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時期,拓跋珪選擇遷都,為何會不顧反對,選擇定都平城?

2021-01-09 雅雅下廚房

若要說五胡十六國是歷史上一段大分裂時期,一定也不為過。那段時間可謂是混亂不堪,任誰都會覺得這段時期是煎熬的,在這段時間中,總計建立了二十多個政權,可見國家的發展是多麼混亂。

戰亂不止,動蕩不安,百姓流離失所。若提起那些具有轉變的事件,公元前383年發生的淝水之戰不得不提,在那場戰亂之中,盛極一時的前秦突然倒塌,中國北方又開始了無休止的戰亂之中。

本以為會這樣發展下去,但是在公元386年,鮮卑族的拓跋珪再次登上了歷史舞臺,他恢復了代國,並將國號改為魏。

自此開始了徵戰,對周邊的各個政權進行攻擊,一直到公元398年,他成功佔領了華北的大部分地區,並在七月宣布遷都平城。

在那之後,拓跋珪開始了自己的帝王之路,並且在其後世的不斷努力之下,公元439年,北魏完成了對於北方的統一,成為了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第一個王朝。

他的統一,給當時的北方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在那之前,北方的戰亂不斷,面對著日益艱難的生活,百姓們早已經失望之極。

對於他們來說,那段時間的生活簡直是無法言說,不僅如此,國家的財政也出現了很大的漏洞,面對不斷的戰爭,自然要消耗很多的財力,用滿目瘡痍一詞來解釋當時的狀況非常合適。

一個國家在發展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況,對於開始的北魏也不例外,在398年遷都至平城之後,就已經出現了很多不同的聲音。

在朝廷中也會有反對的意見,有些大臣們一直在主張遷都,認為平城不是他們最好的選擇,但是儘管質疑聲音不斷,北魏最終還是以平城為都城。

平城作為北魏國都,將近百年的時間,這其中的緣由,你了解嗎?今天將帶大家了解當初北魏堅持在平城並且持續近百年的原因。

面對反對之聲,崔浩力挽狂瀾

當時在位的是明元帝拓跋嗣,面對大臣們持續不斷的意見,他也不是沒有過動搖之心,尤其是在那一年收成欠佳的時候,但好在,崔浩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

遷都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大事,身為皇帝一定要考慮多方面因素,當初明元帝向大臣們詢問意見。

崔浩便挺身而出,對於現狀以及遷都可能帶來的影響進行了分析,他指出,遷都只會使鮮卑人分散到中原各地,水土不服等一系列問題會帶來多種疾病,只會讓現在的政權發生動亂。

與此同時,那些虎視眈眈的人也會有所行動,柔然人早已經覬覦北魏的都城,那麼很可能會趁此機會佔領平城。

這對北魏來說就意味著失去了一處寶地,是得不償失的,但是若在此安定,是有很大的機會與之戰鬥並取得勝利的。

而且一年的收成不好並不能代表未來,除了莊稼還有各種水果供食用,面對明元帝所說的莊稼持續不好的問題,崔浩提出扶貧政策,在另一方面穩定了百姓的內心。況且後來的收成都很不錯,北魏也度過了難關。

平城地理位置優越,是不二之選

如果說崔浩的建議使明元帝回心轉意,那麼平城本身的優越位置就是北魏各代帝王堅持的理由。

從歷史上的戰亂來看,平城可以說是世外桃源,三國時代的戰亂絲毫未對其產生影響。與之相反的是,平城收納了很多中原地區的人們來此避難,人口得到發展,那麼城市自然就相應得到了發展。

在那個亂世之中,平城獨樹一幟,成為了大家都嚮往的和平城市,在此居住的人們憑藉自己的努力不斷將這個城市發展壯大。

平城的地理位置更是讓人羨慕不已,四面連接城市,是穩穩的中心位置,實際早在戰國、兩漢和曹魏的時候,平城就已經顯現出了優勢。

作為中心城市,自然與周圍的城市有很多的交往。不僅如此,還佔據了滿足生產的一系列優勢,水分充足,物產豐盈,小麥、水稻、豆類等等農作物以及豬、牛、羊等等牲畜,都在此地得到了大規模的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平城就是一塊妥妥的風水寶地,以其作為都城,是再合適不過的了,憑藉著平城優越的地理位置以及百姓們的強烈歸屬。

