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滷汁其實很簡單,首先了解一下要用的滷汁配料及調製方法。下面以牛腱子為例演示滷肉全過程。
一、萬能滷汁配方及調配
配方:
水1200克,冰糖200克,鹽40克,醬油200克,雞精5克,紹酒100克,八角5克,小茴香3克,草果2克,花椒3克,桂皮3克,山柰2克,丁香1克,幹紅椒5克,蔥50克,姜30克,豬大骨1根(敲斷)
調製方法:
1、 將八角,小茴香,草果,花椒,桂皮,山柰,丁香放入滷料包。
2、取鍋,加入水,放入豬大骨,燒開,去浮沫,放入蔥、姜、幹紅椒,改小火燉1小時。
3、加入鹽、冰糖、紹酒、醬油,再用微火燉30分鐘,加入雞精即成滷汁。
二、醬滷牛腱子家常做法
1、各種香料如下:桂皮、草果、甘草、八角、花椒、陳皮、香葉、辣椒,另備冰糖一塊,蔥數根打結、姜一塊拍散,花椒、陳皮等小粒的、容易爛的進調料盒。燒一鍋清水,放入以上所有調味料,再加適量鹽、生抽、料酒、少量老抽,略煮一會,這清滷汁就算做成了。當然這時候的滷汁是不夠香的,第一次滷要先滷肉類的。
2、牛腱子一條,隨意切兩到三段,洗淨後焯水,然後用冷水衝洗並浸泡一會,讓肉質緊縮,然後放入燒開的滷汁中,中火煮15分鐘後轉小火煮到肉熟(用筷子能穿透即可),撈出後放涼風乾2小時,滷汁再燒開後放入牛肉小火煨半小時,取出放涼切薄片。懶人可直接小火滷1小時左右關火自然放涼後取出切片。
3、搭配滷牛肉少不了一碟好的調味汁:蒜剁碎,蔥切花,加入適量生抽、香醋、胡椒粉,一點點糖提味,喜歡麻辣的放點花椒、辣椒油,不喜歡的可以放芝麻油,點綴幾片香菜,再灑點熟芝麻,這一片牛肉放下去,掛滿蘸料,酸酸辣辣的更加能激出滷肉的醇香。每次肉吃完後,蒜蓉、蔥花、香菜、芝麻也都會被打撈的一乾二淨。
小貼士:
1、香料可根據實際情況,差不多就行,不一定非得是香料大全。量是根據個人喜好進行調整。
2、滷汁要控制鹽量,不能過鹹,吃時可沾調味料。
3、此滷汁過濾後可保留作為老滷,每次取用時適量加水、加料即可,長時間不用要放冰箱冷凍保存。
4、所有肉類同牛腱子一樣,要先焯水去血沫再滷製。
5、牛肉不可滷得過爛,否則切片易碎。
6、滷豆製品最好單獨盛出一些滷汁,用完即棄,否則滷汁易變酸。
附一 家用老湯(滷汁)製作方法老湯是指使用多年的滷煮禽、肉的湯汁,也叫滷汁。老湯保存的時間越長,芳香物質越豐富,香味越濃,鮮味越大,煮製出的肉食風味愈美。「要想燒雞香,八料加老湯」——這是有300年歷史的河南道口"義興張"燒雞的祖傳"十字訣"。
一、製作方法:
任何老湯都是日積月累所得,而且都是從第一鍋湯來的,家庭制老湯也不例外。
1、第一鍋湯,即燉煮雞、排骨或豬肉的湯汁,除主料外,還應加花椒、大料、胡椒、肉桂、沙仁、豆、丁香、陳皮、草果、小茴香、山奈、白芷、桂皮、鮮姜、食鹽、白糖等調料。最好不要加蔥、蒜、醬油、紅糖等調料,以利於湯汁的保存。上述調料的品種可依市場行情,並非缺一不可,但常用的調料應佔一半以上。調料的數量依主料的多少而定,與一般燉肉食用料一樣。不易揀出的調料要用紗布包好。將主料切小、洗淨,放入鍋內,加上調料,添上清水(略多於正常量),煮熟主料後,將肉食撈出食用,揀出調料,潷淨雜質所得湯汁即為"老湯"之"始祖"。將湯盛於搪瓷缸、陶瓷的或玻璃罐內,晾涼後放在冰箱內保存。
2、第二次燉雞、肉或排骨時,取出倒在鍋中,放主料加上述調料(用量減半),再添適量清水(水量依老湯的多少而定,但總量要略多於正常量)。燉熟主料後,依前法留取湯汁即可。如此反覆,就可得到"老湯"了。這種老湯既可燉肉,亦可燉雞,如此反覆使用多次後,燉出的肉食味道極美,且燉雞有肉香,燉肉有雞味,妙不可言。
二、滷菜的製法
1.將製成(或保存)的滷湯放在大鍋內,再加入一些水、鹽、蔥、姜。
2.將要滷製的原料(如雞、鴨、豬肉、牛肉、豬舌等)先用開水煮一下,撈出洗淨血沫,放入滷湯內,上火燒開,撇盡泡沫,轉用小火滷熟(注意不能滷的太爛,否則不好改切),關火後,在滷湯裡醃泡6-8小時(不能久泡,會是肉質發腐),撈出晾涼。抹上香油以免乾燥。
三、保存方法:
家庭保存老湯量依人口多少,每次得老湯500—1000克即可。保存老湯時,一定要清除湯中雜質(蔥姜等),涼透後放入冰箱內。盛器最好用大搪瓷杯(玻璃或陶瓷也行),不要用塑料、鋁製或不鏽鋼的容器,以保證湯汁不與容器發生化學反應。容器要有蓋,外面再套上塑膠袋,放在冷藏室,5天內不會變質。如每周吃一次燉雞或燉肉,則對老湯不必專門再煮沸殺菌。如較長時間不用老湯,放在冷凍室內可保存,否則應煮沸殺菌後再繼續保存。
四、提示:
1、滷湯內切勿滷製豆腐乾、羊肉等易發酸和帶羶味的東西,如需滷製時,可取出一些湯,單獨來滷。
2.每次滷食品時都要加姜蔥,並要檢查湯的色和口味的濃淡、湯的多少、香味的輕重等。如果欠某味時,可隨時加某種調料,以保質量。
3·滷製時放入的砂仁、豆蔻、草果、陳皮、肉桂、丁香、良姜、厚樸、茴香等十多位藥物,不但味美可口,還營養豐富,具有健胃、順氣、促進食慾之功能。
五、專業滷湯的分類:滷汁一般分為紅滷和白滷。
1、紅滷中由於加入了醬油、糖色、紅曲米等有色調料,故滷製出的成品色澤棕紅髮亮,適宜於畜肉、畜禽內臟、鴨以及豆製品的滷製;
2、白滷中則只加入無色調料,故成品色澤淡雅光亮,適宜於水產品、雞、蔬菜的滷製。當然也有不少原料既可紅滷,又可白滷。而且隨著季節的變化,菜品也需採用不同的滷製方法。例如在炎熱的夏季,人們需要色澤淡雅、口味清爽的滷製品,所以夏季以白滷為多,而秋冬季則多採用紅滷。但總的來說,紅滷的適用範圍比白滷廣泛,品種也較多,並且一年四季都可以採用。
六、專業的紅滷配方秘籍:
生薑500克 八角60克 三奈40克 小茴香40克 桂皮40克 砂仁50克 草果50克 白蔻50克 高良姜30克 丁香50克 藿香30克 陳皮30克 花椒20克 香葉20克 紅曲米30克 生抽40克 精鹽、料酒、冰糖、味精、骨湯各適量。
附二 滷水調配技術經驗體會
一、滷水製作需要注意的問題
1、炒糖色時,必須用小火慢炒,且糖色應稍嫩一些,否則炒出的糖色有苦味。
2、按傳統方法調製的滷水通常都不加味精,但由於新鮮滷水大都鮮味不足,加之近年來人們對鮮味的要求似乎已越來越高,所以在調製的過程中也可適量加入的味精。需要說明的是,在滷水中加入味精並不會起副作用,因為味精在160℃以上的溫度中才會產生焦谷酸鈉從而失去鮮味,而滷水沸騰時的溫度一般不會超過105℃。
3、滷水中一般應加入嫩糖色,如此才會使滷水有回甜味。而加入了嫩糖色以後,便可以不再加甘草。但從藥物性能角度看,甘草有調和諸味及提鮮的作用。因此,在加了糖色以後,滷水中仍可考慮加少許甘草。
4、丁香中含有丁香油酚,其味甚濃,使用時可根據具體情況調整用量。一般來說,5000克鮮湯中丁香用量應控制在5~15克之間。
5、用於製作滷水的大蔥應保留其根須,那樣可使滷水的味道更香。
6、滷水配方中加有糖色,且色呈棕紅,稱為紅滷,若去掉配方中的糖色便成了白滷。另外在滷水中加入幹辣椒,那樣就變成辣滷。
二、滷水的使用
1、凡動物性原料在滷製前均需先做氽水處理,否則原料直接下鍋後,會導致滷水急劇減少,從而造成菜品口味過鹹。
2、一鍋上好的滷水,應經常滷製鮮味較濃的動物性原料,這樣才能增加滷水的鮮香味。
3、豬肉和雞、鴨、鵝、兔這類鮮香味較濃的原料,應與異味較重的牛、羊肉及各種動物「下水」分開使用滷水,以保證滷水和滷製菜品的質量。
4、在使用過程中,要經常檢查滷水的色澤、香味、鹹度以及湯汁是否充足等,一旦發現某方面有所減少應及時補上,即我們常說的「缺啥補啥」。
三、滷水的保管
1、滷水使用一段時間後,會留下少數原料或香料的殘渣,這時便需要進行過濾,以此來保證滷水的質量。
2、滷水經反覆使用後湯汁會變得比較濃稠,雖經過濾,但還需「清掃」,即用乾淨的動物血液與清水混合後,徐徐加入到燒沸的滷水中,這便是利用蛋白質的吸附和凝固作用,吸去滷水中的雜質,以使滷水變得清澈,講究一些的還要用瘦肉茸對滷水進行「清掃」。但需注意,每鍋滷水清掃的次數不能過多,以免滷水失去鮮香味。
3、滷水中浮油要經常打掉,最好使滷水表面只保留薄薄的一層「油麵子」。否則,油脂過多,容易使滷水變質、脂肪氧化變質所致 。
4、滷水在不使用時,應燒沸後放入搪瓷桶內,令其自然冷卻,且不要隨意晃動。另外,桶底還應墊上磚塊,以保持底部通風。若是夏天,滷水必須每天燒沸,如果有條件,還可放入冷庫中存放。滷水在長期不用時,也應時常從冷庫中取出燒沸,冷卻後再放入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