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為什麼會被未成年親兒子殺死?

2020-12-16 葉之秋

為什麼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會被未成年親兒子殺死?

太過美麗的妃嬪往往都有毒,她生的孩子也一樣,拓跋珪橫死在親兒子手上時,心裡或許是這麼想的。

天賜六年即公元409年十月十三日,北魏帝國第一任皇帝,時年三十九歲的拓跋珪被他十六歲的拓跋紹殺死,結束了稍顯短暫而卻豐富的一生。

父親被兒子殺害,放在哪個時代,都不是正常事件,即使這個父親於萬民而言,是個暴君,那也不該由兒子親自動手斬殺,可是,拓跋紹就那麼眼睜睜地看著他老父親斷氣。

拓跋紹殺了他父親後想上位,太子哥哥和群臣不幹了,四天後他們就把拓跋紹等一小撮反動派誅滅,拓跋紹終為哥哥作了嫁衣。

時至今日,我們依然會問,為什麼拓跋紹要結果他父親的生命?

事件已過去一千六百多年,當年具體過程,已無人知曉,史書所載,也只能是作為參考。

按常理來說,拓跋珪應該是天命所歸,畢竟他的出生可是很神奇的。某一天賀氏夫人(獻明皇后)遊於雲澤,晚上休息時,夢見太陽從室內升起,她驚醒後看見一道光芒透過窗戶射向天空,賀氏夫人感覺腹內一動,似乎有什麼不同。公元371年七月初七,拓跋珪出生,當夜又有一道光芒照耀夜空。

熟知歷史典故的人,這其實算不得特別稀奇,漢人帝王出生自帶光環的多了去了,可拓跋珪是鮮卑人,也有這麼古怪,看來老天爺還挺忙,各民族的頭頭腦腦都要來一點特別。

拓跋珪能徵善戰,哪怕是不斷地有奸人想要謀害,也常有天助,總能逃出生天,最終建立帝國。

勇猛無敵的人,出生時就與眾不同的人,行事和常人總得不同。比如,他就敢納賀夫人為妾室。

賀夫人是獻明皇后的妹妹,也就是拓跋珪的姨媽,長得特別美麗。——賀氏估計出美女,當年賀氏夫人也是因為特別美麗,才成為拓跋寔的世子妃。拓跋珪以前沒見過這位姨媽,他前往賀蘭部時,一見姨爹帶著的姨媽,驚為天人。被愛情的箭擊中後的他對母親說,要納姨媽為妾室。賀夫人強烈反對,天底下哪有文明人納自己姨媽為妾的呢?何況當時賀氏已嫁作人婦,不是雲英未嫁的姑娘,哪怕是愛得發了瘋,也不能做下這等事。

拓跋珪才不管那麼多呢,他秘密派人去殺掉了那個可憐的姨爹,然後把他的姨媽接進了宮,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賀夫人的肚子也爭氣,登國九年(394)生拓跋紹。

人長得美,還生了可愛的兒子,賀夫人專寵也在情理之中。

不過,拓跋珪忙於治國,對兒子們的管教,實在是乏善可陳。他能給的,無非就是官職和稱號。

天興六年即公元403年十月,他封長子拓跋嗣為齊王,拜相國,授車騎大將軍,比他還小二歲的拓跋紹則被封為清河王,加封徵南大將軍!

他的長子拓跋嗣還不錯,聰明睿智,寬厚弘毅,有聖君風範。可是拓跋紹就不怎麼樣了。拓跋紹為人兇惡殘忍,陰險叛逆,完全不遵守教導,他的日常工作就是在大街小巷遊逛,搶劫行人,射殺人家的豬狗,有一回看到街邊行走的孕婦,就直接派人抓住,把她肚子剖開,看看胎兒的性別。

拓跋珪知道後,大為惱火,把拓跋紹抓起來,倒懸在井中,眼看快死時才把他拉上來。拓跋珪對犯下大錯的兒子,沒有什麼引導,上來就是一頓暴揍,事後也不有進行反思,沒有讓人教育,倒是拓跋嗣,多次給弟弟講道理,可這弟弟哪裡會照做?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兩人本就是敵人,怎麼可能聽得進?

