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海思:29年,「備胎」終於「轉正」!誰在掌舵?(上)

2020-12-26 中安網

從2019年5月開始,美國對中國企業就陸續實施五花八門的禁令,其中以不再給華為提供晶片這招最狠,現在幾乎是「全面鎖死」。

因為這招確實是扼住了中國晶片發展的喉嚨——晶片製造能力欠缺。

但是,美國的「鉗制」,卻意外捧紅了華為海思。

雖然華為海思並未表示自研晶片會漲價,但是市場上「漲價」聲音不斷,吹著一陣「晶片短缺、供應不足」的風聲,導致安防行業一些上下遊的供應商、代理商、集成商、工程商都變得莫名緊張起來。

安防行業流傳著這樣的聲音,「攝像機漲價的事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是不是要囤點海康大華的攝像機?」 「美國趕盡殺絕,華為海思接下來還怎麼活下去?」

華為海思的未來之路,似乎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摸不清看不透,而國產晶片從設計到製造的發展也令人擔憂。

美國為何會對晶片如此緊張?華為海思在從0到1的發展中,做了哪些重要舉措,會被美國盯上?

接下來,CPS中安網根據海思的關鍵人物、關鍵事件、關鍵產品等方面,梳理出海思29年來的發展脈絡。

1、 關鍵人物:任正非,華為帝國幕後「隱形教父」

▲華為17位董事會成員,二排左一:何庭波,二排左二:徐文偉,二排左五:任正非

在華為的官網上,17位董事會成員中,有三位在海思的發展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

首位,也是最重要的那位,毋庸置疑,是如今已76歲的老大任正非。

作為中國深具影響力的企業家之一,任正非一直遠離聚光燈,低調而神秘,被外界戲稱為華為帝國幕後的「隱形教父」。

任正非在華為走過的每一步,價值都難以估量。

1991年,任正非47歲,就快邁入「五十知天命」的年紀,但他也不知道哪裡來的底氣,一直在為一個不確定的未來在奔波折騰,有人說,他其實也是想賭一把。

當時,華為剛創立4年,員工只有20人左右,資金緊張,存活艱難,更別提發展前景了,在外人看來,這顯然是一家窮得叮噹響的企業。

但是,任正非在這一年,卻費盡心思去挖一個人。

他叫徐文偉,是現在華為董事之一,以及戰略研究院院長。

2、 關鍵人物:徐文偉,華為海思「拓荒牛」

徐文偉先生

董事、戰略研究院院長

出生於1963年,畢業於東南大學,碩士。1991年加入華為研發部,主持華為第一代局用程控交換機開發,分別負責晶片、總體技術、戰略規劃和預研部等工作。歷任公司國際產品行銷及營銷總裁、歐洲片區總裁、戰略與Marketing總裁、銷售與服務總裁、片區聯席會議總裁、企業業務BG CEO、公司戰略Marketing總裁、IRB主任、戰略研究院院長等。

徐文偉,畢業於東南大學,自控系碩士畢業,擅長設計單片機硬體以及用機器語言和彙編語言寫嵌入式軟體。

1991年之前,徐文偉在知名港企「億利達」工作,任正非究竟是怎麼注意到他的,目前沒有公開信息透露。

當時,任正非計劃把公司的主營方向做調整,將代理交換機轉向研發交換機,結束代理生涯,自研晶片,希望在外國企業壟斷的通信市場上分一杯羹。

聽說,徐文偉是被任正非描繪的宏偉藍圖所吸引,才加入了華為。隨後建立了器件室,負責印刷電路板(PCB)設計和晶片設計。

而也是在這一年,華為成立了集成電路設計中心(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專門負責設計專用集成電路,ASIC也是華為海思的前身。

徐文偉進入華為後,主要負責交換機的ASIC晶片研發,他首先要在PAL16可編程器件上設計自己的電路,再進行實際驗證,驗證通過後,再委託香港一家擁有EDA能力的公司設計成ASIC晶片,再交由德州儀器進行流片生產。