北魏在此地持續了將近一百年,在此期間,發展迅速。也正是因為北魏有如此成就,才會給中國北方將近百年的修養時間。

相關焦點

  • 拓跋珪是怎樣建立北魏政權,滅亡後燕,為統一北方奠定基礎的?
    拓跋珪拓跋珪(公元371年一公元409年),本名拓跋開,字涉珪,雲中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人,鮮卑族,北魏開國皇帝即魏道武帝,公元386年一公元409年在位。他是怎樣建立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第一個政權「北魏」,滅亡東晉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的後燕,為孫子拓跋煮統一北方奠定基礎的呢?北魏鮮卑拓跋部,最初活動於大興安嶺北部端東麓一帶,過著遊牧的生活。公元338年,首領拓跋什翼犍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建立代國。公元371年,他的孫子拓跋珪出生在參合陂北(今內蒙古涼城縣西北)。
  • 陳二虎:建立北魏政權的拓跋珪十分尷尬,他是拓跋什翼犍的兒子還是...
    ,並且對他的兒子們說:「拓跋珪這孩子其貌非凡,有高天下之志,將來會振興祖業,你們應該待他好一點!」 公元392年,拓跋珪派自己的小弟弟拓跋觚(這個拓跋觚是拓跋珪的母親賀氏改嫁給拓跋珪爺爺拓跋什翼犍之後所生,是什翼犍的兒子,與拓跋珪同母異父,但從輩份上講,這個拓跋觚又是拓跋珪的叔叔。我的媽呀,這關係有點亂,越解釋越不清楚。)出使後燕,卻被扣留了,致使拓跋珪的母親憂傷而死(這賀氏十分疼愛小兒子拓跋觚),讓北魏與後燕積怨,產生裂痕。
  • 北魏太祖拓跋珪:莫欺少年窮
    六歲的代國王子拓跋珪眼看國破家亡,親人離散。復仇的種子和復國的願望在年幼的拓跋珪心中深深紮下根苗。這時,拓跋珪被前秦皇帝要求強遷到都城長安作為人質。幸好代國的老臣據理力爭,拓跋珪才被允許留著部落中。在塞北,生活條件極為艱苦,拓跋珪卻磨鍊出了堅強的意志。拓跋珪隨母親賀拔氏投奔表叔匈奴首領劉庫倫。在劉庫倫部,雖然母子二人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卻得到了安全的保護。
  • 參合陂之戰,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如何擊敗後燕慕容寶?有何結果?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採取「敵進我退,誘敵深入,拖而不打」的戰略,渡黃河南下,與後燕軍隊隔河對峙。後燕軍隊長途跋涉,不能速戰速決,加之天氣漸冷,又誤信慕容垂去世的消息,決定撤兵。被拓跋珪率領的二萬北魏軍在參合陂大敗。這場戰役加速了後燕的滅亡,也奠定了北魏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歷史背景東晉時期,中國北方各少數民族逐步強盛起來。
  • 血戰參合陂:後燕慕容垂和北魏拓跋珪強強對決,為何會遭遇慘敗?
    眼下,拓跋珪的死對頭是拓跋窟咄,拓跋窟咄的後臺是劉顯,劉顯的後臺是慕容永。慕容永則是慕容垂的死對頭。在慕容垂看來,如今時局動蕩,群雄爭霸,讓慕容永控制北魏,從側翼壓制自己,只會讓自己的處境更加危險,百害而無一利。於是,慕容垂決定出兵援助拓跋珪,後燕—北魏軍事聯盟由此形成。
  • 【名人百科】被親生兒子所殺——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在他在位期間,對外遏制了柔然等族的襲擾,穩固了北魏的邊疆;對內遷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稱帝建國,仿中原封建制度營建宮室,制定各類典章制度、禮儀等。重視文化事業的發展,把文化水平作為選拔官吏的重要條件之一。對拓跋鮮卑建立在血緣基礎上的部族制度進行改革,「離散諸部,分土定居」,使各個民族都成為北魏的編民,加強了中央集權,使拓跋鮮卑在新的環境、新的條件下很快地適應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
