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23年,明朝最強軍隊戚家軍為何被殘酷剿殺?

2020-12-21 飛魚說史

文|飛魚說史

戚家軍因為戚繼光從而得名,是明朝一支相當有名氣的軍隊,憑藉百戰百勝的戰績和高達十餘萬級的斬級記錄,被譽為「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

在歷史上,有兩支軍隊享譽盛名,一支是嶽家軍,另一支是戚家軍。

關於嶽家軍的事,飛魚暫不細論,因為這支軍隊並不是本篇要講的重點,我們要講的戚家軍,說到這不少人就會說了,不就是戚家軍嘛,一個強字,就說完了,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對此,飛魚表示關於戚家軍,單單一個「強」字還真說不完這支軍隊的故事。

戚家軍得名於戚繼光,最初的任務是在南部沿海抗倭,後來被調入京師,參加對抗蒙古,大大小小的戰役無數,可以說是百戰百勝,這是一支令敵人聞風喪膽的軍隊。

戚家軍

戚家軍之所以強,並不單單是士兵勇猛和紀律嚴明,它的陣法和裝備也是一流,陣法主要是可以變化的鴛鴦陣,而裝備則是集火炮、彎刀、狼筅為一體,正是憑藉這些,戚家軍還被稱為當時東亞最強軍隊,不過在當時,戚家軍的裝備上那也是絲毫不弱於西方國家的軍隊。

我們就單單以火器的配比做個說明,當時奧斯曼帝國的新軍火器比約在30%以上,而戚繼光薊州練兵編組的戚家軍各營的火器綜合配比在40%以上,所以有人以此稱呼戚家軍為當時地表最強軍隊。

但這樣一支軍隊,最後的結局卻很慘,它並不是敵人所滅,而是一次內訌中,被明朝朝廷殘酷地剿殺,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我們還得從戚繼光抗倭說起。

戚繼光組建成了戚家軍。

明朝初年,時局並不穩定,明朝立腳未穩,而東南沿海本土的一些海盜和日本一些失意的土豪與浪人,也以武裝走私,搶掠商民,被稱之為倭寇,到了16世紀中葉,倭寇已成本土大患,被騷擾的民眾高達十幾萬,在這種背景下,抗倭已經成為了明廷不可忽視的問題。

影視中的戚繼光

1555年,朝廷調戚繼光任浙江都司僉事,自此戚繼光開始長達十餘年的抗倭生涯,不過剛一開始抗倭時,戚繼光就感覺很力不從心。

因為明軍的戰鬥力實在太差了,這些人在國內鎮壓百姓還可以,但是真遇上不要命的倭寇,那只能用尷尬二字形容。

面對這種情況,戚繼光就想組建一支威猛的軍隊,當他聽說了義烏等周邊地區的民眾勇猛還不怕死的時候,就去義烏招兵,這點和義烏縣令趙大河不謀而合。

因為趙大河也素聞明君戰鬥力差,但是自己轄下的義烏民眾那各個都不是蓋的,兩人的主張上級領導胡宗憲認可,於是乎,以戚繼光為將領以義烏等地民眾為兵員的戚家軍應運而生。

戚家軍

戚家軍組建成之後,戚繼光開始對這支部隊進行訓練,並教之以陣法,並且戚繼光還改造和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建造了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在裝備強於敵人,接下來就是戚家軍大顯神威的時期。

戚家軍的主要戰績。

戚家軍建成之後,這支軍隊開啟了南徵倭寇、北御韃靼徵途,在對抗倭寇的戰爭中,戚家軍勇猛讓倭寇聞風喪膽,這支軍隊在敵人眼中徹底刷新了戰鬥力,主要的戰役有岑港之戰、台州之戰、福建之戰、興化之戰,仙遊之戰,毫無例外,戚家軍都取得了勝利。

戚家軍的勇猛,被明廷看到了眼裡,於是就有大臣建議明穆宗,讓戚家軍去抵禦勇猛的韃靼人,這一建議被皇帝所認可,於是這支軍隊又開始抵禦韃靼,雖然以遊牧為主的韃靼很勇猛,但是在戚家軍的火器面前,那就明顯發揮不出戰鬥力了,所以戚家軍依然在延續創造著屬於自己的神話。

戚家軍抗倭

後來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病逝,依附於張居正的戚繼光也被給事中張鼎思彈劾,由於戚繼光功勞太大,皇帝心裡也發慌。