徐文偉展現了自己深厚的硬體設計能力,本來成功率不高的過程,直接就一次成功,華為終於擁有了自己的晶片,徐文偉給它取名叫「SD502」。

它不負眾望,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性能,產品也賣得暢銷。華為也由此開啟了多年的晶片研發之路。

後來,徐文偉和華為早期研發人員聶建林還負責研發了JK1000交換機,徐文偉是硬體開發者和彙編高手,聶建林是C語言高手,雙劍合璧,採用了C語言+彙編的混合編程方式,鍛造了JK1000的主機軟體系統。

JK1000主機軟體系統的核心是一個原生態的基於命令行的嵌入式作業系統。它初步具備了作業系統的基本特徵,如對全部軟、硬體資源的管理和分配、任務調度,控制、協調並發活動等。

但其實當時模擬交換技術已經處於淘汰的邊緣,JK1000並沒有在市場上獲得成功。

此時,決定華為生死的C&C08正在研發,任正非投入所有資金、甚至借高利貸研發C&C08,妄圖在通信市場背水一戰,當時鄭寶用負責系統硬體,後來李一男加入之後,由李一男負責,而徐文偉負責C&C08的晶片研發。

▲1994年華為團隊訪問美國,左起劉啟武、李一男、楊漢超、徐文偉、鄭寶用、黎健、毛生江

入不敷出的任正非做了個重要決定,借了高利貸,買來了西方的 EDA設計系統,從此有了自己的EDA 設計平臺。

同時,徐文偉挖來了一個人才,江蘇無錫華晶中央研究所從事晶片設計的李徵,華晶是國家集成電路908工程中最重要的項目,培養了不少人才,李徵之前還去美國學習過西方EDA的使用和晶片設計。

所以,挖他過來,是真的很「對口」。徐文偉和李徵接下來就沒日沒夜開始研發晶片。

他們先用可編程邏輯器件調試時隙交叉系統網片,再把調試好的可編程邏輯器件用自己的EDA設計成 ASIC,送到國外流片和加工。

1993年,第一顆用自己的EDA設計的ASIC 晶片問世:SD509,成功實現了數字交換機的核心功能——無阻塞時隙交換功能,這就是基於TDM的2K X 2K 交換矩陣。

C&C08成為華為最經典的一款產品,華為為通信系統開發了大量晶片,有效地提高了通信系統設備的競爭力,也奠定了華為在通信界的地位。

有相關數據顯示,1994年,C&C08銷售達到8億元,1995年達到15億元,2003年,累計銷售額達到千億元,成為全球銷售量最大的交換機機型。

1996年,華為在研發上考慮向交換機以外的領域擴張,劉啟武組建團隊開發會議電視和視頻監控產品,並成立了多媒體業務部,決定要做視頻編解碼晶片。

華為視頻監控的第一代產品主要用於通信機房監控,但不知為何,後來華為把這塊業務與華為電氣的環境動力監控業務整合在一起賣給了艾默生。

隨後,分別在1996年、2000年、2003年,華為成功研發十萬門級、百萬門級、千萬門級ASIC。

▲華為海思29年成果/事件時間線

但進入21世紀後,華為集成電路設計中心(ASIC)就差點邁入了命運的終結。

2000年,任正非很猶豫,曾經準備100億美金,想把ASIC賣給一個美國公司, 「我們曾經準備100億美金,(把海思)賣給一個美國公司,這個合同全部籤訂了,所有手續都辦完了,就等對方董事會批准了。我們都穿上花衣服,在沙灘上跑步,打球,等著批准,這個時候美國的董事會換屆了,拒絕了這次收購,那我們就沒有完成這次收購。」

