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寶奶奶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導語:
母愛是無私的、偉大的,每一位媽媽都會用自己獨特方式去愛孩子。
可愛是有界限的,如果掌握不好很容易「變質」,變成讓孩子深受其害的溺愛,但最可怕是媽媽不自知,仍然義無反顧將這種有毒的愛賦予孩子。
5歲女孩不會用筷,媽媽的強詞奪理彰顯溺愛本性,網友:太無知
朋友小莉是幼兒園老師,學校裡新轉來一位5歲的小女孩,午飯時老師為每個孩子分配了碗筷、飯菜,別的小朋友已經開吃,可她卻坐在那裡一動不動。
也許是到新的環境還不熟悉,老師便主動和她說:「老師餵你吃飯好嗎?」小女孩點了點頭,在老師悉心照料之下完成了新校園的第一餐。
到了第二天午飯時,小女孩還是同樣的姿勢,老師告訴她可以吃飯了,她卻說:「老師,我不會用筷子,一直都是媽媽餵我吃飯。」聽到這裡,老師很是吃驚,5歲的孩子居然還不會用筷子。
下午放學,老師特意把小女孩媽媽叫到了辦公室,告訴她要鍛鍊孩子使用筷子吃飯,可是小女孩媽媽卻說:「孩子用筷子吃飯太危險了,一不小心就會扎到嘴巴,老師每天餵她就好了」。
老師無奈地說:「用筷子吃飯,是孩子成長中必須要掌握的本領,怎麼可能一直靠老師餵飯吃,我還是建議您在家多教教孩子。」這時,小女孩的媽媽瞬間變了臉,拍著桌子大喊道:「我們家孩子就是不會用筷子怎麼著,我花這麼多錢送她來這裡,你們就有義務餵飯。」
事後,這位寶媽還將這件事發了微博,想讓網友評評理,可沒想到評論中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太無知了,你以為是愛,其實這是毒藥。當然,也有一部分網友認為,5歲的孩子不會用筷子無需小題大做,老師為什麼要苛責孩子。
說實話,即使沒有在現場,我也能想像出這位家長醜陋的模樣,明明自己溺愛孩子造成這樣的局面,卻強詞奪理談論著違背常理的說辭。
孩子會不會用筷子是件小事,可家長對娃的溺愛是大事
對於孩子來說會不會用筷子,的確是一件無傷大雅的小事,因為沒有哪一條法律規定5歲的孩子必須用筷子,如果非要較這個真,我們真是無話可說。可問題的重點在於,父母認為這是愛孩子的一種表現,排除用筷子吃飯這件事,這種無知的愛終究會害了孩子。
比如在孩子吃飯問題上,不吃正餐而是一昧地縱容他們吃垃圾食品,最後孩子的結果就是營養不良,或者身體過於肥胖,這些對於孩子成長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再比如,孩子習慣差、脾氣爆,家長無休止的妥協只會讓他們變成「熊孩子」,以至於到社會上變成人人討厭的小孩。
這樣的案例不勝列舉,但是家長卻深陷愛孩子的漩渦中無法自拔,這絕對不是一件小事,足夠引起家長的重視。
行為習慣的自主能力,對孩子未來成長至關重要,忽視即害娃!
李玫瑾教授說過:養習慣、立規矩,一定要趁早;老一輩人也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如果在小時候不為孩子建立好的習慣,那只會對他們未來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
6歲之前是父母引導孩子的黃金時期,同樣也是建立孩子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在這段時期給予孩子什麼樣的教育,孩子以後就會變成什麼樣,如果期間錯失了正確的引導,那他們的一輩子就毀了。
1、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好的行為,什麼是壞的行為
對於孩子來講,因為年齡小他們很難去分辨好與壞,這時候家長就要正確地引導。比如闖紅燈是壞的行為,公共場所大聲喧譁是壞行為;相反,遵守交通規則是好行為,撿到,幫助小朋友是好行為。
只有這樣,才能杜絕孩子壞行為的出現,自然就不會變成大家討厭的「熊孩子」。
2、讓孩子明白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好的行為習慣絕對不是一兩天就能夠養成的,這都是通過日常一點一點積累而成,舉止文明習慣包括站立、就座、行走、手勢、表情等多方面,文明的舉止即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財富。
無論何時都要讓孩子擁有文明的舉止,這是對他人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3、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絕不依靠父母
中國父母最大的缺點就是喜歡大包大攬,餵孩子吃飯,幫孩子穿衣服等等,這些我們要堅決制止。從小讓孩子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習慣,不僅有利於孩子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更是為他們日後步入校園、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討論話題:你家孩子幾歲就會用筷子吃飯?如果到該使用筷子吃飯的年紀仍然不會,你是否覺得這是一件小事呢?歡迎您的留言參與!
(文中配圖全部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