終是創造力人群,他們在當下如何過渡,在未來創造力如何被激發、鼓勵、包容和購買?英國蛇形畫廊透露了數百萬英鎊的公共藝術計劃,並稱其規模與1930年代大蕭條時期羅斯福政府推出的藝術計劃類似,這項計劃將在疫情爆發期間和之後為藝術家提供支持。那麼,羅斯福政府是如何推行藝術計劃的?年輕的德·庫寧、羅斯科、波洛克何以加入項目之中?當時創作的作品現在存於何處?
  • 第四屆深圳「琵鷺杯」公共藝術精英賽頒獎典禮...
    通過深圳「琵鷺杯」公共藝術作品的徵集、舉辦國際性盛典進行頒獎,邀請國際及國內知名藝術界大咖舉辦論壇講座,有助於擦亮深圳文化品牌,提高深圳公共空間品質,提升深圳城市藝術品位以及城市影響力及美譽度。本次活動旨在通過吸引國內外藝術家精英的積極參與,促進公共藝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並激勵藝術創作,從而更加豐富和發展現代城市的公共精神。受全球疫情影響,今年「琵鷺杯」舉行「雲頒獎」及「雲研討」,打破物理空間限制,讓更多的藝術愛好者參與其中。
  • 徵集12個國家969件作品,第四屆深圳「琵鷺杯」公共藝術精英賽獎項...
    12月19日,2020第四屆深圳「琵鷺杯」公共藝術精英賽全球線上頒獎典禮暨公共藝術研討會在龍崗區南灣街道182工業園圓滿落幕。24件「評委獎」及40件「提名獎」獲獎作品出爐。通過深圳「琵鷺杯」公共藝術作品的徵集、舉辦國際性盛典進行頒獎,邀請國際及國內知名藝術界大咖舉辦論壇講座,有助於擦亮深圳文化品牌,提高深圳公共空間品質,提升深圳城市藝術品位以及城市影響力及美譽度。本次活動旨在通過吸引國內外藝術家精英的積極參與,促進公共藝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並激勵藝術創作,從而更加豐富和發展現代城市的公共精神。
  • 一場公共藝術的「海灘盛宴」——Sculpture by the Sea
    其獨到之處在於突破了美術館的固定模式,將展覽放置於大自然中,成為公共藝術展示的場所。我希望建立一個大型的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活動,通過社群精神、生活本身的樂趣,讓人們更加享受生活。同時,我也希望為藝術家們提供實現其藝術理想的機會,讓他們得以在非比尋常的景觀中舉辦展覽。
  • 【活動】廈門「海上共明月」公共藝術節正式開幕——讓你度過不一樣的國慶節,「公共藝術論壇、展覽、藝外之趣 肆意派對」等你來
    為響應這一倡議,9月30日,鳳凰衛視攜手中央美術學院於廈門舉辦「海上共明月」廈門首屆公共藝術節暨藝術引領城市創新-公共藝術論壇,並從公共藝術視角為中國未來城市發展和人類共同命運的構建探索新可能。此次論壇的舉辦旨在探索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發展的新趨勢,為廈門這一美麗濱海城市未來的建設提供具有全球性、創新性的 前瞻視野和願景。
  • 智識城市——2020深圳灣公共藝術季開幕
    11月21日,由中共深圳市南山區委宣傳部、深圳市南山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由徐裡任總顧問,李象群任總策劃,張子康任策展人的「智識城市」2020深圳灣公共藝術季在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室內)和深圳人才公園(室外)同時開幕。其中室內展期至12月13日,室外展期至2021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