於是就聽從了這一建議,把戚繼光調走,而戚家軍也被留在了北方,後來給事中張希皋再次彈劾戚繼光,戚繼光被撤職,回鄉後這位民族英雄就在鬱悶中病死。

當然,也正是因為戚繼光被調走,留在北方的戚家軍開始陷入危機之中,畢竟這支軍隊在北方屬於客場,當時明軍在北方還有著當地的軍隊,就這樣在明朝軍隊中,南北兩軍之爭也愈演愈烈,不過隨著戚繼光和後續戚家軍將領的失勢,戚家軍已岌岌可危。

一場內訌葬送了戚家軍。

萬曆23年,明朝爆發了一場內訌,也就是在這場內訌中,呆在北方的戚家軍被明廷殘酷地絞殺了,而起因很簡單,是因為明廷欠糧餉,導致了戚家軍的譁變,結果被無情鎮壓,看似簡單地一件事,其實背後的原因相當複雜。

按理來說,戰鬥力如此之強的戚家軍是明廷的依仗,為何就能發生欠糧餉的事呢,這不是逼著戚家軍造反嗎,其實還真是這回事,上文我們已經提到張居正去世和戚繼光被調走,這就導致這支南軍在朝廷裡已經失勢了。

影視中的戚家軍

此外,再加上擔任戚家軍的將領是北方人李如松,他自然很偏袒北方軍,糧餉什麼的也是緊著北軍發,有什麼大功那也是往北軍的頭上扣,比如在平壤之戰中,明明是戚家軍立了頭功,但結果卻成了北軍的功勞,而答應的懸賞自然給了北方軍。

終於戚家軍被逼急了,發生了譁變,而北方軍的另一將領王保,對於這個機會早已等待多時,於是他以誘的方式,把戚家軍騙到了演武場,當然是不能帶兵器的,這些戚家軍以為是要對欠糧餉的事情做個交代,也沒有多想,但結果這群人卻沒有一個活著走出去。

結束語:

萬曆23年,明朝最強軍隊戚家軍為何被殘酷剿殺?其實明面上看似只是戚家軍因為欠糧餉的事情發生了譁變,是明廷不得以而為之,其實背後卻是明朝內部戚家軍和北方軍將領之間的不和造成的。

而對於這點,明朝的統治者並沒有進行調節,反而任由兩軍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伴隨著張居正和戚繼光等支持戚家軍權臣失勢,戚家軍最終只能成為政治的犧牲品,這或許也是封建社會無法避免的局限性。

影視中的戚繼光

不過,儘管戚家軍最後以這種憋屈的方式被鎮壓,但是它所創造的威名,卻永遠的留在了歷史中,成為了一道不可磨滅的光。

此外,被明廷鎮壓的戚家軍並不是全部的戚家軍,只是北上的戚家軍,而依然在南方抗倭的戚家軍並不在此次被鎮壓的範圍,不過再也支撐不起戚家軍的威名了。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文獻:《明史》、《戚少保年譜耆編》、《明史紀事本末》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END】