  • 和林格爾——北魏古都盛樂城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土城子鄉上土城子村北有一座古城,依山傍水,水草豐美,我國古代許多王朝都曾在此駐兵設治,它就是北魏古都盛樂城。盛樂古城南邊靠近東西摩天嶺群山,北面連著土默川平原,西南有寶貝河(古稱金河)流過,是連接關內至陰山南北的要衝之地。
  • 探訪拓跋鮮卑的北魏故都——盛樂古城
    鮮卑拓跋氏初是鮮卑地處最東北的一支,亦稱別部鮮卑。原居於額爾古納河和大興安嶺北段,「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 公元386年春正月,什翼犍的孫子拓跋珪在呼和浩特市南部的牛川召開部落大會,即代王位,年號為「登國」,定都盛樂。不久又改稱魏王。拓跋珪四處徵伐,節節勝利,擴疆拓土,徵服了許多部落,勢力日益強大,成為塞北的強大政權。公元386年,拓跋珪建天子旗號,改元「皇始」。隨後遷都平城,即皇帝位,改元「天興」,成為北魏的開國皇帝大道武帝。
  • 一代雄主拓跋珪,15歲創建北魏並幾乎統一中原,為何被兒子殺死?
    拓跋珪,五胡十六國時期第二個統一北方的北魏王朝的開創者(也是代國的復國者)。他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早年亡國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隨後十五歲復國,並且擊敗了實力雄厚的後燕國稱霸華北。但是拓跋珪的母親反對了這門親事,不是因為她母親認為兒子娶自己的妹妹不妥,而是她認為太漂亮的女人也一定有不好的地方,而且當時拓跋珪的這個小姨已經嫁人了。但是被迷住的拓跋珪可不會輕易放棄,他命人秘密殺死了自己的小姨夫,然後將自己的小姨娶了過來。不久他們生下了拓跋紹,也就是拓跋珪的次子。
  • 拓跋珪如戰神一般的存在,為何帶領強悍的北魏卻無法統一南北?
    取名北魏,也是為了向東晉炫耀自己是「神州正統」的身份,可是這樣強大的北魏,在控制北方之後,它並沒有將拓跋珪的雄心壯志延續下去,而是終止了前進的腳步,無法正式完成南北統一。在當時紛雜的歷史環境下,北魏能夠成長得如此強大,卻為何無法完成統一呢?
  • 解析兩晉戰爭:拓跋珪興魏及北魏開國戰爭
    公元386年正月,拓跋珪被推舉為代王,這就是北魏的開始,但此時並不叫魏國,直到公元398年六月,拓跋珪才正式定國號「魏」。與北方各部落的戰爭北魏(為了閱讀方便,所以就不說代國了,統一稱北魏)建國後,拓跋珪勵精圖治,重用漢人,不斷吞併周邊小勢力,實力逐漸強大。
  • 拓跋鮮卑的崛起:統一北方,崇漢尊儒,為隋唐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西晉時期,大量遊牧民族內遷,引發了「永嘉之亂」。於是,整個北方陷入了戰亂之中,長江以北先後出現了16個政權,史稱「十六國」。這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混亂的時代,被稱為「五胡亂華」。終於到439年,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統一北朝,中國正式進入了南北朝時代。北魏的統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本文就介紹一下北魏統一的歷程。
  • 北魏為什麼要遷都?又為什麼遷都後40年便分裂而亡?
    在思想上,北魏的崇佛尚儒既有鮮卑特色,又是漢化的重要表現,拋開佛教不談,北魏皇帝扶持儒家文化,主導了一系列神化皇權、加強禮儀的運動,儒教的發展甚至超越南朝。在政治上,由於魏晉以來的門閥政治影響,很多貴族集團企圖控制政權的話語權。北魏則是通過法律的形式加以控制,比如馮太后時期拓跋氏禁止通婚的法令,所以說馮太后的一系列改革是漢化運動的鼎峰,這也就將北魏內部貴族之間的矛盾加深。為何這麼說呢?
  • 已有三國曹魏在前,拓跋珪為何又把國號定為魏?
