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飛魚說史
戚家軍因為戚繼光從而得名,是明朝一支相當有名氣的軍隊,憑藉百戰百勝的戰績和高達十餘萬級的斬級記錄,被譽為「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
在歷史上,有兩支軍隊享譽盛名,一支是嶽家軍,另一支是戚家軍。
關於嶽家軍的事,飛魚暫不細論,因為這支軍隊並不是本篇要講的重點,我們要講的戚家軍,說到這不少人就會說了,不就是戚家軍嘛,一個強字,就說完了,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對此,飛魚表示關於戚家軍,單單一個「強」字還真說不完這支軍隊的故事。
戚家軍得名於戚繼光,最初的任務是在南部沿海抗倭,後來被調入京師,參加對抗蒙古,大大小小的戰役無數,可以說是百戰百勝,這是一支令敵人聞風喪膽的軍隊。
戚家軍之所以強,並不單單是士兵勇猛和紀律嚴明,它的陣法和裝備也是一流,陣法主要是可以變化的鴛鴦陣,而裝備則是集火炮、彎刀、狼筅為一體,正是憑藉這些,戚家軍還被稱為當時東亞最強軍隊,不過在當時,戚家軍的裝備上那也是絲毫不弱於西方國家的軍隊。
我們就單單以火器的配比做個說明,當時奧斯曼帝國的新軍火器比約在30%以上,而戚繼光薊州練兵編組的戚家軍各營的火器綜合配比在40%以上,所以有人以此稱呼戚家軍為當時地表最強軍隊。
但這樣一支軍隊,最後的結局卻很慘,它並不是敵人所滅,而是一次內訌中,被明朝朝廷殘酷地剿殺,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我們還得從戚繼光抗倭說起。
戚繼光組建成了戚家軍。
明朝初年,時局並不穩定,明朝立腳未穩,而東南沿海本土的一些海盜和日本一些失意的土豪與浪人,也以武裝走私,搶掠商民,被稱之為倭寇,到了16世紀中葉,倭寇已成本土大患,被騷擾的民眾高達十幾萬,在這種背景下,抗倭已經成為了明廷不可忽視的問題。
1555年,朝廷調戚繼光任浙江都司僉事,自此戚繼光開始長達十餘年的抗倭生涯,不過剛一開始抗倭時,戚繼光就感覺很力不從心。
因為明軍的戰鬥力實在太差了,這些人在國內鎮壓百姓還可以,但是真遇上不要命的倭寇,那只能用尷尬二字形容。
面對這種情況,戚繼光就想組建一支威猛的軍隊,當他聽說了義烏等周邊地區的民眾勇猛還不怕死的時候,就去義烏招兵,這點和義烏縣令趙大河不謀而合。
因為趙大河也素聞明君戰鬥力差,但是自己轄下的義烏民眾那各個都不是蓋的,兩人的主張上級領導胡宗憲認可,於是乎,以戚繼光為將領以義烏等地民眾為兵員的戚家軍應運而生。
戚家軍組建成之後,戚繼光開始對這支部隊進行訓練,並教之以陣法,並且戚繼光還改造和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建造了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在裝備強於敵人,接下來就是戚家軍大顯神威的時期。
戚家軍的主要戰績。
戚家軍建成之後,這支軍隊開啟了南徵倭寇、北御韃靼徵途,在對抗倭寇的戰爭中,戚家軍勇猛讓倭寇聞風喪膽,這支軍隊在敵人眼中徹底刷新了戰鬥力,主要的戰役有岑港之戰、台州之戰、福建之戰、興化之戰,仙遊之戰,毫無例外,戚家軍都取得了勝利。
戚家軍的勇猛,被明廷看到了眼裡,於是就有大臣建議明穆宗,讓戚家軍去抵禦勇猛的韃靼人,這一建議被皇帝所認可,於是這支軍隊又開始抵禦韃靼,雖然以遊牧為主的韃靼很勇猛,但是在戚家軍的火器面前,那就明顯發揮不出戰鬥力了,所以戚家軍依然在延續創造著屬於自己的神話。
後來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病逝,依附於張居正的戚繼光也被給事中張鼎思彈劾,由於戚繼光功勞太大,皇帝心裡也發慌。
於是就聽從了這一建議,把戚繼光調走,而戚家軍也被留在了北方,後來給事中張希皋再次彈劾戚繼光,戚繼光被撤職,回鄉後這位民族英雄就在鬱悶中病死。
當然,也正是因為戚繼光被調走,留在北方的戚家軍開始陷入危機之中,畢竟這支軍隊在北方屬於客場,當時明軍在北方還有著當地的軍隊,就這樣在明朝軍隊中,南北兩軍之爭也愈演愈烈,不過隨著戚繼光和後續戚家軍將領的失勢,戚家軍已岌岌可危。
一場內訌葬送了戚家軍。
萬曆23年,明朝爆發了一場內訌,也就是在這場內訌中,呆在北方的戚家軍被明廷殘酷地絞殺了,而起因很簡單,是因為明廷欠糧餉,導致了戚家軍的譁變,結果被無情鎮壓,看似簡單地一件事,其實背後的原因相當複雜。
按理來說,戰鬥力如此之強的戚家軍是明廷的依仗,為何就能發生欠糧餉的事呢,這不是逼著戚家軍造反嗎,其實還真是這回事,上文我們已經提到張居正去世和戚繼光被調走,這就導致這支南軍在朝廷裡已經失勢了。
此外,再加上擔任戚家軍的將領是北方人李如松,他自然很偏袒北方軍,糧餉什麼的也是緊著北軍發,有什麼大功那也是往北軍的頭上扣,比如在平壤之戰中,明明是戚家軍立了頭功,但結果卻成了北軍的功勞,而答應的懸賞自然給了北方軍。
終於戚家軍被逼急了,發生了譁變,而北方軍的另一將領王保,對於這個機會早已等待多時,於是他以誘的方式,把戚家軍騙到了演武場,當然是不能帶兵器的,這些戚家軍以為是要對欠糧餉的事情做個交代,也沒有多想,但結果這群人卻沒有一個活著走出去。
結束語:
萬曆23年,明朝最強軍隊戚家軍為何被殘酷剿殺?其實明面上看似只是戚家軍因為欠糧餉的事情發生了譁變,是明廷不得以而為之,其實背後卻是明朝內部戚家軍和北方軍將領之間的不和造成的。
而對於這點,明朝的統治者並沒有進行調節,反而任由兩軍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伴隨著張居正和戚繼光等支持戚家軍權臣失勢,戚家軍最終只能成為政治的犧牲品,這或許也是封建社會無法避免的局限性。
不過,儘管戚家軍最後以這種憋屈的方式被鎮壓,但是它所創造的威名,卻永遠的留在了歷史中,成為了一道不可磨滅的光。
此外,被明廷鎮壓的戚家軍並不是全部的戚家軍,只是北上的戚家軍,而依然在南方抗倭的戚家軍並不在此次被鎮壓的範圍,不過再也支撐不起戚家軍的威名了。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文獻:《明史》、《戚少保年譜耆編》、《明史紀事本末》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