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剃髮易服」,為什麼漢人「男降女不降」?

2020-08-19 李紅豪

1920年,一位美國經濟學家提出了這樣一個理論:女性的裙子越長,經濟越差;裙子越短,經濟越好。

在這位經濟學家看來,裙子長短和裙子本身沒有關係,而跟絲襪有關。經濟好了,女性有錢購買絲襪,因此會換上短裙來炫耀;而沒錢買絲襪,就只能穿上長裙。

這樣的理論有沒有其歷史局限性不得而知,但我們的確可以從一個社會中女性的著裝上看出很多問題來。其中最簡單的就是從社會對於女性著裝要求中,我們可以判斷出一個父權社會的發展狀況。

當女性著裝中出現了不利於參與到勞動中的著裝要求的時候,我們就能夠斷言此時的父權社會已經發展到了頂點。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知道這一時間點是在女性開始裹上小腳的時候。在歐洲則是女性穿上束腰,和巨大的裙子的時候。男性在社會中佔據了巨大的地位,而女性在社會扮演的角色幾乎與花瓶無異。


從今天絕大部分人的價值觀來看,這樣的著裝要求是對於女性的壓迫。當然也但也不乏一些女性開始懷念曾經脫離勞動,在家中養尊處優的時代,隨著這一思潮的崛起,一些復古,而且不利於參與到勞動中的服飾一定會開始小範圍流行起來。

這就是女性服飾能夠代表的第二個東西:社會思潮。

今天我們看到穆斯林的信徒,可以一眼就能分辨出來,尤其是穆斯林女性的頭巾,讓她們的信仰屬性顯眼無比。對於她們的著裝,今天的我們已經是見怪不怪了。但在19世紀之前,穆斯林社會中,沒有多少女性戴上這樣的頭巾。在穆斯林的傳統的教義當中也沒有明文要求女性戴上頭巾。在《古蘭經》當中,也只不過提到先知的妻子戴頭巾,至於戴頭巾是一種對於所以女性的要求,還是一種身份的相爭,學界還是有很大爭議的。


當前關於頭巾和面紗的興起,有一種說法是伊斯蘭復興運動和沙特瓦哈比派的崛起導致的,其成為沙特國教之後,對於著裝開始嚴格的要求。很快婦女戴頭巾和面紗成了社會伊斯蘭化的重要標誌。

從外人的角度來看,如此對於女性著裝的要求,顯然是一種」壓迫「的行為。但實際上,選擇戴上頭巾和面紗的往往是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並且是主動戴上的。她們更多以此為榮耀,為自我定位。如果對於她們的想法難以理解,我們可以借著近來的」漢服復興「運動來理解,一般人很難理解這種夏日不清涼,冬日不保暖,幹活張不開手腳的漢服到底有沒有復興的必要。但對於身在此圈的人而言,這是一種傳承,一種信仰,一種身份認同。


當然如我們所見,漢服圈中以女性為主力軍。不管是面紗還是漢服,在這類服飾興起的背後,其實是本國文明在面臨其他文明所展現出的危機感和不自信感的應激反應。19世紀,歐洲文化一枝獨秀,打敗了伊斯蘭社會,打垮了中華文明。當時中華文明圈不約而同的開始了西化的進程。中國女性開始了」天乳運動「,解放乳房。男性開始放棄長衫,穿上西裝。而伊斯蘭社會則是更加鞏固自己的屬性。

在中國歷史中,有一個特別奇怪的事情。在清軍入關之後,開始了」剃髮易服「的政策,當時江南百姓屢遭屠戮之後,終於國人男性開始了」清裝「。而中國女性卻保存了穿衣風格。這是為什麼呢?

是女性的反抗要比男性強烈?

