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藝術丨這些超有態度的建築投影藝術,你pick哪一款?

2020-12-17 澎湃新聞

編者按

建築投影是一種新興的投影呈現方式,它與傳統投影不同的是投影的介質由屏幕變成了各種建築的表面,由此帶來了更大的創作空間和更好的視覺效果,並越來越受到商業體和大眾的歡迎。今天分享的案例,它們在投影內容、投影地點、投影形式等各個維度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們的出現也為公共空間帶來新的活力和體驗。

韓國首爾-大型媒體牆

近日,首爾江南區COEX街區的「Wave」火爆全網,「Wave」這一視覺盛宴,是由韓國設計公司d'strict為SMTown,在高達20米x80米的曲面屏上量身定製的公共視覺藝術項目。在這面巨大又清晰的曲面屏上模擬了海浪在建築內翻湧的的形態並伴隨相應的音頻,仿佛要打破玻璃衝向街道中的人們,帶來身臨其境般的感官體驗,有強烈的視覺衝擊感。

d'strict利用在特定的位置可以產生變幻扭曲的投影,為理論基礎設計了「Wave」,團隊將實際存在的「Wave」投影到LED顯示屏上,並進一步結合音頻帶來無比真實的精彩體驗。「Wave」是d’strict踏入IP licensing專利授權業務的精彩示範。它意味著更多視覺震撼的廣告作品將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

法國拉羅謝爾-市政廳唯美牆面投影

為了慶祝法國拉羅謝爾市政廳經過6年的翻修重新開放,邀請藝術家 Yann Nguema 創作了一件建築投影作品,投射在市政廳的外牆上,靈感來自於海洋圖像、天穹、陸地及植物。風門是羅馬式教堂建築組成部分之一,基於這個因素,Yann Nguema 構思創作了這一主題,並為此創作了十幾幅畫作,都是藝術家自己用軟體創建而成。

Yann Nguema 是一位法國數字藝術家,同時也是一名程式設計師、照明設計師和音樂家。1992年創立EZ3kiel樂隊,負責該樂隊表演的視覺製作。計算機工具常被納入他的創作中,他利用自己開發的軟體在作品中增加互動維度,為觀眾帶來生動的表演。官網:https://yannnguema.com/

俄羅斯葉卡捷琳堡-城市像素

最近,俄羅斯葉卡捷琳堡葉爾欽中心的牆面變身一個巨大的屏幕,創作團隊 Radugadesign 利用數位技術展示了2020 Pixels Fest(像素節)上獲獎的視覺藝術作品。

Pixels Fest 是一項新計劃,旨在擴大俄羅斯葉卡捷琳堡城市中的數字媒體藝術框架,並建立一個傳播領域,今年的主題是「數字烏託邦」。

Radugadesign 是一家屢獲殊榮的國際創意新媒體設計工作室,擁有超過10年的經驗。工作室的每個項目中皆致力於連結現代科技與藝術的構想,工作室廣泛地參與了俄羅斯和國際藝術項目,其中包含中國導演張藝謀的演出《對話·寓言2047》,以在柏林、布加勒斯特、布拉格和莫斯科的燈光藝術節等等。

官網:https://radugadesign.com

捷克布拉格-信號燈節顯微鏡影像互動投影

「ArchiBio」是布拉格信號燈節上的一個作品,使用三維掃描、三維列印等技術所做,將微觀世界的影像放大投影到建築之中,在牆面上我們可以看到放大的螞蟻甚至顯微鏡下的細菌,用以觀察微觀世界的美麗。作品試圖討論自然與科技之間是否存在對立關係,人類科技是否是進化樹上的另一種分支等問題。

創作者 Andrej Boleslavsky 是一位獨立藝術家,致力於新媒體藝術,交互式設計,物理計算和3D列印等領域的創作,他的作品對自然與技術之間的關係保持著強烈的迷戀。

烏克蘭-KLF燈光節「人造自然」建築投影

「Artificial Nature(人造自然)」是創作團隊 Hotaru Visual Guerrilla 為烏克蘭KLF燈光節創作的建築投影作品,在我們的生活方式中,技術已經是必不可少的,相反,對自然的直接體驗卻是人為地創造出來的。許多計算機可以模擬我們在自然界中的感受,並且在視覺上引導我們走向自然。如今,一些科學研究表明,人類創造的生物和合成酶有可能與自然共存,還可以拯救環境問題。該項目希望通過非線性敘事反映人類設計的自然風光,旨在向觀眾展示人工創造的自然世界的感覺。

