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細胞」的教科書再造計劃:給我一本課本,我們給孩子一座美術館

2021-02-19 社創號
「美感細胞,美感簡單易懂,我希望把美感帶到每一個角落裡面去。我們希望這個美感元素可以像細胞一樣慢慢地分裂,從一分到二,二分到四。每個人都能像細胞一樣,把美感元素分裂到其他人身上去,填滿臺灣的每個空間。」

在某個場景下,發現了社會亟待解決卻沒人關心的問題,再結識三兩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就這麼推著走上了創業路。這三個分別來自臺灣交通大學電機系、人社系和機械系的男生——林宗諺、張柏韋和陳慕天,在畢業之後決心創業,組成一個獨立組織——美感細胞

說起創業的衝動,就仿佛是一直熄著燈被觸發點亮的過程。2013年三人作為交換生去歐洲留學,巨大的文化和環境的差異,徹底的改變了三個人。


| 依次是美感細胞聯合創始人:林宗諺、張柏韋、陳慕天


陳慕天回憶,到英國和丹麥當地的企業學習,當他拜訪一個醫療企業時,驚訝地發現一群人花了大量的時間精力開會,討論的議題是「如何把產品設計得更好看」。林宗諺也深有體會地說:「當我到瑞典,看到他們的設計作品,與那邊的學生交談,我突然驚奇這些可能比我小三四歲的同學,講出來的話為什麼這麼成熟。他們對政治非常地了解,對每一個科系都非常地尊重,不會說我是讀電機系的我就優於讀歷史系或者哲學系的。」這些複雜的感受,觸動了他們想要去改變些什麼。

美感細胞首先把目光放在了課本上。

懷舊思潮漸漸流行,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憶起民國時期的課本。畫家陳丹青說,「民國的課本好善良,尤其是小學課本,有貓、狗、春天、風箏,編課文的人有慈悲心、父母心。你看周海嬰回憶錄裡提到的他在上海念小學時的成績單,包括品德、智力、勇氣、謙讓、禮貌等項。這就是把你當一個小孩、當一個人看。」 


當時,民國課本大都是由蔡元培、張元濟、陶行知、葉聖陶、豐子愷等一流的學者、教育家編纂和出版的,課本裡融入了一代人對於孩童教育的開放性觀念和華夏傳統文化的風骨。當下傳統教育功能日漸完整,反而人文情懷的思考開始缺席。


再看我們現在的課本,雖也在努力地強調美和實用,卻更多地把成人化的思維和觀念強加給孩子,甚至有一些顯而易見的配圖錯誤,這樣的課本,除了「惡搞」和「反感」,孩子們又怎麼會去好好使用和愛護呢?

深思熟慮之後,原本在心中埋下的種子生根發芽了,美感細胞團隊決定「把小學生教科書變美」。在此之前他們對如何改造臺灣美感教育缺失的現狀有過多次討論和規劃。臺灣明明有世界頂級的設計專業,有非常優秀的設計師,為什麼沒有體現在大眾生活中?這讓陳慕天很納悶,後來他發現「這其實不是因為臺灣沒有好的設計師,而是因為全民不重視美感教育所致。」最終他們選擇了最直接、觸及最多人的教科書改造,提出了「 美感細胞——教科書再造計劃 」

可再造美感的途徑可以有很多,為什麼卻偏偏選擇小學教科書?在美感細胞團隊看來,18歲成年之前是美感和想像力形成最重要的階段。因此必須改造環境,以耳濡目染的方式,從小培養孩子的美感。美感細胞團隊對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改造環境有幾個考量,第一,它必須要大範圍地影響孩子,所以要一個國家體制內的媒介;第二,它必須是孩子可以常常看到的媒介;第三,它必須是一個平易近人不用負擔太大的媒介。把這三個因素綜合起來,最好的選擇就是教科書了。

「教科書在全臺灣,不管是偏僻的農村還是城市,每個小孩都能擁有,這是一個政府認可的教學媒體。小孩通常都會花很多的時間在學習,每天可能要看5到8個小時的書,課本是他們陪伴時間最長的玩伴。」於是,團隊從全臺孩子必須長期接觸的課本開始,把存在於美術館的多樣美學,遷移到孩子們每天都要用的課本裡面,發起一場美學教育革命,讓孩子們在課本中接受初級的美感教育,讓各種風格的課本陪伴孩子成長。

然而項目開始後,阻力重重,一切並不如當初三人設想的那般順利。一開始他們反覆奔走於教育部、學校、設計師之間尋找突破口,可是沒有人看好這個創意,也沒人願意投資,得到的往往是「 你們的方案很棒,加油!」這樣勉勉強強的公式化的答覆。嚴密的教育體系,似乎找不到一點鬆動的跡象。