因為對方毀約,交易沒成功,沒辦法,才硬著頭皮自己堅持做下來。不過,也幸好是沒賣成,不然,華為也成不了今天的華為。

另外一個重要的拐點,是在2004年,華為實力已今非昔比,銷售額達到462億元,員工人數也達到數萬人。

有了一定底氣的華為,在ASIC設計中心的基礎上,成立了海思半導體有限公司,總部在深圳, 在業界,這個公司被稱為「小海思」,從事外銷晶片業務。

與此同時,服務系統的晶片和公共平臺歸在「2012實驗室」,叫「大海思」。

海思的英文名是HI-SILICON,其實就是HUAWEI-SILICON的縮寫。SILICON: 「矽」,是製造半導體晶片的關鍵材料,也是半導體的代名詞。

這時,華為重新規劃對晶片業務的布局,海思的掌門人也做出了調整。於是,海思迎來了一位重要人物,何庭波。

3、 關鍵人物:何庭波,華為海思「晶片女皇」

何庭波女士

董事、海思總裁、2012 實驗室總裁

出生於1969年,畢業於北京郵電大學,碩士。1996年加入華為,歷任晶片業務總工程師、海思研發管理部部長、2012實驗室副總裁等,現任海思總裁、2012實驗室總裁。

何庭波是在1996年加入華為後,就一直待在幕後,低調地做著高端之事,她只說自己是一名半導體晶片工程師。

在何庭波完全負責海思之前,徐文偉還督戰了一段時間,待相關的戰略決策、布局規劃等交接落定後,何庭波才開始完全「掌舵」。

而徐文偉則承接更重要的任務,負責華為戰略研究院,去完成華為的創新2.0計劃。

據了解,華為創新2.0計劃,主要專注兩方面:

一、是專注基礎理論的突破和革命性技術的發明,比如光計算、NDA存儲、原子製造等新技術。

二、是將圍繞信息的產生、計算存儲、傳送、處理、顯示,通過與全球大學合作以及進行技術投資。

簡單來說,就是研究基礎理論的突破和基礎技術的發明。說起來簡單,但意義重大。

在科技世界,最重要的是技術標準的定義,誰能掌握標準的制定,誰就擁有話語權。這也是此前歐美國家為何能對中國實行技術封鎖以及各種制裁、限制。

多年來,晶片架構、程式語言、CDMA 、香農定律等的技術標準框架都是由歐美國家搭建的,所以,他們才能如此「囂張」。

任正非表示,基礎學科看起來雖然容易,但是實際操作起來非常困難,華為就是要大力發展基礎學科,同時華為還要堅持大力投入研發費用,做好創新保持競爭力,公司堅持將年收入約15%投入研發。

任正非此前公開介紹,華為至少有 700 名數學家、800 多名物理學家、120多名化學家、六七千名基礎研究的專家、六萬多名各種高級工程師、工程師,形成一種團隊組合在前進。

還有在編的15000多基礎研究的科學家和專家,把金錢變成知識,還有 60000多應用型人才是開發產品,把知識變成金錢。

所以,徐文偉肩上的擔子也很重,華為需要基礎理論和基礎技術的突破,他將帶領華為的技術創新、理論創新開啟新的裡程碑,從創新1.0邁向創新2.0。

徐文偉和何庭波各司其職,海思也開啟了新的晶片徵程。

何庭波從1996年加入華為後,就從工程師做起,再從總工做到中研基礎部總監。2004年進入海思後,她開始擔任研發管理部部長,後來先後擔任海思總裁和2012實驗室副總裁。

24年裡,海思的晶片開花結果,何庭波和海思經歷了晶片從0.5微米到0.35、0.25,再到現在的28、16、10納米。如今,海思正在做7納米和5納米的晶片。

但是,海思一直以來做的是晶片設計,而不是晶片製造,此前,海思在完成晶片設計之後,要交給晶圓代工企業臺積電進行製造。

這就是為何在臺積電斷供華為後,很多人都在為華為海思的未來之路擔憂。

不過,在2019年5月16日,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列入「實體名單」,對華為進行出口管制。