其實整個社會對於」剃髮易服「的反感是一樣,不一樣的是統治者的執行力度。之前講過,女性服飾能夠體現一個父權社會的發展等級。明朝時候,女性地位被要求纏足,被要求守貞潔,守活寡。此時女性的地位已經很低了,而清軍開始是難以理解這種畸形社會形態的,因此做了好幾次」廢止纏足「的運動。

由高到低,只要通過武力讓其服從就行。從低到高,則需要本身的醒悟。

清軍要求男性」剃髮易服「,是要他們學會服從。而女性的服飾要求,已經剝奪了她們反抗的能力,完全不需要再多此一舉。

相關焦點

  • 清代明後,一位漢人請求多爾袞,讓漢人都剃髮易服
    1644年,清軍入關後,以多爾袞為首的滿洲貴族為了鞏固清朝的統治,決定讓漢人習慣滿人的生活方式,其表現之一,就是「剃髮令」。但由於當時清軍入關不久,局勢還不穩定,加之反抗此舉的人大有人在,於是又解除了剃髮令。本以為這場鬧劇結束了,可是不久後,一位漢人又向多爾袞提出「剃髮令」。他就是孫之獬。
  • 清朝有漢人和滿人留辮子嗎?新疆和西藏等地的人為什麼不留辮子?
    被編入八旗滿洲的也不完全都是土生土長的滿州人,還包括早年間被俘或依附滿洲、被編入滿洲包衣牛錄的漢人、蒙古人、李氏朝鮮人等等。比如曹雪芹家族,他們就隸屬於滿洲包衣牛錄,雖然是漢姓、祖上也是漢人,但在清朝他們卻被歸入了「滿洲人」序列,只不過是「低人一等」的滿洲人——包衣阿哈!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則是清太宗皇太極將較早依附滿洲的蒙古人和漢人編制而成的。
  • 清軍入關和日本侵華為何不能混為一談?
    清軍入關的次年,1645年設立明史館,進行明史的編撰。入關前其許多制度已經開始效仿明朝,入關後大體上繼承了明朝的制度,從中央機構到地方制度,律法、文學、藝術、建築、宗教等皆是漢人的衣缽,他們並沒有以消滅漢文化為目的,而是拋棄了滿族關外時的遊牧文明主動接納漢人的農業文明。
  • 清軍起初對漢人很殘忍,為何他們入關不久,天下百姓就臣服了
    清軍為了順利入關,起初對待漢人很是殘忍,比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為了讓漢人剃髮,清朝廷甚至提出「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口號。俗話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清軍越是這樣做,就越多人想要反清,恢復大明江山。就好比當初元朝入主中原,就同樣對中原百姓採取壓迫手段,結果他們在中原待了不到一百年,便被趕回去放羊了。可奇怪的是,清軍對漢人也很殘忍,為何他們入關不久,天下百姓就臣服了呢?
  • 明朝滅亡,一支遺民躲進深山三百多年,如今說:我們才是純正漢人
    滿清入關後,先是要求漢人剃髮易服,稍有不從便遭到屠戮,「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都是滿清屠殺漢人的血腥事件。面對清軍的殘暴,一些心懷明朝的漢人選擇對抗,他們躲到了深山裡,保留明朝裝扮。誰曾想300多年過去了,這些人自稱自己才是真正的漢人。
  • 蒙古人身形彪悍,驍勇善戰,為什麼總是打不過清軍?
    可是,讓人們大跌眼鏡的是,這些向來以驍勇善戰著稱的蒙古人卻一直被清軍吊打,就連當時最兇悍的準喀爾部落都被滿清軍隊徹底的滅族了。那麼,如此驍勇的蒙古人為什麼總是打不過這些清軍呢?而當時的蒙古人卻已經開始接受佛教,他們尚武的精神已經逐漸的消失,戰鬥力也隨之急劇退化,所以,他們被清軍吊打並不意外。
  • 清末漢人已經手握大權,為何沒人推翻腐朽的清政府?三點說明
    自從太平天國起義之後,鹹豐就見到咗佢哋滿族八旗嘅能耐,咪要拎重用漢人,咪畀壓迫二百年嘅漢族終於有咗出頭之日,曾國藩、李鴻章等相繼手握大權。可以講,清朝之所以可以堅持到二十世紀,靠嘅正系呢幾位漢人嘅鼎立支持。
  • 本來一直低人一等,為何漢人大臣卻在清末,異軍突起掌控朝廷
    漢人官員,在清朝的朝廷中,是要低人一等的。而且很少有漢人官員,在朝廷的一些核心崗位上任職。作為權力中樞的內閣,漢人官員在其中任職的更少。但是在清末的時候,朝廷中最重要的人物,卻大都是漢人。比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他們要麼在朝廷中佔據重要崗位,要麼在國家問題上發揮重要作用。
