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藝術和公共藝術的價值

2021-01-18 東北峰言

藝術作為一種供給,也不例外是由需求決定的。藝術之所以出現,是因為社會需要。藝術屬於精神產品,與物質產品既有相同,也有不同。精神產品的自然形式就是為社會而生產。雖然也曾經存在過自娛自樂,但是那時候還不能稱為藝術。只有在社會需求達到一定水平的時候,這種精神創作能夠以一種相對完整的形式被固定以後,精神創造才成為藝術。

所謂藝術,就是由人創造的,能夠滿足他人精神需求的,以相對完整的固定形式用於精神消費的對象。一種被客體接受並可以用於消費的對象,比如商品,或者藝術,人們消費的都是它的價值。價值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的規定性,就是說,價值雖然是對象所固有的,但是價值總是在社會中表現出來的。

不管商品對象,還是藝術對象,其價值只有在尋找到承擔者(這個價值承擔者對商品來說就是物的形態,對於藝術來說就是藝術形式)以後,才能成為被社會承認的獨立對象。形式正是區分價值的社會內容。沒有了形式,價值就無法進入到社會中去。

對於藝術來說,它是內容選擇形式的,這個形式必須是相對完整的。藝術進入到社會中,社會首先選擇的並不是它的內容,而是它的形式。社會對藝術的標準是:形式高於內容。

我們談藝術,既是談它的形式,也是談它的價值。換句話說,形式和價值是藝術的有機構成部分。不存在只有形式沒有價值的藝術,也不存在只有價值沒有形式的藝術。沒有價值,只有形式的藝術還不是藝術;而只有價值沒有形式的藝術是不可想像的。藝術因為具有價值為社會所需要;因為社會需要,藝術才被生產出來。藝術因為有形式才能成為獨立的藝術;因為形式,才有各種不同的藝術出現。

正像物品並不天生就是商品一樣,藝術也不天生就是藝術品。藝術品市場是藝術羽化成藝術品的人類物品創作。在藝術品市場出現以後,藝術就以價值和形式相統一的存在物成為可以交易的對象,藝術也就成為了藝術品。藝術品是藝術商品的簡稱。

有學者這樣認識藝術:「任何藝術,都有價值附著,或尋求體現某種價值,最終顯現其意義,為人可用,為社會認同,不枉產生,不虛存在,不負期許。」藝術是價值和形式的統一,藝術的價值在於它的內容。沒有內容,沒有價值,就沒有藝術。因此,「任何藝術,都有價值附著」等於什麼也沒說。如果要談「藝術的價值」,那麼就要把「藝術的價值」當作一個前提,而不是結論。「任何藝術,都有價值附著」就是把價值當作了藝術的結果,而不是前提。

一門藝術之所以獨特正是因為它具有「某種價值」。價值,是藝術的內在稟賦。有價值,有形式,才被確定為藝術,而不是相反。

公共藝術不是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公共,在這裡不是「多數人」,而是「公共場合」,即在公共場合展示的藝術。美人魚銅像放在展覽館裡買票參觀,就不是公共藝術;放在哥本哈根的長堤公園免費參觀,就是公共藝術。

有學者說:「公共藝術的價值,比之一般的藝術,更側重體現與多數人願景相一致的取向。國家、社會、人民、時代,都會化為某種最大公約數,直接影響、驗證和決定公共藝術的意義,評判其品質的優劣。」這個見解把「公共藝術」和「一般藝術」相對立,把「公共藝術」當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而後又離開藝術本身去考察藝術,從「人數上」去定義公共藝術,因此是錯誤的。

當明確了公共藝術就是在公共場合展示的藝術的時候,公共藝術的價值就回歸到藝術本身的價值了。並不存在獨立的公共藝術的價值,只存在藝術的價值。探討公共藝術的價值不但毫無意義,而且還會誤入歧途。