在第二天的凌晨,5月17日,何庭波就給全體海思人發送了一封感情飽滿、生動激昂的郵件。

其中提到,海思曾經打造的晶片,確保了華為大部分產品的戰略安全和連續供應,今後要實現「科技自立」。

何庭波側面宣布了華為將啟用備用方案,在產品上較少受到被列入「實體名單」的衝擊。

華為的備用方案,其實早在多年前就已經開始布局。

任正非和何庭波都相繼表示過,華為曾做出公司極限生存的假設,那就是未來某一天,如果所有美國的先進晶片和技術不可得,華為拿什麼去持續為客戶服務。

於是,為了這個未雨綢繆的「假設」,何庭波帶領所有海思人日以繼夜奔赴科技史上最不確定的「長徵」,為公司打造「備胎」。

「備胎」,可能永遠都不會上場,只有「等待」。但當意外來臨時,「備胎」就是拯救公司的關鍵,成為千鈞一髮的那根「發」。

何庭波在這封郵件中宣布,「備胎」全部轉正,她在信中說:

「今天,是歷史的選擇,所有我們曾經打造的備胎,一夜之間全部轉「正」!多年心血,在一夜之間兌現為公司對於客戶持續服務的承諾。是的,這些努力,已經連成一片,挽狂瀾於既倒,確保了公司大部分產品的戰略安全,大部分產品的連續供應!今天,這個至暗的日子,是每一位海思的平凡兒女成為時代英雄的日子!」

任正非在後來的採訪中說,何庭波在美國發布禁令後,終於把頭昂起來了。

何庭波的那封信,華為人身上的韌勁和堅強,力透紙背,給華為注射了一劑強心針。

正是這股韌勁,讓海思在16年裡,晶片越做越小,產品越做越多。

在下一篇中,我們將分享何庭波是如何讓華為海思擁有更高的裡程碑?海思取得了哪些關鍵成果,成為全球矚目的晶片企業?以及對於晶片的未來之路,海思將如何突圍?