Hotaru Visual Guerrilla 是由藝術家 Jone Vizcaino 和 Ander Ugartemendia 創建的獨立設計創意工作室,業務領域涵蓋:投影映射,視聽設備,美術指導,圖形設計或動態圖形等。

上海-遊戲互動投影

Pac-Man(「吃豆人」)在1980年代風靡全球,幾乎成為「電子遊戲」的代名詞。受萬代南夢宮(中國)的委託,Studio NOWHERE選擇其經典IP「Pac-Man」,利用 3D Projection Mapping,傳統的投影介質由屏幕轉向三維建築立面,其投影內容也能夠結合實體建築,做相應的設計,增強虛擬與現實的交互,再結合實時物理搖杆,製造了一臺巨型的「遊戲機」,帶領觀眾與體驗者跳出日常的體驗模式。

Studio NOWHERE 是一家位於上海的創意工作室,從事在數字互動領域的藝術與商業探索。成員來自不同領域的創意先鋒,通過跨學科間的協同效應來探索藝術設計的可能性,Studio NOWHERE也擅長本土資源與全球化創意網絡的融合,旨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產生具有獨特意識形態與表達形式的作品。作品入選2019年One Show銀鉛筆,Award 360° 2019年度設計100,IDEAT理想家IDEAT FUTURE AWARD 2019。

天津-全球首個航母投影

為了慶祝騰訊CF穿越火線推出10周年,邀請幻鯊文化(Skgmedia)在天津基輔號航母上打造了一場3D全息投影秀,將CF與航母完美結合,使「基輔號」航母展現出別樣的風採和神秘,讓選手們進行比賽時能夠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再加上比賽間歇時間通過燈光的映射原理,在航母艦體上做投影而進行的燈光秀,更是為觀眾貢獻了一場精彩紛呈的視覺盛宴。

幻鯊文化(Skgmedia)專注於數字創意和視覺藝術服務,業務涵蓋文旅開發、3DMapping、影視製作、燈光舞美、交互式多媒體應用、展覽展示、設備供應等領域,致力於提供從前期方案到施工落地的一站式解決方案。公司擁有豐富的大型項目經驗,與國內外知名企業及機構建立有穩固的合作關係,並六次奪得國際燈光節比賽大獎。此外,公司多次開辦專業設計學院、籌辦大型燈光節,奮力推動行業繁榮發展。未來,我們將持續創作優質作品,塑造行業典範。