而設計一本好的兒童教科書,也遠比想像中複雜,畢竟有別於設計一件商業產品,教科書的設計需要保持其應有的教育功能完整性,考慮的因素必須更加全面。「課本應該要有的東西都必須完整,不能被簡單的『好看』掩蓋。所以我們會有幾個做法,第一個當然是自己查資料,我們找了很多有關教科書設計的論文;第二個就是從第一課本開始,每次學校發書的時候,都會和老師、學生進行深入的訪談;我們也和出版社合作,出版社資料豐富,他們在臺灣的教科書產業已經耕耘了幾十年,有很多珍貴的建議。」

剛剛大學畢業的創業者就像在大海中的溺水者,只要有一個能承重的救生圈,就會拼盡全力地抓住。他們先是向全臺灣最有才華的設計師發出邀請,沒人答覆就主動出擊,在一次又一次,一輪又一輪的軟磨硬泡下,成功地邀請到了13位設計師。又藉助網際網路的力量,在眾籌平臺上勉強募集到26萬新臺幣(約4萬元人民幣)的印刷課本啟動資金。Facebook上也有設計師願意義務地幫助他們完成新課本的插畫配圖以及整體設計。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4年9月9日,美感細胞的小夥伴懷著忐忑的心情,帶著這些重新設計過的語文課本,前往臺灣新竹市香山區大湖國小五年級。當拆開包裝,教室裡的十幾個孩子都興奮了起來。沒有人想過,語文書還可以是這樣的。孩子們都覺得這本書十分漂亮、有趣,迫不及待地翻著每一頁,對比著新書和舊課本的不一樣。

更讓美感細胞團隊欣慰的是,每個孩子都能頭頭是道地講出他們對「美」的看法,並不像大人們以為的那樣,孩子們什麼都不懂,只要有顏色誇張的兒童畫就夠了,他們對「美」同樣會有自己的認知、感受和判斷,也對「美」有更多的需求。如果不給孩子們這樣的機會,大人們可能永遠無法理解孩子們想像的天空有多廣闊。

試點大獲成功,不僅鼓勵了美感細胞團隊,也讓這個年輕的團隊得到了更多關注。舊版教科書的出版社主動找上門尋求合作,希望為更多不同年級的孩子設計有美感的課本。

這正是陳慕天想看到的,他認為對於孩子而言,審美來自耳濡目染,而非填鴨教育。「一本好看的課本,一本有巧思的課本,可以引起孩子對課本內容知識的好奇,光是這一點就可以開啟一個孩子學習的開關。此外,一本好看的課本其實除了好看之外,更容易讓課本裡面的知識呈現得更舒適,讓小朋友讀起來更舒服,讓老師在教的時候更清楚,更明了。所以,小朋友學習的效果也會比過往課本更好。」

美感教科書再造計劃,自2013年發起之後,團隊與超過30位設計師合作,為超過1900位孩子提供了教科書,獲得了良好的反響。

2017年,美感教科書團隊決定發起第二季,與第51屆金鐘獎主視覺設計師方序中、獲頒皇家藝術學院最優秀畢業生的設計師王艾莉、獲獎無數的國際知名設計師陳永基、擔綱第一季美感教科書設計的馮宇老師,以及新一代資訊設計專業團隊「圖文不符」合作,希望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團隊預計將使用學生從1900位提高到3000位,改造的科目更是從國文課本,變為國文、英文、數學、自然、社會共5科,讓孩子們使用新型教科書的上課時間,從原本的21%提高到65%。透過團隊詳細紀錄教科書的設計眉角、設計師的思考脈絡,提供更加完整的知識與Know-How,持續推動臺灣美學影響力的教育革命。

對於未來,陳慕天還有更大的設想,「美感細胞角色有點像是社會齒輪的潤滑劑。現在的美感齒輪卡住了並不是因為大家不想社會變得更美,而是需要一些潤滑幫齒輪解決所遇到的問題。所以不只是在教科書產業,很多地方都需要這樣的潤滑劑。我們將來可能做的是,將目前擁有的設計資源導入不同的產業,成為不同的產業潤滑劑,提升這些產業的設計水準。」


「給我一本課本,我們給孩子一座美術館。」這些年輕人相信,一本小小的教科書會像是那扇打開著的、透著明媚陽光的窗戶,將暖陽照入孩子們的心,引導孩子們走向更美好的人生之路。