本文部分內容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相關焦點

  • 從晶片到作業系統,再到軟體、華為的備胎大軍究竟有多強?
    眾所周知,「備胎」這一詞其實是貶義,意思是指替補、備選人。但自去年華為516事件之後,「備胎」一詞有了新註解,帶有褒義了,指做好了準備什麼的。尤其華為海思這個晶片「備胎」一夜之間轉正,讓大家見識到了「備胎」的力量。
  • 全球第五的晶片設計公司:華為海思!
    雖然華為海思總裁的內部信中提到海思的備胎晶片一夜之間全部轉「正」,但海思研發的很多晶片已經用於銷售或者自用,並不是「備胎」。根據DigitimesResearch的最新統計數據,華為海思目前是全世界排名第五的晶片設計公司。
  • 華為正式亮劍!海思麒麟晶片將不再屬於華為,美國巨頭措手不及
    華為正式亮劍!海思麒麟晶片將不再屬於華為,美國巨頭措手不及隨著科技的發展,智慧型手機逐漸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電子產品。其實這些年來手機的形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前老式的按鍵手機逐漸消失,大屏智慧型手機出現了,而且功能越來越強大。
  • 海思麒麟面臨「絕境」,愛立信高通覬覦已久,華為的明天何去何從
    在2019年,華為的中低端機型搭載的大多數是自家研發的海思麒麟810處理器。而當時的華為nova5、榮耀Magic2、榮耀V20、華為Mate 20系列等都是採用的海思麒麟980處理器,麒麟980使用了臺積電7納米工藝製造,最高主頻可達2.6GHz。在當年吊打其他中低端機型的手機品牌,這無疑是為華為2019年的龐大的銷量埋下了伏筆。
  • 美國禁令後,海思晶片如何使華為手機成功「去美化」
    根據這些信息,我們來探究一下海思晶片是如何走到今天的。海思半導體有限公司於2004年成立。前身是華為集成電路設計中心。2009年推出首款的應用處理器K3V1。自此,華為手機的處理器基本都是自家所生產的,Kirin處理器。當然不止於此,海思隨後將目標定在了音頻解碼晶片和射頻收發晶片。2014年6月發布的華為榮耀6中出現了2顆海思射頻收發晶片以及1顆音頻解碼晶片。
  • 華為海思太強了!這家國產半導體新貴崛起,CEO及高管都來自海思
    黃埔軍校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一座軍校,在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從這座軍校裡走出了無數的將才。因此黃埔軍校又被視為人才的搖籃,現在一些實力強大的企業也會被稱為業內的「黃埔軍校」。是海思晶片技術團隊的創始成員,帶領團隊設計、開發了海思首款手機晶片,也是業界首款LTE基站晶片組的研發團隊負責人。黃宇寧將主持紫光展銳Marketing工作。在移動通信晶片行業從業近20年,歷經晶片研發、AI技術、架構設計、產品規劃、戰略合作、海外市場拓展等多個關鍵職位。擔任海思麒麟AI首席架構師,為麒麟晶片的AI競爭力做出重要貢獻。
  • 華為最精彩的一次公關
    …… 華為海思總裁:挽狂瀾於既倒 這封刷屏的內部信於5月17日凌晨2點14分發出,信中稱,公司曾經做出了極限生存的假設,總有一天所有美國的先進晶片和技術將不可獲得,而華為為了這個以為永遠不會發生的假設為公司生存打造了很多「備胎」。
  • 帶你了解你不知道的華為海思
    被世人熟知並且嘲笑的k3v2華為晶片真正的為人所知是華為發布的第一款四核手機D1,使用了海思K3V2,賣手機界可以說是名聲大震。K3V2當時號稱是全球最小的四核A9架構處理器,性能上與當時主流的處理器三星獵戶座Exynos4412以及高通相當,但這款晶片畢竟不是太成熟的產品。
  • 蹭上「芯」熱點?這家上市公司稱子公司供貨華為海思、中芯國際
    記者 | 陳慧東15月26日下午,蘇試試驗(300416.SZ)在互動平臺表示,華為海思、中芯國際(00981.HK)是子公司上海宜特的客戶。此次在正式公告之前,蘇試試驗率先在互動平臺披露子公司與中芯國際、華為海思等存在業務往來,出於何種目的?業務規模又有多大?資料顯示,蘇試試驗主要經營環境試驗設備的研發和生產,主要產品包括各類力學、氣候及綜合環境試驗設備,應用於電子電器、汽車、軌道交通、航空航天、船舶等領域。2019年10月,蘇試試驗收購上海宜特100%股權,進入集成電路檢測領域。
  • 鬥羅大陸:又一國漫白髮男神得到大舅哥的認可,備胎終於成功轉正