拓跋紹到底有多少次犯錯被罰,後人不太清楚,但是依拓跋珪的行事,想必不少。

自從寒食散傳開以後,拓跋珪就愛上了這東西。原本他就是一個超級自信的人,長年服用寒食散以後,他變得更剛愎自用了。大臣稍不如他的意,他就喊打喊殺,整個朝中瀰漫著惶恐,甚至於有人悄悄地帶著宮裡的東西偷走逃跑。

天賜四年到六年間,拓跋珪先後殺了庾嶽、賀狄乾等七八位大功臣。

拓跋珪毒發起來,應該是極為可怕。昔日功臣人人不安,後宮中人與他相處時間更久,更是人心惶惶。天賜六年十月十三日,賀夫人犯了錯,拓跋珪破口大罵,罵完了仍覺得不解恨,揚言要把她殺掉。只是因為天色已黃昏,行刑不便,所以還在等待中。

賀夫人想到天亮自己就會身首異處,怕得要死,讓人傳信給兒子來救自己。

拓跋紹得知母親有難,與宦官及守衛串通,趁著天黑直接翻牆入宮,直奔天安殿。拓跋珪被驚醒,急忙找自己的隨身腰刀和弓箭,可是怎麼也找不到——怎麼能找得到呢,早被人拿遠了,不但武器找不到,隨從們也都躲遠了,拓跋紹上前,向父親舉起了刀,送他上了西天。

拓跋珪的死,令人唏噓。教子之法不當, 得自吞苦果,但是史上被兒子殺掉的,並不多見。臨死之前,如果他還有知的話,會不會也體會到當時賀夫人丈夫的感受?雖然那個倒黴的男人是因為妻子太美,而他,或許是因為他本身太可怖結果被人幹掉了。

拓跋珪的脾氣向來是不太好的。在立太子以前,他仿效漢武作法,把拓跋嗣的親娘劉貴人賜死,可憐的孩子感嘆自己失去的親娘,哀哀哭泣。拓跋珪大怒,把他召進宮,拓跋珪不想去卻又不敢不去,拓跋珪的侍從說:「孝子事父,小杖則受,大杖避之。今陛下怒盛,入或不測,陷帝於不義。不如且出,待怒解而進,不晚也……」就這樣,他心愛的太子一經召喚,在高人的指點下,逃得遠遠得。

賀夫人有沒有犯下大錯?或許並沒有,從她被困只能向年幼的兒子求助可知,幹政的事她是沒做過的。拓跋珪之所以要殺掉她,可能還在於他暴躁多疑。要知道當年的賀夫人,可是他不懼流言求來的心心念念的寶貝啊。退一步講,真的犯下必殺之罪,又讓人飽受等待死亡的煎熬,這就更不對了。