曾經我覺得我們沒機會

一群傻子,只有滿腔熱血

當第一本書做出來後

看著小朋友開心的表情

老師也投以讚賞的眼光

才發現自己就這麼做到了

剛開始苦幹時會遇到很多困難

勇敢去做才有得來不易的機會

在未來充滿未知的道路上

不知道還有多少的挫折在等著我

但我仍會充滿著勇氣,來面對每個挑戰

只有付諸行動,才能讓自己離夢想更近一步

編輯 | 梁雲風

美編 | Leo Duan

中國社創號 | 微信公眾號:chinavator

相關焦點

  • 課本太醜,怎麼辦?這三個理工男的做法絕了
    與這種「翻轉式」環境變革、學制變革相比,中國臺灣地區的「美感細胞教科書再造計劃」更像是一場溫和變革。幾個年輕人選擇把孩子每天都要接觸的教科書當作變革的主場,眾籌資金、溝通設計師與出版社、學校、政府,要讓課本變美。
  • 在臺灣,有一幫「不務正業」的設計師,他們發起了一項「美感教科書」計劃
    那就得從培養孩子的美感抓起從最基本的教科書下刀 ...在臺灣有一幫「不務正業」的設計師他們發起了一項「美感教科書」計劃  這個計劃從 2014 年開始在超過3年與超過 30 位設計師合作中除了重新設計視覺上的美感外也包含了課本功能性的再造
  • 臺灣教科書設計簡直是教科書一樣的設計啊....
    獲獎的《美感教科書》課本2013 年時,美感細胞開始推動教科書再造計畫,至今邁入第6 年,當年由三位國立臺灣交通大學的畢業生發起。他們這樣表達作品的初衷——「要從課本,給孩子們一座美術館!」聶永真x美感教科書,聯絡簿設計(2018)不僅在培養青少年的美感上埋頭苦幹,美感細胞還致力於整個臺灣社會的美感塑造,比如今年就與GQ臺灣一起開啟了 「大學美感教育計劃
  • 道威爾分享 | 美感教科書
    像繪本雜誌一樣精美美感教科書刷新對傳統教科書的認知刻板  無聊  枯燥原來教科書也可以好 看 有 趣▲ 深圳設計周主題展-「美感細胞」團隊宣傳視頻所謂美感教科書,並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以一門課程的形式來教授美學,而是將學生們日常所用的課本進行改造設計,將美融入到學生們日常所需的書本裡。
  • Case Study | 課本裡「藏」著美術館,臺灣美學教育實踐(第2期)
    3人於2013年創辦了美感細胞協會,在一次採訪中,他們解釋了名稱的含義——「美感細胞,美感簡單易懂,我們希望把美感帶到每一個角落裡面去,更希望這個美感元素可以像細胞一樣慢慢地分裂,從一分到二,二分到四。每個人都像那個細胞一樣,把美感元素分裂到其他人身上去,填滿臺灣的每個空間。」
  • 他們把小學課本改成了繪本!
    一群熱血交大生發起「美感細胞-教科書改造計畫」,以國小五年級國語課本為改造主角,希望從小形塑孩子的美感,第一站以新竹市香山區大湖國小為實驗基地。24歲的陳慕天,畢業於臺灣交大機械系,是臺灣美感計劃的發起人,不想被社會框架限制的他,在大四那年因為校外參訪,發現國外與臺灣的美感落差極大,回臺灣後發起美感計劃,透過設計美感教科書,讓臺灣的學童們,從小就培養出美感細胞。
  • 當年教科書設計成這樣,我至少考清華!
    在這種素材拼接的課本封面中我們揮灑著自己的青春如何壯大中國的設計?那就得從培養孩子的美感抓起從最基本的教科書下刀 ...在臺灣有一幫「不務正業」的設計師他們發起了一項「美感教科書」計劃  這個計劃從 2014 年開始在超過3年與超過 30 位設計師合作中除了重新設計視覺上的美感外也包含了課本功能性的再造
  • 【微資源】什麼是真正的美感教育? 看臺灣「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劃」
    從2016年開始,推出了5年為一期的「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劃」。開啟美感教育計劃之後,林雪倩老師開了一門色彩課,讓過去這群從未上過美術課的孩子,利用簡單的色塊,描繪家鄉風景——「如果記憶有顏色」。案例三:美感教科書除了臺灣地區官方推出的「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劃」,近年來臺灣的教科書設計也正在進行美感革命。
  • 這個90後臺灣學生被清華學子震撼,回去後竟把語文課本變成了……
    給我們一本課本,我們還孩子一座美術館。