圖文來源:新媒體藝術站

原標題:《公共藝術丨這些超有態度的建築投影藝術,你pick哪一款?》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風格調配丨Pick你的藝術穿搭
    Takashi Murakami  「社會、風俗、藝術、文化,都極度平面……日本電玩和卡通動畫最能表現這種特質,而這些又在世界文化中具有強大的力量。他的作品精緻唯美,想像力豐富,技法精湛,把噴繪藝術發揮到極致,但有很多作品色情濃重,他被譽為日本最有代表性的情色插圖大師。在欣賞他的作品時會受到作品帶給你的精緻唯美的審美享受以及情色猥褻的生理訴求的雙重心理刺激。很多作品都是挑戰我們傳統道德底線的。
  • 藝術如何重回自然?建築與藝術的跨界思考
    記者丨何安安近期,「藝術對話空間系列論壇」第二期在北京寶隆藝術區上方美術館開啟,這一論壇旨在為建築師、室內設計師、當代藝術家、策展人、批評家等搭建一個跨領域交流與對話平臺。本期論壇聚焦動態藝術,藝術與自然的關係,以及數字藝術與空間等話題。
  • 投影藝術|建築內上演原始蒼穹、峽谷山洞變奇幻秘境
    投影藝術的力量究竟是無止境的,它可以將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改造成奇幻、閃亮的童話仙境,不管是高大雄偉的建築,還是漆黑坎坷的山谷洞穴,有光影藝術的地方,就有不可思議的奇蹟發生。GENESIS 《GENESIS》(創世紀)是瑞士PROJEKTIL藝術團隊在蘇黎世聖雅各布教堂創作的一項「室內建築投影」,是一場沉浸式燈光投影與音樂創作相結合的表演。項目先後製作了兩部分,分別在2019與2020年完成策展。震撼的視覺帶給觀眾穿越光影旅程的奇妙享受。
  • 【中國公共藝術研究】Alvaro——塑料瓶也能變成藝術品
    問:你在馬德裡大學學習的是企業管理,為什麼後來會轉到學習設計呢?Alvaro:我在商學院學習時缺乏興致,而對畫畫、雕塑、建築很有興趣。素材來源Alvaro Catalán de Ocón工作室官網:catalandeocon.com——旨在藝術傳播專注公共藝術事業公共藝術研究丨鄉村公共藝術丨城市公共藝術丨公共藝術創作營丨學術展覽丨刊物編輯
  • 這些創意藝術裝置,激活了城市公共空間!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閒暇時間的增多,公共空間對於城市居民的作用越發顯得重要。在探索城市公共空間的利用上,公共藝術裝置作為空間中的一部分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今天小編搜集了全球各地極具創意的城市藝術裝置,看看它們是如何在提高空間利用率的同時增強趣味性,讓藝術裝置與人產生關聯的!
  • 鳳凰藝術 預熱 | 「海上共明月」公共藝術節邀你走近當代中國語境下的公共藝術
    我們藉此營造契機,以公共藝術展覽和論壇的形式,讓公眾更真切瞭然地看待公共藝術在城市中的作用,將公共藝術視為城市發展的共生體,聯結著一個攸關人文地貌、生態構建和城市發展的整體命脈,最終將公共藝術的價值最大化。也希望通過國內外優秀公共藝術案例,為廈門城市的公共藝術發展帶來啟發,激活傳統文化新生命力,同時讓當地市民體驗公共藝術所帶來屬於這個時代的精神享受。
  • 從3座美術館看建築與藝術的共生
    編者按十八世紀的德國哲學家謝林在其《藝術哲學》一書中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然而,建築不只是凝固的音樂,音樂和建築都屬於藝術,都是通過體驗激發人們心靈感受和想像力的藝術。
  • 隱匿在城市裡的幻境:3D Mapping讓學校建築更藝術
    Photosynthesis:Love for All Seasons是國際著名藝術團隊製作的大型光影藝術秀的實現者、一個創意光影藝術裝置,立足3D投影展示一幅驚豔世人的建築光影展。晚上8點開始,音樂學院的建築外牆會化身最宏偉的畫布,描繪出一幅幅畫卷。在黑暗的森林裡,這些光顯得更加富有詩意,為大眾帶來全新視覺感受。
  • 回顧2020|華僑城北方集團長期公共藝術計劃:讓公共藝術與城市一同...
    城市與藝術,共生共息,培育城市藝術靈魂,讓公共藝術與城市一同生長。作為華僑城北方集團長期公共藝術計劃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次展覽匯聚了國內四位著名的雕塑家,他們用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開啟華僑城城市文化建設的新篇章,將"啟"的智慧匯聚於雕塑之中。藝術「開啟」能量——濟南華僑城公共藝術展的首次開幕,使藝術能夠賦能於社會,賦能於生活,為現代城市的發展注入活力。
  • 裝置丨奧拉維爾·埃利亞松的抽象:設計藝術的藝術
    「在這夢境一樣的現場空間,當你主動去感受藝術,沉浸於藝術的現場之中,重新反思現實,以及自身與現實的關係:你在這裡看到了什麼?你在這裡做什麼?……最後你得到的體驗一定是與眾不同的。這樣說來,Eliasson一定算得上沉浸式展覽的先鋒藝術家。
