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人喜歡了幾個世紀的美食,
其琥珀般的外觀引人遐想,
特殊的口感和獨特的味道,更讓人慾罷不能。
如果你的嘴巴感到寂寞,
松花蛋絕對令你刻骨銘心。
但是如此美味,繼美國CNN將皮蛋列入全球最噁心的十大食品之一後,美國知名雜誌《福布斯》也曾經把皮蛋列為全球最噁心的「美食」。只能說中國的一些個性美食似乎外國人永遠理解不了。
不少外國人心目中的中國,在他們眼裡「那個國度到處是好吃的」。的確,中國菜招外國朋友喜歡,但也未必盡然,比如許多中國人在家喝小酒時吃的松花蛋老外們大多不待見,他們覺得松花蛋「有點像某種曾經是蛋的東西……簡直是魔鬼做的醃蛋」。英語裡的松花蛋至今被叫做「世紀蛋(century egg)」甚至「千年蛋(thousand-year egg)」,也許他們猜測那綠瑩瑩的玻璃蛋應該是長江裡的千年烏龜下的吧?
只能感嘆,如此美食,你們不懂!實乃沒有口服啊!
在益陽,松花蛋又叫皮蛋,不過還是古人的稱謂更顯精道:「混沌子」。堪稱明代飲食大全的《竹嶼山房雜部》上說:「混沌子:取燃炭灰一鬥,石灰一升,鹽水調入,鍋烹一沸,俟溫,苴於卵上,五七日,黃白混為一處。」看來,那時候醃製松花蛋的方式和現在多少有些區別。
切開一顆松花蛋,你會發現裡面井然有序的層次交織疊加,色彩分明。外層半透明的蛋清恍若穹廬,朵朵松花猶如燦爛的星漢,蛋黃一層濃綠、一層鵝黃、一層竹青……蛋黃的中央已然溏化,恰似稀軟的金色瓊脂。或許混沌初開之時真是這麼個樣子?或者如凡·高畫布上星空的意象?
很多人納悶那靚俊的松花是怎麼刻上去的?甚至真以為是在醃蛋的泥巴裡攙了松枝。其實不然,那是泥巴裡的鹼性物質透過蛋殼滲進,與蛋清裡的胺基酸化合生成的胺基酸鹽結晶。
松花皮蛋究竟起源於哪裡?近二十年來曾引起過爭議,一說是江蘇高郵,一說是湖北洪湖,但不管怎麼說,在這二十幾年之前,是沒有人和益陽爭的,這除了毛主席是湖南人的原因外,主要是計劃經濟時期,益陽的松花皮蛋被外交部直接指定為國宴產品,這卻是不爭的事實。
最初的的松花蛋是怎麼製成的呢?一說相傳,明代泰昌年間,江蘇吳江縣一家小茶館,店主會做生意,所以買賣興隆。由於人手少,店主在應酬客人時,隨手將泡過的茶葉倒在爐灰中,說來也巧,店主還養了幾隻鴨子,愛在爐灰堆中下蛋,主人拾蛋時,難免有遺漏。一次,店主人在清除爐灰茶葉渣時,發現了不少鴨蛋,他以為不能吃了。誰知剝開一看,裡面黝黑光亮,上面還有白色的花紋,聞一聞,一種特殊香味撲鼻而來;嘗一嘗,鮮滑爽口。這就是最初的皮蛋。後來,經過人們不斷摸索改進,松花蛋的製作工藝日臻完善。
也難怪老外們搞不懂,現如今我們吃的松花蛋在老外眼裡估計的製作也真是很神奇。攢一筐白白淨淨的大鴨蛋,用草木灰、白石灰、密陀僧、次茶、米糠、黃土等等原料和成的泥巴包裹上,滾上層稻殼,過上一個來月,剝落那層已經變得邦邦硬的石灰殼,就變成了一顆顆墨綠透明的松花蛋。
凝成膠凍似的柔韌蛋清上鬼斧神工般鐫刻著朵朵潔白的冰花,靈俊的花紋猶如根根松針,要不怎麼叫「松花蛋」呢
松花蛋的吃法豐富多樣,在我家裡通常是切成月牙瓣,撒上薑末,澆上醬油,再點幾滴香油直接吃,據說這麼吃能滋潤嗓子,清熱瀉火。爸爸每次小酌時,家裡的餐桌上必會有這道菜。
至於我自己嘛,更喜歡切成丁兒,然後拌一塊嫩嫩的豆腐,略微撒上些許蔥花,這個季節也是很可口的小菜。
廣東的皮蛋瘦肉粥可謂大大的有名,煲粥時下進肉和薑絲,加進一顆切碎的松花蛋起到小蘇打的作用,待粥煲得滾糯,皮蛋完全融在粥裡,再把第二顆松花蛋切成小瓣撒進鍋中,不多時,就煲出了一鍋柔滑鮮香的粥糜。撒上蔥花和薄脆喝上一碗,每個毛孔都感到熨帖。、
松花蛋還可以熱炒。裹上面糊炸到外酥裡糯,在菠菜、木耳炒成的芡汁裡一熘,有著獨特的松花味,那份酥嫩迎牙而裂,比熘丸子有過之而無不及。
還有一種吃法是許多人未必知道,就是涮羊肉的時候涮幾塊松花蛋,吃起來滑溜溜的,有一種特殊的爽潤,而且松花蛋的鹼性中和了羊肉的酸性,吃起來肉也格外鮮嫩。
松花皮蛋雖沒有了鴨蛋的腥味,卻有股難以描繪的甘澀氣,不是每個人都接受那股神奇的味道。不過正所謂「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吃本來就是講個性的事。