相關焦點

  • 16-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戚繼光和他的戚家軍
    嘉靖三十二年至嘉靖三十五年(1553年至1566年),是東南沿海倭寇為禍最烈的時期。當時浙江倭寇肆虐,朝廷選派有才能的將領前往浙江,增強當地軍力。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繼光調任浙江,擔任浙江都司僉書,負責屯田事宜,次年受浙江總督胡宗憲賞識,升任參將,負責防禦錢塘江以東地區,並支援寧波、紹興、台州三府。他與台州知府譚綸一同訓練當地軍隊對抗倭寇。
  • 戚家軍最後的悲歌:集體討薪被朝廷血腥屠殺,明朝不亡天理難容
    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戚家軍軍歌戚家軍自嘉靖三十八年建軍,先後參加抗倭蕩寇、大破蒙古精騎、援朝抗倭、決戰後金,斬敵首級無數,縱橫東亞,令敵人聞風喪膽,是中國古代史上一支「常勝軍」,被譽為十六、十七世紀東亞最強的軍隊。
  • 日本獻上20個倭寇,明朝不收,結果:20人在寧波被蒸殺
    他看到了明朝軍事體制落後的一面,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進行了不少改革,為大明軍隊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在首輔張居正(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具有遠見卓識的文臣)的支持下,戚繼光創立「戚家軍」,南徵倭寇,基本肅清了倭患,使東南沿海基本平靜;北破胡蠻,震懾關外,保衛了北方邊境。
  • 《萬曆十五年》:戚繼光的孤獨,竟揭示了芸芸眾生的掙扎和宿命
    正好,近段時間我正看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其中單篇列出的一個人物,在看到金山嶺長城巨幅畫像時,我就想到他了,這個人,正是金山嶺長城真正的修建者,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萬曆十五年》替我們總結出了兩個原因:一是組織了一支新型的軍隊,招之能戰、戰之能勝;二是主帥戚繼光卓越的指揮才能。我們先看看第一點,拉起一支新隊伍。這相當於另起爐灶了。戚繼光到浙江赴任後,發現衛所的將士作戰能力一般,不堪所用,現實逼他想辦法解決問題。
  • 在明朝泛濫成災的倭寇,為何在清朝不見了?誰搞定了他們?
    提起明朝的戚家軍,想必很多人都很熟悉,他們正是因抗擊倭寇而聞名於世。而在整個明朝時期,倭寇一直都是朝廷的心腹大患,歷朝皇帝都將防備倭寇作為重中之重。在嘉靖朝,倭寇對中國沿海的侵擾更是達到了頂峰,這才有了戚家軍的橫空出世。
  • 萬曆十五年到底講了什麼,為何眾人都趨之如騖?看完就明白了
    萬曆十五年到底講了什麼,為何眾人都趨之如騖? 看完就明白了萬曆十五年即公元一五八七年,嚴格來說,這一年當中並沒有發生什麼非常重大的事情,但是許多研究明代歷史的學者都會將這一年當中明朝歷史的轉折點。而萬曆十五年這一本書通過講述萬曆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謨等人來表達了明朝萬曆年間各個階級的人生,來表達出明朝衰落和滅亡的原因。首先從萬曆皇帝的角度來說,他從小非常聰明,在張居正的教導之下,教育的極其出色,不止學到了該如何勵精圖治,也學到了要勤儉節約,而在張居正執政的前十年間,明朝的國力日漸強大了起來。
  • 秦始皇隨手劃了一個市,1700年後竟直接改寫中國歷史
    明朝中後期,倭寇跟失控的馬車一樣在沿海地區橫衝直撞,明朝急的沒辦法,派了很多人去圍剿倭寇,想不到派去的大多是飯桶,沒什麼戰鬥力,連倭寇的影子都找不到,明朝刨地三尺,終於將戚繼光找出來了,命他到江浙一代巡邏,實際上是把剿匪的任務交給他了。
  • 「戚家軍在,倭寇必敗」為何能被玩家口口相傳
    背水而戰的韓信兵團,僅七千人卻屢勝的陳慶之白袍軍,明末精銳騎兵關寧鐵騎,紀律嚴明、作戰勇猛的戚家軍……但是這些兵團到底是如何作戰,如何勇猛的呢?時至今日,我們已經不能親眼得見了。但是最近一款名為《戰意》的沉浸式古戰場遊戲裡,真實地還原來古代戰場中許許多多的富有特色的軍隊。
  • 萬曆年間援助朝鮮的戰爭,明朝軍隊和日軍到底誰更盛勝一籌?
    日軍完勝論從戰爭結果來說就無法自圓其說,1598年11月,日軍從朝鮮撤離,而在撤離之前,日軍就已經被而明朝聯軍給逼到了半島南邊一隅,發動戰爭想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是攻略整個朝鮮併入侵中國,豐臣秀吉甚至於有讓日本天皇遷都北京的打算,那麼從這場戰爭的最終結果來說,日本勝了嗎?如果日軍完勝,日軍戰鬥力完勝,那為什麼結果是日軍撤離呢?
