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說五胡十六國是歷史上一段大分裂時期,一定也不為過。那段時間可謂是混亂不堪,任誰都會覺得這段時期是煎熬的,在這段時間中,總計建立了二十多個政權,可見國家的發展是多麼混亂。
戰亂不止,動蕩不安,百姓流離失所。若提起那些具有轉變的事件,公元前383年發生的淝水之戰不得不提,在那場戰亂之中,盛極一時的前秦突然倒塌,中國北方又開始了無休止的戰亂之中。
本以為會這樣發展下去,但是在公元386年,鮮卑族的拓跋珪再次登上了歷史舞臺,他恢復了代國,並將國號改為魏。
自此開始了徵戰,對周邊的各個政權進行攻擊,一直到公元398年,他成功佔領了華北的大部分地區,並在七月宣布遷都平城。
在那之後,拓跋珪開始了自己的帝王之路,並且在其後世的不斷努力之下,公元439年,北魏完成了對於北方的統一,成為了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第一個王朝。
他的統一,給當時的北方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在那之前,北方的戰亂不斷,面對著日益艱難的生活,百姓們早已經失望之極。
對於他們來說,那段時間的生活簡直是無法言說,不僅如此,國家的財政也出現了很大的漏洞,面對不斷的戰爭,自然要消耗很多的財力,用滿目瘡痍一詞來解釋當時的狀況非常合適。
一個國家在發展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況,對於開始的北魏也不例外,在398年遷都至平城之後,就已經出現了很多不同的聲音。
在朝廷中也會有反對的意見,有些大臣們一直在主張遷都,認為平城不是他們最好的選擇,但是儘管質疑聲音不斷,北魏最終還是以平城為都城。
平城作為北魏國都,將近百年的時間,這其中的緣由,你了解嗎?今天將帶大家了解當初北魏堅持在平城並且持續近百年的原因。
面對反對之聲,崔浩力挽狂瀾
當時在位的是明元帝拓跋嗣,面對大臣們持續不斷的意見,他也不是沒有過動搖之心,尤其是在那一年收成欠佳的時候,但好在,崔浩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
遷都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大事,身為皇帝一定要考慮多方面因素,當初明元帝向大臣們詢問意見。
崔浩便挺身而出,對於現狀以及遷都可能帶來的影響進行了分析,他指出,遷都只會使鮮卑人分散到中原各地,水土不服等一系列問題會帶來多種疾病,只會讓現在的政權發生動亂。
與此同時,那些虎視眈眈的人也會有所行動,柔然人早已經覬覦北魏的都城,那麼很可能會趁此機會佔領平城。
這對北魏來說就意味著失去了一處寶地,是得不償失的,但是若在此安定,是有很大的機會與之戰鬥並取得勝利的。
而且一年的收成不好並不能代表未來,除了莊稼還有各種水果供食用,面對明元帝所說的莊稼持續不好的問題,崔浩提出扶貧政策,在另一方面穩定了百姓的內心。況且後來的收成都很不錯,北魏也度過了難關。
平城地理位置優越,是不二之選
如果說崔浩的建議使明元帝回心轉意,那麼平城本身的優越位置就是北魏各代帝王堅持的理由。
從歷史上的戰亂來看,平城可以說是世外桃源,三國時代的戰亂絲毫未對其產生影響。與之相反的是,平城收納了很多中原地區的人們來此避難,人口得到發展,那麼城市自然就相應得到了發展。
在那個亂世之中,平城獨樹一幟,成為了大家都嚮往的和平城市,在此居住的人們憑藉自己的努力不斷將這個城市發展壯大。
平城的地理位置更是讓人羨慕不已,四面連接城市,是穩穩的中心位置,實際早在戰國、兩漢和曹魏的時候,平城就已經顯現出了優勢。
作為中心城市,自然與周圍的城市有很多的交往。不僅如此,還佔據了滿足生產的一系列優勢,水分充足,物產豐盈,小麥、水稻、豆類等等農作物以及豬、牛、羊等等牲畜,都在此地得到了大規模的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平城就是一塊妥妥的風水寶地,以其作為都城,是再合適不過的了,憑藉著平城優越的地理位置以及百姓們的強烈歸屬。
北魏在此地持續了將近一百年,在此期間,發展迅速。也正是因為北魏有如此成就,才會給中國北方將近百年的修養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