相關焦點

  • MOON計劃一種參與式公共藝術探索
    藝術創作作為自我實現,這樣說可能還是太抽象了,其實我們也可以用功能性視角來打量藝術,也就是靠評估某個藝術項目、某件藝術作品、某場藝術策展是否達成了預期目標來評判藝術創作的價值。很多時候,這種目標往往很容易指向自我探索、主體認知、情感抒發等個體微觀命題,或者老生常談地指向探尋真理、宗教信仰、感慨人生等宏觀命題,藝術能否作為對具體的社會公共議題的反應?
  • 鳳凰藝術 預熱 | 「海上共明月」公共藝術節邀你走近當代中國語境下的公共藝術
    ▲  世界不同城市的公共藝術作品將公共藝術規劃列為城市規劃與城市建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並整體思考城市規劃與公共藝術規劃的關係,對於城市品牌和城市形象的建立,對於城市美學及經濟價值的產生, 在國家「一帶一路」所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引領下,新時期城市建設需具備全球視野和人類情懷。我們藉此營造契機,以公共藝術展覽和論壇的形式,讓公眾更真切瞭然地看待公共藝術在城市中的作用,將公共藝術視為城市發展的共生體,聯結著一個攸關人文地貌、生態構建和城市發展的整體命脈,最終將公共藝術的價值最大化。
  • 藝術的價值和意義
    正如詩中所述:我早已深刻保存,愛的形姿和愛的神髓。《惡之花》強烈的現實主義傾向,促使象徵派詩歌誕生,受其影響的不只是詩人、小說家,還有高更、梵谷等等熠熠生輝的繪畫巨擘。於是《惡之花》超越了波德萊爾當下的語境,直接作用於時代和未來的維度,它成為引發人類最深切情感的火焰,它是藝術價值極為貼切的詮釋。
  • 公共藝術除了「大」還有什麼用?
    Courtesy Public Art Fund一般認為,公共藝術的形式主要包括壁畫、雕塑、裝置和景觀設計,也涵蓋大地藝術、光影藝術和互動藝術等新型藝術形態。從概念上,公共藝術由三個基本要素構成:公共性、藝術性和在地性。簡單來說,公共性就是關注公眾的參與程度、強調觀者感受;藝術性更不必說,作品要在藝術處理、表現方面具有一定審美;在地性則指從地域文化的角度出發,利用地點的特殊性進行藝術創作。
  • 好的公共藝術,是發現問題、回答問題
    第二是從公共藝術的發展路徑來看。歐美國家強調的是公共藝術的公益性,或者說是文化福利,是作為一種文化政策來推廣的。公共藝術從依附在建築物上的作品,變成美化、裝點城市公共空間的藝術,逐步向影響城市形象、創造更多價值的層面遞進,所需要的資金投入往往由國家或地方層面的法規來保障。
  • 奇妙生長 | 藝術?玩具?功能物?解讀公共藝術的多元新生
    公共藝術1.0也是「儲存傳達」了內容。二、網際網路2.0=公共藝術2.0網際網路2.0的特點就是交互,比如日常生活中微信、微博、抖音等軟體。我們的公共藝術是否就是網際網路2.0影響下的藝術呢?「小李在搜狐看新聞,小張在微博和罵蔡徐坤的人掐架,我通過瀏覽器,每小時看5個廣告,收穫0.3個BAT代幣,價值0.06刀。小李是Web 1.0用戶,小張是 Web 2.0用戶,而我,是Web 3.0參與者。」我還了解到網際網路3.0是後端革命,前端不會有變化,互動與界面還是和以前一樣。
  • 郝青松:假藝術公共領域的偽自由狀態
    消費社會的藝術服從於世俗價值的判定,以物質欲望的滿足與表現作為藝術的全部內容,迥然不同於80年代與西方現代思想傳播聯繫起來的藝術理想。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主義的喪失,激情突然被中止的真空中充滿了無意義的尷尬。以劉小東為代表的新生代藝術和方力鈞帶頭的玩世現實主義藝術應時而生,每個人都焦慮於在人群中遊蕩的無處安放的自我。
  • 回顧2020|華僑城北方集團長期公共藝術計劃:讓公共藝術與城市一同...
    城市與藝術,共生共息,培育城市藝術靈魂,讓公共藝術與城市一同生長。作為華僑城北方集團與華僑城當代藝術中心(OCAT)合作的一項綜合性和持續性藝術計劃,2020年,"華僑城北方集團長期公共藝術計劃"以華僑城北方集團落子的十個城市為核心,布局的十七個項目為載體,依據北方城鎮不同的分布特點和文化屬性,甄選具有時代性和話題性的藝術作品,結合中國當代藝術史重要課題,構建起藝術和城市的特有關聯。
  • 一場公共藝術的「海灘盛宴」——Sculpture by the Sea
    Sculpture by the Sea在距雪梨市中心15公裡遠的邦代海灘,有著上百件來自世界各地的雕塑和藝術裝置。其獨到之處在於突破了美術館的固定模式,將展覽放置於大自然中,成為公共藝術展示的場所。我希望建立一個大型的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活動,通過社群精神、生活本身的樂趣,讓人們更加享受生活。同時,我也希望為藝術家們提供實現其藝術理想的機會,讓他們得以在非比尋常的景觀中舉辦展覽。
  • 全球海島會所設計典範×ORGANIC社區公共藝術實踐