  • 一支三眼銃,戳中晚明殘酷真相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在明末花樣繁多的火器裡,誕生於明朝嘉靖年間的三眼銃,確實是「紅了很久」的一款裝備。比如1959年經典老電影《林則徐》裡,出任欽差大臣的林則徐到任廣州時,當地官員就命人用三眼銃施放禮炮,給這位不久後的禁菸英雄,好好助了助興。
  • 歷史探秘:于謙拯救明朝於危難之際 朱祁鎮後來為什麼要殺他
    歷史探秘:于謙拯救明朝於危難之際 朱祁鎮後來為什麼要殺他時間:2020-09-23 16:32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歷史探秘:于謙拯救明朝於危難之際 朱祁鎮後來為什麼要殺他 很多人都不了解于謙和朱祁鎮的事情,接下來跟著趣歷史小編一起欣賞。
  • 日本最恐懼的一支中國軍隊,滅了上萬日本兵,只有幾人陣亡
    有人說,戚家軍是中國古代史中的特例,的確如此。首先戚家軍在大明軍隊頹勢的歷史背景下誕生的,說頹勢也不太恰當,起碼大明沒有像樣的部署在沿海的軍隊,才讓倭人有空隙可鑽。 「義烏幫」出現後,小日本終於見識到了什麼叫中國戰力,五個人一組,有人拿刀、有人拿鉤,有人拿套籠。
  • 一艘註定要沉沒的船-《萬曆十五年》
    萬曆不是一個意志強硬的君主,他的繼位幾乎沒有什麼懸念,所以也沒涉及太多宮廷爭奪的血腥陰謀。當皇帝前十年,所有的事情都被幾百年一遇的能臣張居正呵護得無微不至。對於皇帝這個崗位來說,萬曆的歷練明顯是不夠的,他的性格也不夠強硬。
  • 他是明末的傳奇海盜,在呂宋自稱國王,為何仍未逃過明朝的追殺?
    在隨後的數年之中,林鳳在廣東珠江口與潮州一帶與明朝水軍打遊擊戰爭,卻遭到了明朝水軍的多次打擊。到隆慶六年,林鳳已經西退至惠州的白沙湖(今汕尾市東之白沙灣),此時其活動範圍尚局限於廣東。萬曆元年初(1573年),由於殷正茂督師對林道乾部(另一波活躍於福建一帶的潮州海盜)及其黨羽的打擊,林道乾被迫逃往柬埔寨,林鳳為躲避明軍打擊,則率部入閩,棲泊在澎湖之間。
  • 明朝10年花光6千萬兩白銀軍費,為何明朝士兵仍舊破衣爛衫吃不飽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在盛京舉行出兵誓師儀式,正式對明朝宣戰,持續26年的明清戰爭由此拉開帷幕。正所謂「興師十萬,日費千金」,戰爭從古到今都是一項極為昂貴的殘酷「遊戲」,需要巨額的經費投入,明朝為了支撐這場曠日持久的戰事,也付出了難以想像的巨大代價。
  • 明朝萬曆皇帝為何在張居正身後對其家族抄家殺戮?信仰崩了!
    大明萬曆年間,這是一個極為重要,也撲朔迷離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之初,原本日薄西山的大明朝竟是陡然止住了頹勢,隱隱有了中興之兆;也同樣是在這個時代,大明朝在國勢糜爛中,最終不可逆轉的滑向了深淵。而在這時代中,最為重要的兩個人,莫過於萬曆皇帝朱翊鈞,還有最強首輔張居正!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萬曆皇帝與張居正之間複雜的情感!一、帝師張居正,是他一手造就了萬曆皇帝隆慶皇帝早死,萬曆繼位之初尚且年幼。
  • 明朝萬曆皇帝為什麼幾十年不上朝
    對於明朝的覆滅,有很多原因。而在文史界流行著「明朝不亡於崇禎之失德,而亡於萬曆之怠惰」的說法。史學家們對此也是爭論不休,各有看法。不可否認,明朝自萬曆開始便已經顯出頹敗之勢,而其中最為人所詬病的便是作為一國之君的萬曆連續幾十年不曾上朝,實為明朝「曠朝第一人」。
  • 數萬華商在南洋被殺害,明朝統治者:不可惜,殺他們立功了
    到明朝中後期,中西方勢力在南洋地區展開對峙,最終爆發了「大侖山慘案」。多年來,中國人不畏艱險,勤勤懇懇,積累了不少財富,在南洋地區享有很高的地位。由此引發了當地的不滿,再加上一些勢力的唆使,形成了強烈的「排華」情緒,華人勢力成為某些西方國家特別是西班牙人眼中的釘子。在海上,西班牙人經常搶劫華商船隻,傷害華商。
  • 明朝萬曆皇帝長達28年不上朝,難道不怕自己江山被他人架空嗎?
    而追究起來明朝滅亡的原因,說法更是眾多,從一開始的討論明朝內鬥消耗太大到崇禎皇帝在做藩王時沒有受到過系統的帝王教育,甚至還有人提出來了明朝的滅亡,實際上是從萬曆皇帝開始的,因為他的不上朝,讓明朝內外癱瘓,那萬曆皇帝長達28年不上朝,就真的不怕被別人架空奪取江山嗎?
  • 為什麼有人說明朝亡於萬曆
    明神宗萬曆皇帝帝朱翊鈞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相對於其他幾位皇帝而言,萬曆皇帝可以說是一個知名度很高的皇帝,當然,他的出名源於偷懶和怠政。萬曆帝死後24年,清軍入主中原,明朝宣告了結束。而明實亡於萬曆這個觀點在某些方面來說還是有一定道理的。社會風氣轉變明朝萬曆時期,是整個明朝的社會風氣大轉變的時期,明朝的商品經濟發展很快,社會頂層在生活上越發奢侈。「今貴臣大眾,爭為奢侈,眾庶仿效,沿習成風,服食器用,逾僭凌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