於是,一個十六歲的少年,原本兇惡殘忍的兒子,扛著替母親打抱不平的旗幟,磨刀豁豁就砍向並不年老的父親了。

拓跋珪終究自食惡果。

相關焦點

  • 一代雄主拓跋珪,15歲創建北魏並幾乎統一中原,為何被兒子殺死?
    但是拓跋珪的母親反對了這門親事,不是因為她母親認為兒子娶自己的妹妹不妥,而是她認為太漂亮的女人也一定有不好的地方,而且當時拓跋珪的這個小姨已經嫁人了。但是被迷住的拓跋珪可不會輕易放棄,他命人秘密殺死了自己的小姨夫,然後將自己的小姨娶了過來。不久他們生下了拓跋紹,也就是拓跋珪的次子。
  • 陳二虎:建立北魏政權的拓跋珪十分尷尬,他是拓跋什翼犍的兒子還是...
    文/陳二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一組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圖片,來自網絡) 建立北魏政權的開國皇帝拓跋珪,他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嫡長子拓跋寔的遺腹子。他的母親賀氏懷著他時,其父拓跋寔就去世了。於是,這個賀氏又改嫁給老公公拓跋什翼犍,然後生下了拓跋珪。 由於其生母賀氏這層特殊的婚姻關係,真說不清拓跋珪算是什翼犍的兒子還是孫子(賀氏嫁給什翼犍後,又生了一個兒子)。
  • 【名人百科】被親生兒子所殺——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名人簡歷】北魏道武帝拓跋珪(371—409年),又名涉珪、什翼圭、翼圭、開,北魏開國皇帝(386年2月20日—409年11月6日在位),鮮卑族人。公元398年,他將國都從盛樂遷到大同,並自稱皇帝。拓跋珪自16歲復國,積極擴張疆土,戎馬一生。
  • 拓跋珪是怎樣建立北魏政權,滅亡後燕,為統一北方奠定基礎的?
    拓跋珪拓跋珪(公元371年一公元409年),本名拓跋開,字涉珪,雲中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人,鮮卑族,北魏開國皇帝即魏道武帝,公元386年一公元409年在位。他是怎樣建立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第一個政權「北魏」,滅亡東晉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的後燕,為孫子拓跋煮統一北方奠定基礎的呢?北魏鮮卑拓跋部,最初活動於大興安嶺北部端東麓一帶,過著遊牧的生活。公元338年,首領拓跋什翼犍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建立代國。公元371年,他的孫子拓跋珪出生在參合陂北(今內蒙古涼城縣西北)。
  • 拓跋珪與慕容垂之間經過了怎樣的鬥智鬥勇
    導語:在天下大亂的魏晉時期,出自同一鮮卑部落的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和後燕開國皇帝慕容垂,為了吞併對方,兩人之間幾乎陷入膠著狀態,那麼他們又是如何鬥智鬥勇,最後到底是誰技高一籌?代國拓跋珪的復國(拓跋珪)由於北方復國者眾多,所以拓跋珪在北方仍然處於競爭劣勢,而且此時他還面臨著一個極其強大的對手,這個人在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都有很大的威望,他就是後燕開國君王——慕容垂,也就是前燕開國君王慕容皝的第五個兒子
  • 解析兩晉戰爭:拓跋珪興魏及北魏開國戰爭
    公元386年正月,拓跋珪被推舉為代王,這就是北魏的開始,但此時並不叫魏國,直到公元398年六月,拓跋珪才正式定國號「魏」。與北方各部落的戰爭北魏(為了閱讀方便,所以就不說代國了,統一稱北魏)建國後,拓跋珪勵精圖治,重用漢人,不斷吞併周邊小勢力,實力逐漸強大。
  • 血戰參合陂:後燕慕容垂和北魏拓跋珪強強對決,為何會遭遇慘敗?
    眼下,拓跋珪的死對頭是拓跋窟咄,拓跋窟咄的後臺是劉顯,劉顯的後臺是慕容永。慕容永則是慕容垂的死對頭。在慕容垂看來,如今時局動蕩,群雄爭霸,讓慕容永控制北魏,從側翼壓制自己,只會讓自己的處境更加危險,百害而無一利。於是,慕容垂決定出兵援助拓跋珪,後燕—北魏軍事聯盟由此形成。
  • 北魏太祖拓跋珪:莫欺少年窮
    六歲的代國王子拓跋珪眼看國破家亡,親人離散。復仇的種子和復國的願望在年幼的拓跋珪心中深深紮下根苗。這時,拓跋珪被前秦皇帝要求強遷到都城長安作為人質。幸好代國的老臣據理力爭,拓跋珪才被允許留著部落中。在塞北,生活條件極為艱苦,拓跋珪卻磨鍊出了堅強的意志。拓跋珪隨母親賀拔氏投奔表叔匈奴首領劉庫倫。在劉庫倫部,雖然母子二人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卻得到了安全的保護。
  • 拓跋珪如戰神一般的存在,為何帶領強悍的北魏卻無法統一南北?
    取名北魏,也是為了向東晉炫耀自己是「神州正統」的身份,可是這樣強大的北魏,在控制北方之後,它並沒有將拓跋珪的雄心壯志延續下去,而是終止了前進的腳步,無法正式完成南北統一。在當時紛雜的歷史環境下,北魏能夠成長得如此強大,卻為何無法完成統一呢?
  • 已有三國曹魏在前,拓跋珪為何又把國號定為魏?