    其實就是著名的北魏,由鮮卑拓跋氏建立。唐人之所以將北周稱為後周,是因為周文王、周武王建立周朝在先。後來由於五代後周的出現,為示區別,史家將宇文周稱為北周。北魏也是如此,因為北魏之前已經有了一個魏,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國曹魏。唐人很少有將拓跋魏稱為北魏的習慣,一般還是稱為後魏。問題來了,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建國時,為何將國號定為魏?而在定國號為魏之前,他們已經有了一個大多數人都認可的國號選擇。
  • 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為什麼會被未成年親兒子殺死?
    為什麼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會被未成年親兒子殺死?太過美麗的妃嬪往往都有毒,她生的孩子也一樣,拓跋珪橫死在親兒子手上時,心裡或許是這麼想的。天賜六年即公元409年十月十三日,北魏帝國第一任皇帝,時年三十九歲的拓跋珪被他十六歲的拓跋紹殺死,結束了稍顯短暫而卻豐富的一生。父親被兒子殺害,放在哪個時代,都不是正常事件,即使這個父親於萬民而言,是個暴君,那也不該由兒子親自動手斬殺,可是,拓跋紹就那麼眼睜睜地看著他老父親斷氣。
  • 拓跋珪攻打後燕本無勝算,慕容垂死後拓跋珪方敢大舉伐燕
    就部族以言之,後燕慕容氏與代國拓跋氏同出鮮卑,世代之間亦存在著互結姻親之傳統。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整合北方部族時,後燕武成帝慕容垂也為之助力,正因後燕的幫助,拓跋珪最終得以復興代國,自稱魏王。然面對地盤爭奪一事,兩國關係縱是再好,也當是各為其主,互不相讓;況拓跋珪的弟弟拓跋觚先前無故遭後燕扣留,兩國局勢早已是暗流湧動。
  • 拓跋氏歷經三代的漢化改革,在保守派的反擊下宣告失敗
    這種漢化改革被繼任的拓跋嗣、拓跋燾繼承下來,並且不斷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北魏的封建化程度越來越高的同時,也遭遇了保守勢力的反對。束髮易服拓跋珪時期北魏政權的漢化政策拓跋珪在稱王宣布脫離前秦統治之後,就非常注重對於漢文化的吸收,因為早在50年前,拓跋首領什翼犍時期就已經有了一定的漢化發展基礎
  • 拓跋珪與慕容垂之間經過了怎樣的鬥智鬥勇
    導語:在天下大亂的魏晉時期,出自同一鮮卑部落的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和後燕開國皇帝慕容垂,為了吞併對方,兩人之間幾乎陷入膠著狀態,那麼他們又是如何鬥智鬥勇,最後到底是誰技高一籌?代國拓跋珪的復國(拓跋珪)由於北方復國者眾多,所以拓跋珪在北方仍然處於競爭劣勢,而且此時他還面臨著一個極其強大的對手,這個人在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都有很大的威望,他就是後燕開國君王——慕容垂,也就是前燕開國君王慕容皝的第五個兒子
  • 北魏拓跋宏堅持漢化改革的背後,權力和錢袋子
    這麼激進的改革,就算在已經很是開放包容的現代人看來,或許也會感覺有些偏激了。他的改革也的確激起了很多人的反對,甚至連他曾寄予厚望的太子都站出來唱反調,各地由鮮卑人發起的叛亂更是此起彼伏。儘管阻力重重,拓跋宏卻始終堅定不移地推行著他的漢化政策。他堅持學漢禮為祖母守孝三年,欺騙滿朝文武以遷都洛陽,誅殺太子以宣示改革決心。
  • 淝水之戰後,慕容垂和姚萇建立後燕和後秦,但笑到最後的是拓跋珪
    拓跋珪,即魏道武帝,在鮮卑拓跋部入主中原的過程中極為重要,他用極為野蠻的手段將拓跋部帶入了文明社會,並一統鮮卑諸部,為其孫拓跋燾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公元383年,前秦苻堅戰敗於淝水,這是五胡十六國時期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從此我國北方重新陷入亂局,苻堅並沒有完成整合北方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