    所以,在鬥羅大陸這最新一集的劇情中,風笑天就得到了大舅哥的認可,本來是備胎的他,成功轉正了。風笑天現在對於我們來說也是老熟人,他是神風學院的隊長,特別喜歡熾火學院的火舞,風笑天對於火舞的喜歡,是藏不住的,一看到火舞他的眉眼都在笑。只要火舞的一句話,風笑天什麼都能為她做,犧牲性命都可以,看來風笑天還真是一個不愛江山愛美人啊。
  • 中國移動採購200萬片華為海思Balong 711套片
    近日,中國移動採購與招標網公告顯示,中移物聯網有限公司向華為旗下上海海思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上海海思」)採購海思Balong 711套片,框架數量200萬片。Source:中國移動採購與招標網資料顯示,中移物聯網有限公司成立於2012年,是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出資成立的全資子公司。
  • 華為海思跌出全球晶片排名前十
    華為已經面臨生死存亡的背水一戰。最新的全球晶片巨頭排名:華為跌出前十,聯發科第四,美國包攬前三。在集邦科技公布的《全球前十大IC設計公司營收排名》上,華為遺憾跌出前十。華為麒麟手機晶片、巴龍基帶晶片、鴻鵠智慧顯示晶片等,都在各自領域有著不錯的表現。華為最為人熟知的自然是手機晶片,在2020上半年手機晶片市場中,海思佔據了16%的份額,排在第三位。可惜的是,如今華為供應鏈被切斷,華為晶片無法被製造,排名也隨之下降。
  • 華為的海思麒麟處理器算是國產的嗎?算!
    華為海思的麒麟處理器當然算是國產的!其實我更喜歡使用自研這個詞,麒麟處理器是華為自研的處理器。目前世界上能夠研發手機處理器而且還不錯的企業不多,包括華為海思的麒麟、高通的驍龍、蘋果的A系列、三星的獵戶座、聯發科的天璣。
  • 美國禁令7天華為遭遇了什麼
    【2019年05月17日】「實體名單」導致華為海思「備胎」一夜轉正2019年05月17日,華為下屬海思半導體有限公司總裁何庭波在一封致員工的內部信中稱,華為多年前已經做出過極限生存的假設,預計有一天,所有美國的先進晶片和技術將不可獲得,而華為仍將持續為客戶服務。
  • 蘇試試驗(300416)股票 成功收購宜特上海,切入華為海思產業鏈晶片...
    蘇試試驗(300416):成功收購宜特上海,切入華為海思產業鏈晶片檢測業務  (註:本文轉載自天風證券研報,分析師:李魯靖 鄒潤芳 陳俊傑 2020-01-17)  2、宜特檢測:華為海思優選供應商,將切入電子元器件/軍工電子/汽車電子  宜特檢測曾先後獲得華為海思「優選」供應商、高通 5G 模塊驗證實驗室稽核等稱號。
  • 華為聯合行業夥伴發布系列5G模組,海思提供模組中間件
    [英國,倫敦,2020年2月20日] 在倫敦舉辦的產品和解決方案發布會上,華為聯合行業夥伴,發布基於上海海思5G模組中間件的一系列行業類和消費類模組,以加速5G在千行百業的規模商用。
  • 華為海思與比亞迪達成合作,首款上車晶片或為麒麟710A
    麒麟晶片是華為海思半導體公司自研的手機晶片,目前只面向華為和榮耀手機供貨。「比亞迪已經拿到了麒麟的晶片技術文檔,開始著手開發。」一位消息人士透露,晶片公司發送技術文檔的前提是,雙方必須籤訂相關合作協議,「麒麟晶片拓展汽車市場已經有數月,目前主要鎖定比亞迪,希望藉助車型落地,打開市場。」
  • 美國自失身份舉國之力發動全球圍剿華為,真正原因美司法部長揭穿
    美國打擊華為處心積慮,精心設計2019年5月16日,華為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此後美國政府對華為供應商的管制依據是《出口管理條例》,也就是原則上全世界所有國家的企業如果使用美國零部件或軟體的比例達到25%及以上,就要受到美國《出口管理條例》的管制。
  • 海思麒麟9000E與海思麒麟9000處理器有哪些區別?
    2020年10月22日,華為公司召開了10月新品發布會。在這場發布會中,華為公司給廣大消費者帶來了華為mate40系列手機。這個系列的手機一共包括四個型號,分別是華為mate40、華為mate40Pro、華為mate40Pro+和華為Mate40 RS保時捷版。
  • 海思麒麟9000系列怎麼樣?海思麒麟9000性能參數盤點
    對於很多的消費者來說,華為的mate40系列是非常強大的手機機型,有著最優秀的5G晶片,麒麟9000系列,很多小夥伴發現,這次華為的麒麟9000系列有著不同的款式,關於這兩款晶片的實際情況,小編為大家帶來詳細的數據說明。 2020年10月22日,華為公司召開了10月新品發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