    其實就是著名的北魏,由鮮卑拓跋氏建立。唐人之所以將北周稱為後周,是因為周文王、周武王建立周朝在先。後來由於五代後周的出現,為示區別,史家將宇文周稱為北周。北魏也是如此,因為北魏之前已經有了一個魏,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國曹魏。唐人很少有將拓跋魏稱為北魏的習慣,一般還是稱為後魏。問題來了,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建國時,為何將國號定為魏?而在定國號為魏之前,他們已經有了一個大多數人都認可的國號選擇。
  • 參合陂之戰,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如何擊敗後燕慕容寶?有何結果?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採取「敵進我退,誘敵深入,拖而不打」的戰略,渡黃河南下,與後燕軍隊隔河對峙。後燕軍隊長途跋涉,不能速戰速決,加之天氣漸冷,又誤信慕容垂去世的消息,決定撤兵。被拓跋珪率領的二萬北魏軍在參合陂大敗。這場戰役加速了後燕的滅亡,也奠定了北魏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歷史背景東晉時期,中國北方各少數民族逐步強盛起來。
  • 拓跋珪為何一定要娶小姨?賀夫人改變了他的命運,使得他39歲早逝
    不過事情還是有點噁心,為什麼呢?因為這個賀夫人是明獻皇后的親妹妹,也就是從輩分上來說,賀夫人是拓跋珪的親小姨。鮮卑族人不顧及血緣關係什麼的,這勉強也是可以理解的。在鮮卑族中,女人大多是繼承制的,沒有什麼人倫觀念。可關鍵是你也得等人家丈夫死了你再繼承好不?
  • 殘酷的「子貴母死」制度確立,僅是拓跋珪個人酷烈習性使然嗎?
    有一段時間沒有發文了,今天希望和大家聊一聊北魏時期違逆人倫的 「子貴母死」制度的成因及後續鞏固,並演化為強人傾軋鬥爭手段,到最終廢除的過程。「子貴母死」制度源自北魏的開國皇帝拓跋珪。初行此制時道武帝拓跋珪像是經過相當充分的考慮,懂得它的得失之處,而且多少有應付不測的思想準備,而不像是一種臨時心血來潮的不顧後果的因應措施。
  • 史書中405年拓跋珪祭天的天壇是方的,內蒙古發掘的天壇卻是圓的?
    近日,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縣發掘了一座北魏圓形祭天遺址。由《魏書·禮志一》中的記載「天賜二年夏四月,祀天於西郊,為方壇一」可知,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定都後的祭天之壇是方形,此次發掘的天壇為什麼是圓的呢?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為什麼會將祭天的祭壇設在西郊,而且還是一個方壇?北魏鮮卑人是興起於大興安嶺嘎仙洞附近的遊獵民族,在東漢初年,和匈奴、烏桓等遊牧民族一起生活在漠北草原。其始祖神元皇帝(拓拔力微) 在258年 ,率領部族遷到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 ,進行了第一次祭天,時間是「夏四月」。此後120多年沒有祭天的記載,直至拓跋珪建立代國。
  • 北魏皇帝拓跋珪,竟納姨母為妾,唐太宗對他的評價:不配稱豪傑
    拓跋珪和賀夫人拓跋珪為何違背倫常,納姨母為妾,這要從他的幼年經歷說起。這和之前我寫過的明憲宗朱見深娶大自己17歲的萬貞兒是一個道理,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在危難之時,始終陪伴著自己的人,當然會有不一樣的情感。
  • 探訪拓跋鮮卑的北魏故都——盛樂古城
    鮮卑拓跋氏初是鮮卑地處最東北的一支,亦稱別部鮮卑。原居於額爾古納河和大興安嶺北段,「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 公元386年春正月,什翼犍的孫子拓跋珪在呼和浩特市南部的牛川召開部落大會,即代王位,年號為「登國」,定都盛樂。不久又改稱魏王。拓跋珪四處徵伐,節節勝利,擴疆拓土,徵服了許多部落,勢力日益強大,成為塞北的強大政權。公元386年,拓跋珪建天子旗號,改元「皇始」。隨後遷都平城,即皇帝位,改元「天興」,成為北魏的開國皇帝大道武帝。
  • 北魏時期,拓跋珪選擇遷都,為何會不顧反對,選擇定都平城?
    本以為會這樣發展下去,但是在公元386年,鮮卑族的拓跋珪再次登上了歷史舞臺,他恢復了代國,並將國號改為魏。自此開始了徵戰,對周邊的各個政權進行攻擊,一直到公元398年,他成功佔領了華北的大部分地區,並在七月宣布遷都平城。
  • 拓跋珪攻打後燕本無勝算,慕容垂死後拓跋珪方敢大舉伐燕
    就部族以言之,後燕慕容氏與代國拓跋氏同出鮮卑,世代之間亦存在著互結姻親之傳統。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整合北方部族時,後燕武成帝慕容垂也為之助力,正因後燕的幫助,拓跋珪最終得以復興代國,自稱魏王。然面對地盤爭奪一事,兩國關係縱是再好,也當是各為其主,互不相讓;況拓跋珪的弟弟拓跋觚先前無故遭後燕扣留,兩國局勢早已是暗流湧動。
  • 這個娃娃不簡單,孤兒寡母把死棋走活,建立北魏噁心一下司馬氏
    有時候,改變歷史就在一瞬間,恰恰如生死存亡決於一念之間一樣,自秦始皇稱帝,建立中央官僚制大一統國家一來,一共出現大大小小400多個皇帝。這其中就有不少的皇帝屬於死裡逃生,國家滅亡之後,僅以一人一己之力扭轉死局,意外翻盤並且改變歷史走向,其中北魏太祖拓跋珪就是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