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臺北檢察院以殺人罪起訴了一位老人,但考慮老人的動機和悔罪表現,建議輕判。
被害者是老人的妻子,故意殺人,本應該被嚴懲的行為,為何建議輕判呢?
原來老人的妻子已經臥床養病近30年了,還曾經7次中風,一直都是老人在身邊照顧。
妻子身體不舒服,就經常哀嚎不斷,事發是在9月份,妻子因發燒入院。
晚上,老人獨自照料妻子,打點滴時妻子再次哀嚎,插著點滴的針頭脫落噴出血來。
一個經受數十年的疼痛折磨,一個數十年的身心俱疲,老人動了讓其解脫的想法,伸手用身邊的塑膠袋將妻子悶死,直到妻子不再動彈後才回過神。
之後老人跑出病房,哭喊「對不起」、「我太太解脫了」,之後雖經過搶救,老人妻子還是死亡了。
這是一起人倫悲劇,觸犯了法律,也確實應該得到懲罰,但背後折射出的看護困境也的確讓人唏噓。
數十年地照顧臥床或者其他原因不能自理的家人,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沒有經歷過的人可能沒法想像。
日本每日新聞大阪社會部曾做過一個專題,對家庭看護問題進行探討,最後將採訪定位在與家庭看護相關的案件。
對,你沒看錯,是案件,與看護相關的殺人和共同自殺案件。
後來,這些在《每日新聞》上刊登的「看護家族」相關內容,被整理成一本書:《看護殺人:走投無路的家人的自白》。
書中的內容包括收集的庭審記錄、新聞資料、辦案警方的採訪內容,還包括案件當事人的內心獨白。
《看護殺人》裡提到的案件共44起,時間是從2010年到2014年,涉及地域是日本首都圈一都三縣及近幾圈兩府四縣(對比日本行政區劃:1都,1道,2府,43縣)。
在這些案件裡,許多加害者都是長期盡心盡力照顧家人的看護者,誰都無法想到,有一天他們卻變成了「殺人犯」。
這些人裡有丈夫、妻子、母親、兒子等最親近的家屬,都是至親,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悲劇,背後都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事實呢。
採訪組通過深入家庭看護者的內心世界,揭開了家庭看護的慘烈現實,並探尋預防此類慘案再度發生的可能。
每個加害者,都曾是盡心照顧的看護者
書中主要詳細講述了幾個案例:
殺害71歲妻子的75歲老人、勒死65歲丈夫的61歲妻子、殺死63歲母親的46歲女兒、勒死44歲兒子的73歲母親,還有帶著86歲母親共同自殺的54歲男子。
這些加害者在做出殺人舉動前,都曾照顧被害者超過十年,被看護者基本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痴呆等方面的疾病,生活不能自理。
那個71歲的妻子幸子,和丈夫茂結婚已經超過了40年,育有三個子女,原本幸福地期待金婚的時候,卻遭遇痴呆症的侵襲。
從記憶減退、要人照顧生活起居,到大小便失禁,再到認不出人來、經常性地暴躁易怒,晚上吵鬧不睡覺。
身為看護者的茂,為幸子清理汙穢、帶其洗澡或者為其擦身、準備吃的,還要清洗弄髒的衣物、床、地面,一天數次帶其上廁所,為了晚上不吵鄰居,每晚帶她出去兜風。
這是每個看護者的生活日常,不僅白天沒有喘息的時候,晚上往往也得不到休息。
和臺北老人一樣,勒死丈夫時,61歲的澄子也是不停地說「對不起」,「讓自己和丈夫都得到解脫」。
被女兒早苗殺害時,母親真由子已經臥床12年了,身上絲毫沒有褥瘡。
早苗辭掉工作回家照顧母親,完全沒有自己的生活,和男友也分了手。
73歲的芳子勒死兒子時,已經照顧了他44年,因為兒子先天性腦癱,幾十年的時間,幾乎都是芳子獨自照顧,辛勞可想而知。
他們從一開始就接下了這個重擔,真心地想親手照顧愛人、親人,想讓他們得到盡心的照顧。
長期看護,就像一條看不到頭的隧道
日本警察廳做過統計,從2007年到2014年,共發生過371起看護殺人案件,平均每年46起。
在這些案件中,看護疲勞、睡眠不足、內心絕望是關鍵詞,而這些都是長期看護的必然結果。
在庭審中,早苗自述「身心狀況都已到極限了」,案發時,早苗患有腸梗阻等疾病,案發後經鑑定,她已患有中度抑鬱症。
芳子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力不從心,以至於陷入絕望。
帶著母親共同自殺的龍一,先是邊工作邊照顧母親,後來只好離職,面臨著經濟的壓力,不知道何時是個盡頭。
長期看護,就像是一條看不到頭的隧道,根本不知道什麼時候能看到出口。
《每日新聞》曾對看護者做過一個調查,回收的245份問卷裡每一個現實都令人震驚:
約有兩成回答者曾有殺害家人、共同自殺的想法七成的人曾因看護感到身心俱疲六成的看護者存在睡眠不足情況
獨自看護,要操持家務,不分晝夜照顧病人,周而復始,很難有喘息的機會。
在身心俱疲之外,再加上睡眠不足,人很容易絕望,並進入抑鬱狀態。
那時候的我,有種走投無路的感覺,精神幾近崩潰內心感覺已到了極限
是什麼讓他們向最愛的人痛下狠手,可能就像殺害丈夫的澄子說的那樣:
「當時一刻不停地看護著丈夫,忙得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自己一定是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什麼改變吧。」
如何讓看護的殘酷現實不演化成悲劇
看護病人有多辛苦,很多人可能無法預測,像茂,從一開始他就打定主意要好好照顧妻子,卻根本沒意識到難度有多大。
後來在看護援助人員的勸說下,他意識到應該送妻子去看護機構,但因為妻子夜晚喊叫,根本沒有護理機構收。
每日新聞大阪社會採訪組不僅採訪了案件相關人員,還對看護機構、看護援助專員等進行了採訪,企圖找到預防悲劇的可能。
對於需要長期護理的家人,首先要改進「必須自己照顧的認知」,讓家人分擔或者入住護理機構。
看護者需要什麼幫助?
通過對日本全國範圍內的看護援助專員進行的調查顯示,68%的回答者選擇了「確保夜間或緊急時有充足的應對服務」。
「要想預防悲劇的發生,需要行政機構等方面介入,採取措施,制定相關制度,在緊急情況下讓當事人及時入住護理機構」。
但日本雖然在2000年就落實了護理保險制度,但依然面臨等待床位,或者付不起費用的問題,因為護理險並不能全面覆蓋。
截至2016年5越日本需要護理程度的劃分及認定人數
所以更殘酷的現象是貧困,無力支付哪怕短期的入住護理機構。
除此之外,相關人員表示,心理援助也很重要,通過聚會等活動,減輕看護者的心理負擔。
當然,希望是美好的,實際操作卻也是困難重重。
人人都有父母,人人都會變老,這是不爭的事實。
目前我國有60歲以上老人超2.5億,有超4000萬的失能人員,還面臨著進一步人口老齡化、高齡化。
日本社會出現的看護難題,也許會擺在我們每一個人面前。
2016年我國開始試點長期護理險,2020年試點增加到49個,但暫時也只能解決一部分人員的部分護理問題。
當家有需要專人看護的病人,我們絕大多數的人只能依靠自己和家人的力量。
這確實是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