  • 高樓寨之戰的失敗,漢人徹底奪取了滿清的軍事大權
    而在滿清建立的早期,清軍的精銳都是八旗軍,時間不過二百多年,軍事力量的掌控大權為何又回到了漢人的手中?在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有一場戰爭,是滿清軍事大權徹底淪落到漢人手中的標誌,高樓寨之戰。
  • 幫清朝打下江山的漢人軍團有多慘?又是如何防範和限制漢人兵的
    上篇文章我們已經講了,大清80%的江山都是漢人兵團幫忙打下來的,這種兵團就是綠營兵。這些兵開始是明朝末年投降到滿人旗下的降兵,後來也從漢人百姓裡招募了很多。最多時綠營兵人數達80萬,常備人數為60萬,而八旗軍總共才不到20萬(包括滿蒙漢三種八旗)。
  • 清朝滅亡後,那些殘餘的清軍去哪了?有一支藏到1987年才被發現
    1644年清軍入關,滿族人隨即建立了清王朝,不過他們當初可能也是沒有料到,清朝會成為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他們同樣沒想到綿延上千年的封建制度會終結於清,只能說是世事難料。清軍作為清朝的國家軍隊,在最開始的時候也是一支軍紀嚴明的隊伍,不管是由貴族子弟組成的八旗軍,還是由漢人組成的綠營,戰鬥力都是不俗。
  • 曾國藩喜殺降,人稱「曾剃頭」,為何放過了太平軍高級降將韋俊?
    如果你要是看了《投名狀》的話,你就會發現,為什麼有的人寧願戰死也不願意投降了,說白了,投降後就是把命交到敵方手裡,生死有命都由對方決定。 《投名狀》中,李連杰飾演的龐青雲率領的清軍把蘇州圍的是水洩不通,就是打不進去,在雙方都要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劉德華飾演的趙二虎潛入到蘇州城內,與太平軍守將達成共識,只要太平軍放下武器,清軍就允許他們回家種地。
  • 吳三桂降清,真的是因為「衝冠一怒為紅顏」嗎?
    吳三桂仍然打算繼續左右逢源,可大清睿親王多爾袞更是「太極」高手,以極其高明的手腕迫使他徹底降清。吳三桂投降清軍之後打著「復君父之仇」的旗號博取了漢族的廣泛同情,與南明政權藕斷絲連,甚至曾言「不忍一矢相加遺」,這番舉動為其洗刷勤王不利的罪名和拉攏大明遺老遺少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 鳳毛麟角的清代漢人御前侍衛
    其實在歷史上,除了滿蒙出身的大內侍衛之外,還有非常少數的漢人侍衛,其中的幾位還出人意料地做到了御前侍衛的最高等級,實際上突破了清廷的相關制度規定,成為了有清一代少數鳳毛麟角的幸運兒。但是,這幾位出身顯赫、侍衛在皇帝身邊的漢人御前侍衛並沒有因此在政治上取得令人驚嘆的功績,所以實際上漢人御前侍衛的身份並沒有給他們的政治生涯增加想像中的助力。
  • 清朝改變了漢人的哪些傳統?究竟是滿人漢化,還是漢人滿化
    對於清朝的負面評價,除了清朝確實造成了中國近代的落後,這是清朝永遠甩不掉的鍋,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清朝是少數民族統治漢族,事實上對於清朝滿人的反抗,從清軍進關的那一刻起到清朝滅亡,就從來沒有消失過,從清初的反清復明的天地會,到後來的白蓮教,再到後來近代的天平天國,孫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運動,這是一個從未間斷的過程。
  • 大明、大清、大順三選一,吳三桂為什麼選擇降清?
    吳三桂,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大漢奸,此人背叛大明朝、擁清軍入關、剿滅李自成、勒死永曆帝,而這一切都始於其在甲申國難之際的抉擇。然而世受皇恩的吳三桂難道願意走上這條路嗎?公元1644年究竟發生了什麼?這位山海關總兵為什麼會在明、清、順之間做出那樣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