    Art(「Community/社區」的概念在英文中強調以共同價值集合起來的人群),掀起來中國藝術介入社區公共藝術的實踐大思潮。相比日本(上個世紀70年代掀起「藝術再造街區」行動)、美國(1959年美國費城立法制定了一項關於重建項目的合同條款,要求不少於1%的建設預算用於藝術創作)以社區公共藝術帶動城市復興與民眾自信凝結實踐,中國晚了半個多世紀。
  • 英國藝術機構呼籲:設立公共藝術項目,助力渡過難關
    針對畫廊、博物館因疫情而停止運營及眾多藝術家們面臨的困境,英國一些文化藝術機構呼籲政府設立一項耗資數百萬英鎊的公共藝術項目,以幫助並支持新一代的藝術家渡過這一巨大的難關並持續成長。蛇形畫廊藝術總監漢斯·烏爾裡希·奧布裡斯特認為,該項目的規模必須與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在1930年代大蕭條期間成立的公共藝術作品項目(PWAP)和工作進度管理(WPA)相似。「有了這些項目,藝術家們得以進入社區:他們可以獲得薪水,並且能夠在新政時代研究和創作作品。這個項目給了許多人第一份真正意義上的工作和佣金。」
  • 文藝作品的審美價值與藝術價值辨析
    美國當代美學家丹託的觀點更為明確:「美既不屬於藝術的本質,也不屬於藝術的定義」[8],並主張「要從愛德華時代的關於好的藝術是美的原則中解放出來」[9]。在英美分析哲學界,亦有學者斷言:「根本就沒有什麼美學而只有文學批評、音樂批評的原則」[10]。
  • 落葉展被指「辣眼睛」 公共藝術不好糊弄了
    首先,在街道等城市公共空間展出的公共藝術作品,其目標受眾是市民、大眾,這不同於在藝術館等專業場所裡向特定群體展出的藝術作品。前者除了必須具備應有的藝術水準之外,還必須能讓市民接受,這就對公共藝術作品提出了更多要求。比如,要尊重相關場景的時代背景和歷史內涵,特別是要考慮所在地市民的切身感受和審美習慣。
  • 智識城市——2020深圳灣公共藝術季開幕
    11月21日,由中共深圳市南山區委宣傳部、深圳市南山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由徐裡任總顧問,李象群任總策劃,張子康任策展人的「智識城市」2020深圳灣公共藝術季在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室內)和深圳人才公園(室外)同時開幕。其中室內展期至12月13日,室外展期至2021年2月28日。
  • 藝術的展覽和展覽的藝術——當代藝術展覽的發展和功能
    九十年代展覽概述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大型國際展覽和藝術沙龍的數量大增,其中的重要雙年展三年展和五年展的總量超過五十年代前的各類展覽總數,伴隨著與之相關的專業營銷人員和業內人士的增長,展覽對於大眾參與性和參考價值越來越重要,在促進藝術品生產傳播的同時也促使了評論家將其視為藝術體系的主要活動之一。
  • 【中國公共藝術研究】Alvaro——塑料瓶也能變成藝術品
    素材來源Alvaro Catalán de Ocón工作室官網:catalandeocon.com——旨在藝術傳播專注公共藝術事業公共藝術研究丨鄉村公共藝術丨城市公共藝術丨公共藝術創作營丨學術展覽丨刊物編輯
  • 追求「最美」的時代,公共藝術好看...
    歐美國家強調的是公共藝術的公益性,或者說是文化福利,是作為一種文化政策來推廣的。公共藝術從依附在建築物上的作品,變成美化、裝點城市公共空間的藝術,逐步向影響城市形象、創造更多價值的層面遞進,所需要的資金投入往往由國家或地方層面的法規來保障。1959年,美國費城成為第一個明確為公共藝術立法的城市。
  • 追求「最美」時代,公共藝術好看就...
    公共藝術從依附在建築物上的作品,變成美化、裝點城市公共空間的藝術,逐步向影響城市形象、創造更多價值的層面遞進,所需要的資金投入往往由國家或地方層面的法規來保障。 1959年,美國費城成為第一個明確為公共藝術立法的城市。到20世紀70年代,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推出了公共藝術法規,這是社會發展「倒逼」出來的舉措。
  • 關於藝術的淺談 (上)
    表達形式的好壞與否決定了藝術的價值高低,然而藝術的表達形式是由藝術創作者的造詣來決定,而藝術的最終價值往往是由它的受眾來判定。因此藝術家們接受了委託,創造了大量的公共藝術 ( 建築、雕塑、壁畫和宮殿等),這也使得平民百姓也有機會享受到了一定的藝術薰陶。簡而言之,是上級社會階層的需求帶來了商業發展,促成了公共藝術,讓普通大眾受了益。這從本質上揭露的事實是:大眾相對與藝術而言,只能處於 「 被動 」 接受的關係。
  • 彰顯藝術實用價值,海南藝術在線或將成為藝術行業的「58」
    一邊是對美術線條、色彩以及構造等理解加深,藝術的學問和魅力之根不斷蔓延表妹生活的方方面面;一邊是學費貴、就業局限、學的東西沒有價值而導致的「不務正業,浪費錢」等觀念也在表妹父母的藝術認識中不斷滋生、孕育和成長。「她學的這個東西有沒有前途?真的能考上大學嗎?考的大學也未必好吧?以後能找到工作嗎?」儘管我每次拋出的回答十分堅定,但她父母的眼光中還是持有一絲的不安和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