  • 微笑青島丨青島市公共空間藝術促進中心團隊:城市有機微更新,以建築設計喚醒一座城
    當你選擇遠離家鄉,背上行囊,去到陌生的城市。抑或是父母在,不遠行,為家鄉駐足更願為這片熱土盡心力。總有一個理由讓你留在一座城市,而那些使你駐足的理由或許就是這座城給予你的歸屬感。青島,一座山海之間,風景獨好的海濱之城。有人說,城市規劃館是一個城市的內心,它能夠讀懂一座城。青島市公共空間藝術促進中心之於青島便是這樣的存在。
  • 微笑青島|青島市公共空間藝術促進中心團隊:以建築設計喚醒一座城
    當你選擇遠離家鄉,背上行囊,去到陌生的城市。抑或是父母在,不遠行,為家鄉駐足更願為這片熱土盡心力。總有一個理由讓你留在一座城市,而那些使你駐足的理由或許就是這座城給予你的歸屬感。青島,一座山海之間,風景獨好的海濱之城。有人說,城市規劃館是一個城市的內心,它能夠讀懂一座城。青島市公共空間藝術促進中心之於青島便是這樣的存在。
  • 這些趣味十足的城市裝置藝術,盤活了整個公共空間
    裝置藝術是「場地+材料+情感」的綜合展示藝術,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興起,於七十年代逐漸發展成世界視覺文化的主流樣式。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城市景觀設計開始重視裝置藝術的展示,在設計師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加持下,多樣有趣的裝置藝術不斷湧現,給城市生活注入更多的活力。今天小編搜集了一些趣味感爆棚的城市裝置藝術,一起來看看吧!
  • 公共藝術除了「大」還有什麼用?
    其實公共藝術在美化城市空間的同時,也兼具解決社會問題的職責。今天,時尚芭莎藝術與你聊聊如何欣賞公共藝術以及它們到底有何社會功能。Courtesy Public Art Fund這些動人心魄的巨大人工瀑布意在幫助紐約政府繼「9.11事件」之後重建城市形象、重振市民信心。建成四個月後,該景觀就為紐約市帶來了高於原造價五倍的額外收入,成功促進了城市的重建與發展。
  • 落葉展被指「辣眼睛」 公共藝術不好糊弄了
    當你漫步在一個充滿歷史韻味的街區,道旁的梧桐樹上突然出現大片的人造紅楓葉。你是感覺到美還是突兀?  這一幕近日在上海著名的歷史街區復興西路出現。  首先,在街道等城市公共空間展出的公共藝術作品,其目標受眾是市民、大眾,這不同於在藝術館等專業場所裡向特定群體展出的藝術作品。前者除了必須具備應有的藝術水準之外,還必須能讓市民接受,這就對公共藝術作品提出了更多要求。比如,要尊重相關場景的時代背景和歷史內涵,特別是要考慮所在地市民的切身感受和審美習慣。
  • MOON計劃一種參與式公共藝術探索
    能否作為公共教育的媒介?能否作為對某些公共知識的討論?能否參與建構社區文化甚至是參與到改善社區公共關係當中?我想這正是公共藝術和「個人藝術」的區別。公共藝術除了主張關注當下具體的社會議題,還應該強調公眾的參與,如果藝術館成為妨礙公眾參與的場景需求,公共藝術就應該走出藝術館,拋棄藝術館,到廣場上、到鄉村裡、到田野上、到廢墟裡。公眾的參與才能讓公共藝術名符其實。
  • 關於藝術和公共藝術的價值
    社會對藝術的標準是:形式高於內容。 我們談藝術,既是談它的形式,也是談它的價值。換句話說,形式和價值是藝術的有機構成部分。不存在只有形式沒有價值的藝術,也不存在只有價值沒有形式的藝術。沒有價值,只有形式的藝術還不是藝術;而只有價值沒有形式的藝術是不可想像的。藝術因為具有價值為社會所需要;因為社會需要,藝術才被生產出來。
  • 奇葩雕塑你一定見過,問題出在哪?追求「最美」的時代,公共藝術好看...
    在城市的各個角落,他推動並見證著一次次以藝術為名的城市魅力營造⋯⋯從一個雕塑作品,發展成社區文化節    上觀新聞:幾十年前,國人普遍不知道「公共藝術」的概念。現在一提到公共藝術,大家普遍覺得這是個很「高大上」的概念。
  • 奇葩雕塑你一定見過,問題出在哪?追求「最美」時代,公共藝術好看就...
    現在一提到公共藝術,大家普遍覺得這是個很「高大上」的概念。從全球視野來看,歷史上的人們是如何理解公共藝術的? 王中:理解公共藝術有兩條大的線索。第一是從藝術本體的發展來看。古典主義時期,藝術是為宮廷貴族服務的。後來,藝術才逐漸降低了「飛行高度」,走向大眾,影響更多人。
  • 英國藝術機構呼籲:設立公共藝術項目,助力渡過難關
    針對畫廊、博物館因疫情而停止運營及眾多藝術家們面臨的困境,英國一些文化藝術機構呼籲政府設立一項耗資數百萬英鎊的公共藝術項目,以幫助並支持新一代的藝術家渡過這一巨大的難關並持續成長。蛇形畫廊藝術總監漢斯·烏爾裡希·奧布裡斯特認為,該項目的規模必須與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在1930年代大蕭條期間成立的公共藝術作品項目(PWAP)和工作進度管理(WPA)相似。「有了這些項目,藝術家們得以進入社區:他們可以獲得薪水,並且能夠在新政時代研究和創作作品。這個項目給了許多人第一份真正意義上的工作和佣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