  • 9所學校獲Good Design大獎,網友:這才是真正的美感教育!
    但其實,「美」就在我們身邊。大家還記得小趣曾經講過的「教科書改造計劃」嗎?點擊查看如果教科書是孩子遇見的第一座美術館,它應該是什麼樣的?我們從小接觸的教科書,其實就是美感教育方式之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計算過自己與教科書的相處時間呢?
  • 教科書也能設計的這麼美?!
    還是 那些年陪(折)伴(磨)過我們的 ——教科書 中國臺灣最美教科書第三季 這是由中國臺灣美感細胞團隊 發起的《美感教科書第三季》募資計劃
  • 小學課本大賞,被這些封面設計美哭!
    關於小學課本的記憶,已經長大的美美醬印象最深的還是:飽和度高的封面、配圖極簡的正文(一不小心,暴露了年紀)。你印象中的小學課本設計是什麼樣的?今天美美醬先帶大家去看看各國各地區的「小學課本大賞」。
  • 還記得那個高中生物課本裡的「肌肉女」嗎?如今被移出教科書
    還記得高中生物課本裡的肌肉女嗎?如今被移出教科書!有專家表示,將生物書中肌肉女移出教科書是因為許多學生看到這張圖片後打持不住,而且這張圖片看起來很怪異,即使生生物課本也並不是很適合用來描述蛋白質,當然也有很多學生表示這張圖片並沒有什麼特別,而且也不會有男同學把持不住,如果看這個都把持不住,那麼看其他圖片就更把持不住了。
  • 圖片集 | 美感教科書與田中達也
    上圖為臺灣美感教科書的第三季最近作為一名業餘的室內設計師,看了好多家具和家裝,再次感慨中國仿造業的強大。國外各種經典款式,在家具城和網店都擁有了各種國內本土版本。大體外觀能讓人一眼就聯繫到經典款本體,但不容細察和琢磨。其實從性價比上來說,它們絕對是合格的家具,足夠滿足本身應有的基本功能。
  • 媽媽我要再上一次學!
    在臺灣,有一幫「不務正業」的設計師,他們發起了一個「美感教科書」計劃。 他們成立了專門改造教科書的設計團隊——「美感細胞」,希望通過改造課本,讓孩子們長大之後,能有更深厚、更豐富的美學涵養去改變更多的事物,這就是「美感教科書」計劃。
  • 腦洞大開的教科書
    同學,我們不回收!」,印度同學們的前途也真是堪憂啊。 美國教科書最虔誠:上帝6天創造世界 達爾文1859年出版《物種起源》,隨後,他的進化論很快被美國公眾所接受並迅速進入教科書。
  • 佩姬·古根海姆|「我不是收藏家,我就是一座美術館.」
    但她沒有停止收藏,而是逐步蓄積建立屬於自己的美術館的雄心。PART3:我不是收藏家,我就是一座美術館佩吉·古根海姆如她自己所言:「我不是收藏家,我就是一座美術館」。佩姬·古根海姆美術館隨後成為威尼斯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之一。
  • 高考後沒有扔掉課本的學生,被自己的塗鴉笑了很多年
    那時,我不知道我的青春要走了,因此我們應該珍惜校園裡夏天的涼爽夜風,我騎自行車時看到的夕陽和我在這一次休閒晚餐中喝的冰鎮啤酒。教科書沒有被認為是青春的一部分,甚至認為他是青春的反義詞。當撕毀教科書、賣教科書時,一點都不懷舊。直到很多年後,這個論壇突然變得流行起來,有一種趨勢是在教科書裡晾曬自己的塗鴉,而那些「杜甫很忙」,「諸葛很亮」立刻成了名詞。
  • 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將重開,「歐洲繪畫史教科書」同時亮相
    此次展覽展出61件來自被稱為「歐洲繪畫史的教科書」的倫敦國家美術館藏品,橫跨從文藝復興至後印象派的繪畫歷史。「倫敦國家美術館名作展」原本預計從今年3月3日持續至6月14日。在此之前,展品已經運至博物館。然而,就在開展前不久,博物館宣布因疫情而關閉。這一展覽計劃將在東京站後巡展至大阪的國立國際美術館,目前,大阪站巡展已宣布延期至今年11月開幕,展期近三個月。
  • 從日本「世界最美教科書」,看日本超先進的學前教育理念
    提到教科書,可能大家跟小路一樣,瞬間想起了那個爸爸媽媽自己包書皮的年代,畢竟我們的教科書,從小到大長得都差不多,但是,最近在臺灣舉辦了一個「世界最美教科書展——從日本看見」的展覽,讓我們看到了鄰邦日本在教科書這樣的細節之處所下的功夫,同時也讓小路對日本的教育更加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